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劉備訪賢歇后語

時間:2022-10-28 15:57:05 如意 歇后語 我要投稿

劉備訪賢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劉備訪賢歇后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劉備訪賢歇后語

  一、關于劉備的歇后語

  1.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2.劉備訪賢——三顧茅廬

  3.劉備招親——弄假成真

  4.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5.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6.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思賢心切

  7.劉備得江山——全憑諸葛亮

  8.劉備編草鞋——內行

  9.劉備遇孔明——如魚得水

  10.吃曹操的飯,干劉備的事——吃里爬外

  11.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12.對著張飛罵劉備——尋著惹氣

  13.劉備對孔明——言聽計從

  二、關于“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后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

  的賢人。據(jù)相關文史記載,劉備”三顧茅廬“發(fā)生地在今湖北襄陽城西古隆中,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形成了《草廬對》,即著名的“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

  (一)典故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襄陽古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后,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度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于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古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tǒng)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jù)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lián)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二)原文

  卻說玄德正安排禮物,欲往隆中(今襄陽古隆中)謁諸葛亮,忽人報:“門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帶 ,道貌非常,特來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視之,乃司馬徽也。玄德大喜,請入后堂高坐,拜問曰:“備自別仙顏,因軍務倥傯,有失拜訪。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被赵唬骸奥勑煸痹诖,特來一會!毙略唬骸敖虿懿偾羝淠福颇盖踩笋Y書,喚回許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計矣!吾素聞徐母最賢,雖為操所囚,必不肯馳書召其子;此書必詐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驚問其故,徽曰:“徐母高義,必羞見其子也!毙略唬骸霸迸R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 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北妴柨酌髦救艉危酌鞯Χ淮。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毙略唬骸昂螡}川之多賢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觀天文,嘗謂群星聚于潁分,其地必多賢士。”

  時云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zhàn)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痹崎L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障码A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粘鲩T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玄德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次日,玄德同關、張并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shù)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 眠臥不足!”玄德聞歌,勒馬喚農夫問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曰:“臥龍先生住何處?”農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帶高岡,乃臥龍岡也。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毙轮x之,策馬前行。不數(shù)里,遙望臥龍岡,果然清景異常。后人有古風一篇,單道臥龍居處。詩曰:“南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岡枕流水:高岡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潺飛石髓;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單鳳松陰里;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囊里名琴藏古錦,壁間寶劍掛七星。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毙聛淼角f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蓖釉唬骸拔矣洸坏迷S多名字!毙略唬骸澳阒徽f劉備來訪!蓖釉唬骸跋壬裨缟俪。”玄德曰:“何處去了?”童子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毙略唬骸皫讜r歸?”童子曰:“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shù)日!毙裸皭澆灰选堬w曰:“既不見,自歸去罷了!毙略唬骸扒掖瑫r!痹崎L曰:“不如且歸,再使人來探聽!毙聫钠溲裕瑖诟锻樱骸叭缦壬,可言劉備拜訪!彼焐像R,行數(shù)里,勒馬回觀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觀之不已,忽見一人,容貌軒昂,豐姿俊爽,頭戴逍遙巾,身穿皂布袍,杖藜從 山僻小路而來。玄德曰:“此必臥龍先生也!”急下馬向前施禮,問曰:“先生非臥龍否?”其人曰:“將軍是誰?”玄德曰:“劉備也!逼淙嗽唬骸拔岱强酌,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毙略唬骸熬寐劥竺,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權坐,請教一言!倍藢ψ诹珠g石上,關、張侍立于側。州平曰:“將軍何故欲見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亂,四方云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

