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發(fā)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1
《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描寫的是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是敘事抒情散文。我在教學中,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讀中啟發(fā)想象,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學法和寫作方法由學生自己發(fā)現。
1、多種形式的讀。
如在課文結束時,我這樣引導:此時此刻,戰(zhàn)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zhàn)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學生的感情達到了高潮。這樣讓他們在體會課文的基礎上去感受當時的情景,讀出自己的感受,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是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
2、讀寫結合,深刻領悟。
在學完第三部分后,我讓學生看一下,這三個部分在表達方式上有哪些異同。通過比較,學生們發(fā)現了這三個段落的結構相同:開頭都是祈使句勸蔚朝鮮人民不要再送,中間都是具體的事例,結尾都是直接表達中朝人民感情深厚的反問句。并通過反問句、陳述句的朗讀比較,懂得反問句的.好處。使學生深刻理解了朝鮮人民為志愿軍付出血的代價。教學至此,還是不夠的,我接著引導:難道志愿軍叔叔都沒有作出犧牲嗎?學生不但引用了書上的例子,還大量引用了課外資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完成課后小練筆。
如果能在多種形式朗讀的基礎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背誦,效果會更好。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2
在當今的教育改革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大家的共識。這課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力圖在互評互議、發(fā)散練說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努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語言感悟能力上做些有益的嘗試,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班有不少男孩子對歷史、軍事知識非常感興趣。課前學生收集了大量資料,有朝鮮戰(zhàn)爭的起因、雙方力量對比,有五次戰(zhàn)役的經過,還有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的英雄事跡。學生通過查閱書籍、網上下載,較好地做到了課內外結合。上課一開始由學生自己介紹時代背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體驗到了收集、整理資料的樂趣。
同學們在預習時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其中比較集中的是:為什么中朝人民的友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第一段。
課上充分練習朗讀,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評議時,不光簡單地對朗讀技巧進行評議,更要引導學生評議同學的朗讀是否體現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從上課情況看,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比如:一個同學說:"我覺得‘這真是雪中送炭呀!’讀得太平淡了!畱(zhàn)士們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大娘帶著全村婦女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打糕。這真是雪中送炭呀!’應該這樣讀……"教師適時點撥:大娘送來的僅僅是食物嗎?引導學生體會到大娘還送來了精神鼓勵和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生的希望。又比如:一個同學發(fā)言:"’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這句讀得好。這句中間雖然是逗號,但是他停頓時間長,讓我們好像親眼目睹了那慘烈的.一幕。"列車離開的段落,采用引讀,效果也特別好。事實證明,學生讀不好的地方,正是他們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是需要評一評議一議的地方。這樣上課是學生自主地學,屏棄了教師的串講串問。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參與度,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形式。把第二、三自然段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學習,在時間上給予保障,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
設計發(fā)散訓練。既然是話別,應該是雙方的,但是,課文只寫了志愿軍的話,此時此刻,朝鮮人民會說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聽了志愿軍的話,會說些什么呢?以小組為單位,任選身份,練說,派代表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代表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有一定水平。這項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后面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多得。
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互評互議,發(fā)揮小組討論的作用,仿照課文練說,提高語文能力,是本課的特點,效果較好。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3
《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
如何根據教材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出發(f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雖然語言凝煉,感情真摯,可由于課文所寫故事離生活較遠,給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難度。所以我在上課開始,先結合地圖簡單地向學生介紹了課文的寫作背景。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走進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誼。
2、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并說出比喻意,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把敝咐щy,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并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并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發(fā)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3、提出的問題有概括性。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時:我提出小金花是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地方看出來?這一問題把整段的內容都概括了出來,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學課文。通過討論學習,學生把小金花的特點分析得很透徹。
