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醫(yī)常識艾灸知識大全
針灸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重要代表。你對針灸了解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醫(yī)常識艾灸知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針灸技法之一 艾炷灸
艾炷灸可以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
1.直接灸
將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膚上燒灼的方法,可分化膿灸、非化膿灸。
(1)化膿灸:又稱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上施灸,局部組織經(jīng)灼傷后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的灸法。此種灼傷化膿現(xiàn)象,古稱灸瘡。
操作方法:①選取適宜體位,正確定穴后作標記;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線香點燃艾炷頂端;
、郛敯娜急M熄滅,除去灰,再重新?lián)Q取一個艾炷點燃;
、芫耐5~7壯后,穴位局部皮膚被燒破潰,在穴位上敷貼膏藥,并用干敷料覆蓋;
、菥暮5~7天,灸穴處通常會逐漸出現(xiàn)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換膏藥及干敷料。如瘡面分泌物過多,可用鹽水清洗干凈,以防止并發(fā)其他真菌性炎癥。大約30~40天,灸瘡結(jié)痂脫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膿灸:即用麥粒大的小艾炷在腧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控制灸后不引起化膿的灸法。
操作方法:①選取適宜體位,正確定穴后作標記;
、谠谘ㄎ簧贤啃┐笏庵蚍彩苛忠责じ桨,將中號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線香點燃艾炷頂端;
、鄞紵咏つw時用鑷子將未燃盡艾炷移開;
、芊磸褪┚3~7壯,穴位局部皮膚出現(xiàn)潮紅,但不破潰。
2.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間隔灸。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襯塾某些藥物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此法具有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火力較溫和,通常不易起泡。間隔灸分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灸。
(1)隔姜灸
將鮮生姜切成厚約0.3cm的生姜片,用針扎孔數(shù)個,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將姜片提起,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以局部皮膚潮紅濕潤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壯。
(2)隔蒜灸
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
隔蒜片灸是將獨頭大蒜橫切成約0.3cm的薄片,用針扎孔數(shù)個,放在患處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點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壯,須更換新片,繼續(xù)灸治;
2.隔蒜泥灸是將大蒜描成蒜泥狀,置患處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鋪上艾絨或艾炷,點燃施灸。此兩種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壯,以灸處泛紅為度。
(3)隔鹽灸
將純干燥的食鹽納入臍中,填平臍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病人有灼痛感,即更換艾炷。亦有于鹽上放置姜片施灸,待病人有灼痛時,可將姜片提起,保留余熱至燃完一住,一般可灸3~7壯。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壯數(shù)。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與附子餅灸兩種。
附子片灸是將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針扎數(shù)孔,放于拖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