  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yè),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shù)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誠為高見。但備身為漢胄,合當匡扶漢室,何敢委之數(shù)與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與論天下事,適承明問,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見教。但不知孔明往何處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訪之,正不知其何往!毙略唬骸罢埾壬帘挚h,若何?”州平曰:“愚性頗樂閑散,無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見!毖杂,長揖而去。玄德與關、張上馬而行。張飛曰:“孔明又訪不著,卻遇此腐儒,閑談許久!”玄德曰:“此亦隱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shù)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貓笤唬骸芭P龍先生已回矣!毙卤 教備馬。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shù)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毙略唬骸拔嵴箍酌髦乙笄谥狻H绲茌吪吕,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睂⒔⿵],忽聞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馬聽之。其歌曰:“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zhàn)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歇罷,又有一人擊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劍清寰海,創(chuàng)業(yè)垂基四百載;桓靈季業(yè)火德衰,奸臣賊子調鼎鼐。青蛇飛下御座傍,又見妖虹降玉堂;群盜四方如蟻聚,奸雄百輩皆鷹揚,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罷,撫掌大笑。玄德曰:“臥龍其在此間乎!”遂下馬入店。見二人憑桌對飲:上首者白面長須,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問曰:“二公誰是臥龍先生?”長須者曰:“公何人?欲尋臥龍何干?”玄德曰:“某乃劉備也。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遍L須者曰:“我等非臥龍,皆臥龍之友也:吾乃潁川石廣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毙孪苍唬骸皞渚寐劧竺,幸得邂逅。今有隨行馬匹在此,敢請二公同往臥龍莊上一談!睆V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懶之徒,不省治國安民之事,不勞下問。明公請自上馬,尋訪臥龍!

  玄德乃辭二人,上馬投臥龍岡來。到莊前下馬,扣門問童子曰:“先生今日在莊否?”童子曰:“現(xiàn)在堂上讀書!毙麓笙玻旄佣搿V林虚T,只見門上大書一聯(lián)云:“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玄德正看間,忽聞吟詠之聲,乃立于門側窺之,見草堂之上,一少年擁爐抱膝,歌曰:“鳳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于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于琴書兮,以待天時!

  玄德待其歌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稱薦,敬至仙莊,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那少年慌忙答禮曰:“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曰:“先生又非臥龍耶?”少年曰:“某乃臥龍之弟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如今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毙略唬骸芭P龍今在家否?”均曰:“昨為崔 州平相約,出外閑游去矣!毙略唬骸昂翁庨e游?”均曰:“或駕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落之間,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毙略唬骸皠渲比绱司壏譁\薄,兩番不遇大賢!”均曰:“少坐獻茶!睆堬w曰:“那先生既不在,請哥哥上馬!毙略唬骸拔壹鹊酱碎g,如何無一語而回?”因問諸葛均曰:“聞令兄臥龍先生熟諳韜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睆堬w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毙逻持怪。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來回禮!毙略唬骸柏M敢望先生枉駕。數(shù)日之后,備當再至。愿借紙筆作一書,留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本爝M文房四寶。玄德呵開凍筆,拂展云箋,寫書曰:“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tǒng)希鑒原!毙聦懥T,遞與諸葛均收了,拜辭出門。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別。方上馬欲行,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毙乱曋娦蛑,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蔽體,騎著一驢,后隨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吟詩一首。詩曰:“一夜北風寒,萬里彤云厚。長空雪亂飄,改盡江山舊。仰面觀太虛,疑是玉龍斗。紛紛鱗甲飛,頃刻遍宇宙。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玄德聞歌曰:“此真臥龍矣!”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驢答禮。諸葛均在后曰:“此非臥龍家兄,乃家兄岳父黃承彥也!毙略唬骸斑m間所吟之句,極其高妙。”承彥曰:“老夫在小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適過小橋,偶見籬落間梅花,故感而誦之。不期為尊客所聞。”玄德曰:“曾見令婿否?”承彥曰:“便是老夫也來看他。”玄德聞言,辭別承 彥,上馬而歸。正值風雪又大,回望臥龍岡,悒怏不已。后人有詩單道玄德風雪訪孔明。詩曰:“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厥淄1捱b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陰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關、張聞之不悅,遂一齊入諫玄德。正是:高賢未服英雄志,屈節(jié)偏生杰士疑。

