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見到簡,是上個月在復(fù)旦的校園里,這時距離我們上一次在波士頓見面已經(jīng)過了整整五個月。有意思的是,在上海生活了十幾年的我,這還是第一次走進復(fù)旦。而在美國長大的簡卻已在這里度過了近一個學期,儼然把這兒當成了第二個家。
我們約在光華樓前見面。我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一點,不一會兒便看到簡騎著自行車風風火火地從遠處趕了過來。她穿著簡單的綠色外套和帶點民族風的黑底白花裙子,皮膚曬得黝黑,一眼看去竟像個豪爽的藏族姑娘。她看到我,老遠就咧開嘴沖我笑。騎到我面前,她干脆地跳下車,沖過來給了我一個美國式的熱情擁抱。
花時間自己去探索
我們邊走邊聊。她的中文比起在波士頓時流利了不少,口音少了生硬,說話時的神態(tài)也自如多了。她說她喜歡跟中國同學聊天,往往是對方說英語而她用中文回答,雙方的口語都得到了鍛煉,可謂一舉兩得。
說到課業(yè),她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太簡單”的評價。作為交流生,她的課表上只有三門課:中文、中國宗教、文化與社會,全部由復(fù)旦的老師用英文講授。在波士頓大學就讀醫(yī)學預(yù)科的她,之前的課表一直被大量高難度的理科課程所占據(jù),如今的這三門課對本來就略通中國文化的她而言自然是“小菜一碟”。我笑問她會不會因課程簡單而覺得無聊,她聳聳肩說不會:“我覺得這樣才能給我更多的時間自己去探索中國的文化。我來這兒不只是為了學習知識,更多的是為了了解文化。”聽她這么一說,我真有點慚愧于自己狹隘的想法了。
走了大約二十分鐘,我們到了她的宿舍。在這片名為同和的國際留學生住宿區(qū)里,聚集了在復(fù)旦就讀的世界各地的留學生。簡和兩位來自阿根廷的女孩同住,她們的宿舍位于二樓,寬敞的房子里有三間臥室和一個大大的客廳,冰箱彩電一應(yīng)俱全,甚至還有一臺DVD播放機。沙發(fā)前的茶幾上攤了不少影碟,我隨手翻了翻,有好萊塢新出的大片,也有像《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經(jīng)典的中國電影。簡說她很喜歡中國電影,而且“已經(jīng)能基本聽懂了”,言語間滿是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