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國學熱”的思考
論文提要:國學包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各方面,有常識層面、學術與技藝層面、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國魂與族魂的層面。國學具有平民化的特性。當前,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還相當陌生、隔膜,而體制內的、從幼兒到博士的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因此還談不上有所謂“國學熱”。我國應當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立法,或者說,應當在法律上規(guī)定,必須對幼兒與小、中、大學生進行國語、國文、國學的教育,維護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純潔與尊嚴。國學是國家的軟實力。國家的興盛與國學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國學資源有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助于形成民族認同與倫理共識,有助于維護國家的安全、地位及文化輸出。在人生的安立、精神的歸屬方面,仁義禮智信等傳統(tǒng)價值觀仍然是我們重要的精神資源。仁愛、敬誠、忠恕、孝悌、信義、廉恥等價值在當下和未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還將繼續(xù)起著良性的作用。傳統(tǒng)倫理經過時代的轉化、洗汰與我們自覺地批判繼承,可以與現(xiàn)代化的新的倫理價值整合起來。
關鍵詞:國學 仁愛 和諧社會 核心價值體系 民族精神
什么是國學?
國學包含幾個層面?國學只是精英文化嗎?為什么當前社會上對國學有迫切的需求或一定的熱度?當前國學是真熱嗎?國學與國家的文化安全有什么關系?國學與和諧社會的建構有什么關系?國學與本國在國際上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地位及文化輸出有什么關系?本文試圖回答上述問題,略抒己見,以就教于各位。一、 何謂國學?試說國學及其草根性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國學,包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各方面,例如包括中華各民族從古代到今天的蒙學讀物、衣冠文物、習俗、禮儀、語言、文字、天學、地學、農學、醫(yī)學、工藝、建筑、數(shù)學與數(shù)術方伎、音樂、歌舞、戲劇、繪畫、書法、思想、心理、信念等。國學中包含有大量的社會、民俗、制度、生活世界的內涵,特別反映在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方面,同時又是中華人文精神之根,是我們民族的終極信念的所在,是安身立命之本。國學是開放的,包含了歷朝歷代消化吸收了的外來各種文化。
作為傳統(tǒng)學術的國學,如按傳統(tǒng)圖書與學術之分類是經、史、子、集四部,或義理、考據(jù)、辭章之學的三路向等。經學是國學中的重中之重,因為經學中包含有大量的社會史的內涵。我還是認同晚清“窮治語言文字以通經學”的學風。五四以來,我們對經學與理學有太多的誤解。
我想強調的是,國學不僅僅指傳統(tǒng)學術,尤其指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民族精神。國學當然是相對于西學而言的。在清末民族危機與西學大量進入中國以前,沒有國學這一說法。國學這一概念從上一世紀初年被章太炎們從日本引入之時起,就含有振興民族精神與弘揚中國文化的道德理性、宗教精神與人文傳統(tǒng),來振興國族、復興國家、增強自主精神與自信力,以與東西方列強相抗衡之意,也含有批判或救治世界的西化、工業(yè)化、商業(yè)化、功利化的弊病之意。可見,國學不僅僅是學問或學術的概念,而且還是民族性與民族魂的概念。清末民初的國粹派思想家們所謂“學亡則亡國,國亡則亡族”,即是主張通過保文化學術來救國家民族。[1]有人把國學與漢學同等或并列看待,尤為不當。
外國人研究漢學(今天叫中國學)與本國人研究國學有很大區(qū)別,不可等量齊觀。外國人只看重饾饤枝節(jié)而忽略內蘊精神,他們視漢學(或中國學)為純客觀對象,而本國人對國學自然地投入主觀情感,懷抱溫情與敬意的心態(tài),而且身體力行。所以,今天我們談國學,我以為,大約有這么幾個層面[2]: 第一是常識層面,即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ABC。針對幾代人國學素養(yǎng)的不足,面對媚俗的大眾文化的沖擊,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國學初步的教育已是十分緊迫之事。這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配合。 第二是學術與技藝層面,即傳統(tǒng)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間技藝、學術傳統(tǒng)之傳承。要通過微觀精細地研究,搶救、整理與繼承絕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這需要國家與社會投入資金,養(yǎng)一些甘坐冷板凳的專門家,尤其要培養(yǎng)新生代,并造成代代相傳的機制、環(huán)境、氛圍。
