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
真我是什么?假我又是怎樣出來的呢?身為家長,你需要留意孩子的成長,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相關(guān)內(nèi)容,歡迎閱讀!
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 1
場景1:A城市,聚光燈下,一具尸體映入眼簾,旁邊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慌亂地掩埋著,嘴里喃喃地說:“對不起……不要被發(fā)現(xiàn)……你死了吧……你不能活……”
主角w:“那是我,那是那一年死去的那個我~,我親手埋葬了她,她再也沒有活了,她死了!
導(dǎo)演:“埋他的那個人是誰?”
主角w:“那是另一個“我”,那不是我,那是別人都喜歡的“我”,那不是真的我自己……”
場景2:B城市,幽暗的燈光下,主角拉著媽媽的手,久久不愿放開……
主角Y:“媽媽,您走后的這些年,我常常做夢夢到您,夢到與您快樂的在一起,可是每每醒來您已不在,我都痛苦的哭泣……媽媽,我想您,我還有很多話沒來得及跟您說,您就走了,好像我的靈魂也跟著您去了……媽媽……”
場景3:C城市,主角淚流滿面,看著日漸衰老的母親,
主角Z:我做了那么多,容忍了那么多,受了那么多的苦,多想讓你知道,多想讓你抱抱,但你只知道護著后爸,只知道讓我容忍他,而你卻從來不知道他是怎樣對我的,為了這個家不再破碎,為了不讓你傷心,我一次次的忍下來……
導(dǎo)演:你想讓媽媽為你做些什么?
主角Z:我挺好的,你不用擔(dān)心,你就跟后爸好好生活吧,你們過得好,我就放心了……你的身體不好,我不需要你為我做什么,……不用管我……
這是在非比依戀關(guān)系工作坊中的幾個鏡頭(征得當事人同意刊登),雖然沒有相同的故事,更沒有相同的心路歷程,但類似的場景卻時常出現(xiàn)。所有的心理治療都圍繞一個核心:拯救自我。
上面的3個故事主題分別是:1自我和假我。2哀悼與分別。3施愛與被愛。看似3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其內(nèi)在都是關(guān)于“自我”解救。
主角W在青春期時遭遇應(yīng)激事件,強迫自己改頭換面去適應(yīng)外部世界,始終覺得真正的“自我”被自己“刻意”埋葬掉了。
主角Y則因為媽媽的突然離世而未做好接受喪失的心理準備,一方面心理依附對象的突然喪失使自己好像失去了自我——我沒了?另一方面由于這個應(yīng)激導(dǎo)致“自我”退行,不安全感使得自己對現(xiàn)有依戀對象依附需求更加強烈,則引發(fā)了婆媳矛盾、夫妻矛盾——我要愛,這時婆婆很可能被投射為“阻止自己愛”的“魔鬼”。
主角Z的情況看起來好像自我很強大,很能罩得住一切,不需要母親關(guān)注自己,而這些倒可以反向理解為:因為“害怕提出要求、害怕被拒絕、認為自己不被重視、不會被滿足”的心理預(yù)期,而用“先撤退”的方式保全自己不受“傷害”;也可能是因為長久以來的“道德”規(guī)范對自己進行著“超我攻擊”,不論什么原因,“習(xí)慣地、理所當然的、引以為榮”地用虛假的“自我”在關(guān)心著別人,而真實的“自我”卻躲在某個主人至今依然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哭泣著,它會在潛意識中繼續(xù)讓Z難過、糾結(jié),甚至做破壞的行為,直到主人可以發(fā)現(xiàn)并且能做到勇敢面對、表達“真我”時,“真我”才被真正釋放和解救。
父母警惕養(yǎng)成“假我”孩子傷一生
“真我”是什么?假我又是怎樣出來的呢?
