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禮記大學讀后感(通用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禮記大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禮記大學讀后感 1
書籍是人類精神的食糧,書籍乃累積智慧之長明之燈,書籍就是知識的寶藏。對于讀書,我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多讀書,讀好書,讀書已經(jīng)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縱觀浩瀚書海,中國的古典文學極具魅力,《大學》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從這個題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現(xiàn)代的"大學",其實不然,《大學》里講的全是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正直無邪的人和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到:"《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學》這本書,是古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的宗旨在于顯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這種修養(yǎng)取得的成就恩澤人間百姓,從而使人人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為了說明弘揚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質(zhì)從三皇五帝時期就開始了,并不是我們現(xiàn)代標新立異的產(chǎn)物。我則認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賦予每個人一樣的品性,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環(huán)境和自身的修養(yǎng)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異。只有我們自己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變命運。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說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產(chǎn)生、演變、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這個規(guī)律,就像蠶寶寶生來就會吐絲一樣,魚兒生來就會在水中游。每個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與終之別。自然界就好像一個天平,兩邊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邊過重或過輕,就會導致整個自然界發(fā)生改變,失去規(guī)律性。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舞臺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質(zhì)沒有好壞之分,區(qū)別就在于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環(huán)境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這種對于完美人格的執(zhí)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一個地方,在當今這個個性鮮明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鮮明個性,"個性"在張揚個人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沒有上進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對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許很少實現(xiàn),但是他們這種不斷追求高尚品質(zhì)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努力實現(xiàn)的一個遠大目標。
《大學》不僅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更總結(jié)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禮記大學讀后感 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里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zhì)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jié)了先秦儒家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guān)系。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jīng)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jīng)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jīng)、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jīng)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lǐng),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xiàn)三條綱領(lǐng)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于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zhì)。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lǐng)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guān)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guān)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jié)果,對大學綱領(lǐng)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xiàn)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并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于一點愛,有些人等著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為愛人,實為害人?傊"誠其意"、"致其知"者,鉆營計較于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眾矣
禮記大學讀后感 3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 其中《禮記》中的《大學》等篇系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然而這中最讓我記憶猶新是它的主旨內(nèi)容“大學教育的內(nèi)容、目的、步驟 、方法及指導方針。這中不僅充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和論理觀,而且洋溢著儒家學者治學修身頗有的價值教育思想!边@讓我覺得若人能夠依照“大學”的教誨,進德修行,專研學問,就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一身將受益無窮。然而現(xiàn)在有著大學成長的我,卻是小學思想,讓我深感慚愧!
鄧小平說“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睘槿藥煴聿粌H要知道其中的道理還應該實踐。大學中“齊家”、“治國”、“平天下”看起平平幾個字卻蘊含著大道理,要想做到這些必須就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內(nèi)心的誠實加上淵博的知識。
在這燈紅酒綠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然而現(xiàn)在最缺失就是人們的.道德品行。最近網(wǎng)上頻繁報道女大學生失蹤被劫案,這讓我們在黯然失色的同時又有幾分毛骨悚然,這不僅讓我們覺得人們的道德淪喪是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這不得不讓我要向社會吶喊:“我們的道德品性去哪了?”然而這中又有當今大學生的一個問題:自己的內(nèi)心一定要端正!《大學》把“慎獨”作為培養(yǎng)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誠意”和“正心”的根本方法。”這中“慎行”就包括思想慎行和行為慎行。
誠懇待人是我們評判人行為道德的標準。說到誠懇待人就是心意誠實,然而心意誠實就是自我滿足。社會上的不公平激起一些人心靈畸形,這就要我們時刻保持心態(tài)平衡和自我滿足。
育人,首先自己應該飽受詩書的熏陶和擁有淵博的知識。然而又要做到“修己”即教育自己,“治人”即教育別人,修己治人是一個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政治過程。這時“大學”就告訴我們要“格物”即研究萬事萬物,推究萬事萬物,只有自己經(jīng)歷過才能教育好別人,這樣才能達到“大學”的教育目標。
我們做到了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內(nèi)心的誠實和擁有淵博的知識,難道還怕教育不好人,齊不了家,治不好國嗎!我們這些學者就有重于泰山的責任與使命,然而社會就會出現(xiàn)相應的和諧!
