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型題:1~8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A、B、C、D四個選項中,請選出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觀點的醫(yī)家是
A、朱丹溪 B、劉完素 C、張從正 D、張元素
2.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闡述的陰陽關系是
A、陰陽轉化
B、陰陽互根 C、相互對立 D、相互消長
3. 下列各項中,宜遵循五行相生規(guī)律施治的是
A、水不涵木 B、水火不濟 C、水不疏土 D、木火刑金
4. 化生“涎”的臟腑是
A、腎 B、肺 C、脾
D、肝
5. 肝能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機理是
A、調和氣血
B、調暢情志 C、調暢氣機
D、調節(jié)血量
6. 下列各項中,對氣機升降運動起樞紐作用的是
A、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B、心火下降,腎水上濟
C、肝氣主升,肺氣主降 D、脾氣主升,胃氣主降
7. “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靈樞·本藏》)的生理基礎是
A、元氣充 B、衛(wèi)氣和 C、宗氣足 D、營氣盛
8. 分布于上肢內側前緣的經脈為
A、手太陰肺經 B、手少陰心經 C、手厥陰心包經 D、手太陽小腸經
9. 風邪傷人,痛無定處,所體現的是
A、風為陽邪 B、風性數變 C、風性開泄 D、風性善行
10.“脈凝泣而變色”(《素問·五藏生成篇》)的原因是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甘 D、多食辛
11. 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其病機是
A、氣陷 B、氣閉
C、氣脫 D、氣亡
12.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內風”的是
A、血燥生風 B、陰虛風動 C、風中絡脈 D、熱極生風
13.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屬于
A、陽病治陰 B、陰病治陽 C、陽中求陰
D、陰中求陽
14. 陰虛之體,慎用溫熱之劑屬于
A、熱者寒之 B、用熱遠熱 C、陰中求陽 D、因人制宜
15.最早提出診脈“獨取寸口”的醫(yī)籍是
A、《內經》 B、《難經》 C、《傷寒雜病論》 D、《脈經》
16. 癥見表情淡漠,喃喃自語,苦笑無常者,其病機是
A痰氣郁結,蒙蔽心神 B肝風夾痰,蒙蔽清竅
C陽明熱盛,擾亂神明 D氣郁化火,痰火擾神
17. 下列各項中,均屬于面色黑主病得是
A寒證、水飲 B腎虛、脾虛 C血瘀、濕證 D痛證、驚風
18.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呃逆常見原因的是
A進食倉促 B熱邪客胃
C胃氣衰敗 D食積腸腑
19. 癥見中午寒戰(zhàn),午后發(fā)熱惡熱,隨后汗出而熱退,每日1次者,屬于
A少陽病 B陽明病
C瘧疾 D濕溫
20.下列各組脈象中,脈位相反的是
A浮脈與虛脈 B濡脈與弱脈 C洪脈與細脈 D芤脈與革脈
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脈浮緊,伴咳喘痰黃,大便干結者,證屬
A表里俱熱證 B里實熱證 C表實寒證 D表寒里熱證
22.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肝火犯肺證臨床表現的是
A面紅目赤,急躁易怒 B脅肋灼痛,咳嗽陣作
C 胸部疼痛,咯吐血腥臭痰 D舌紅苔黃,脈弦數
23. 下列各項中,不見表證表現的是
A風熱犯肺證 B燥邪犯肺證 C寒痰阻肺證 D風寒束肺證
24. 癥見陰部灼熱瘙癢,帶下黃臭,舌苔黃膩,脈弦滑數者,屬于
A肝膽濕熱證 B膀胱濕熱證 C大腸濕熱證 D濕熱蘊脾證
25.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胃陰虛證臨床表現的是
A胃脘嘈雜,饑不欲食 B口燥咽干,脈象細數
C脘痞不適,干嘔呃逆 D大便稀溏,小便短少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實證典型表現的是
A腹脹時作
B腹痛硬滿 C舌質絳紫 D舌苔厚膩
27. 癥見月經停閉,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肢體麻木者,證屬
A脾氣虧虛證 B腎精虧虛證 C肝血虛證 D心血虛證
28.六經病的傳變中,兩經或三經同時出現者,稱為
A 并病 B 合病 C 直中 D傳經
29.何首烏炮制的目的是
A便于貯藏 B 便于制劑
C改變性能 D引藥入經
30.白芷具有細辛不具有的功效是
A 解表散寒 B祛風止痛 C宣通鼻竅 D 消腫排膿
31既可用治熱毒血痢,又可用治冷積久病的藥物是
A白頭翁 B鴉膽子 C石榴皮 D五味子
32.具有祛痰止咳、殺蟲療瘡功效的藥物是
A芫花 B苦參 C 浙貝母 D雄黃
33.清熱利濕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的藥物是
A茯苓 B薏苡仁 C白扁豆 D 白術
3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山楂主治病癥的是
A疝氣疼痛 B積滯瀉痢腹痛 C蟲積腹痛 D產后瘀阻腹痛
35.宜入丸散,不入煎劑的藥物是
36.牛黃、熊膽粉均具有的功效是
A平肝潛陽 B清肝明目 C化痰開竅 D 息風止痙
37.血竭入丸散的用量是
A 0.1-0.2g B 0.3-0.6g C 1-2g D 3-6g
38.既能益氣養(yǎng)陰,又能清熱生津的藥物是
A黃精 B 天冬 C 山藥 D西洋參
39.赤石脂、禹余糧均具有的功效是
A 固精止遺 B收斂止血 C 斂汗固脫 D斂瘡生肌
40.下列各藥中,外用能祛腐蝕瘡的是
A。膽礬 B 硼砂 C蛇床子 D硫磺
41.枳實具有的功效是
A行氣開胸、寬中除脹 B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C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D疏肝破氣、消積化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