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愛資哈爾大學創(chuàng)建于公元972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她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也是阿拉伯世界里最負盛名、最具權威的高等學府,更是世界穆斯林學子心馳神往的地方。不經意間,我們在回眸中發(fā)覺,愛資哈爾,一所伊斯蘭世界的著名學府,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友好交往,做了漫長的鋪墊。
她曾開啟中國回族穆斯林教育改革之門
王寬阿訇
1904年,北京牛街一個叫王寬的回族阿訇,乘坐航船,穿越印度洋,一路向西,帶著游學使命的他,走向了未知的阿拉伯半島。
王寬在埃及期間,在愛資哈爾大學偶遇一位阿拉伯國家的大阿訇。那位大阿訇用自己平實的語言,給予了王寬極大的震動。
“你們中國的回族穆斯林有自己的社會團體嗎?”
“有清真教育會。”
“那你們會不會測繪、算學啊?”
“這個不會。”
“你們回族穆斯林有自己的實業(yè)嗎?”
“這個也沒有。”
那位阿訇就開始面露難色,不無憂慮地說:“這樣一來,你們將來就要落后于你們國家的其它宗教了。”
說者不留情面,而王寬阿訇內心深處也是風涌云起。他開始由衷地認為:“欲求宗教之進步,必日求進步;欲求進步,必廣修學校,培植人才。”
那是一個教育救國思想在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中盛行的時代。沒有人知道,王寬阿訇乘風破浪歸來時,這位被后世譽為中國阿訇中劃時代的人物,站在甲板上想到了什么?一個念經人又會有怎樣的作為?
1907年,王寬阿訇回國后不久,在北京牛街清真寺中創(chuàng)辦了新式的清真師范學堂,這是中國第一所伊斯蘭教學府。在辦學過程中,王寬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改變了傳統的“禮拜寺附設之經學,教學方法陳舊迂拙”等落后狀況。除了繼續(xù)開設原本就有的經堂課程之外,新式學堂增設了讀經法、作文、會話等阿文課和國文課。1908年,王寬又在牛街禮拜寺的后院創(chuàng)辦了清真寺兩等(初等與高等)小學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為穆斯林子弟設立的伊斯蘭小學。
緊接著,王寬阿訇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開封、呼和浩特等地,為發(fā)展回族新式教育事業(yè)而忙碌。不到10年的時間,在王寬阿訇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回族紛紛效法,創(chuàng)辦新式小學學堂、中等學堂600多處。
王朝更迭,權力交替,在那樣一個紛亂的年月里,在王寬等的努力下,中國回族新式教學有了剛剛起步的蓬勃與朝氣。
回族學子求學愛資哈爾,印證一個好學、出眾的民族
1916年,王寬阿訇為回族新式教育耗盡了自己的心血。這時候,全國回族普通中學和?茖W校已達到二三十所之多。這一抹新綠,硬生生是從石頭縫里頂上來的。
這些學校中,最為出名的是唐柯三、馬松亭等人在1925年于濟南創(chuàng)辦的成達師范學校。馬松亭阿訇要求成達師范學校的學生不僅能夠講解《古蘭經》,還要有現代思想,并且能夠具有組織領導能力。
1929年,成達師范學校遷到北京東四清真寺辦學。馬松亭阿訇請來顧頡剛、馮友蘭、陳垣、郭沫若等人講學,所講內容涉及到了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成達師范學校的辦學與時代、與國家緊密聯系了起來,這是教育者對于其自身使命的探索與擔當。
1931年,在北京的馬松亭得知,為了溝通與伊斯蘭國家的文化聯系,昆明明德中學選送回族學生納忠、林仲明、張有成以及在上海的云南學子馬堅等人去了愛資哈爾大學留學。馬松亭阿訇的心再也按捺不住。兩年后,他親赴埃及,將自己的5名學生送到了愛資哈爾大學就讀。此外,他還求見埃及國王,并向國王坦陳中國回族穆斯林教育現狀,懇求埃及國王派遣教授來華。其主旨是:向阿拉伯穆斯林學習,溝通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情感與文化。
埃及國王感動于一位中國阿訇求知的熱烈,遂要求愛資哈爾大學與成達師范學校進行對接。愛資哈爾大學經過層層選拔,派出兩名德才兼?zhèn)涞慕淌冢h涉重洋前往成達師范學校任教。