以上是碌碌無為的我在這時光荏苒下,讀了“大學”一書所寫下的感受,希望能在我今后的學者道路上我能帶著“大學”的宗旨去“格物”那套教育過程。
禮記大學讀后感 4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萬象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萬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后自己還是一無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jié)果努力的成果與欲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jié),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后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墒菫槭裁撮L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并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并且是天方夜譚,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禮記大學讀后感 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我們爛熟于心,從蹣跚學步到成人立志,它伴隨著我們成長。而其中的道理,更讓我們受益終生。深讀《大學·禮記》,其中深意值得探索和敬佩。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lǐng)”即弘揚高尚的德行,關(guān)愛人民,達到最高境界的善。而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wěn)不亂,安穩(wěn)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先后次序之分,做任何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欲速則不達,這也就是說達到最理想的境界實際上也就是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jīng)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huán)節(jié)。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diào)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不能本末倒置,敗壞根本,努力向認知的最高境界探索。
適用于當代大學生,自我完善必須努力學習知識,增進學問,提高認識,還必須通過艱苦的磨練,在實踐中不斷地增長才干,養(yǎng)成各種優(yōu)良的品質(zhì)。但更新和發(fā)展是沒有止境的無限過程,是一個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而培養(yǎng)這種積極的人生觀,能幫助每一個我們開辟和創(chuàng)造新的空間。防止憤恨、恐懼、癖好、憂傷等各種情緒損害心靈的純正和完善自我的自覺性。保持情緒的積極性與平衡性。以達到修身境界。
而八條目至此進行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層面。表達真正的政治家應具備把家庭道德運用、推廣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之中;對人民有一種純真、誠摯、深厚的愛,按照人民的.愿望和意志來處理政務;遵循忠恕之道;公正無私,胸懷寬廣的品質(zhì)。雖然在古代封建社會難以實現(xiàn),但也表達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勇敢設想;同時也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學習的依據(jù)。雖然只是短短幾字,卻對我們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也許不能達到最高標準,但層層遞進,我們卻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人格。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有一份熱,發(fā)一份熱;有一份光,發(fā)一分光。不必等待炬火”。
《大學》是一般璀璨的人生之書,只是讀,便感受到了其中的無限魅力。而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將大學之道,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
禮記大學讀后感 6
讀完《禮記大學》后,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需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理想,因為這對我們一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擁有更好的人生,我們還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騙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擁有完美的德行?何謂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強調(diào)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性。每個時代所特有的道德觀念,決定人們的言行,支配著人們對人、對物,對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為德行兼?zhèn)涞娜,那么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zhì)才能提高,國家才能更加富裕強大。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德行的實現(xiàn)是由行為構(gòu)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睙o數(shù)事例表明,走向事業(yè)輝煌、開創(chuàng)成功人生的關(guān)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么樣的精神風貌,什么樣的思想品質(zhì)和什么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我覺得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是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為。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chuàng)建文明校園,那么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用積極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學習中發(fā)生的事情,用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端正人生態(tài)度。積極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或者幫助弱勢群體,進行無私奉獻,端正人生態(tài)度。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經(jīng)常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積極向上的書籍。例如,關(guān)于勵志或者成功的書籍,做積極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態(tài)度。要樂觀。樂觀的心態(tài),可以成就一個人,我們要做樂觀的主宰者,不做悲觀的奴隸;生活中要經(jīng)常面帶微笑,每個人都會喜歡面帶微笑的人的,他能給人以鼓勵,給人以贊許,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我們充滿樂觀與熱情,事情都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的,如果我們天天想著不好的事情,相信我們天天都會愁眉苦臉的。這就告訴我們端正態(tài)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們才有辦法去解決我們的缺點,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們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善于控制別人對于我們毛病的話語,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控制好我們的情緒,不要讓別人的言語打擾我們的進步。還有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qū)е碌,像我們可能有時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們對自己的長相不太自信,這樣我們可以在別的方面建功立業(yè),這樣就平衡。
禮記大學讀后感 7
《禮記》少不了的便是禮,“禮”包羅了萬象,將所有的一切都規(guī)范在一個法度內(nèi),小至言語飲食,大至吉兇賓嘉。而《大學》中的“禮”講的是“三綱八目”,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高尚品德的弘揚,百姓的深切關(guān)愛,最高境界的修行。也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心智出發(fā)到國家天下為己任的大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背霈F(xiàn)在《大學》第一句。作為《大學》的宗旨,它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tǒng)治國家或者要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后,我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tài)。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diào)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耙阉挥鹗┯谌恕,“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
《大學》總結(jié)了人一生實現(xiàn)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diào)說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關(guān)鍵在于須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八^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guān)鍵就在于必先修養(yǎng)自身之品德!八^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說的要治理好國家,關(guān)鍵須先治理好家庭。“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說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靶奚怼本褪俏覀兯v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作為一篇古文經(jīng)典,《禮記?大學》少不了晦澀難懂的詞句,深切讀懂解意的確得花一些時間,但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凝聚了關(guān)于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己并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不愧是歷代有志之士為之效仿的標榜!
