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讀后感600字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范文一
學過《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揮之不去。作為一位文人,他有著卓越的成就;作為一個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饒恕的錯誤。或許提到改革,多數(shù)國人會以為是歷史的進步,但王安石所締造的“新法”,卻永遠被歷史所唾棄。選定了錯誤的方向,還打著“盡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這必然會為社會帶來深重的災難‘
王安石的那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論,無疑閃耀著“變革的光輝。而他“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諄諄教誨,亦映照著王安石闊達的胸懷。但王安石真的可以問心無愧嗎?我想,后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大抵是言過其實了。
讀罷《游褒禪山記》,憶及《宋史》中對他和新法的種種惡劣評價,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發(fā)現(xiàn)王安石竟是那樣虛偽。
縱觀王安石的變法,條條皆是對百姓的壓榨甚至于是對百姓的勒索。至于興修水利,開墾農(nóng)田,則是勞民傷財?shù)拿孀庸こ。神宗時,有一年天下大旱,餓殍遍地。有御史將百姓的饑苦稟明皇上,痛陳賦稅之重,王安石不顧眾人反對,將那位御史發(fā)配從軍,并借堯舜之事鼓勵皇帝以保全新法,敢問王安石,這就是您所說的 “天變不足畏嗎?”一位合格的政治家,進退榮辱,皆當有范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安能為了個人的得失而忘卻天下百姓,懲創(chuàng)正直之人?司馬光掌握大權(quán)之時,尚能為王安石求得一謚號;而新黨掌權(quán)之后,盡想對司馬光等人開棺戮尸,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狹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觀點,新法不成,是因為他“盡吾志而不能至。”但在變法之前,他卻三番五次拒絕朝廷任命;在罷相之后,他又多次辭職,這實在不能算是竭盡全力啊!
沒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沒有林則徐的正直;沒有譚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個禍亂國家的小人,而非萬民景仰的賢者。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范文二
王安石于褒禪山之一游,在未盡力以探尋到奇景的遺憾中結(jié)束。而這一游不僅僅就這樣結(jié)束了,而是帶給了他不斷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從而他得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一感慨。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這一感慨又未嘗不能用于學習與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縱觀古今中華千百年的`歷史,這句話是固然正確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受辱于敵國,但因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負重,最后不僅報了仇,還成就了大業(yè),振興了國家;
宋代范仲淹從小有志于天下。雖然他自幼貧苦,但刻苦好學,心系祖國。最終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令后人贊嘆的句子,他也成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著名愛國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從小立志要救國,長大后一心致力于變法,最后卻以失敗告終。但他臨終前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雖然變法失敗了,但他的志向與愛國之心卻得到了后世無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夜空中的明燈,更是人前進的動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個沒有志向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談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確立了志向,還要要像越王勾踐一樣不畏重重阻撓;像范仲淹一樣堅持不懈,刻苦努力;還要像譚嗣同一樣永遠心系祖國……
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曾經(jīng)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因此我們作為學生,志向應該不僅僅是取得好成績,考上個好大學,而應是盡自己全力學習知識和技能來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往往志向設(shè)立的越高,一個人也就越有發(fā)展。因此我們也應該把眼光放遠,而不是僅僅停留或滿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個立志和盡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繼續(xù)走下去;而盡志了,就永遠無悔!
【《游褒禪山記》讀后感600字】相關(guān)文章:
禪話禪音禪事禪心勵志文章09-03
武功山自駕游攻略11-11
祖山自駕游攻略04-15
平頂山自駕游攻略12-01
江郎山自駕游攻略12-01
仙女山自駕游攻略02-11
龍虎山自駕游攻略11-22
自駕游普陀山攻略11-17
賀州姑婆山自駕游攻略11-14
青城山自駕游攻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