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面子心理研究綜述

時間:2020-10-07 20:58:03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面子心理研究綜述

  【摘要】“面子”是豐富的中文詞匯里一個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讓人熟視無睹。近些年來,港臺、大陸心理學者把面子、人情、關(guān)系等中國社會中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在抽象化層次上提煉成為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研究范式。本文將對面子心理的研究進行初步的回顧和梳理。

面子心理研究綜述

  【關(guān)鍵詞】面子 自尊 人情 關(guān)系 社會心理

  1.引言

  對“面子”這一概念的學術(shù)研究始于1944年。胡先縉女士于1944年在《美國人類學家》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論中國的面子概念》的文章,首次對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概念作出了學術(shù)界定,闡釋并區(qū)分了中國文化中常見的“面子”與“臉”兩個概念。后來圍繞胡女士給出的“面子”概念,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挤蚵(1955,1967)、何友暉(1974)、布朗與萊文森(1978,1987)、黃光國(1978)、翟學偉(1987,1994,2005),斯賓塞爾歐蒂(2007)等分別在文化研究、語言使用與禮貌研究、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心理學的框架下對“面子”概念作了重新解讀,其中以布朗和萊文森(1978,1987)所提出的“保全面子論(Face-Saving Theory)”影響最大。他們認為“面子”是指“個人想要獲得的公眾的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和“負面子”,后者是指“個人的行為自由和個人意愿不受強加的自由”(Brown & Levinson,1987:61)。這樣定義的“負面子”概念遭到很多學者的質(zhì)疑,因此,后來有關(guān)“面子”的眾多研究大多集中在對該理論所提出的“面子”概念能否作為一種泛文化概念而被用來解釋全世界范圍諸多具體文化中的“面子”,以及禮貌語言使用現(xiàn)象這一問題的探討上。本文試對國內(nèi)外“面子”研究的脈絡進行梳理,對過去幾十年有關(guān)“面子”概念的研究加以綜述。

  2.“面子”的文化研究

  胡先縉(1944)在分析了漢語中包含有“面子”和“臉”的一些短語及習慣用語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了“面子”和“臉”的含義,得出“面子”是個人因為社會成就或者是炫耀(ostentations)而獲得的一種聲譽(prestige),而“臉”則是中國文化中因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而獲得的一種聲譽。胡先縉認為“面子”與“臉”都是聲譽,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獲得聲譽的原因或者途徑不同,顯然這是有失偏頗的?挤蚵(1955,1967)并未關(guān)注“面子”和“臉”的區(qū)別,他認為面子與一個人所擁有的受到社會積極評價的一些社會特征密切相關(guān)?挤蚵鼘τ诿孀拥难芯,為后來者用身份理論去研究“面子”概念帶來了啟發(fā)。

  3.“面子”的社會學研究

  翟學偉(1987,1994,2005)重新界定了“面子”與“臉”兩個概念,提出“臉”是“個體為了迎合某一社會圈所認同的形象,經(jīng)過印象整飾后所表現(xiàn)出的認同性的心理與行為”,而“面子”則是這一業(yè)已形成了的“心理及其行為在他人心目中產(chǎn)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如此定義的“面子”與“臉”,前者是建立在后者的基礎之上的,其實質(zhì)是他人心目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某人的形象與地位,良好的個人形象會使人更加有面子;相反,敗壞的個人形象會使人原來的面子丟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根據(jù)翟學偉的觀點,個人可以通過在“氣質(zhì)、性格、能力、知識、道德、風度、外貌、裝束、言辭”等方面整飾自己留給公眾的形象,從而增加自己的面子。這些方面都涉及個人的一些特征與特性。另外,翟學偉還指出,盡管在個人特性或特征方面或許留給別人不好的印象,但是個人的面子還可能通過于個人相關(guān)的一些其他社會因素來獲得,例如身份、家世、名氣、職務、權(quán)力、財富、世故和關(guān)系網(wǎng)等。這些因素體現(xiàn)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可能損益面子的因素。

  翟學偉(2005)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社會里,關(guān)系在日常交往中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之所以產(chǎn)生面子的一些資源是不同于個人特性的一些社會因素,原因就在于關(guān)系影響到了“臉”和“面子”的同質(zhì)性。這樣臉和面子分裂開來,變得異質(zhì),從而使中國人的處事原則由注重塑造自己的個人形象變?yōu)樽⒅匦纬蓚人在他人中的心理地位。翟學偉對于“面子”與“臉”兩個概念分析界定很清晰,能夠很好地解釋漢語文化中的一些“面子”損益現(xiàn)象,但是我們認為他的面子概念還是不能夠解釋所有的面子損益現(xiàn)象,例如漢語中答應請求時所體現(xiàn)出的“給面子”現(xiàn)象和中國敬酒文化中的“給面子”現(xiàn)象。

