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不”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
1、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解釋: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xiàn)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出處: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x·陶淵明《桃花源記》
故事:
東晉時一漁夫只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fā)現(xiàn)一座桃源,這里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加勞動。他詢問一個老人是何地,老人回答他說他們的祖先為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而遷居到此,就沒有出去過。漁夫問是什么朝代,老人回答:“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2、不知所措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皇太子以丁酋踐尊號,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故事:
三國時,吳國有一個人名叫諸葛恪,字元遜,年輕時任騎都尉(一種官職),公元246年(孫權(quán)赤烏九年),被任命為大將軍,兼管荊州方面的軍事,很受孫權(quán)器重。
公元251年,孫權(quán)忽然染病,自知在人世的'時日已經(jīng)不多了,便拜諸葛恪為太子太傅,讓他輔佐太子。第二年春的一天,孫權(quán)病危,他將諸葛恪和中書令、太子少傅孫弘叫來,囑托完后事,第二天就去世了。
孫權(quán)死后不久,諸葛恪得知孫弘企圖殺掉自己,便搶先下手殺了孫弘,為孫權(quán)發(fā)喪后,立孫權(quán)的小兒子孫亮為吳王。當時,孫亮還只十來歲,不諳世事,凡事聽從諸葛恪的安排,諸葛恪大權(quán)在握了。
后來,諸葛恪在給他的弟弟諸葛融的信中寫道:“大行皇帝(指孫權(quán))逝世后,孫亮年紀幼小,對父親的死和自己的繼位既悲又喜,不知怎么辦才好……”“我受命輔佐幼主,自知才疏力薄,因此誠惶誠恐,生怕有所閃失,但我一定盡心盡力以報答故主對我的信任和恩情。”
3、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解釋:形容無恥到極點。
出處:《歐陽文忠集.與高司諫書》,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故事: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學者。他既是散文家、詩人,又是史學家、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和金石學家。他四歲喪父,從小生活非常貧困,母親無力送他上學,只是以荻草枝兒作筆、以沙灘為紙教他識字。
十歲后,歐陽修向有藏書的人家借書。讀到特別喜愛的書,就從頭到尾抄下來。他的記憶力很強,有時書還未抄完,他就能夠背誦了。
二十二歲那年,歐陽修參加進士科考。連考三次,都獲得第一名。第二年他復試錄取后,被派到西京任留守推官,當?shù)胤叫姓L官的助手,從此他開始了官場生活。
不久,歐陽修卷入了一場政治革新與反革新的斗爭中去。當時,各地不斷發(fā)生農(nóng)民起義,北方又有西夏入侵,朝廷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非常尖銳。擔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上書宋仁宗,提出革除弊政的十項措施,還指出宰相呂夷簡任意超格提拔官吏、濫用私人等情況。為此,他遭到以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的攻擊和抵毀。
在這之后,在呂夷簡等的誣蔑下,范仲淹受到降職處分,被貶到外地去做官。歐陽修等人卻同情范仲淹,為他鳴不平。
當時,有個名叫高若納的諫官,不僅不主持公道,反而和呂夷簡一鼻孔出氣,伙同權(quán)奸誹謗賢士,認為范仲淹應當被斥逐。歐陽修對此十分憤怒,特地寫了一封信給高若納斥責他。信中說,昨天這個貶官,那個待罪,而你居然還有臉見眾官員,大模大樣地在朝中走進走出,并且稱是諫官,簡直是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了。這就是歐陽修的名篇《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的這封書信,觸怒了高若納和呂夷簡一伙。他們立即采取報復行動,奏告仁宗,結(jié)果把歐陽修逐出京都,降職到外地去當縣令。直到幾年后朝廷重新起用范仲淹,歐陽修才同時被恢復原官,回到京都供職。
【與“不”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與月亮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01-06
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08-11
與自相矛盾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12-09
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400字08-24
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15篇08-24
與馬有關(guān)的成語故事14篇08-11
屢見不鮮的成語故事11-19
四體不勤的成語故事12-28
大逆不道的成語故事3篇12-26
一去不返的成語故事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