禮記大學讀后感 8
從小學起耳濡目染的儒學“四書”之首,未曾通讀全文也能背上幾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禮記·大學》這樣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讀來確實總能帶給人啟迪。
“大學”之意,自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普通高等學校。古時的“大學”,指的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長大成人,上了“大學”的我,倒也卻能從中感悟到成人成才之道。
“大學之道”,見己見小。
《禮記·大學》里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學習何嘗不是如此。認認真真把每個英語單詞背牢,才能理解整個句子讀懂整篇文章;不堅持每天鍛煉,一周一節(jié)的體育課都要偷懶又如何通過體檢;不注重積累不喜歡閱讀難道僅靠想象就能寫出好文章?為人何嘗不是如此。長大偷金的人小時也只是偷針,愛迪生成功的'一次前還有無數(shù)次的失敗,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又何必艷羨別人的好習慣。
《禮記·大學》里講“修己以安百姓”“有諸己然后求諸人”。當寢室垃圾桶滿時主動伸手不必旁觀室友,無聊時跟朋友“開黑”打游戲不如主動拉他一起去圖書館,指責他人前先反思自己,多一份正能量便少兩份負能量。
“大學之道”,赤誠不改。
《禮記·大學》里強調(diào)“誠意慎獨”。古有藺相如用人前人后始終如一的真誠打動廉頗成就一番美談,現(xiàn)代交友同樣如此。所謂“將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別人的心,虛心假意的奉承與真心實意的贊賞自然不同。有的人油嘴滑舌卻無真才實學;有的人穿著打扮處處講究名牌,內(nèi)心卻盡是空虛;有的人在朋友面前滿嘴“兄弟義氣”,回到家卻只知道對著生自己養(yǎng)自己的父母發(fā)脾氣。曾子一日三省,楊震在所謂“暮夜無知”時斷然拒絕十斤黃金的賄賂,又饑又渴的秀才面對熟透的桃林只道“桃李無主,我心有主”,普通的鄉(xiāng)村郵遞員王順友一個人走過20年的寂寞郵路,投遞準確率保持100%,成為2005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與其拼命在人前偽裝優(yōu)秀,獨處與否都努力保持并養(yǎng)成優(yōu)秀的習慣豈不更好。慎獨,是對自己靈魂的真誠。
不敢說能完全領(lǐng)會《禮記·大學》的奧義,但吾輩青年確應以這樣的“大學之道”為指引,不虛度大學以至青春、人生的光陰,努力成為更好的“大人”。
禮記大學讀后感 9
中國的古典文學向來是極具魅力的,而《大學》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這里的“大學”并不是我們現(xiàn)代的大學,《大學》里講的是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道“《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币馑际钦f《大學》這本書是后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由此可知《大學》對后人的意義重大。
初讀《大學》,仿佛置身云海,完全摸不著北,一頭霧水,甚至厭煩其長篇大論,十分乏味,只記得開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然而等到真正靜下心來細細研讀時,才發(fā)現(xiàn)全文雖短短二千來字,但是字字珠璣,包羅萬象,揭示了許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淺。
《大學》的總體框架為“三綱八條七證”!叭V”指“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七證”則為“知,止,定,靜,安,慮,得!睂⑵罗垌樅螅瑫l(fā)現(xiàn)整篇結(jié)構(gòu)緊湊而又邏輯清晰,理解起來也就沒那么難了。
讀完《大學》,有兩處讓我印象比較深刻。一是“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它的大概意思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想要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倍鄶(shù)人讀書都帶著功利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寒窗苦讀十余載,只為博得一張好文憑,到頭來卻忘記了獲取知識的初衷。只有少數(shù)人愿意潛心做學問,將問題理個透徹,研究明白其原理。而我們只有正確的認識萬物,將其研究透徹之后,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F(xiàn)在許許多多學校里都貼有“格物致知”的標語,我想這也是呼吁我們回歸到獲取知識的最初做法去吧。二便是《大學》中引用的《詩經(jīng)》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意思是風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過的象牙,好像琢磨過的美玉。在我看來不止君子如此,我們平時在很多方面都應如此。處理問題或事情時,把它當做磨制一塊精美的玉器,反復研磨,精益求精,以追求達到更高的境界。
書籍是精神食糧,是積累智慧的長明之燈!洞髮W》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內(nèi)涵,不論古代現(xiàn)代,我們都能從中感悟出不同的做人與做學問的道理。
禮記大學讀后感 10