  4.“面子”與語言禮貌

  對“面子”的研究中,以布朗和萊文森(1978)的“保全面子論”影響最大,其實質(zhì)是建構(gòu)面子與語言禮貌的關(guān)系。布朗和萊文森認為:“‘面子’是個人為自己爭取的公眾形象”,包括“正面子”與“負面子”,前者是指個人要求自己的性格特征、行為、需求等得到公眾的認同和喜歡這樣一種需要,而后者主要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不受別人的強加影響,自身有行動自由,以及自身所有物品、空間等不受別人支配的需要,“面子”的本質(zhì)是個人贏得自身良好形象的一種需要。

  在布朗和萊文森看來,人們?nèi)粘UZ言的使用與面子存在密切聯(lián)系,因為日常生活中語言的使用中總是要包含各種各樣的言語行為,而就言語行為本身而言,它們都會對交際對方(或交際雙方)的面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不同的言語行為可能會對交際對方的正面子構(gòu)成威脅,也可能會對交際對方的負面子帶來威脅。因此,為了規(guī)避日常生活交際中的“損面子”(或“威脅面子”)現(xiàn)象并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布朗和萊文森認為人們應當盡量采取適當?shù)难哉Z交際、語言使用策略。這種言語交際、語言使用的策略本身就是布朗和萊文森筆下的“禮貌”概念。進一步說,根據(jù)兩種不同的面子,禮貌策略本身也可以分為保全正面子的積極禮貌策略和保全負面子的消極禮貌策略。同時,在選擇相應的語言使用策略(或禮貌策略)之前,說話人應當考慮如下三個方面的社會要素變量:交際雙方的社會關(guān)系距離、交際雙方相對權(quán)力關(guān)系、言語行為本身的絕對強加程度來確定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言語使用策略。

  盡管“保全面子論”非常清晰地闡釋了面子與語言使用,以及與禮貌之間的關(guān)系,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并對語言使用的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但該理論也受到了質(zhì)疑與批判。顧曰國(1990)指出,在漢語中,與禮貌相聯(lián)系主要有四個概念,它們分別是尊重(尊敬)、謙遜、態(tài)度上的熱情和有教養(yǎng),因此布朗和萊文森所提的禮貌本身不能很好地解釋漢文化中的禮貌現(xiàn)象;并且漢語中有些言語行為本身就是禮貌的,并非不禮貌,諸如道歉、請客(邀請)和提供幫助等。利奇(2005)在談到對布朗和萊文森理論的批判時也指出,該理論指出所有的言語行為都會威脅到交際對方的面子,在有些文化中是有失偏頗的。此外,利奇還指出,布朗和萊文森理論中所提出的“面子”概念本身源于中國文化,卻跟漢語中的“面子”和“臉”的概念不同。這一點我們認為是“保全面子理論”最大的缺陷,因為“面子”概念是該理論的重要基礎,倘若布朗和萊文森提出的“面子”概念不能貼切地解釋漢語中的“面子”或“臉”,那么該理論注定會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其它東亞文化中失去解釋力。然而引起批判最直接的原因是該理論中提出的“負面子”概念在中國文化中并未得到體現(xiàn),但是也有研究者持完全不同的觀點。顧(1990)認為在漢語文化中存在負面子,只是跟布朗和萊文森的負面子有所不同,對負面子構(gòu)成威脅的通常是自己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能帶來不好的名聲,而不是像提供幫助、邀請和許諾這樣的言語行為;但是顧并沒有指出漢語中的負面子是什么。吉(2000)認為漢語中的某些禮貌話語的使用正是出于人們對“負面子”的考慮,例如漢語中向陌生人咨詢問題時常常使用“請問”、“勞駕”等,體現(xiàn)了人們在發(fā)問時考慮到對方的“負面子”。由此可見,學術(shù)界對于中國文化中是否存在“負面子”也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

  5.“面子”的社會心理學研究

  何友暉(1974)在《論面子概念》一文中首先指出胡先縉筆下的'“面子”和“臉”概念不能簡單地區(qū)別為前者是通過成就或炫耀而獲得的,因為面子的獲得也可以是通過遵循社會的道德準則而獲得的名聲。面子的獲得可以通過獲得能夠取得成就的那些品質(zhì)、個人素質(zhì)和特性實現(xiàn),而且可以通過一些非個人的因素來獲得,諸如個人財富、社會關(guān)系、權(quán)利、社會地位等。何友暉進一步指出在某些場合,損面子現(xiàn)象雖然發(fā)生了,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丟臉,也就是說沒有了面子但還是可以有臉,而且面子的丟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進一步闡釋漢語中的“面子”概念,何友暉還區(qū)分了一些與面子容易混淆的社會學概念,例如行為準則(standard of behavior)、人格變量(personality variable)、社會地位(status)、尊嚴(dignity)、榮譽(honor)、聲譽(prestige)等,認為對面子的理解可能會通過對這些方面的考察來實現(xiàn),但是面子不是行為準則,也不是一種人格變量、尊嚴、榮譽與威望,最后得出結(jié)論,認為面子實質(zhì)是個人要求從他人那里得到的可被尊重的地位和順從(the respectability and/or deference)。何友暉對“面子”與“臉”兩個概念的關(guān)系方面的理解更為深刻與準確,通過對比與面子相關(guān)的社會學概念,加深了我們對“面子”概念的進一步理解,但是我們認為對面子最終的定義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因為“臉”本身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可被尊重的地位與形象。