4、注重朗讀訓練,讀中悟情。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重要性。本節(jié)課我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各種形式的讀,有自由讀,有個別讀,有齊讀,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中朝軍民的深厚情誼,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文章語言凝煉,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啟發(fā)他們展開想象,豐富課文內涵,拓寬思想,強化積累。如啟發(fā)學生想象:八年來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課文后三個自然段,通過朗讀引導,讓學生想象千千萬萬個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車站送行的情景,這樣不僅對學生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學方法上采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與大娘話別的情景時,我采用了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學,這種“導、扶、放”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了他們讀書的方法。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4
日子就這樣匆匆離去,20xx年的第一個季度也已告別,心情茫茫然中情不自禁想吟誦朱自清的《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匆匆忙碌中還未及時擦拭心靈這扇窗戶,開學至今又過去一個月了,發(fā)現自已教學園地里的雜草也在這個萬物速長的季節(jié)里滋長起來。
今天,我們五年級組的第一次月考,上午一二節(jié)課照課表上課,三四節(jié)課開始考語文,因為自己耽擱了幾節(jié)語文課,所以一二節(jié)課沒讓學生停下來復習,按原計劃進行講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內容《再見了,親人》,原以為精心備好課的我能與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這篇感人至深的敘事性抒情散文,沒想到自己一廂情愿,學生可能想復習準備考試,而我強加意愿,又未充分調動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第一課時,我本想設計的情感教學,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結果這一過程學生他們顯得很被動。我想這堂課最不足應有以下幾點: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中的淺顯導語。一開始讓學生質疑課題時只讓學生從“親人”這兩字上談感想,其實,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引導時我忽略這一使學生感知情感的傾向。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從典型事件入手。如“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學生在說內容的同時老師應把“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可板書黑板,讓學生有整體感知文章情感的導向。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過程的主導太強。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課文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老師應重點對第一段進得講解與指導,后面兩段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可我還是不放心,沒能讓學生完全自主去獨立分析,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解也未挖掘充分。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中蜻蜓點水。這篇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很多能表達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的詞語,老師應充分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但我的課堂沒有真正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權還給學生。
四,引讀升華情感的力度不夠。本文最后三段,都是情感的直接抒發(fā)語段。教讀時,應一層一層引讀好。如“再見了,親人!薄霸僖娏,親愛的土地!泵恳痪涠继N含無限深情,因此必設計好引讀,可我為了怕超時講完,稍稍一帶而過。其實,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設計好引讀,能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
我想:對未成功課堂之遺憾之際,更應對自己的教學不足去反思,教學園地里的雜草也就會刈除。這樣匆匆流逝的日子里就不再有嘆息。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5
《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凝煉,句式參差多樣,篇幅較長,是一篇訓練學生語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訓練學生朗讀的好教材。如何根據教材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和諧發(fā)展,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呢?我的做法是:
1、這篇文章蘊含著豐富而偉大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與學生生命的契合點——“親人”這個主話題,步步深入!坝H人”指的是誰?朝鮮人民是什么樣的親人?“親人”僅僅指朝鮮人民嗎?如層層剝筍般探尋文本的內涵。其間,運用反復誦讀、情境渲染、想象體驗等教學手法,引領學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通過語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師生在情緒場中國共產黨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銘心的精神洗禮。
2、注重體現字、詞、句、篇的.訓練。本課教學對字詞句的理解我不是議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讓學生從字面去理解,并說出比喻意,然后再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雪”指困難,誰遇到了困難?遇到了怎樣的困難?“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理解這個詞,使學生理解了整段內容。對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課文的重點句子讓學生改變說法,并把改好的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體會句子在文中的含義、作用,并通過理解重點句子而牽一發(fā)動全身,使學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義。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6
