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國的歷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響史!端臅褰(jīng)》成了學校的教科書,我們都應該熟記,下面小編為您帶來孔子的故事,希望能幫助你!
孔子行禮
傳說,孔子年少而好禮,有一年的秋天,烏云滾滾,寒風嗖嗖,落葉從樹上紛紛飄下來,隨風翻飛。這時,年少的孔丘正聚精會神的在窗下讀書,由于天氣太冷,他又穿著單薄的衣服,不時地搓著手。坐在一旁的母親心痛地說:“孩子。歇一會兒吧!”
“好啊!”孔子答應著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當時行禮用的器具),不聲不響地出了屋門。
母親忙說:“孩子,外面風大,天又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臉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
“你行大禮干什么呢?”母親問他。
“如果我現(xiàn)在不學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親聽了孔丘的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孔丘的舉止確實是不同凡響的。
孔子使子路問津
問津遺跡今尤在,
鐫得豐碑立古岑。
約一個小時后,馬車修好了。帶著“惟楚有才,楚地藏龍臥虎” 的喟嘆,孔子師徒一行繼續(xù)往舊街的東南方向馳行。約走了3公里,前邊一條山谷河流擋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在哪兒。孔子一行躊躇岸邊,忽見河的上游有兩名身材高大頎碩的男子正在田間并頭而耕,便叫子路去問渡口之處。
子路來到那兩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問道:“先生,請問這條河流的渡口在何處?”
一農(nóng)夫答非所問,反問道:“車上坐著的執(zhí)轡的人是誰呀?”
“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是!
“那么,他應該知道渡口在何處!
另一農(nóng)夫又問道:“你又是誰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農(nóng)夫說:“你看,天下哪兒都是一樣的動蕩不安,誰可以改變它呢?你與其跟著這種避人之人四處奔波,不如跟著我們這種避世之人還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僅未問到津口,反而還遭一番奚落、教訓,沮喪地回告孔子。孔子聽說后,悵然長嘆。說道:“人是應該有社會責任的,怎么能夠隱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蒼生于不顧,而終日與鳥獸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那也用不著我孔丘四處奔波了。”
這兩位在田間耕作的農(nóng)夫便是當時有名的隱者長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張入世,匡時濟世,“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倍[者認為天下大亂,已無可救藥,只能自保。因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問津于長沮與桀溺,人們便將那條擋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稱作孔子河。在河流的兩旁,長沮、桀溺耕種過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壟,一邊稱之為長沮沖,一邊稱之不桀溺畈。
《論語》、《史記》對子路問津均有記載。
《論語·微子》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史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并進行了一番對話:“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與易之?且與其從辟人之士,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而不輟。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據(jù)錢穆《論語新解》注:“長沮、桀溺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桀,健義,亦高大義。一人頎然而長,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問津于長沮、桀溺,眾說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關津,亦傳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羅山縣有子路村,拓城縣、葉縣亦傳說有子路問津處,山東魚臺亦有此說。子路到底在何處問津,無史籍記載!妒酚洝酚涊d孔子自葉返蔡,見沮、溺耦耕使子路問津,其在葉在蔡,還是在新洲,也未詳細道明!妒ベt冢墓記》載:“黃城山即沮溺所耕處,下有東流,子路所問津處也。”明萬歷《黃州府志》云:“按史記孔子自蔡如葉,注云,葉有黃城山……古志載,縣以北十里有永安城,為楚所筑,楚因當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團風縣地,與孔子河村南北毗鄰)正當官道,亦有黃山!鼻骞饩w《問津院志》云:“黃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黃山鋪,一名黃林墅!卑锤局f,葉有黃城山,而孔子河這個地方也有叫黃山的地名。黃城山、黃山僅一字之差,也許是后來簡稱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統(tǒng)一志》、清《湖廣通志》均載:“相傳孔子自陳蔡適楚,至此問津!
