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1
一、只有當事人自己愿意,心理咨詢才會開啟和奏效
尊重每一個人是否主動尋求改變和接受心理咨詢的意愿。這代表的是,不管別人怎么說,你還是可以痛苦。如果沒有準備好,你就保留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好了。
要承認這一點本身就需要勇氣,更何況是面對一個抑郁的來訪者。在書中,咨詢師蒼鷺第一次和受訪者蛤蟆先生見面,仍然堅定地承認這一點,不把他當成一個弱者對待。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在首次會談結束后,蛤蟆好不容易下定決心開始咨詢。臨走前他還是有許多疑惑與不安,于是問咨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此時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說: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關于心理咨詢中共同因素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對于咨詢本身的期待與希望,可以解釋咨詢效果中的15%,這算是非常大的比例了。
二、我們經常處于兒童或父母自我狀態(tài),而很少保持成人狀態(tài)
不快樂的根源也許是自己依舊處于兒童狀態(tài)以及偶爾處于父母狀態(tài),而不是處在所謂的成人狀態(tài),導致無法自己快樂起來。
1、兒童自我狀態(tài),指我們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它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幼年時將剛出生就具備的幾種基本情感抓緊發(fā)展演化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感受融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的一生。
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在長大后,依舊自動做出和小時候一樣的反應,童年時的情感和行為處理模式和小時候一樣,然后再次體驗到童年時候的感受,這種感受好的壞的都有。許多感受與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關。
2、父母自我狀態(tài),就是表現(xiàn)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語重復從父母那學來的掛念和價值,會很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
父母狀態(tài)就讓自己猶如一個法官,一直在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然后懲罰他們,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譴責自己,但這些都是處于父母狀態(tài)。
3、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兒童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都有情緒化的地方),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狀況,而不是重復兒童時的自動反應或是重復父母的處理方式。
在成人狀態(tài)下,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夠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ㄗⅲ核季S導圖引自豆瓣用戶“陌上花花兒開”)
三、是我們自己在潛意識里選擇了不快樂
這類似于阿德勒的觀點:我們無法改變痛苦的經歷本身,但可以選擇改變看待經歷的看法。當蛤蟆責怪身邊的人如何錯待他、讓他不快樂的時候,心理醫(yī)生蒼鷺卻指出:沒有人能讓你不快樂,是你自己選擇了讓自己不快樂。
說到底,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個人怎么能進入你的腦袋,強迫你產生任何情緒?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別人或許會影響你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請記住,“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看清這一點,才能逃脫我們給自己判下的、心理上的無期徒刑。
所以讓我們不再譴責自己的方式是,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能客觀地去看,并從經驗中學習,而不再只是陷入情緒的泥沼,感到無力、內疚和懊惱,慢慢地,我們就會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fā)生,以及它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深入記憶之流,并從中領悟和學習。
四、警惕自己完全不自知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
“自證預言”是指一旦我們在童年時決定了用怎樣的態(tài)度和觀點,就會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樣的態(tài)度和觀點影響了我們的選擇行為,構建了我們的底層架構,我們通過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通過控制事情的發(fā)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一樣。
就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隨時可以給你報出一連串他遭遇過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會忽略美好的時光而選擇性的記憶那些悲傷和不開心的事情。又比如某些人確信自己不夠優(yōu)秀,陷入自卑與自責,或者說是困在“我不好,別人都好”的自我預設里,所以潛意識里做的行為都是為了印證這樣的預設,形成“贏了預言游戲,輸了自己”的狀態(tài)。
“心理游戲”是指在每個人的人生坐標里,為了達到必然后果(自證預言)而采取的行動。最出乎意料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于自己正在進行的“自我預言”和“心理游戲”完全不自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是一本小說,也是一本大眾心理學書。我沒有系統(tǒng)的學過心理學,有的僅是對心理學的些許熱情和對親子教育的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對拓展區(qū)域的一些零散認知。但我仍然想以一個門外漢的角色談一談對這本書的理解。
蛤蟆先生因為一系列的變故變得抑郁起來,于是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去看心理醫(yī)生蒼鷺。經過與蒼鷺的十多次見面,蛤蟆先生開始學會正視自己的問題,并在蒼鷺的幫助下,鼓起勇氣戰(zhàn)勝困難,做回了快樂的自己。
