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jīng)》
2、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易經(jīng)》
3、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易經(jīng)》
4、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易經(jīng)》
5、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經(jīng)》
6、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經(jīng)》
7、善,德之建也。——《國語》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9、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10、母氏圣善。——《詩經(jīng)》
11、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春秋》
12、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
13、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左傳》》
14、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內(nèi)外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yǎng)三德為善——《左傳》
16、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17、善累而后進之。——《谷粱傳》
18、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19、上善若水。——《老子》
20、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老子》
21、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
2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23、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24、為善不同,同歸于治;為惡不同,同歸于亂。——《尚書》
25、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尚書》
26、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書》
27、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jīng)》
28、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樂記》
29、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
30、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3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3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mdash;—《論語》
33、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
34、小人閑居為不善。——《大學》
35、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大學》
36、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大學》
37、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
38、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39、隱惡而揚善。——《中庸》
40、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中庸》
41、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中庸》
42、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43、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
44、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
45、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禮記》
46、修身踐言,謂之善行。——《禮記》
47、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賢。——《禮記》
48、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禮記》
49、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
50、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