第三是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國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論語》《孟子》,按梁啟超的說法,是兩千年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支配著中國人的內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們全社會形成共同意識,我們既做這社會的一分子,總要徹底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識生隔閡。[3]今天我們提倡國學,主要是提倡理想人格的追求,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膨脹所導致的人文精神的萎縮或失落。 第四是民族精神,或國魂與族魂的層面。提倡國學與吸納西學并不矛盾。對于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我們體認得越深,發(fā)掘得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越豐厚,就越能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越能學得西方文化之真,這才能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華在現(xiàn)時代的要求下相融合,構建新的中華文明。一味貶損、傷害中國文化之根,無益于西方精神價值的引進與融鑄,無益于新的現(xiàn)代文明的建設。正如魯迅所說:“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4];也如陳寅恪所說:“一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5];任何民族的現(xiàn)代化都不可能是無本無根的現(xiàn)代化;失去民族之本己性、個性的現(xiàn)代化,絕對不是成功的現(xiàn)代化。學習國學更重要的是把握中華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了解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融會的過程,及其可大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中國人。國學并不只屬于文化精英。實際上,國學具有平民化與草根性的特點。
在我們的老百姓中,包括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像我的祖父母、父母親那樣的人,包括文革后期,1968年至1970年我在湖北天門縣楊場公社插隊落戶時周圍的農民老鄉(xiāng),我當工人時到兩湖、浙江幾家大工廠培訓兩年間遇到的一些工人師傅,我們的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們,所有這些人以不言之教與言教影響其子弟與周圍人的精神的東西,主流的價值仍然是友善、仁愛、孝慈、正直、良心、為人著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蒙學讀物與民諺民謠中的仁慈善良,廉潔勤謹,忠于職守,與人為善,德福一致,“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和《四書》的一些內容。但是,五四以來,作為中國人的國民性的負面的或所謂丑陋的中國人等等的揭露,有些過頭,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性。爾虞我詐,內斗內耗,我們出現(xiàn)過一些丑惡的現(xiàn)象(其實西方也有),但人們往往就會把帳算在國民性上,或要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承擔責任。我覺得我們要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真髓,養(yǎng)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誠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仁愛思想,浩然正氣,正道直行,人格修養(yǎng)等等,大大地弘揚出來。我不認為這是高頭講章。比方說,老百姓中,其實有很多相互關愛的品格與事例,我們要把這些日用而不知的民間留存的仁愛忠信,仁義禮智信等的道德資源加以保護、拓展。例如武昌區(qū)吳天祥副區(qū)長,長期關愛人民群眾,有很多感人事跡。又比方我是1966屆高中畢業(yè)生,我與同學們1968年下鄉(xiāng)的時候,我們是抱著尖銳斗爭的心態(tài)下去的,以為我們是革命派,下去是去斗爭地富反壞右的。結果鄉(xiāng)親們慢慢地化解了我們的仇恨心理,為批斗對象(多為冤案或地富子女)講好話,以溫情在物質上、精神上關愛我們這些離開城市與家庭的知青。他們家里的雞蛋、蔬菜很少,但總是送給我們吃。在田間勞動,他們告訴我們不要蠻干,不要一口氣就把一輩子的飯吃掉了,要我們學會保護自己,又教會我們干農活的技巧。慢慢的,我們就懂得人間的溫情。我小的時候,也親眼目睹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家里的生活非常艱難的時候,節(jié)衣縮食,對鄰居與逃荒討飯的災民予以接濟。