只有當自己真正用心的去閱讀了這篇文章,才能切身感受到它給你帶來的來自心靈上的觸動。這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財富也是對我們后人的期待。文章中主要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lǐng),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了解的。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的很普遍,主要是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意,不能出爾反爾。在古代人們非?粗姓\意,甚至還把他當做君子的評判標準,這足矣證明這句話在當時的分量。然而在科技發(fā)達經(jīng)濟騰飛的新時代我們反而忽視了它的重要性。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的誠意問題屢見不鮮,如長春長生的毒疫苗事件、汽車漏油事件等等。這些問題都在說明當今的出廠商只是單方面注重經(jīng)濟效益,反而忽略了從古至今一直延續(xù)下來的誠意文化。出現(xiàn)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癌癥和疑難雜癥,人們的身體狀況也大大下降,以至于人們不再相信產(chǎn)品的質(zhì)量,信任危機也就此種下了種子。正義永遠會戰(zhàn)勝邪惡,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雖然有很多令人寒心的事件,但還是有像華為一樣給我們在黑暗中帶來了一絲光明的生廠商。他們貫徹科技信息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應該將誠意撿起而不是丟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靈美比外表更重要。正心是大學里面的一個小部分,但卻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大部分,F(xiàn)在的社會不缺顏值高的人,隨隨便便化一個妝也可以去遮住表面的缺點,可是心靈的丑陋卻不能輕易的去掩蓋。在這個新的世紀里,明星、網(wǎng)紅中有一部分是依靠自己的顏值去賺錢,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去發(fā)展。這是社會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但有一些人依靠這個平臺隨意的發(fā)表一些錯誤的觀念,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評價別人,在公共場合辱罵他人等等。這些都讓他們屢試不爽,F(xiàn)在許多人的價值觀也開始扭曲,只是單純的.看外表,不在乎心靈是否與他們外表成對比,只是一味的崇拜。我認為一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不會因為外表的缺點而被遮蓋住,反而會把外表變成它的唯一特性,更加吸引他人。
在一切道德品質(zhì)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這是作家羅素寫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抖Y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鄭玄注:"止,猶自處也。"孔穎達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陳澔集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現(xiàn)實中有許多做了好事最后都沒有好結(jié)果的案例,為什么?因為他們追求至善,追求自我實現(xiàn),追求至善的行為無疑會滋養(yǎng)接受者的貪欲,引發(fā)旁觀者的不公:憑什么他就那么富有,既然他那么富有貢獻一點是應該的吧……所以越是追求至善,效果上可能就越容易適得其反!爸褂谥辽啤,其實是一種提醒,提醒你克制自己的善舉,幫助別人應該適可而止。
這篇文章讓我對很多的事情都有所改觀,也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別人的身上。你認為的善良可能只是你個人的想法,要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美好。當你反復讀《禮記·大學》,你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還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這便是我從中得到的啟發(fā)。
禮記大學讀后感 11
《學記》講述了古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沒有實際操作的教條,可以看作是古人對“教育”“學習”的綱領(lǐng)。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開宗明義,第一句就解釋為什么去“學”,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為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俗習慣,這應該是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不同時代自有不同解釋,我想一般應該是百姓安居樂業(y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吧。
雖有至道(道這個東西,內(nèi)涵豐富,太玄,非三言兩語說清楚),不去學習,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對學無止境認識很透徹,知道“學然后知不足”,發(fā)奮地學習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東西,有人越學越感無知也是這個原因,這也解釋無知者無畏;巔峰對決,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淺,莽夫是看不出門道的。古人對“教”和“學”的認識,不像現(xiàn)在這樣割裂,現(xiàn)在老師高高在上,一切都對,學生的質(zhì)疑總被當做不聽話。古人知道“教學相長”,將教和學統(tǒng)一起來,學生和老師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為師學,所以有同學一時無法理解某些知識點,如果你知道的話,不妨將你的理解分享出來,在教別人的時候,你的認識也會更上一層樓,F(xiàn)在的學生不僅缺乏不恥下問的勇氣,連虛心請教的一并拋棄啦。
或許古人愚昧,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心存敬畏,對于學習也當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師的孔夫子,被當做祖師爺祭拜。
學習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長,所以“未卜禘[dì],不視學,游其志也”,意思是說時候未到(還沒祭天)的時候,天子(領(lǐng)導)不能去視察學校,這樣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游其志”,發(fā)展個人的志向。