文章雖簡短,內容卻很豐富。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其實心理咨詢師的作用便在于幫助咨詢者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直視自己過往所經歷的一切,找到根本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些,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心理問題的解決,或者說情緒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是靠我們自己有改變現(xiàn)狀的勇氣和決心。第一步就是正視自己的過往。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
所謂兒童自我狀態(tài),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兒童來處理問題,比如遇到問題喜歡逃避;父母自我狀態(tài)即是把自己當成父母一樣來處理問題,比如像個法官一樣挑剔和教育別人,而成人自我狀態(tài)則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三種狀態(tài)沒有絕對的.好壞之稱,但我們只有處在成人自我狀態(tài),才能更好的了解自我。
這些狀態(tài)和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非常大的關系。我們現(xiàn)在所存在的狀態(tài)是對過往經歷的一種感受。也就是說經歷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經歷,這就好比同一父母所生的雙胞胎即使經歷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個性特征,因為他們對自己經歷的看法不同。
我們常說:三歲看老。一旦我們在童年的時候決定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中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tài)度和價值觀,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于是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大腦里的信念和預期。換句話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打個通俗的比方,如果我們一直確信自己運氣差,就會發(fā)現(xiàn),在經歷的所有事情中,我們都是運氣差的,即便有時候我們有可能中獎,也會因為“某些原因”而與中獎失之交臂,而這種失去,大多與自己相關。
說了這么多,最想表達的一點,就是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要逃避,正視它,誠實的對待自己,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的處理,包括情緒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3
前言
蛤蟆先生也許是很多人羨慕的樣子,家里有個大莊園——蛤蟆莊園,是個富二代,不愁吃穿,愛開跑車,還非常幽默,是朋友們的開心果。風度翩翩、多金帥氣也許就是他的代名詞。但是他卻——抑郁了。原來光鮮亮麗只是表象,內心有多么脆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最后在蒼鷺醫(yī)生的幫助下,慢慢地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認清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聽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時,還是在很久以前,聽名字,有點像類似兒童繪本的兒童書籍,而事實上,其實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針對成人的心理療愈書籍。
分享下書中的兩個比較印象深刻的觀點:
Part 1
人生的3個狀態(tài)
書里說到,一個完整的人生有三種狀態(tài),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和成人狀態(tài)。
這里說的兒童、父母與成人,并不是指時間維度
這是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三種狀態(tài)分別有兒童、父母、以及成人的特點
1.1 什么是兒童自我狀態(tài)?
行為和感受表現(xiàn)得像個孩子,有時候笑得像個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樣委屈,指的就是如此。兒童自我狀態(tài)是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括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比如: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
當一個人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會下意識的進入到童年時期的狀態(tài),例如小時候面對父母的批評責備等,悲傷委屈的`情緒一下子就涌現(xiàn)出來,下意識用童年時的習慣作出反應。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會本能地順從和依賴他人,就像順從和依賴父母一樣。
1.2 什么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
行為表現(xiàn)得和父母一樣,愛批評人,憤怒,嚴厲。對別人說教,對別人管束,強迫對方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等等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人,總是喜歡挑剔別人,甚至挑剔自己。當一個人處在父母狀態(tài)時,會利用兒時父母對我們自己說教時,傳授給我們的認知和價值觀,來想方設法讓別人接受我們的想法。
1.3 什么是成人狀態(tài)?
成人狀態(tài),指的是此時的自己非常冷靜、理性。沒有陷入童年的傷感等情緒,也沒有陷入說教的父母狀態(tài)。我們此時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較理性的看待問題。
這三個狀態(tài)并沒有好壞之分,僅僅是代表一個人此刻的狀態(tài)。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成人狀態(tài),人在理性的狀態(tài)下,才能學習到新東西,接受新的事物。而在其他兩種狀態(tài)下,往往對新事物是排斥的。
1.4 怎樣才能進入成人狀態(tài)呢?
認識你自己。你需要不斷思考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你該如何才能到那里去。
想清楚明白之后,你知道自己想變成什么樣的人,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想做什么事情。這樣你的頭腦和行動都會重歸平靜和理性,重新獲得力量
祝愿你我,都能用“成人的狀態(tài)”去面對自己,成就自己。
Part 2
人生的4個坐標
人生的四個坐標,你選擇的坐標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奮斗的終極目標。
書中提到了兩個問題:
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嗎?第二個問題是:你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好嗎?