附子餅灸是取生附子切細研末,用黃酒調(diào)和作餅,大小適度,厚0.4cm,中同用針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點燃施灸,附子餅干焦后再換新餅,直灸至肌膚內(nèi)溫熱、局部肌膚紅暈為度。日灸1次。
針灸技法之一 艾條灸
艾條灸是用特制的艾條在穴位上熏烤或熨燙的方法。
1.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烤,使病人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2.雀啄灸
置點燃的艾條于穴位上約3cm高處,艾條一起一落,忽近忽遠上下移動,如鳥雀啄食樣,一般每穴灸5分鐘。
3.回旋灸
點燃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約3cm髙處。艾條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動,或反復旋轉(zhuǎn)進行灸治,使皮膚有溫熱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移動范圍在3cm左右。
4.實按灸
用加藥艾條施灸。因臨床需要不同,艾條里捧進的藥品處方亦異,又分為雷火神針、太乙神針、百發(fā)神針等。之所以稱為“針”,是因為操作時,將藥艾條實按在穴位上,猶如針刺故名。
操作時,在施灸部位鋪上6~7層棉紙或棉布,將艾條點燃,對準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鐘,使熱氣透達深部;若艾火熄滅,可再點再按。每次每穴約按灸5~7下,至皮膚紅暈為度。
針灸技法之一溫灸器灸
溫灸筒由內(nèi)筒、外筒相套連接固定而成,用厚2~5mm的白鐵片或銅片制作。內(nèi)、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頂端可活動取去,用于裝艾;外筒中間壁安裝有一手柄,便于操作。
1.溫灸筒灸
溫灸筒由內(nèi)筒、外筒相套連接固定而成,用厚2~5mm的白鐵片或銅片制作。內(nèi)、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頂端可活動取去,用于裝艾;外筒中間壁安裝有一手柄,便于操作。
操作方法:①裝艾:揭開外筒頂蓋,將艾絨裝人內(nèi)筒,約2/3。
、邳c火預熱:點燃內(nèi)筒中央部的艾絨,放置室外燃著旺盛,待筒底燙手時蓋上頂蓋,取回施用。
、凼┚模涸谘ㄎ簧细魩讓用薏,將溫灸筒底放在穴位上熨燙,以熱力溫和不燙為度;若太熱,可增加隔
布層數(shù),不熱,則減少隔布層數(shù)。也可以不要隔布,手持筒柄在穴位上方回旋熏灸。
2.溫灸架灸
操作方法:①將艾條點燃燒旺,插入灸架頂孔,對準所選穴位,用橡皮帶固定。
、诎捏{度距穴位皮膚約3cm,以局部溫熱而不灼痛為度。
③一般病癥每次每穴灸10~15分鐘,可酌情取2~3穴;頑固病癥每次施灸1~2小時,每天可施灸2次。
、芗軆(nèi)有灰存積時,應及時清除,以免影響療效。
、菔┚耐戤,將剩余艾條插入滅火管中。
3.溫灸盒灸
是用一種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內(nèi)裝艾卷固定在一個部位而施灸的方法,溫盒按其規(guī)格分大、中、小3種。溫灸盒的制作,取規(guī)格不同的木板,厚約0.5cm,制成長方形木盒,下面不按底,上面制作一個可隨時取下的蓋,與盒之外徑大小相同,在盒內(nèi)中下部安鐵窗紗一塊,距底邊約3~4cm。
操作方法:把溫灸盒安放于應灸部位的中央,點燃艾卷后,置鐵紗上,蓋上盒蓋,放置穴位或患處。每次可灸15~30分鐘。
后續(xù):“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薄 保命之法,灸之第一,丹藥第二!弊阋哉f明灸法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地位。冬季來臨了可以艾灸,但是冬季艾灸要注意以下幾點:
1、嚴寒冬季皮膚干燥,所以在針灸前一點要用溫水洗臉,裸露在外部的皮膚不要直接針灸以免出現(xiàn)疤痕凍傷,影響美觀。
2、皮膚敏感并且較薄的地方不要針灸,冬天室內(nèi)溫度低,如果在心臟,眼皮,臉蛋等皮膚本身就薄的地方直接針灸,那造成冷熱交替,會傷害到皮膚。
3、建議在冬天使用無煙艾灸條,無煙艾灸條的燃燒度比較小,這樣在冬天就不易在艾灸時造成局部燙傷。
4、艾灸時比較耗費體力的時期,如果在疲憊時期或者醉酒或者大病過后千萬不要艾灸,這樣會造成精力下降,影響體質(zhì)。
5、體質(zhì)差或者老年人盡量不要艾灸,或者患有感染病,女子經(jīng)期,切記不要進行艾灸。
6、精神病患者不要進行艾灸養(yǎng)護,艾灸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艾灸者的精神,以免出現(xiàn)意外情況。
7、嚴寒冬季很多人開始穿棉衣或者羽絨服,都是易燃物品,所以千萬不要要注意防火,在這里小編推薦使用無煙艾灸條或者懸灸艾灸條。
8、如果艾灸不當化膿出現(xiàn)膿包千萬不要弄破,弄破容易出現(xiàn)感染,一定要到醫(yī)院在醫(yī)師指點下治療。
9、治療失眠癥或者腸胃病這樣的特殊病例,一定要注意實施艾灸的時間,失眠癥就在睡前艾灸,腸胃病就在吃飽后艾灸。
10、如果在艾灸過程中出現(xiàn)了暈灸想象,不要慌張,這只是有些人的體質(zhì)不太適應艾灸,馬上停止艾灸躺下歇息片刻即可。
中醫(yī)艾灸養(yǎng)生常識解讀