我覺得仁愛不僅是一種理想性的東西,而且是在民間有根源的活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把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有生命力的、有內蘊的價值啟導出來。 二、 體制內的教育是西化的,所謂國學熱只能是假熱一方面,民間存留著很多善根,國學確有草根性;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不看到,由于社會巨變所發(fā)生的諸多新問題,特別是強勢的西化趨向的影響,百多年來文化觀念與全民教育的某些失當,國人對于國學又相當?shù)啬吧、隔膜?首先,我們看常識層面。今天我們很多大學生與研究生,不知祖國歷史文化的一些常識,不知《四書》《老子》《莊子》為何物,更不要說中學生了。有一位博士生寄賀卡給導師,竟稱之為“先師”。社會上更是如此。張藝謀是大文化人了,但他導演的《黃金甲》中,周潤發(fā)飾演的帝王竟對醫(yī)官說“你的內人”云云不通的話。我們有的大學教師常說“我的夫人”云云,不知“夫人”是尊稱別人的太太的。有一專門糾正世人用語的雜志說“食色,性也”是孟子說的(有的大報竟然照登,其實這是《孟子》一書記載的告子的看法,孟子批評了這一看法。)還有很多。
其次,我們看學術與技藝層面。傳統(tǒng)文化各門類、各方面,包括民間技藝,經史子集等的傳承上,有相當大的斷層。五四以來,片面的、平面的西化思潮和教育、學術結構與體制,使得我們這一代甚至前后幾代人逐漸喪失了解讀前現(xiàn)代文明(或文獻)的能力。令我汗顏的是,包括我在內的目前在大學教中國文史哲的所謂教授們,如果人家順手拿一冊未經整理的舊籍古書讓我們讀,很可能有些字認不得,有些句子斷不了,有些典故不知道,有些篇章讀不下來。近些年來,我與同事們之所以在武漢大學創(chuàng)辦小型國學試驗班(本科生已辦了六屆,碩士生有兩屆),就是想整合文史哲各系老師的力量,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大家互補,共同努力,以“小班授課,原典教學”的方式,試圖培養(yǎng)一點點讀古書的種子。
因為靠我們這些教授們曾經接受過的、半個世紀以來通行的、分科式的、只學概論通史、不讀原著經典的教育方式,我們民族的將來,很可能沒有能夠讀通古書的人。 第三,我們看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F(xiàn)在有些為人父母者如何教育孩子呢?我曾在公共汽車上看到有的年輕父母當著孩子的面逃票、與老人搶座位、罵人,毫不避諱,有的甚至教唆孩子斗狠,打別人的孩子,所謂免得吃虧云。我們本來是禮儀之邦,但我們的留學生或旅行團走到世界各地都會發(fā)生不文明、不禮貌,甚至有辱國格、人格的事情。2006年9月,我在美國親眼看到一些用公費旅游的干部,在公共場所不守公德的丑態(tài)。由于愛喧嘩,聚眾打牌到半夜,有的美國旅店賓館干脆把中國旅客與其他國家旅客隔開安排。還有一些大學生面對生活貧困、就業(yè)壓力,或戀愛、婚姻、家庭問題等,經不起挫折、坎坷,極個別人自殺或出現(xiàn)精神疾病,并不都是心理上的病癥,根本上還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責任感的問題,生活的信念與態(tài)度的問題。 第四,我們看國魂與族魂的層面?杀氖牵泻芏嘀R份子以居高臨下的不屑的挑剔的態(tài)度,輕慢的語氣,以先入之見或自己的所謂“邏輯”或文字游戲的方式,橫加肢解傳統(tǒng)文化,以為西方的從古到今都有理性,完美得很,中國的從古到今都無理性,糟糕得很。他們不是全面理解思想系統(tǒng)及其背景與特性,而是由這種立場或情感出發(fā),抓住只言片語,拉來就打或貶。
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及其經典,應有起碼的尊重,起碼的虛心的態(tài)度。為什么其他國家的知識份子不必提出“同情的理解”或“了解之同情”,或沒有類似的問題,而唯獨我們國家、民族的知識份子必須面對這一問題?那是因為人家沒有妖魔化、丑化自己的文明及其經典,沒有把今人的責任推到祖宗頭上去,也沒有單一的直線的進化論、進步觀,而我們自戰(zhàn)爭以來,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的問題,國勢的問題簡約化為文化的問題,一古腦兒都要傳統(tǒng)文化來負責,要孔孟來負責,又把文化問題簡約化為進步與落后的二分法,因此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打成兩橛。實際上孔仁孟義、禮樂文明不僅不構成中國人走上現(xiàn)代的阻礙,相反是一種寶貴的資源與助力。這種不健康的心態(tài)與學風,乃嚴肅的學術研究之大敵,且謬種流傳,誤人子弟,貽禍青年。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的提升,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的理解有了多維向度,全社會上對國學有了迫切的需求或一定的熱度。例如,繼武漢大學之后,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也開辦了國學班[6];公私企業(yè)的經營管理者由熱衷于學習西方式的管理轉過來學習古代哲學智慧與管理方略,一些MBA、EMBA、總裁班等更多地轉向學習中國經典來豐富人生;不少民間人士開拓更多的空間,創(chuàng)造條件讓兒童在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誦讀一點經典,打一點童子功。這都是十分可喜的現(xiàn)象,雖然遭到不少非議。國學隨著國力的增強,到了發(fā)展的最好契機。但是,當前國學是真熱嗎?國民對國語、國文、國學,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常識還不甚了了;體制內的,從幼兒到博士的受教育的制度安排,基本上是西化的,青少年學習英語的時間與精力大大超過了學習母語、國文的時間與精力,而體制內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又非常薄弱;如此,我們有什么理由侈談“國學熱”?所謂“國學熱”并非真熱,其實是假熱,只是一些表面現(xiàn)象而已。有的只是敲敲邊鼓,只是自發(fā)與偶然的現(xiàn)象。 試看我們的教育。