由這兩個問題衍生出了四種人生坐標
2.1 我好,你不好
他們習慣于責怪他人,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具有天然的優(yōu)越感,這種性格屬于比較偏執(zhí)的人格,通常出現(xiàn)在機構同事之間,上下級間,這種人格的偏執(zhí),嚴重時會導致殺人或傷人,或者是自殺,這種性格的人一般是不會抑郁的,他自殺是出于“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這種心理定位。
2.2 我不好,你好
此類人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習慣于自責,貶低自己,這種性格的人,還處于一種悲傷的兒童狀態(tài),容易出現(xiàn)抑郁和自殺,這種坐標的人格和“我好你不好”的人格處于相愛相殺的狀態(tài)。
2.3 我不好,你也不好
處于這個坐標的人更確切來說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貶低也攻擊他人,情緒反復無常,很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
2.4 我好,你也好
這不僅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別人是好的,通過行為和態(tài)度,持續(xù)對自己和別人展現(xiàn)美好。
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用特蕾莎修女的一句經典名言來理解: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別人。愛生命里一切需要愛的事物,無需理由。哪怕生命微小到只是一根細小的燈芯,燃燒了,就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他人。甚至,你還可以嘗試去照亮一個世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4
蛤蟆本來是個有趣又閑散的富二代,在經歷了一些生活變故之后,他變得郁郁寡歡,每天只待在家里喝悶酒,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好在他的幾個好朋友及時留意到了他的狀態(tài),督促他去做了心理咨詢。
蛤蟆本以為心理咨詢是不斷地接受說教,但事實并非如此,他的心理醫(yī)生蒼鷺經驗豐富,通過提出好問題不斷引導蛤蟆做自我覺察,他堅信每個動物都有自我療愈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似乎也跟著蛤蟆一起參加了這場心理療愈之旅。
首先要覺察自己的狀態(tài),蒼鷺先是畫了一個狀態(tài)溫度計,上面的刻度從0到10,0-1代表常有自毀自殺傾向,5表示狀態(tài)一般,9-10表示很幸福,對自己十分滿意。蛤蟆不出所料地標在0-1之間,就如他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的一樣糟糕。我應該大部分時間都在5-6之間吧,有時候更低,但是很少有超過7的時候。
覺察到自己的狀態(tài)之后,蒼鷺引導我們去尋找抑郁的原因。蛤蟆回憶起他的朋友對他的態(tài)度,還有他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來自家人的嚴苛要求及不被關愛,他傷心地哭了起來。蒼鷺強調了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跟隨蛤蟆先生一起剖析自己痛苦的原因,追溯童年不快樂的回憶,看到一個敏感憂郁的小孩在艱難的環(huán)境里掙扎著長大,滿是痛苦和無奈。
童年的種種經歷對我的影響很大,很多事情我至今仍印象深刻。場景之一是幼兒園被校園霸凌,那時我和奶奶一起生活,她怕我頭上長虱子給我剃了光頭(我并不怪奶奶,她其實一直對我很好),去學校的時候被所有人當做異類,被女同學擋在廁所外,被男同學嘲笑,以敲我的腦袋為樂趣,甚至將吃完的口香糖粘在我頭上……后來我干脆不愿意去學校,不得已去了也躲在學校后面的磚廠里不去上課。
這樣的場景很多,那時候我實在是太弱小了,只能被動受欺負。再加上我小時候就有深深的死亡焦慮,常常驚恐發(fā)作直接暈死過去,更被人所排擠。讀幼兒園的時候因為驚恐發(fā)作了兩次,直接被送回家了。所以童年時我基本沒有朋友,鄰家的小孩也不愿意和我玩,甚至有時還會在暗地里使壞。
說起缺愛,也并不是因為父母不愛我,事實上我相信他們都很愛我,只是我小時候經歷了太多,又十分敏感好強,再加上父母其實也是在一個壓迫和缺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初為人父母總有很多顧及不到的地方。
我記得大概四歲時父親教我識數的一個場景,我總是寫不好數字8,他對我十分失望,便摔筆離去不再教我。那種失落感后來很多次重現(xiàn),每次考試不如意的時候,被人否定的時候,我都找不到支撐,因為自己好像一直都很糟糕一樣。
說來荒謬,那時為了躲避計劃生育部門的追查,父母在我4歲時帶著剛出生的妹妹遠走他鄉(xiāng)。那時我有種強烈的被拋棄感,這種感覺一直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在我4-6歲期間,父母和妹妹一直在外不敢回家,而在家里的我和奶奶,也因為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蠻橫無理,欺凌弱小,只能一直過著提心吊膽,東躲西藏的日子。