中醫(yī)學認為,艾灸法保健可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營衛(wèi)、補益氣血、調(diào)和陰陽、協(xié)調(diào)臟腑,從而達到預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預防早衰,一般以溫和灸、化膿灸、養(yǎng)生灸、隔物灸、溫針灸最為常見。
一、溫和灸
取穴:關元、神闕、足三里
操作方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穴位,距離約2-3厘米左右進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感為宜,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鐘,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于每月月初連灸7次。
二、化膿灸
取穴:足三里
操作方法:以陳艾做成0.7厘米左右的艾炷直接灸穴位7-9壯,灸完1壯后,以紗布蘸生理鹽水抹凈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繼續(xù)施灸。灸時輕輕拍打穴位旁以減輕疼痛,使得穴位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艾灸后用小膏藥貼灸瘡化膿,直至灸瘡愈合為止。灸瘡愈合后,可再行施灸。注意勿使灸瘡潰破感染,施灸期間加強營養(yǎng),清淡飲食。
三、養(yǎng)生灸
取穴:命門、腎俞、關元
操作方法:取“強腎灸”貼敷于穴位處,每24小時更換一次,5日為一療程。一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2日,再行下一療程治療。
四、隔物灸
取穴:關元、氣海、足三里、神闕
1、隔姜灸
操作方法:將鮮姜切成片,厚約0.2-0.3厘米,中央用針穿刺數(shù)孔置于穴位之上。用清艾絨制成蠶豆大小的艾炷(是為一壯),放置姜片上施灸,如患者感到燒灼不可忍受,把姜片向上提起,再行施灸。每穴灸5壯,灸時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3-5日,再依法繼續(xù)施灸。
2、隔附子餅灸
操作方法:將附子研成粉末,每個附子餅以附子粉2.5克配以黃酒2.5克調(diào)成厚糊狀,用藥餅模具壓制成直徑2.5厘米、厚度0.5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施灸。
3、隔藥餅灸
操作方法:將補骨脂、當歸、黃芪、生地、仙茅、仙靈脾、肉桂等健脾補腎、活血通絡藥物研成粉末,再以80%酒精調(diào)勻,用藥餅模具壓制成直徑2.5厘米、厚度0.5厘米的藥餅。上置艾炷進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5壯,隔日1次,每人每年每穴灸量當在480壯以上。
五、溫針灸
取穴:命門、腎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以上每穴局部酒精消毒后,1.5寸毫針針刺0.8-1.2寸,得氣后行補法。再以2厘米艾條段插于針尾,點燃艾條段,待其完全燃燒后取下,拔出毫針。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一星期,再行下一療程。
使用艾灸應注意事項:
1、艾絨質(zhì)量
選擇質(zhì)量好的艾絨。劣質(zhì)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2、環(huán)境通風
環(huán)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4、避免燙傷
施灸時應及時調(diào)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jié)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發(fā)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5、注意次數(shù)
體質(zhì)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zhì)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shù)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后改為2—3天1次。
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時,一定要注意以上幾點。為了避免傷害身體,最好是找專業(yè)人士進行治療。
【中醫(yī)常識艾灸知識】相關文章:
中醫(yī)養(yǎng)生小常識精選07-23
中醫(yī)養(yǎng)生小常識(精選210句)06-16
中醫(yī)中醫(yī)內(nèi)科重點知識梳理07-16
2017年夏季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常識08-20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知識05-29
中醫(yī)關于中藥藥用的知識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