據(jù)史料記載,約于西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間,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問津處” 石碑,淮南王劉安為紀其事,遂在當?shù)亟ㄍち⒈,修孔子廟,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學士在廟內(nèi)講學著書。石碑仍在,雖經(jīng)年歷月,字跡依昭然,明代進士、書院主持人蕭繼忠有詩云:“霧暗秦碑澀,云生漢殿荒!庇纱送茢,問津碑為秦時所立。原碑不知毀于何時,現(xiàn)僅存明人書寫的同文碑一塊。
早年好學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葬于防。叔梁紇死后,顏征在失去庇佑,為叔梁紇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帶孔子庶兄孟皮與孔子至曲埠闕里,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長大后,亦不得不為生活做許多粗活?鬃雍髞碓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雖然家庭貧困,但孔子仍然勤奮好學。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游戲?鬃娱L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鄉(xiāng)人稱其為“長人”。季氏曾饗士,孔子也前去,但為季氏家臣陽虎所絀,于是孔子返回。
渡河落水山間曬
一時風欺竹,
連江雨送秋。
魚游浪影沉,
曬書佚事留。
長沮、桀溺雖歸隱山林,但并不閉目塞聽,他們知道:魯哀公曾問過孔子:“魯國之亂,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為何越明白越亂呢?”請孔子指點“迷津”。 孔子當時答道,“因為你只是明白一國、一人,而不明白天下!笨梢娍鬃邮侵幻。長沮的話中隱語:孔子既知魯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鬃右恍兄缓谜覄e人打聽。他們來到渡口,見有一老翁在擺渡。子路說:“船夫,請將我們渡過河!
“行,請駕好馬車,都上船!贝蛴弥駰U吃力地撐著,馬兒在水中隨著木船過河,馬兒會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風驟起,木船在波濤中顛簸搖晃,船兒忽高忽低,象一個醉漢似地立不穩(wěn),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馬車經(jīng)不住這種顛簸,伴著風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鬃訋熗降热吮姸汲闪寺錅u,掉入水中,衣服全濕透了。人落水問題還不太嚴重,這時的南方還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書,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書!”
民間有諺:孔夫子搬家——全是書?鬃右簧l(fā)奮好學,樂以忘優(yōu),不知老之將至。走到哪兒都攜帶著很多書。
古時的書,其實都是一些竹簡上刻或書寫的篆字,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北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許多年。
在眾人的一番折騰下,馬車被推上了岸,書也被撈上來了。但是,那些書全被水浸濕了?鬃有闹薪辜,四處張望,欲找一個曬書之所。還是顏回年輕,眼尖,“瞧!對岸有一座山丘!蹦亲接300多米高,四面無倚,獨凸而立,頂部平坦?jié)崈,足有二畝見方?鬃颖锇櫟拿碱^舒展了,此時秋高氣爽,陽光直照山頭,很好曬書。弟子們很快將被打濕的書搬到山頂,鋪開晾曬起來。周邊也沒有什么人,子路、子貢、顏回也不顧斯文,脫掉長衫,擰干晾曬。
經(jīng)歷了剛才的一番折騰,孔子站在山頂,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長嘆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這兒沒有橋,此處要是有一座橋就好了,過往行人就不會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隨后,孔子師徒落坐于兩丈多長的長石上,稍事休息,以等書曬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種種不幸,不禁發(fā)起牢騷,口里念叨:在宋國的一棵大樹下習禮時,宋司馬桓魑欲殺師傅;在于野被陳蔡大夫圍困三日,粒米未進,很多人都餓病了;上午在舊街讓項橐毛孩戲弄,下午又人車落水,真是不幸,可謂“風刀劍樹嚴相逼”。
孔子寬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實現(xiàn)周禮,天下歸仁,任重而道遠。忍饑挨餓,受苦受難,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堅韌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師徒當年曬書的山就在今問津書院的后邊,山勢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莊稼,被稱之為曬書山?鬃赢斈曜^的那塊長石被稱為“坐石”,周邊還有后來他們駐足講學時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硯石。墨池即離坐石不遠處的小溪,溪邊石黝如墨,故名墨池。臨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兩字,盡管年代久遠,仍依稀可辨。池邊一石,形如硯臺,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氣變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孔子的遭遇:周游列國十四年,屢被拒仍雄心不改
從長線而言,中華民族需要孔子;從短線而言,春秋時期似乎不需要孔子?鬃右恢毕?yún)⑴c到春秋時代的洪流當中去,然而,后者卻拒絕他的參與。
公元前535年,17歲的孔子第一次嘗到被拒絕的滋味。那一年,魯國的管理層季氏宴請境內(nèi)有身份的人,具體而言就是“士”,喪母不久的孔子也登門了,然而,世界對于這個還不到弱冠之年的孩子是無情的,季家的管家陽虎擋在門口,說:“請走,沒你什么事!