那時他們基本就像什么進村一樣挨家挨戶搜查,基本1-2個月就要來搜刮一次,每次沒拿到錢就不走人,后來我們實在拿不出錢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被搬走了,媽媽的嫁妝只剩下了一排搬不走的組合柜。奶奶不得不把豬圈在山洞里養(yǎng),我們每天要抬著豬食走兩個山洼去喂豬。
后來家里的東西搬空了,他們就開始搞破壞,家里的門被翹掉,屋頂的瓦被掀掉。有一次我和奶奶爬了兩座山想躲過去,卻在出山時被村干部守個正著,我們就像做錯事的犯人一樣被押回去,最后還是去鄰居家借了錢才把他們打發(fā)走。
這些事情為啥這么多年了我還是能記得這么清楚,一是因為這群人的所作所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創(chuàng)傷,他們用盡辦法欺凌弱小,搜刮財物的態(tài)勢一直印在我腦海里。二是因為這些所謂的政策讓我和家人的生活都過得支離破碎,我童年的種種不幸當然也和他們逃不了干系。
這樣的回憶我還能一直寫下去,在閱讀這一章時,我停留了很長時間,因為我有太多的回憶可以追溯。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恐懼、悲傷、憤怒加上高敏感讓我的成長陷入加倍hard模式。
為了博得家人的`點點關注,我很小就懂得很多人情世故,俗稱“很懂事”,代價是真正的自我無法釋放,被持續(xù)壓抑,致使我現(xiàn)在很多時候還是分不清哪些是我的直覺,哪些是經過我無意識過濾后的反應。
我一直都是以我應該怎么樣去規(guī)范自己的,真正的感受被我強勢地扔掉或者視而不見。我有很強的恐弱心理,不愿意承認更不敢直視自己的弱點缺點,不允許自己犯錯,一旦犯錯了就會遭受自我猛烈的攻擊。
蒼鷺說:“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你的關鍵線索”而我在回顧這些往事時還是會覺得難過。會很心疼小時候的自己,很想告訴她不需要那么懂事的,可以哭可以鬧,允許自己犯錯和生氣,考試考不好也沒關系。
繼續(xù)后面的咨詢,我覺察到那時盡管我有很多的憤怒,但我表現(xiàn)出來的卻很安靜聽話。然而憤怒不會消失,它只是轉換成了另外的情緒—郁悶、慪氣。我經常和自己慪氣,變現(xiàn)為動不動就反省和自我攻擊。和家人慪氣時,我總是繃著臉一言不發(fā),安靜得有些反常。有些孩子釋放憤怒的方式可能是任性、撒潑、叛逆,但這顯然是我很難做到的。我倒希望自己能這樣釋放出來。
循著蛤蟆和蒼鷺的對談,我了解了改變自己的前提是認識自己,唯有自己想要改變時才能真正改變。每個人都有兒童、父母及成人的狀態(tài),三位一體,成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為不在成人狀態(tài)。人生有四個坐標,你選擇了什么坐標決定了你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好我好”是我們的終極奮斗目標。最后的咨詢課上,我其實很想知道如何才能達到“你好我好”的狀態(tài)。
最后蒼鷺也給出來一些答案,比如充分了解自我,和自己的感情做聯(lián)結,這樣就能管理好情緒,發(fā)展自己的情智能力,實現(xiàn)從個體走向共生。糟糕的是,我似乎完全陷在了第一步,最后蛤蟆先生如愿走出抑郁狀態(tài)時,我又再次陷入焦慮。
我意識到自己好像沒有跟上后半程咨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溯過去上,時不時想起童年不快往事,最后成了我之所以變成這樣都是因為我小時候有這么多糟糕的經歷,然后一次又一次自證預言,給自己的逃避找借口。我看到自己偽裝成一個受害者,又想用同樣的借口去逃避真正的人生課題。
在我的成長經歷里,這樣的時刻發(fā)生過很多次,這次我識破了自己的“騙術”,看到了逃避背后缺乏的是直面困境的勇氣。但我還是困惑,這勇氣從何而來呢?怎樣才能做出自我改變,用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人生的諸多變故,我依舊在尋找答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5
故事概要:原本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整個人的狀態(tài)和以前都不一樣了,他的好朋友河鼠和鼴鼠在報紙上看到咨詢師蒼鷺的介紹,建議蛤蟆先生去和咨詢師蒼鷺交流試試。于是蛤蟆先生每周二上午去蒼鷺的咨詢室聊天,通過和蒼鷺的對話以及對話后的思考,蛤蟆先生漸漸探索自我、改變想法,脫離了抑郁的情緒,重新振作起來,而且這時候的蛤蟆先生和抑郁前的蛤蟆先生也大不一樣。
在蛤蟆先生和蒼鷺的咨詢溝通中,涉及了“兒童狀態(tài)”、“父母狀態(tài)”和“成人狀態(tài)”三個名詞!皟和癄顟B(tài)”是指人對父母或其他人一直產生依賴情感,在面對、處理事務時運用自兒童時代形成的方式方法。兒童狀態(tài)還分為“自然型兒童狀態(tài)”和“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后者是在幼小兒童時期為了在強者父母手下生存而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處在“父母狀態(tài)”的人會經常性以強者、教育者的姿態(tài)對待他人,“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則會用指責、批評教育的方式,我覺得處在這種狀態(tài)的男性用現(xiàn)在流行詞來形容就是“爹味十足”;而“養(yǎng)育型父母”是用“我是為你好”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俺扇藸顟B(tài)”相較于前兩者來說,是指能控制情緒、運用思考能力、理智地待人接物。未發(fā)生這一切前的蛤蟆先生處在“適應型兒童狀態(tài)”中,因為他的父親一直以“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對待他,而他的父親去世后,蛤蟆先生的朋友獾(huan)也是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tài)”的人,所以蛤蟆先生一直被這種愛挑刺、指責他人的人包圍。在接受了蒼鷺先生咨詢和幫助后的蛤蟆先生,理清自己的過往經歷和情緒,將自己調整到“成人狀態(tài)”,改變了從前對工作的看法,喚起了對朋友的關心和興趣。
