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學的任務就是要研究生物系統(tǒng)的優(yōu)異能力及產生的原理,并把它模式化,然后應用這些原理去設計和制造新的技術設備。下面隨YJBYS小編來看看仿生學手抄報吧。
生物仿生學手抄報(一)
生物仿生學手抄報(二)
生物仿生學手抄報(三)
手抄報資料:仿生學技術
自從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在1782年發(fā)明蒸汽機以后,人們在生產斗爭中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在工業(yè)技術方面基本上解決了能量的轉換、控制和利用等問題,從而引起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各式各樣的機器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極大地擴大和增強了人的體能,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脫出來。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在蒸汽機以后又經歷了電氣時代并向自動化時代邁進。
20世紀40年代電子計算機的問世,更是給人類科學技術的寶庫增添了可貴的財富,它以可靠和高效的本領處理著人們手頭上數以萬計的各種信息,使人們從汪洋大海般的數字、信息中解放出來,使用計算機和自動裝置可以使人們在繁雜的生產工序面前變得輕松省力,它們準確地調整、控制著生產程序,使產品規(guī)格精確。但是,自動控制裝置是按人們制定的固定程序進行工作的,這就使它的控制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自動裝置對外界缺乏分析和進行靈活反應的能力,如果發(fā)生任何意外的情況,自動裝置就要停止工作,甚至發(fā)生意外事故,這就是自動裝置本身所具有的嚴重缺點。要克服這種缺點,無非是使機器各部件之間,機器與環(huán)境之間能夠“通訊”,也就是使自動控制裝置具有適應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要解決這一難題,在工程技術中就要解決如何接受、轉換。利用和控制信息的問題。因此,信息的利用和控制就成為工業(yè)技術發(fā)展的一個主要矛盾。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生物界給人類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人類要從生物系統(tǒng)中獲得啟示,首先需要研究生物和技術裝置是否存在著共同的特性。1940年出現的調節(jié)理論,將生物與機器在一般意義上進行對比。到1944年,一些科學家已經明確了機器和生物體內的通訊、自動控制與統(tǒng)計力學等一系列的問題上都是一致的。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1947年,一個新的學科——控制論產生了。
控制論(Cybernetics)是從希臘文而來,原意是“掌舵人”。按照控制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維納(Norbef Wiener,1894~1964)給予控制論的定義是“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雖然這個定義過于簡單,僅僅是維納關于控制論經典著作的副題,但它直截了當地把人們對生物和機器的認識聯系在了一起。
控制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動物(尤其是人)與機器(包括各種通訊、控制、計算的自動化裝置)之間有一定的共體,也就是在它們具備的控制系統(tǒng)內有某些共同的規(guī)律。根據控制論研究表明,各種控制系統(tǒng)的控制過程都包含有信息的傳遞、變換與加工過程?刂葡到y(tǒng)工作的正常,取決于信息運行過程的正常。所謂控制系統(tǒng)是指由被控制的對象及各種控制元件、部件、線路有機地結合成有一定控制功能的整體。從信息的觀點來看,控制系統(tǒng)就是一部信息通道的網絡或體系。機器與生物體內的控制系統(tǒng)有許多共同之處,于是人們對生物自動系統(tǒng)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且采用物理學的、數學的甚至是技術的模型對生物系統(tǒng)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因此,控制理論成為聯系生物學與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成為溝通生物系統(tǒng)與技術系統(tǒng)的橋梁。
生物體和機器之間確實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可以表現在對生物體研究的不同水平上。由簡單的單細胞到復雜的器官系統(tǒng)(如神經系統(tǒng))都存在著各種調節(jié)和自動控制的生理過程。我們可以把生物體看成是一種具有特殊能力的機器,和其它機器的不同就在于生物體還有適應外界環(huán)境和自我繁殖的能力。也可以把生物體比作一個自動化的工廠,它的各項功能都遵循著力學的定律;它的各種結構協調地進行工作;它們能對一定的信號和刺激作出定量的反應,而且能像自動控制一樣,借助于專門的反饋聯系組織以自我控制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jié)。例如我們身體內恒定的體溫、正常的血壓、正常的血糖濃度等都是肌體內復雜的自控制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的結果?刂普摰漠a生和發(fā)展,為生物系統(tǒng)與技術系統(tǒng)的連接架起了橋梁,使許多工程人員自覺地向生物系統(tǒng)去尋求新的設計思想和原理。于是出現了這樣一個趨勢,工程師為了和生物學家在共同合作的工程技術領域中獲得成果,就主動學習生物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