幼兒與中小學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教育應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全社會都應當重視對幼兒、小學生和中學生加強中華民族歷史知識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然,大學人文教育就根本沒有辦法做好。此外,中學文理分科的問題,作為高考的附屬物,似應有更加合理的解決方案。從公民的文化教養(yǎng)與民族的文明發(fā)展來看,中學生的文理分科是應當為法律所禁止的。同樣的,我國應當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立法,或者說,應當在法律上規(guī)定,必須對幼兒與小、中、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語言與文化的教育,維護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純潔與尊嚴,必須改變目前青少年學英語的時間、精力大大超過學習母語的狀況。母語、國學的教育是國本,不可動搖。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批評一種現(xiàn)象,即中國大陸地區(qū)的各層次教育中,忽視母語的教育,忽視本土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語、西方文化教育看得比母語、本土文化的教育更為重要,完全是數(shù)典忘祖!現(xiàn)在中國的大眾文化已是美國文化的殖民地,美國大片橫行無忌。反過來看一看法國及歐洲一些國家,他們嚴格限制大眾媒體把英語節(jié)目或所謂美國大片肆無忌憚地播放,他們是有限制的。法國知識界不斷批評、指導法國的傳媒與文化界,法國政府也十分自覺地捍衛(wèi)法蘭西語言的純潔性與法蘭西文化的尊嚴。相反,我們都失職了!我不是反對學習西方,相反,我是積極主張擁抱西方文明的,我當院長,在本院的教學中,我為以西文學習西方經典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我們開辦的國學試驗班、中西比較哲學國際班,都是開放的,有些課程也用英文上,請外國學者上。
但我認為,這一定得有一個界限,即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博士生),憲法與法律允許的中國教育,一定要以母語與本土文化為主導和主要內容。我們現(xiàn)在講自主創(chuàng)新,講建立自主創(chuàng)新型國家,首先振興的應是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中當然包含著幾千年來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中國文化當然是變動著的文化。但中國之為中國,中國文化之為中國文化,一定有自己內在性的東西,有主導性與主體性的常道。這是不可動搖的。因此,我反對所謂“雙語教學”的提法,甚至有的大學提倡“全英語教學”,那是應當禁止的,是違法的,是殖民地心態(tài)的體現(xiàn)。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國民,有接觸本國經典的義務。一個西方人,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在他經受的家庭、社會、學校教育中,起碼誦讀過、學習過荷馬史詩,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等希臘哲學,西塞羅等羅馬政論,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等。這都是視為當然的,是他們的人文修養(yǎng)的基本功。一個中國人,也應當掌握好母語,具有中國文化的常識?墒墙裉煸谥袊,如果我們讓青少年讀一點有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的書,會被認為是舊守復古、大逆不道。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的最基本的經典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還有:《老子》、《莊子》、《六祖壇經》、《史記》、《漢書》、《詩經》、《楚辭》等。
【“國學熱”的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國學的思考12-05
“研究生論文發(fā)表熱”冷思考12-05
淺論國學熱背后:憂患意識與文化生命03-19
非婚同居的法律思考03-13
對舞蹈教育的多元思考03-07
對培養(yǎng)審計人才的思考03-08
對品牌授權經營的思考03-18
極限思想的辯證思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