- 相關推薦
《馬說》所體現(xiàn)出的美學意義
在閑暇之時我常翻閱韓愈的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他那篇雅俗共賞。有口皆碑的小品文《馬說》。不管在少年時代初讀還是在后來教學生讀,總叫人百讀不厭。這篇文章之所以贏得這么多讀者的喜愛究其原因:一是文字表達上的通達精練。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傳;二是思想內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針見血,所以歷來要引起大批懷才不遇而又自強不息與掌權握印者們的強烈共鳴。而有關這篇文章寫作年代及背景,各家均未注明,但從作者一生的經歷看,應該是在他應試求官的階段中較為合適。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所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這是因為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盡管科舉制度為中下層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參政的道路,但即使考上也要受到種種限制,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韓愈自身經歷過這種遭遇,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這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問題。是帶有必然性的。
后人對韓愈的散文,其中褒貶不一。但是對于這篇《馬說》卻是一致推崇。首先。這是一篇一氣呵成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全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巧比善喻。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發(fā)白內心深處的浩然正氣,將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該文通篇以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體,用得貼切,使讀者從中覺不出一點離皮離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種人馬合一,身臨其境的共鳴感。尤其使那些深有感觸的讀者們不由聯(lián)想到自己“祗辱與奴隸人之手”時的種種不幸,產生出與作者之間心靈上的迅速溝通,有同命相憐之感。而順勢讀將下去,更覺得心舒氣順,意氣昂揚,將往日積憤為之一吐,陣陣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飛躍,萬里急馳之心,真是何樂而不為呀!一篇小品文能夠取得如此強烈的閱讀感受,韓愈不愧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手筆。
其次,本文精巧的結構設計。本文很短,但作者利用三個段簡單明白地表明了三層意思:一是慨嘆伯樂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稱的駿馬的悲慘境地;三是對于那些阻塞賢路的昏庸之輩表示極大的義憤。開篇第一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便以其內在的深刻邏輯性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扉。這不僅是出語不凡,而是一篇議提綱挈領之言。文章先從正面提出問題: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顯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了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xiàn)”寫食馬者的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納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行文中有慨嘆,有諷刺,有設問,有怒斥,具有七開八合之變與百轉千流之態(tài)。讓讀者讀罷豁然開朗,原來作者在闡明一個道理:即必須先有能夠識別千里馬的人,然后才能在萬千的馬匹中鑒別出日行千里的良駒,否則,即便有了這種好馬,還不是等于無馬嗎?
再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手法的運用。文人自屈原起便經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學方式來取得一定的表達效果。其中達到“切至”的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謂多矣。但是通篇只圍繞喻體進行的描述闡發(fā)而一字不涉及本體的卻在少數(shù),尤其像韓愈的《馬說》更是不多。以千里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樂比當權的達官顯貴,用千里馬的命運
【《馬說》所體現(xiàn)出的美學意義】相關文章:
論朱光潛的美學體系及其當代意義03-18
如何認識美學意義上的美是境界美12-25
從理論美學到生活美學03-18
關于馮夢龍《情史》評輯的“情美學”創(chuàng)建及其價值意義01-01
李贄童心說美學思想的超越特征:經驗性超越11-21
論法美學03-19
美學與藝術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