新課程、新理念正逐步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本課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讓學生去收集資料,目的是促進課內外結合,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學。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再現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再見了,親人》字里行間,始終洋溢著贊美、感激的情感,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這一國際主義精神的主題。如何憑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呢?嘗試如下: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伊始,讓學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問題,使之感知情感。
1、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質疑:‘親人’指誰?是誰的‘親人’?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題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學生了解“親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類的朝鮮人民。志愿軍所以稱她們?yōu)橛H人,是因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戰(zhàn)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題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見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一種何日復相聚的惜別之情,從而使定下文章正確的情感基調,使學生獲取感知情感的傾向。
2、從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寫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讓學生知道文章通過“送打糕”、“救傷員”、“救偵察員”、“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來贊揚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讓學生在感知材料的過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之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二、細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個故事組成。作者選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來表現主題。由于課文的前三段的結構與表現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學中我對第一段做了詳細的講解與指導。設計“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話別時追述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等問題,讓學生了解志愿軍與大娘告別時,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經幾夜沒合眼,給志愿軍洗補衣服;二是在一次阻擊戰(zhàn)中,冒著炮火給志愿軍送打糕,回去時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敵機轟炸時,為了救護在家里休養(yǎng)的志愿軍傷員,失去了唯一的小孫孫。這樣寫的目的在于體現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表現了這種感情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接著,讓學生自學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體體會小金花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志愿軍的深情,以及大嫂為了給志愿軍挖野菜而致殘,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從而受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厚情感。
在教學中。我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利用文本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是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三、品味詞句,體會情感
教學時,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好好品析,讓學生體會情感。
課文在追溯那難忘的往事時,出現了好些“血”,“淚”的詞語,比如:“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失去媽媽”,“失去雙腿”中的三個“失去”,充分說明了朝鮮人民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親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說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歸于盡”體現了小金花的媽媽痛恨敵人、熱愛志愿軍的感情;“噩耗”反襯小金花的剛強;“倒在血泊里”、“代價”說明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通過琢磨詞句,讓學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學生“內心體驗”。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親人卻似親人的感情。尤其是品味“小金花”一個段落的時候我為了考證學生的自學效果并啟發(fā)學生的情感,在課件中我出示了這一段落,啟發(fā)學生說:“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表達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告訴我應該強調哪些詞句嗎?為什么?”學生們紛紛將自己的體會表達出來,以一種指導者的身份來提示,將重點的抒發(fā)情感的詞句點明,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最后,師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讀,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矗處煵粌H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導師、課堂閱讀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們一起朗讀體會學習,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信息的專制的權威。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把“點撥”、“啟發(fā)”、“引導”、“激勵”留給自己,把“閱讀”、“體味”、“品味”、“感悟”還給了學生。