  卻說玄德訪孔明兩次不遇,欲再往訪之。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

  “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云長去!憋w曰:“既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禮!憋w應諾。

  于是三人乘馬引從者往隆中。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正遇諸葛均。玄德忙施禮,問曰:“令兄在莊否?”均曰:“昨暮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玄德曰:“今番僥幸得見先生矣!”張飛曰:“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豈可相強。”三人來到莊前叩門,童子開門出問。玄德曰:“有勞仙童轉報:劉備專來拜見先生!蓖釉唬骸敖袢障壬m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晝寢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報。”分付 關、張二人,只在門首等著。玄德徐步而入,見先生仰臥于草堂幾席之上。玄德拱立階下。半晌,先生未醒。關、張在外立久,不見動靜,入見玄德猶然侍立。張飛大怒,謂云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長再三勸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門外等候。望堂上時,見先生翻身將起,忽又朝里壁睡著。童子欲報。玄德曰:“且勿驚動!庇至⒘艘粋時辰,孔明才醒,口吟詩曰:“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笨酌饕髁T,翻身問童子曰:“有俗客來否?”童子曰:“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笨酌髂似鹕碓唬骸昂尾辉鐖!尚容更衣。”遂轉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倍藬⒍Y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孔明曰:“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毙略唬骸八抉R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笨酌髟唬骸暗虏佟⒃,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笨酌餍υ唬骸霸嘎剬④娭!毙缕寥舜傧嬖唬骸皾h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勢不及袁紹, 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毖粤T,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于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業(yè),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毙侣勓裕芟笆种x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yè)之主:久后必歸將軍。”玄德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詩贊曰:“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毙掳菡埧酌髟唬骸皞潆m名微德薄,愿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毙缕唬骸跋壬怀,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毙麓笙玻烀P、張入,拜獻金麻禮物?酌鞴剔o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笨酌鞣绞。于是玄德等在莊中共宿一宵。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焙笕擞性妵@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庇钟泄棚L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碭白蛇夜流血;平秦滅楚入咸陽,二百年前幾斷絕。大哉光武興洛陽,傳至桓靈又崩裂;獻帝遷都幸許昌,紛紛四海生豪杰: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yè);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龍驤虎視安乾坤,萬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孔明同歸新野。

  (三)分析

  1、相關記載

  劉備和諸葛亮這個君臣際遇,是劉備去找諸葛亮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呢?這個問題史書上是有不同記載的,《三國志》說是劉備去找諸葛亮,用五個字做了記錄,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說是諸葛亮去找劉備!“凑者@個《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說這個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當時曹操已經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部中國,下一個要滅掉的目標就是荊州,所以荊州的形勢已經非常緊急了。于是諸葛亮就南下去見劉備,因為劉備當時駐兵樊城,諸葛亮見到劉備以后,劉備不認識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當做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來接待。大概當時也接待了很多這樣的人,大

  家一起吃了個飯,吃了一個飯以后就散了,但是諸葛亮沒走,劉備也沒理他,也不問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個牦牛尾巴在那編起工藝品來,諸葛亮就說,將軍的

  雄心壯志難道就是編工藝品嗎?劉備手上拿著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這什么話?聊以忘憂了。諸葛亮說,將軍,您想一想劉鎮(zhèn)南——劉鎮(zhèn)南是誰?就是劉表,劉表當時的職務是鎮(zhèn)南將軍,所以簡稱他劉鎮(zhèn)南——諸葛亮說請問將軍,劉鎮(zhèn)南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比不上。諸葛亮又問,那將軍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那也比不上。諸葛亮說,劉鎮(zhèn)南也比不上曹操,將軍您也比不上曹操,難道你們就坐在荊州等死嗎?就等著人家來宰割嗎?劉備說,唉,我也發(fā)愁啊,沒有辦法!諸葛亮就給他出一個主意,說我們荊州的問題是什么呢?是北方來逃難的流民很多,而這些人都沒上戶口,不是我們的編戶齊民,那么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財力政府就沒有掌握,因此應該把這些人查清楚了,都給他們上上戶口,那么該交稅你交稅,該出力你出力,該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荊州就強大了。