我覺得對老師的作用,古人認識的更加深刻,老師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無論老師還是父母,對學生的志向之類,別整天批評,要多多觀察的學生,少發(fā)言,在適當?shù)臅r候才加以指導。像現(xiàn)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兩天學就問去逼他考清華北大,煩死啦。
求學的人有四個經(jīng)常犯的錯誤: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是指學習的時候,或貪多不求甚解,或?qū)W習一點點就容易滿足,或?qū)W習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傷仲永之類的.神通),或自我設限不求進步。這四點學習的人和教學的人都要明白,產(chǎn)生四種錯誤的心理不同,要對癥下藥。
古人對老師的評價高,所以即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要“無北面”(和老師,別用君臨天下那套禮儀,尊師),F(xiàn)在教師的神壇已經(jīng)走下神壇,成為謀生的一種職業(y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內(nèi)容,這里不再一一展開,不過《學記》這篇文章還是值得復讀。古時的一些文章,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隱喻恰當,道理明了,不似現(xiàn)在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毫無深意,只能湊字數(shù),湊頁數(shù)換RMB。雖然讀這些書不能令你身價倍增,也不算一種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個數(shù)學公式強多了。在十幾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間,完全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愜意。
禮記大學讀后感 12
悠久漫長的歷史,積淀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圣人賢士對自然、人生、社會的思索、探求與總結(jié),一路傳承,薪火相傳,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寫作老師讓我們讀《禮記·大學》。
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閑暇之余,游弋其間,細細品讀。感悟人生,于物欲橫流、親情疏遠、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為國人修身養(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的一劑良方猛藥。借老師的安排,重拾四書之《大學》,于自身之修養(yǎng)是一次很好的錘煉!洞髮W》為四書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學》的原文進行了重新編排,分為經(jīng)和傳。經(jīng)是曾子記錄的孔子的原話,傳是曾子學生記錄下來的曾子對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個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面闡述了實現(xiàn)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條理清晰,內(nèi)涵深刻,對我們?nèi)绾涡奚眇B(yǎng)性、為人處世、立功立業(yè)等問題都具有深刻而實用的指導好處。
在《大學》中闡述的八個方面中,我對于誠意感受頗深。升入大學,我應對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以誠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大學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誠心誠意之心。懷著誠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誠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濃厚;誠意是焰火,在高處綻放才愈是美麗;誠意是鮮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顆孤獨的心需要愛的滋潤;一顆冰冷的心需要友誼的溫暖;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顆蒼白的心需要真誠的'幫忙;一顆充滿戒備關(guān)掉的門多么需要誠意這把鑰匙打開呀!誠意讓我擁有很多。讀完《大學》后,我更堅信誠意會讓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書中看到這一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業(yè),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這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和追求。然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難以言狀的焦慮,成為了我們這個轉(zhuǎn)型社會的突出表現(xiàn),終日思索成功要訣而不得其門,于是就抱怨這抱怨那的,絲毫不審視自己。也就是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明確一個躍之能及的志向目標,保續(xù)一顆平常心,做事思慮周詳,堅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終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騖遠,心浮氣躁,半途而廢,不斷努力去探索去鉆研,從而認識那個最真實的自己,不斷努力,便能使自己更加優(yōu)秀,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去努力,堅持,沉下心去拼,那屬于你的就不會錯過。
【禮記大學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出自禮記的名言警句08-31
國學經(jīng)典《禮記》中的中華禮儀03-07
禮記中含有二的句子11-08
《禮記》二十四句:人際交往,貴而有禮05-20
《大學》讀后感07-12
《大學之道》讀后感09-19
《我的大學》讀后感11-28
我的大學讀后感12-14
大學讀后感范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