  斯賓塞爾歐蒂(2007)探討兩個主要的社會心理學方面的身份理論能給其他語言學研究者在研究“面子”概念方面的啟示。他分析了面子與身份的關(guān)系,并舉例說明我們?nèi)绾芜\用Brewer 和Gardner(1996),以及Simon(2004)的理論去分析與闡釋面子的概念。其理論依據(jù)是面子與身份都與個體本身的一些特性有關(guān),只不過前者通常與一些受到社會積極評價的個人特征或特性相聯(lián)系,而后者不僅包括受到社會積極評價的個人特征或特性相聯(lián)系,還包括那些受到負面評價或中性評價的那些個人特征或特性。斯賓塞爾歐蒂應用Brewer和Gardner(1996)的理論對日常交際情景中涉及的面子進行分析時,第一次使用了“面子敏感因素”,并得出與個人相聯(lián)系的一些特征或特性(attributes)往往就是交際情景中人們的面子敏感因素。因此,“面子”這一概念與身份之間的聯(lián)系就通過個人特征或特性建立起來了。斯賓塞爾歐蒂的這一研究為我們指出了新的研究面子的方法,從而有利于我們研究某一具體文化中的面子概念,這應該說是面子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6.結(jié)語

  通過對過去的幾十年國內(nèi)外“面子”研究的簡單回顧,我們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學者對“面子”概念的探討是較全面的,而國外學者對“面子”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主要是集中在對布朗和萊文森面子禮貌理論的探討上;而且我們發(fā)現(xiàn),迄今為止,盡管布朗和萊文森的理論受到廣泛關(guān)注,但是對于“面子是什么”這一問題,學術(shù)界仍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認為研究重點還是應該放在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概念上,因為“面子”概念本身源于中國文化。而對于中國文化中“面子”概念的研究,爭論的一個焦點是中國文化中是否存在布朗和萊文森所提出的“負面子”概念,也即“個人行動自由及個人意愿不受強加的自由”在中國文化中是否表現(xiàn)突出。另外,通過收集一些漢語語料,進一步考察漢語語言使用中所體現(xiàn)出的禮貌策略,也能幫助我們理解漢語中的面子與禮貌之間是否存在布朗和萊文森所提出的對應關(guān)系,從而更好地理解漢語中的面子與禮貌的關(guān)系。因此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將成為中國文化中“面子”研究的兩個重點。

  參考文獻:

  [1]Bargiela-Chiappini,F..Face and Politeness:New for Old[J].Journal of Pragmatics35,2003:1453-1469.

  [2]Brewer,Marilynn B.,Gardner,Wendi.Who is this“we”?Level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elf represent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1(1),1996:83-93.

  [3]Brown,P.& 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In: Esther N.Goody, 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56-289.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Ervin-Tripp,S.,Nakamura,K.,& Guo Jiansheng. Shifting Face from Asia to Europe[C].In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Ed.by Masayoshi Shibatani & Sandra Thomps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43-72.

  [5]Goffman,E...Interactional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67.

  [6]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4,1990:237-257.

  [7]Ho,D.Y-F..On the Concept of Face[J].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1,No.4,1967:867-884.

  [8]Hu,Hsien Chin.The Chinese Concept of‘F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46,1944:45-64.

  [9]Hwang,Kwang-kuo. Face and Favor:The Chinese Power Game[J].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Vol.92,No.4:944-974.

  [10]Ji,Shao-jun.Face and Polite Verbal Behaviors in Chinese Culture[J].Journal of Pragmatics 32,2000:1059-1062.

  [11]Leech,G..,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160,2005:3-31.

  [12]Mao,L.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C].In Selected Readings in Pragmatics,Ed.by He Zhaoxio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3:595-644.

  [13]Spencer-Oatey, 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J].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39,2007:639-656.

  [14]翟學偉.中國人臉面觀的同質(zhì)性與異質(zhì)性[C].人情、面子與權(quán)力的再生產(chǎ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面子心理研究綜述】相關(guān)文章:

1.戀愛心理學綜述

2.漢語諺語研究綜述論文

3.2017年考研心理學大綱綜述

4.機構(gòu)養(yǎng)老綜述

5.《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簡介

6.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

7.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自我評價

8.《毒癮透視:吸毒人員心理研究》推薦

9.當今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