  2、記載矛盾

  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記載,那么這個記載它有一個問題,就是和《三國志》的說法相沖突。《三國志》有沒有根據(jù)呢?有,根據(jù)就在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習慣上說諸葛亮有兩份出師表,一份叫《前出師表》,一份叫《后出師表》,這個《后出師表》是不是諸葛亮的作品是有爭議的,歷史學家們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偽作,但是《前出師表》是沒有疑問的。那么《前出師表》諸葛亮說得很清楚,是劉備三顧茅廬,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編完諸葛亮的這個集子以后,有一個《上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這么記載的,所以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時他發(fā)了一個議論,他說歷史上由于歷史學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來源不同,是會有不同的記載,這很正常,但是這個事情如此沖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3、另一說法

  關于三顧茅廬,史書《魏略》《九州春秋》和諸葛亮《出師表》里的記載大相徑庭,不但如此,它還完全顛覆了人們耳熟能詳?shù)男≌f中的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里,劉備三次走進隆中,拜訪韜光養(yǎng)晦的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走出山林,輔佐劉備成就帝業(yè)。這一段被世代讀者傳唱的佳話,為什么在史書上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呢?

  在歷史的真實上,到底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還是劉備的三顧茅廬呢?這個事情為什么如此奇怪呢?

  4、專家質疑

  其實這個也不能說很奇怪,而且諸葛亮登門自薦的這個說法,雖然是非主流意見,也還是有一批歷史學家支持這種說法。比方說有一位劉嘯先生就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三顧茅廬”質疑》,他就認為“三顧”的說法靠不住,為什么呢?他認為,就劉備和諸葛亮雙方而言,劉備固然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更需要劉備。

  因此他提出這樣三點意見,第一點,就是諸葛亮這個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為這個《三國志》里面說得很清楚:“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他就是要出將入相、建功立業(yè),要做事情的,而劉備對于他來說是最好的人選,就是作為一個老板的人選,這個道理我們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孫權,甚至不就近就便為劉表服務,他就是要為自己選一個最好的老板,而劉備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他豈肯在臥龍崗坐等劉備“三顧”呢?那劉備不顧呢,不來找他怎么辦?所以劉嘯說,這等于說諸葛亮在那兒下了一個決心,你劉備不出來請我三次,我就在這個地方做一輩子農民了,這可能嗎?你說他這樣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他待在臥龍崗干什么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二點,劉備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個人;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個老板。那么請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還是需要一個人的迫切呢?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劉嘯先生說,以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他的社會地位,他發(fā)現(xiàn)劉備應該比劉備發(fā)現(xiàn)他要早。劉備因為很有名了,天下梟雄了,真是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不知道有一個劉備呢?劉備未必知道有一個諸葛亮。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是諸葛亮去找劉備,何況當時形勢已經非常緊急,已經到了燃眉之急的這樣一個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臥龍崗草廬中還去等這個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顧茅廬呢?所以劉嘯先生得出一個結論來,三顧茅廬在邏輯上無法讓人接受這個結論。應該說他這個分析還是有他的道理,那么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要否定《三國志》、否定《出師表》,而這個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國志》你可以否定,《出師表》否定不了,沒有任何證據(jù)說《出師表》是偽作,《出師表》怎么說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說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許”這兩個詞把因果關系說出來了,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而且和他討論了當世之事,使他產生感激之心,這才同意追隨劉備,遂許嘛。所以《出師表》否定不了,那么問題就只有這樣一個辦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師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個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說的這個事情也是真的:諸葛亮去找了劉備,有了那一番談話,而且劉備也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還是沒把他當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諸葛亮他又回去了;厝チ艘院螅瑒洳恢朗裁丛蛲蝗换腥淮笪,這個人才是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我必須把他請回來,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請回來。先有登門自薦,后有三顧茅廬。但是這個說法我說清楚,純粹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其他的佐證。

  5、是否真實

  三顧茅廬,這個被世代傳唱的經典故事,在史書《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卻是另外一個面孔,不是劉備親自上門邀請,而是諸葛亮的自我推薦。這多少讓喜歡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記載的是事實的話,那么在諸葛亮的《出師表》里,“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句話又該如何解釋?難道是諸葛亮說了假話?還是《出師表》根本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呢?那么,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fā)生過三顧茅廬的故事呢?