年少的孔子轉(zhuǎn)身離開。不知當時的他,有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從這次吃閉門羹開始,他會遭遇一次比一次更難堪的拒絕和驅(qū)趕。
孔子樂觀向上的的故事
公元前517年,35歲的孔子在齊國,因為一次會談,齊景公很欣賞他的業(yè)務能力和愿景設計。正當人生將大有起色時,晏子出來了,他的一番話阻止了孔子進入齊高層。歷史不可捉摸,孔子和晏子都是圣賢,然而,那個時代,需要的是晏子,暫時還不是孔子,因此,兩賢不能共事。齊拒絕了孔子。
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這是他最接近理想的一次。他已掌握魯公司管理大權(quán),三個月的施政令魯公司的管理和業(yè)績大有起色。例如,賣牲口的不大肆提價了;外來客商不用去尋求幫助,魯公司的商務管理機構(gòu)能主動提供服務。
魯公司好了,齊公司就緊張了,于是給魯送來女樂,擾亂孔經(jīng)理的管理,孔子只得走人。這一回,魯拒絕了孔子,孔子也拒絕了魯。
公元前496年,孔子56歲,在衛(wèi)國,衛(wèi)靈公一方面對他很客氣,給他高薪,一方面卻不信任他?鬃幼吆,衛(wèi)靈公又想起孔子的好,再把他接回衛(wèi)國。但這一次,衛(wèi)靈公對孔子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了,兩人開業(yè)務會時,董事會主席衛(wèi)靈公仰天看飛雁,“見蜚雁,仰視之,色不在孔子”。這種姿態(tài)很傷人,孔子只得再次走人。
除了吃閉門羹,還有嘲笑。公元前492年,孔子與學生們失散,獨自一人在鄭國國都東門外等學生。一個年已花甲的老人,旅途勞頓,神情疲憊地在城門外等人,當然光鮮不到哪里去,于是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那邊有個丑八怪,像喪家犬!
更有甚者,孔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脅。公元前493年和公元前489年,前后在陳國和蔡國,曾經(jīng)兩度被圍困,最危急的時候,斷糧七天。好在,子貢是個外交牛人,搬來了楚國的野戰(zhàn)軍團,才將老師救出重圍。這一回楚國要供養(yǎng)和重用孔子,然而,出于利益考量,最終還是拒絕了孔子。
孔子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去悲觀生活,然而,他并不在意。例如,對于“喪家之狗”的描述,孔子居然認了:“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說我像喪家狗,確實如此。那天早上確實狼狽,別人能如實地描繪出來,干嘛不認呢?
孔子的堅強:對自己有信心、對文化有樂觀預期
一個人樂觀與否,不能完全按照平時的表現(xiàn)來判斷,而是要放在最危急的時刻來觀察,指標越嚴格,環(huán)境越嚴酷,結(jié)果越靠譜。
孔子的腦袋上有個土丘狀的玩意,偏偏陽虎和他長得不是一般的像。而陽虎和匡地的人結(jié)了梁子,孔子卻不好彩地到了匡這地兒來,由此“享受”了與魯國權(quán)貴陽虎同等的待遇——被當?shù)厝藝盟共煌,怎么解釋都沒用。
當時的情況危急到連師生之間都不知道彼此的生死。比如顏回就掉隊了,好不容易才趕上,孔子說:“顏同學,我以為你死了呢。”顏回答了句蕩氣回腸的話:“老師您健在,顏回我哪里敢去死!
