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
散文《故都的秋》是中國作家郁達夫于1934年創(chuàng)作,作者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樸、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yjbys小編整理的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1】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2、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3、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
加強朗讀,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教學方法:
1、 美讀法。反復誦讀,體味意境。
2、組織討論法。如對“清、靜、悲涼”等秋的特點的深層把握。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制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
教學步驟:
一、導語: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融入了郁達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板書題目)
我們主要通過1、美美地聽;2、美美地讀;3、美美地品;4、美美地練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聽:
聽讀配樂朗誦,思考: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描寫了哪幾幅秋景圖?
(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讀課件)
明確: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橋頭秋雨、
庭院秋果。(依次出示幻燈片)
三、美美地讀、美美地品:
1、全班齊讀思秋、戀秋兩部分。
2、學生找出最喜歡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
A、找出關鍵詞語。B、比較不同句式。C、體會深層含義。D、誦讀精彩片段。
四、美美地練:
1、思考討論: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請用幾個詞概括。
(2)為什么北國之秋給作者以悲涼之感?(提示:結合作者生平與寫作背景。)
(3)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明確:(1)清,靜,悲涼。
(2)在作者的心中,“悲涼”不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tài),而是整個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之情和對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全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從課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頌之情。
【2】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
導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學習文本抓景物特征寫景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 ,提高審美能力
導學重點、難點
感受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導學方法: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總的設計思路)我認為,在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歸結到一點就是一種人生的體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乃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計緊扣悲涼美出發(f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以此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 導入新課 秋是四季中意蘊最豐富的季節(jié),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引車賣漿者流”,都將自己的滿心歡喜,一腔離愁,寄諸秋色,讓學生舉例學過的有關秋的詩句并分類,哪些寫出秋的歡快美,哪些寫出秋的悲涼美,齊背《天凈沙 秋思》,體會其中的悲涼美。那么,在著名作家郁達夫的筆下,秋又具有什么樣的美呢?這一設計引導學生感受本文的悲涼美。
二、出示多媒體課件 共同讀導學方法: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讓學生清楚學習散文的思路
三、 整體感知
分開齊讀:1、2段女生讀,3段男生讀,4---10段教師讀,11段女生讀,12段男生讀,13段女生讀,最后一段師生共讀。這是根據文章氣勢的大小設計的。師范讀時要注意第四段,語速一定要慢,要讀出精致細膩的美,還要注意第八九段“了”、“啊”腔調一定拖長,讀出北方人的慵懶味。這里可讓學生反復的讀。
朗讀時注意思考以下問題: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用一個字概括。
四、 朗讀品味、鑒賞評價
1、生:味 找出原句劃出。這秋味有具體指什么?用書上的一句話。生找出:清、靜、悲涼。
2、思考作者寫了哪些秋景來表現清、靜、悲涼的秋味?(讓學生概括)
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球果(板書在樹葉上)
3、小組討論:師:你們小組認為哪個秋景寫得最有味、最美?為什么?(討論15分鐘)
第一小組:我們認為第三段最能體現秋清、靜、悲涼的味。根據是:原文“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給人清朗的感覺;聽鴿聲,這是以動襯靜,還有靜對著喇叭花,這都突出靜;悲涼體現在破屋、破壁腰、破敗。喜歡牽牛花還是藍色的,花底下還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這也突出了悲涼。
師進一步啟發(fā):作者面對著破屋、破壁腰、破敗的衰草,直面生命的衰敗,他悲傷嗎?
生:作者悲涼但不悲傷,原文有證據:“泡一杯濃茶,向院子一坐,看著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面對著破屋、破壁腰、破敗的衰草,我們能夠想象到作者欣賞并陶醉在這悲涼的美中。這是一種人生享受。這是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我們都很向往這種境界。
師:一組同學感受得很深刻,郁達夫遇到你這樣的知音,真是他的福氣。(學生笑)
4、第三組同學不服氣,直接站起來駁斥第一組:
我們組認為第三段遠遠不如第四段好。我們先給大家讀一遍,讓你們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魅力。(生讀得非常緩慢,充滿深情。全班鼓掌)。“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多么清靜啊,作者不寫長在樹上的生氣勃勃的花朵,他偏偏喜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如果不仔細看是看不到鋪得滿地的落蕊,無可奈何花落去,悲涼味出來了。這是從視覺寫,“聲音也沒有”這是從聽覺寫,“氣味也沒有”這是從嗅覺寫的,“極微細極柔軟”這是從觸覺寫的。別人寫“秋風掃落葉”“無邊落木蕭蕭下”,而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朵、鼻子都無從把握,只能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覺極其精致敏銳的作家,怎么能寫出“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樣精致的句子呢?