  要解清這個謎呀,這里面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劉備從袁紹那兒跑出來,然后投奔了劉表,在荊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為什么六年工夫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見過面?這其實也是本案的一個關鍵,那么也有不少歷史學家試圖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于是提出一種說法,說實際上劉備是找過諸葛亮的,第一次去沒見著,第二次去又沒見著,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來荊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見著了。這個說法有點問題,你說劉備這三顧,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難說得通,平均兩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說通。也有人提出說,那是因為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隱秘,這個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們武俠小說里寫的那種躲避仇家追殺的大俠,隱姓埋名躲在一個旮旯里,你找他不著,他老早就來到了荊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劉表的親戚啊,他和荊州的官場,和荊州的上流社會,和荊州的士人集團是有往來的,他怎么是一個找不到的人呢?所以這些理由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對于這個問題也有歷史學家試圖做出解釋,比方說尹韻公先生就提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認為諸葛亮當時的知名度不夠。我們去讀《三國志》對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本褪钦f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強的,但是當時荊州的士人集團并不是一致認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對他不以為然。那么劉備聽到別人對諸葛亮的介紹的時候,劉備會掂量一下,說這個是真呢還是假呢?他會猶豫,這么一猶豫幾年就過去了。

  另一方面,在諸葛亮這方面有心理障礙。因為諸葛亮給自己設計的這個目標,是到了這個集團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要當首席謀士,要當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而劉備和關羽、張飛的關系過于密切,食則同器,寢則同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很難擠進去,他也要猶豫。

  那么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就是年齡。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是多少歲?26歲,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多少歲?46歲,那么將心比心,讓一個46歲的身經百戰(zhàn)的天下梟雄把一個26歲的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輕人奉若上賓,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劉備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到一個鄉(xiāng)下去請出個二十歲的人來當他的總參謀長呢?所以年齡也是重要的一個原因,如果不是后來曹操那么咄咄逼人,這個事說不定還要拖下去?偠灾,劉備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決定放下皇叔和長輩的架子,下鄉(xiāng)去見一個比他小了二十多歲的沒有任何頭銜和功名的這么一個年輕人,所以三顧茅廬是可信的,登門自薦只能存疑。

  6、細節(jié)

  劉備三顧茅廬,他是去了三次只見了一次呢,還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一般人讀《三國志》,從這五個字里讀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見”,是覺得去了三次才見到。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讀陳壽《上諸葛亮集表》,不是這個意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沒有說去三次才見到一次。我們再去讀杜甫的詩,“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也沒有說去三次只見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釋“頻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見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見了三次,很可能還不止去了三次,這個“三”是多次的意思,因為在古書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說只有三次嘛?赡苋チ硕啻,去了一次就談一次,按照《出師表》的說法,“咨臣以當世之事”,不停地提問題,談一談天下我們應該怎么辦怎么辦,越談越攏,越談越投機,越談越契合,越談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劉備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也拍板,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們能確定這樣一些結論,那么《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義了,而且即便是劉備去了三次才見到一次,它也是演義,因為《三國志》里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但是《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寫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見一批農民在一邊種地一邊唱歌,走過去問,這個歌是誰創(chuàng)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說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農民說就住在那個山后面,一看這個山,哎呀,氣象非凡。然后興致沖沖地去了以后,碰上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兒看門,劉備說我來拜見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兒去了?不知道,行蹤不定。那先生什么時候回來呢?不知道,來去不定。碰了釘子,碰了釘子以后只好很惆悵地看了看風景,然后碰見了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當時劉備大喜過望,對面來一位先生,“道貌岸然”,這個“道貌岸然”是褒義詞,就像賈寶玉見了林黛玉一樣,賈寶玉見了林黛玉第一句話,哎呀,天上掉下來一個神仙似的妹妹,當時劉備看了對面走過來一個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談還是一個朋友,他就被打動了。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見到他的兩個朋友,一個是石韜石廣元,白面長須,第二個朋友孟見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劉備就去談。談完以后再到莊上去,見到一個少年抱膝擁爐而歌,于是上去行禮,一問是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頭,也是風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個感覺,一問是他岳父。這么折騰了兩回以后,劉備都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了,說這個諸葛亮他住在這個地方,他把那個農民弄得跟大學生似的,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他的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個個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還得了嗎!