在這種隨時會丟性命的情況下,孔子很淡定,沒有憂懼。而這樣生死關頭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
其實,樂觀來自于孔子對于文化的使命感,來自對文化的樂觀預期。就在匡地被圍困五天五夜的時候,孔子說了一番振聾發(fā)聵的話:“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番話算是一個“劇透”吧,孔子的樂觀,都來自于這句話所透露的使命感。
孔子的使命感來自于對文化的傳承。他比較了夏、商、周三朝的文化,覺得周朝的文化十分完備和豐富,是最佳范本,于是決定繼承周的文化,《論語·八佾》記載:“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彼杂X地將自己當成周文王事業(yè)的繼承人,說:周文王死了,文化不是掌握在孔丘手里嗎?如果老天爺不想要周朝文化,那么就不會安排我繼承它。既然老天讓我學習繼承了周朝文化,說明它不想讓我滅亡,我是有文化使命的,匡地的這些人能大過天命嗎?所以,他們又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所說的天,可以理解為文化方面的使命,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由此可見,真正樂觀的人是有使命感的人,他不只是看得開而已,而是看得準、看得遠、看得透,孔子把自己和周朝文化捆綁在一起,天下需要這種文化,尤其后世子孫需要這種文化,那么,從文化延續(xù)的意義而言,他就不會遭遇意外。因為對文化自信,從而他對自己的安危也是自信的?鬃硬皇强春米约海强春弥腥A文化。
果然,后來衛(wèi)國聽說孔子被困,馬上派兵解圍。之后的楚國也如此。這些諸侯國雖然沒有真正重用孔子,但他們也知道,這位大師肩負著夏商周以來的文化傳承,真的要是出意外了,他們也不好向祖宗交代。他們不重用孔子,未必是他們的錯,也不是孔子的錯,只是孔子的時代還沒有到來。
孔子有文化使命感,諸侯有文化責任感,這就是孔子樂觀的根源所在。一個人真的要樂觀,就要有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感。
儒家的樂觀態(tài)度:但求人能弘道,不求道能弘人
孔子對于周朝文化的繼承,《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公元前518年,34歲的孔子出了趟差,地點就是周王朝的中心,在這里見到了史上最牛的圖書管理員——老子。他特意向老子學習禮,課程結(jié)束后,李耳老師將孔子送到門外,送了幾句心訣,其中一句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人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毋以有己”。
這話說到要點了,孔子并不把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功名看得太重,他在乎的不是個人,而是個人所承擔的文化傳承。
儒家的一句名言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背鲎浴墩撜Z·衛(wèi)靈公》。啥意思?就是說人能夠弘揚光大“道”,但是別指望著“道”來讓人獲得好處,諸如榮華富貴之類的,傳道的人與所傳的道,未必是互惠的。在道面前,別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在這上面,道家和儒家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
正因為孔子心中只有文化使命感,時刻以文化,以道為核心,因此他經(jīng)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絕,如果反過來,他想拿著文化來博取個人的出路,當成一門換取生存和富貴的專業(yè),那么,他的氣度和勇氣一下就沒了,周游列國14年沒找到如意的工作,就夠他崩潰十幾回了。
受儒家這種以人弘道思想的影響,中華歷史上的圣賢都不計較個人待遇和前程,為文化,為蒼生,為大眾,舍生取義,舍小我而成大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有信心,這才是真正的樂觀,真正的豁達,真正的看得開,是中華文化最優(yōu)秀的部分。
感謝孔子,在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地平線上,他給我們留下一個樂觀堅定的身影。
【孔子的故事】相關文章:
(精選)名人孔子的故事05-19
孔子名人故事04-03
孔子的故事簡介04-07
孔子的名言故事02-10
名人孔子的故事05-18
孔子的故事50字04-03
關于孔子的小故事03-07
孔子名人故事大全04-03
孔子學琴的故事11-25
孔子的故事讀書筆記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