四、設計引讀,抒發(fā)情感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fā)情感的欲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fā)情感。比如最后的三個自然段,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送行的人越來越多,讓我們趕快加入到送行的隊伍中,有感情的朗讀在這離別的瞬間發(fā)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在課堂上還要恰如其分地創(chuàng)設情境。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得到升華。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那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yǎng)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7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fā)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幫大家的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確定了要執(zhí)教《再見了,親人》時,我先是這樣設計的:揭題之后,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后檢查字詞。了解了在生活中親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課文中來——文中的親人是指誰呢?從而抓住題眼“親人”展開教學。重點教學第一段(大娘),把“勸慰——回憶——抒情”這三局部倒過來學習,再引導學生給段落分層,總結出學法。再舉一反三讓學生自學第二、三段。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勸慰——回憶——抒情”這種結構仿寫一段。最后再創(chuàng)設情境,升華感情。
在本節(jié)教學中,也存在著一定問題,由于我把兩課時內容全為一課時完成,課堂流程過緊,感情朗讀不到位,學生讀得少,體會不夠深刻。針對上述問題,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大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自悟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為主。合理分配教學內容,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真正做到一課一得。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做到有效、高效。
我把“親人”這個題眼放到課前談話里完成。不但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還進行了詩歌和美詞的積累。各位老師還指出我在品讀大娘的兩個故事時,問題有些繞,應該精簡,還要有層次性。于是在教學第一個故事“送大糕”時,我就重點指導“雪中送炭”。先理解詞義,再談談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體會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說說大娘送的僅僅還是打糕嗎?還是什么?在教學第二個故事“失孫孫”時重點指導“唯一”。同樣也是先理解詞義;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在敵機來襲時,大娘可能會怎么想;再追問“關鍵時刻時間就是生命,大娘當時來得及這么想嗎”,揪出“丟和背”這兩個詞來豐富“唯一”的內涵。
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當大娘回去救小孫孫時,她看到的卻是一片廢墟。我們可以想象,大娘當時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原本是想讓學生學學大娘,哭著呼喊自己的小孫孫,但是幾次試教下來,換來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導學生說說“痛哭流涕、痛哭失聲、悲哀欲絕……” 對于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舉一反三,自學2段”,原本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對“勸慰——回憶——抒情”加深印象,為下面的練筆做鋪墊。但在實際教學中,顯得這個環(huán)節(jié)很蒼白無力,使得整個教學設計顯得更適合“略讀課文”的教學。
1、重朗讀,重感悟,以讀激情,以情悟文。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重視了讀的訓練。通過讀課文,讓學生理清課文層次,抓住課文中心,領會思想感情。我不僅注重朗讀的數量,還十分講究朗讀的形式與質量。在教學中,我總是啟發(fā)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要他們自己講一講應該讀出什么感情,有時學生讀不好,我就反復地練,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讀。我還創(chuàng)造性地將課文內容與課外想象結合起來,將敘事散文改成對話,讓學生再現當時送別的感人情景,使在聽課的'所有師生為之一亮。由于形式比擬活潑,效果很好。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2、講詞語,重根底,重落實。
如果說,文章的中心是靈魂,那么,重點詞語,中心句子那么是構成文章的血與肉。我在教授學法的同時,也同樣重視了詞語教學。而且將詞語教學有機地貫穿于自學過程之中。比方在講到“雪中送炭”一詞時,她還是要學生首先講出詞的本來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講出什么是“雪中”,什么是“炭”,大娘是怎樣“送”的。通過想象戰(zhàn)場上的硝煙彌漫,大娘的年老體弱,然后朗讀,使全班學生加深了對詞語和課文的理解。這樣教學詞語,始終沒有離開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既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根底知識和根本技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
如學生對當時艱苦的條件認識缺乏,所以想象得不形象,理解的不深刻,特別在朗讀時就顯得沒有感情。再加上當時自己也不敢示范朗讀,致使朗讀提升不明顯,以后得加強自身和學生的朗讀訓練,使課堂更有濃濃的情。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8
《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是敘事抒情散文,,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由于時空距離大,學生對抗美援朝時代背景缺乏認識,加上句式復雜,因而對理解課文內含的豐富感情,難分難舍的送別情景,中朝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難于引起情感共鳴。所以我采用“以讀為本”的方法,通過整體讀、引讀、默讀、自由讀、教師范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中得到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默讀感知全文,認識親人指誰?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接著自由讀,把你感動的`情節(jié)劃下來,重點體會,并作批注。體會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嗎?然后引導學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分析感人的場面,感人的事例,想象朝鮮人民為志愿軍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偵察員”、“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犧牲的動人情景,扣動學生心弦,接著“移情入文”,進行感情朗讀指導,使學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朝鮮人民的偉大情懷,對朝鮮人民付出血的代價締結中朝友誼引起心靈上的震撼,這樣水到渠成地感知課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動、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得到了強化。
遺憾的是:創(chuàng)設情景不夠,感動的句子未能讓學生多思考,多體會,多在感悟中朗讀,再加上時空差距大,學生的朗讀沒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9
跟進課講完了,靜下心來思考,感覺教學設計還可以,但有些細節(jié)需要改正。再教設想梳理如下:
開頭用志愿軍軍歌的視頻導入。一開始我覺得很多人都用這個導入,總想標新立異、另辟蹊徑。
讓學生談感受,本想讓學生暢所欲言,了解一下學生的學情,但感覺與后面內容重復,操作性不強。可改為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