  所以到了第三次,劉備再去的時候,首先是擇吉齋戒,沐浴更衣,態(tài)度就變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時候,下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階下。說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擾,不要打擾,劉備就在這兒等,一等再等。這個時候的劉備他已經不像一個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個上門求婚的癡情人,他這個癡情和《西廂記》里面的張生有得一比。大家都聽李昌集老師講過《西廂記》,這張生和崔鶯鶯一見鐘情,他想通過紅娘去傳遞一些信息,他見到紅娘是怎么說的呢?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歲,并不曾婚娶,紅娘說什么,誰問你那么多了。那么劉備見到了諸葛亮看門的小孩子怎么說的呢,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把他所有頭銜都說出來,那小孩怎么說呢,我記不住那么多。

  這兩個情節(jié)真是好有一比,實際上確實是這樣,如果說戲劇中的崔鶯鶯是待字閨中,那么小說中的諸葛亮就是待價隆中草廬,他們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們知道在那樣一個時代,君臣關系是有點像夫妻關系的,講究什么呢?從一而終,在當時一個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選中了一個君主、一個老板,他會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從一而終的,是不能變節(jié)的。當然在那個時代變節(jié)的人也很多,改換門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認為就不道德,但是特別嚴格自律的人他是不變的,諸葛亮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變的,所以他必須選準。那么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對方一定要有誠意,因為小說中的諸葛亮也好,戲劇中的崔鶯鶯也好,都是心氣很高的人,絕不肯隨便地以身相許,他一定要考驗對方,他一定要擺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確確實實證明對方是誠心誠意,他才肯答應。

  所以說《三國演義》這段描寫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雖然三顧茅廬是虛構的,仍然有意義,意義在哪兒呢?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營銷學教材,我們用現(xiàn)代視角看看這個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好比一家投資公司的大老板,他決定進行投資,要買斷某一個人才,諸葛亮呢,就像一個準備應聘行政執(zhí)行官的這個一個職業(yè)經理人,他們雙方都有一個互相試探、了解的需要和過程,所以他這一套東西用現(xiàn)代的眼光一看就覺得整個的這些什么唱歌的農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兒。這當然是我們今天站在現(xiàn)代視角回過頭看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認我這個推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純粹是我的個人意見,不是歷史意見,也不是時代意見,也不是羅貫中的意見。

  那么羅貫中的意見是什么呢?也就是說羅貫中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我猜,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說一定要好看。我對小說有個定義,有人問我說小說是什么?我的定義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東西,小說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說”的本來意義,而羅貫中《三國演義》寫的這個三顧茅廬,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這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好看,這是他小說家、文學家他的需要。

  第二個原因,與羅貫中本人可能有關系。羅貫中是元末明初人,參加過張士誠的農民起義,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史書上說羅貫中這個人有志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個想出來輔佐一個人成就帝王之業(yè)的,只不過在后來的斗爭中是朱元璋勝利了,他沒有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諸葛亮一樣是出師未捷,不過他身沒死就是了,羅貫中沒死,但是這種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樣的,所以他在塑造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難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況諸葛亮這個人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榜樣,中國古代讀書人差不多都是有諸葛亮情結的,就是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自個比做諸葛亮了。