這樣的句子感受細膩,語言精美,所以我們認為這段比上一段更能體現郁達夫的秋味---清、靜、悲涼。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段最能表現秋天那種落寞的美。(生熱烈鼓掌)
師:郁達夫又多了幾位知音,你們能從抓景物特征入手,品味本文精致細膩的語言美,審美情趣頗高。不過,第四段還有一個精致細膩的景,你們能找出來嗎?
生:掃帚留下來的一條條的絲紋,作者觀察相當得細膩。
師啟發(fā):掃地有聲音嗎,為什么還要說靜?你能想象那種情景嗎?
生:以動襯靜。我們想像到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得揮動著掃帚,聽著灰土與落蕊發(fā)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顯出那種空曠的靜,讓人透著肌骨的涼,悲涼氣就不知不覺從心底冒了出來。
師:這位同學想象力豐富,情感細膩,這么美的文章全讓他吃透了,第四段確實太美了,好,五分鐘背下。
生背誦。
5、齊讀6—10段,體會第八九段“了”、“啊”的讀法,腔調一定拖長,要讀出北方人的慵懶味、悠閑味。
6、師:藝術的美,很大程度在于精致的美。這篇文章通過精致細膩的語言,將秋味渲染得淋漓盡致。思考:這秋味是哪里的?故都(過渡到13段南國的秋)
師啟發(fā):那么南國的秋有何特點?
生:慢、潤、淡、多雨少風。
師:最后再次提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和寫作手法?起何作用?(討論)
生:比喻、對比。作用:呼應前文;比喻新鮮妥帖
師明確:從飲食文化入手,用飲食的味去領悟秋之味。北國秋像老白干味烈,南國米酒釀造黃酒味潤,饃饃比稀飯味深,大螃蟹比鱸魚味濃,駱駝比黃犬味長,這種比喻真是讓我們垂涎三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師:如此美味的秋,作者對此是頌秋還是悲秋?為什么 ?
生:頌秋,一曲悲涼的頌秋,雖然本文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但這才是作者心中最美的秋味,悲涼就是秋的正味,生機勃勃是美,悲涼也是美,欣賞秋的衰敗,并不悲苦,反而是人生一大享受。
7、小結:今天,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香,清爽宜人,回味無窮;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韻味十足;還仿佛看到香山的紅葉,緩緩得向我們飄來。就讓我們撿起它作為歲月珍貴的書簽,永留記憶深處。(邊小結邊板書,打開多媒體,一片飄的樹葉)
板書設計:一片香山樹葉,葉中心是味—悲涼味,葉角上依次為秋院——秋蕊——秋蟬——秋雨——球果。
五、 實踐創(chuàng)新
仿照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格式,根據課文秋景內容寫一首《天凈沙-秋思》,抓住景物的特征。
例文:
天凈沙-秋思
破屋、濃茶、小院,漏光、鴿聲、碧天。
衰草、藍朵、殘垣,槐蕊滿地,故都人在獨嘆。
六、教后反思
這篇美文之所以流傳,很大程度上就是精致細膩的悲涼美,而在郁達夫的眼中悲涼的美才是秋天的正味,如何讓學生體會這種美,成了本課重點鑒賞的內容。欣賞生命的欣欣向榮是美,欣賞生命的衰敗、悲涼也是一種美。讓學生明白郁達夫的悲涼并不是悲苦,而是一種人生積極享受,可以喝茶欣賞來感受秋的衰敗和死亡,這是人生一種高雅的審美情趣。為降低難度,我設計幾個問題,從“味”入手,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他們去感受這種精致細膩的悲涼美,由疏疏落落的枯草到落蕊,由破屋到破墻。這種衰敗,正是郁達夫的審美趣味。學生可能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感受一點點就是成功。學生的審美情感就開拓了,無形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鑒賞這樣的美文如果匆匆而過,分分層次,未免太可惜了,枉費一篇美文,也枉費了編者連續(xù)選入教材作為經典篇目的一片苦心。
【故都的秋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通用5篇)04-07
大班優(yōu)質公開課教案04-01
中班數學公開課教案08-28
體育公開課教案(精選12篇)11-02
公開課《海燕》教案設計09-08
中班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2017最新08-31
逍遙游公開課優(yōu)秀教案08-3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公開課教案04-08
《長江之歌》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04-04
關于大班數學公開課教案精選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