在伊斯蘭教傳入中國1000多年來,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這是中國阿語教育史上、中阿友好關系史上值得記載的一件大事。
從1931年起,昆明明德中學、上海伊斯蘭師范學院以及成達師范學校等回族學校先后選派6批學生去愛資哈爾大學留學,第一批由明德中學訓育主任、留埃學生部部長沙國珍率領,學員有馬堅、納忠等4人。第六批由埃及國王法魯克資助、成達師范學校經過考試后于1938年選派龐士謙等15人留學。中國留;刈鍖W生經歷6屆,人數雖然不多,但培養(yǎng)出了多位名聞遐邇的翻譯家、經學家、文學家和知名人士,他們是中阿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開拓者。
這些學生中有馬堅、納忠、納訓、馬金鵬、劉麟瑞、王世清、楊有漪、龐士謙等人。走向愛資哈爾大學的時候,這群有為的回族青年也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一個好學、出眾的民族。
學有所成,回族學子使阿拉伯語走進北大的講堂
“學者的墨汁,比殉道者的鮮血還要珍貴。”求學愛資哈爾大學歸來的回族學子們,各自尋找著書生報國的機遇。
1946年,北京大學成立了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季羨林向校長推薦,聘請曾留學埃及的馬堅為教授,創(chuàng)辦阿拉伯語言專業(yè)。北京大學成為中國把阿拉伯語作為一門專門學科設立專業(yè)的第一所大學,阿拉伯語在中國的傳播從此進入其大學教學研究的新階段。
1949年,國家急需通曉東語人才,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阿拉伯語專業(yè)一下子就擁有了5位教授,他們分別是:馬堅、劉麟瑞、王世清、馬金鵬、楊有漪。
這5位教授無一例外的背景是,都是當年被成達師范學校、昆明明德中學送往埃及留學的回族學子。而此時,他們代表著中國阿拉伯語的一流水平,是中國阿語界的精英。這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馬堅。為了研究伊斯蘭學術、傳播伊斯蘭文化,馬堅于1931年到1937年期間,曾在埃及進行長達8年的學術準備。在那8年里,無論是在愛資哈爾大學還是在阿拉伯語高等師范學校,馬堅對宗教學術的研究都一直得到愛資哈爾長老吉巴里教授的悉心指教。馬堅曾是這位長老的得意門生?梢哉f,馬堅的伊斯蘭學術研究和《古蘭經》翻譯就是愛資哈爾伊斯蘭學術事業(yè)在中國的一種延伸和發(fā)展。
燕園里,5個留學愛資哈爾大學的回族學子,獨對孤燈冷月,肩負起一個國家急需阿語翻譯以及阿語教學人才的歷史使命。當年留學愛資哈爾大學的回族學子,對于阿拉伯語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重大的歷史性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回族學子使阿拉伯語傳播的范圍從穆斯林擴大到了非穆斯林人群,開創(chuàng)了阿拉伯語在中國傳播的新局面,他們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后高校發(fā)展阿拉伯語教學的主力。如當年與馬堅一起留學愛資哈爾大學的回族同窗納忠,于1958年奉調進京,創(chuàng)辦了北京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系,并出任該系的系主任。
再后來,我國的外交部、商務部、中聯部、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機關單位以及中國駐埃及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領事館、文化處、商贊處和武官處也都有了北京大學的阿拉伯語專業(yè)畢業(yè)生。
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但愛資哈爾大學歸來的回族先賢們,通過他們的思想品質和社會實踐,將他們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價值將永遠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