蒼鷺在咨詢過程中通過詢問、引導蛤蟆先生思考、回顧過往經歷的方式,讓我聯(lián)想到Steve(史秀雄)在他的播客里提及的課業(yè)故事。Steve說他有一門學科的考核不是考試,是交一份論文,論文主題很特別,要求學生回顧自己出生以后的經歷并將這些經歷寫成論文。我當時聽到這段的時候,就覺得很別致,也產生了寫寫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想法,然后這也就是想法,至今沒有動筆。不過后來我會在發(fā)呆的間隙里回憶回憶之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結合當下自己處理事情的態(tài)度或方式,發(fā)現(xiàn)過往種種經歷對我現(xiàn)在的影響是有跡可循的。弗洛伊德主張的“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是真實的,但阿德勒提倡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即人可以有目的的生活,有機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合理的。從蛤蟆先生的經歷中,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個理論共存且不矛盾。
書的后半段提到“自證預言”,關于這個概念我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里也看到過。什么叫“自證預言”呢?蒼鷺舉的例子是:如果蛤蟆先生認為日子過得很糟糕,今天很難過,晚上喝了酒,大醉;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會頭痛欲裂、全身不得勁,這一天會繼續(xù)覺得糟糕。如此往復下去,就會像最初“預言”一樣,日子真的很糟糕。細想之下,“自證預言”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潛意識中想法和態(tài)度會間接影響到人的行為,這樣就彷佛冥冥之中命有定數一般,預言成真了。如此看來,雞湯文里提倡的“每天清晨給自己一個微笑”、“對自己說你真棒”這些觀點,還真有一定的效果。
我特別喜歡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讀的書里內容和以往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觀過的影視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lián)。雖然有著種種聯(lián)系是正常且合理的,但當我自己發(fā)現(xiàn)這些相似點后會收獲微妙的成就感和喜悅,有一種畫面感:在我的腦海里,各種亂糟糟記住的東西慢悠悠、顫巍巍地伸出一根細線,鏈接在一起,接著知識地圖一點點的顯露出輪廓。這樣的發(fā)現(xiàn)也讓我之前因為“讀過書卻無法寫出滿意的讀后感”、“讀過書后記不住具體語句與內容”、或者“無法向他人介紹我讀過的書籍”這些情況,產生我讀了書卻什么都無法獲得的焦慮感得到緩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的人物設定是沿用英國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童話書《柳林風聲》里的人物,因為前者在書里提及了蛤蟆先生一段偷車、入獄、逃獄等驚險刺激的經歷,可都是一筆帶過,于是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準備之后閱讀《柳林風聲》一探究竟。巧的是,在新關注的公眾號里有一篇文章中,作者曉雪引用了《柳林風聲》中的一段話:“文學、童話,在邏輯上都是寫的另一種生活。尤其是文學里的童話,是鼓勵著人們不要只在真實的生活中來回徘徊,看盡瑣碎,那實在是很容易日漸狹小,日漸短淺,日漸猥瑣!蔽液苁窍矚g,這不也是閱讀的妙處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01-0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書筆記(通用34篇)12-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讀后感11-15
《帶我去看海》讀書筆記09-21
《先生》讀書筆記11-16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11-12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11-16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范文04-01
蛤蟆吃黃蜂09-21
《藤野先生》讀書筆記(精選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