寫字指導想讓學生明白噩的.意思,指導啰嗦,應注意簡潔。
在學生小組交流時,沒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談感受。所以處理小金花一段時感覺很生硬。
板書內容過多,可以只板書大娘的事跡,其他的說一說。
在交流了志愿軍的事跡后,進行課后小練筆。讓學生設想大娘、大嫂、小金花會對志愿軍說些什么。
這節(jié)課的困惑是學生讀得不少,但層次性不強。如何體現讀的層次性是我今后課堂探索的重點。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10
教師給學生比較開放的提問,如:“讀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樣?”“讀文字,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在這樣的前提下,結合當時志愿軍離別時的`情感變化,對往事的回憶,抓住親人間的情感流露,教師能適時地引導。如大娘與志愿軍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等,讓學生明白,雖然從血緣關系來看志愿軍戰(zhàn)士和大娘不是親人,可是她做到了親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教師要給予引導,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當時志愿軍所處困難,緊緊扣住“親人”這一主題來引導,可能更有實效,理解能更深。
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不應該以標準化解讀去規(guī)范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應該培養(yǎng)富有創(chuàng)意的讀者而不能培養(yǎng)人云亦云的聽眾。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11
一、整體入手,感知情感
教學開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親人(有血緣關系的人叫親人),并把這解釋寫在了題目的下方。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后直接進入課文的學習。題目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
二、從典型事例入手
課文寫了他們的那些事?讓學生從文中找到他們?yōu)橹驹杠姂?zhàn)士做的事。學生在尋找事例的過程中不但了解到志愿軍戰(zhàn)士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大娘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唯一的下孫孫、小金花為了志愿軍失去了媽媽、大嫂為了志愿軍失去了雙腿)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三、創(chuàng)設情境,品讀詞句
課文語句樸實,可蘊含的情感深厚。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的體會志愿軍與朝鮮人民那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課堂上我說:“在座的同學們,你們就是即將離開朝鮮的志愿軍戰(zhàn)士,你該如何與朝鮮的親人們話別?哪位是穿過大娘洗的衣服的戰(zhàn)士?那位是吃了大娘冒著硝煙送到戰(zhàn)場上來的打糕的`戰(zhàn)士?哪位是小金花和媽媽救出的老王?誰是吃了大嫂挖的野菜的戰(zhàn)士?……”這一系列的問題一出,多數學生被我?guī)У搅苏n文中,他們都努力地把自己的情感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出來。
四、再創(chuàng)情境,升華情感
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是文章情感的升華,為了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升華,也把我的課堂推向高潮,我有創(chuàng)設了另一個情境:我讓班上兩個組扮志愿軍戰(zhàn)士的角色,兩個組扮朝鮮人民的角色,讓他們進行話別。
整節(jié)課,我已經把學生帶入了我預設的課堂之中,學生也融入到文本中。
高興之余,靜下來想一想,存在這有不足指出,在課堂中有時沒有充分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 12
《再見了,親人》記敘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全文是以志愿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軍說的話,透出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之情,表達了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預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并在課堂中及時調整思路,教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反思如下:
一、整體采用“導,扶,放”的方式。
根據這篇課文情感飽滿、段落相似的特點,我先引導學生通讀感知課文內容,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與志愿軍的告別場面,把握情感基調;再指導學生學習第一段,弄清大娘為志愿軍做了哪幾件事?這表現了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之間的什么感情?然后分小組討論第二段,讓學生主動逐段說你最感動的地方?抓住重點詞句段分析朝鮮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所做的事!最后放手學生自學第三段,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二、加強朗讀,注重個體感悟
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話別,課文是通過大娘、小金花、大嫂三個人物來描寫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憶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讀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讀懂、讀好句子,領會文章蘊含的意思。緊扣重點字詞如:雪中送炭、唯一、同歸于盡等,讓學生對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朗讀嘗試。對大娘,懷著敬重;對消金花,懷著親切;對大嫂,懷著關切。通過不同角色的'朗讀體驗,深深地感受朝鮮人民與志愿軍的深情厚誼。
三、存在不足及今后方向
在教學中,我采用個別讀、齊讀、自由讀等方式朗讀,但是效果不佳,整體朗讀沒有得到逐層提高。教師語言不十分簡潔,過渡不十分自然。在課堂的結束部分,讓學生通過朗讀或說幾句心里話來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敬意和感謝,以抒發(fā)自己內心體會。學生說得也不很理想。
話別總是雙方的,在依依惜別的時候,朝鮮人民是怎樣想的,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課文中沒有直接寫,但是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些。應該啟發(fā)學生發(fā)揮想象,說一說,寫一寫,進一步體會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朝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拓寬學生課外學習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今后努力的一個方向。
【再見了,親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反思(精選12篇)10-21
《再塑生命》教學設計03-18
再苦再累說說03-31
再苦再累自己扛的句子02-07
再苦再累也要堅強的說說10-10
關于再苦再累也要堅強的說說03-30
再苦再累也要堅持的勵志說說12-12
女人再苦再累自己扛的說說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