  7、背后心理

  (1)一個問題

  中國古代作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飛也是精神偶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為什么惟獨諸葛亮在中國讀書人、文化人、知識分子,在人民群眾當中他那個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三顧茅廬,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飛、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請四請請出來的,就諸葛亮一個人請了三回。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他有一個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來做事情,所謂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他這一肚子滿腹的經綸,一肚子的學問,一身的本事,他有一個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來,他只有找一個好老板,因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個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擊,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著臉找上門去讓人家踢出來,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門去請他出來,而這樣的例子只有這一個。那么羅貫中作為這樣的一個讀書人,這樣一個文化人,他擺出這個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嗎?他肯定要大寫特寫,這個我猜測可能就是《三國演義》這個“三顧茅廬”它背后的這樣一種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說,“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實在我看來,是劉備先找諸葛亮,還是諸葛亮先找劉備,是見了三次談了三次,還是去了三次談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談了什么。如果說他們真的是談了三次,我們就無法知道它的全部內容,我們只知道一個結論性的意見,那就是在“草廬對”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草廬對”也成為中國古代一篇有名的對策。

  (2)劉備目的

  劉備三顧茅廬是蜀漢歷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劉備為何要請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兩種解釋。

  第一種:延攬人才,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劉備手中的人均屬中等人才,想要定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當時不是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痹偌由闲焓耐扑],劉備找諸葛亮是必然的,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當然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利用諸葛亮在荊州的社會關系,劉備三次枉駕以見孔明,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諸葛亮的勢力和影響,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與荊州三方面勢力都有密切關系。一是,以龐德公為首的荊襄地方豪強勢力;二是,通過黃承彥與荊州蔡氏集團發(fā)生了潛在關系;三是,成為劉琦的入幕之賓,獲得了劉表長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廣泛、復雜的社會關系,所以劉備才找到他,劉備三顧茅廬后,結果怎么樣呢?史書上說:“荊楚群士從之如云”這難道和諸葛亮的社會影響力沒有關系嗎?這就是劉備利用他得到的好處的。

  (3)疑點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諸葛丞相集》中《前出師表》內記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便是三顧茅廬的來歷。而南北朝時期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國志》時卻引用了一段史料,說當時的諸葛亮是去樊城自薦于劉備。那么究竟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還是諸葛亮去樊城自薦于劉備呢?三顧茅廬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后來裴松之在對這段史料進行評價時說,“非亮先詣備,明矣”一心求賢的劉備親自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廬之中劉備卻并未見到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來意,以圖來日再見。然而當劉備第二次來的時候仍然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從小就有遠大抱負的人,對于劉皇叔的到來他應該明白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墒菫槭裁吹诙嗡植辉谀?是巧合還是另有打算?

  當劉備第三次來到草廬的時候,諸葛亮的確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說家羅貫中的筆下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那么在羅貫中的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呢?

  羅貫中筆下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是諸葛亮從一個歷史人物到文學形象的一次轉變。也正是從這個時候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的形象從此深入民心。

  拓展資料:劉備簡介

  漢昭烈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樹樓桑村)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后參與鎮(zhèn)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zhàn)過程中屢遭失敗,先后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準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yè),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tǒng)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于赤壁之戰(zhàn)后,先后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后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zhí)意發(fā)動對吳國的戰(zhàn)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晉書·王彌傳》稱之為烈祖 ,葬惠陵。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托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后世眾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漢昭烈廟為之紀念。

【劉備訪賢歇后語】相關文章:

劉備訪賢的歇后語09-20

劉備訪賢歇后語的故事09-23

劉備訪賢歇后語下一句是什么07-19

劉備歇后語大全09-19

劉備賣草鞋歇后語09-22

關于劉備的歇后語大全09-24

劉備借荊州歇后語07-27

關于劉備的故事12-02

劉備的名言名句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