人,從出生,歷經(jīng)艱難險阻長大成人。
在心理學(xué)研究的人類發(fā)展史上,一個新人誕生之初,先有的是身體,我理解那時的“人”——只能說“人型”其實就像一個被切開的綠皮白蘿卜,你看到的只是皮和白肉,什么都沒有,甚至連“感覺”都沒有——這些都需要媽媽來傳授。然后在3、4個月,或者因人而異的更短的2、3個月中被周圍的人、關(guān)系、各種互動所熏染,就好象在白肉上進行雕刻,每個身邊的“發(fā)生”都視為“刺激”在白蘿卜肉上留下一道道劃痕,那些經(jīng)常發(fā)生的、成為主要的紋路并連接成為某個作品——就是這個人的“心理底版”形成了——成為一切的基礎(chǔ),主導(dǎo)日后的所有感覺、感受、態(tài)度、認知和行為。“心理底版”形成的過程也是“自體”形成的過程。但并不是所有嬰兒都能順利的形成自體——也就是原初的真我。
當我在弱小到連自己的感覺、感受都要靠媽媽來體會和表達的時候,我只能依附在媽媽的心靈上,在精神上與媽媽連在一起,才能有我自己的存在。這時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而媽媽的心理如果沒有我,那么我似乎也就不存在了。我的存在需要在媽媽的愛里、眼睛里才能看到。如果媽媽的眼睛里看到的不是真實的我,媽媽經(jīng)常不能準確表達出我的感覺,那么他對待我的方式會讓我混亂、經(jīng)常地被逼迫,被侵犯,那么我就不再是“我”,我就只能成為那個媽媽需要的“我”,而我的“真我”就沒有建立起來,我只能順從地去做個“假我”給你們所有人看,而你們也覺得那個“假我”就是我。
無論怎樣,討好你們就對了
這些都成為我“心理”模型的一部分,進入潛意識,成為思維、認知、態(tài)度,并指導(dǎo)行為。這個結(jié)果是——真正的我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從來沒有為“我”活。
再大一些,我要乖、要聽話,要按照權(quán)威們的要求去做……
我必須按照你們的要求去做。
我只能按照你們的要求去做。
你們是對的,你們都是為我好的,我不需要思考、爭取、失敗、挫折……
我也不能反對、不能不聽話,更不能不感恩、不領(lǐng)情,甚至憎恨你們——那樣的我是我不能接受的。我要做完美的“我”、好的“我”。我要照顧所有人。我要顧全大局。我要……
時間過去了很久、很久,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我真的想要、喜歡的那個我了。
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到底要什么。我什么也不缺,但我就覺得不快樂、空虛、空……
我使勁幫助你們,照顧你們,讓你們所有人都覺得我好,我優(yōu)秀、善良、可愛、孝順、大氣,你們都贊賞我、夸我、羨慕我,這樣我覺得自己有價值,我的價值從你們那里來。
但我也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除了在意你們的評價之外,我不知道要什么,我更不知道我怎樣做才是不討好你們。我習(xí)慣了這樣的方式,不知道怎樣改變才行,有時思想知道,但行動總是做不到。偶爾,我想做自己,但不知道怎樣突破。但更多的時候,我不敢改變,我不知道怎樣去適應(yīng)改變以后的樣子,所以我拒絕改變。
有的人生下來就沒有過自我;
有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控制而喪失了自我;
還有的人因為特殊事件而改變了自我……
就主角W、主角Y、主角Z來說,不能從一個劇情片段、一場劇就下定論,但尋找到真正自我到底被哪些東西隱藏在哪里卻是他們共同的目標,直到把保護他們的防御一一解除以后,找到那個原初的自我重新滋養(yǎng),用心雕琢,底版就此開始不同,當內(nèi)在自我豐盈起來的時刻,外在行為和感受自然發(fā)生變化,內(nèi)心就真的充實、富足啦,再也不用擔(dān)心是否被愛、誰在愛、誰愛誰了。
真我、假我,對兒童健康成長傷害大
在實際的工作中,對持有一個虛假自體的兒童工作的難度往往要比對一個自閉傾向的兒童工作更困難。虛假自體可能會讓身體運動能力、智力都更超前發(fā)展,這樣的出于自我生存、自我保護的過度發(fā)展,卻往往令一些家長沾沾自喜,卻不知這恰恰是心理發(fā)展缺陷的表現(xiàn)!
那一層層把自己包裹起來的洋蔥皮變著花樣的用障眼法保護著那個弱小的真我,唯恐露出真身來即被毀滅。所以相對于調(diào)皮、不守規(guī)則的兒童來說,那些很乖巧、不會說“不”的孩子反而更加令人擔(dān)心!
這讓我想起那位怕吃飯被噎死的學(xué)習(xí)成績優(yōu)秀的乖乖女;想起多年前那位終于敢罵人的孩子卻得到了老師呵斥而表現(xiàn)出的極大地委屈;更想起眼睜睜看著別的同學(xué)去參加集體活動,而被父母不重視放在家里的孩子,當面對老師對家長的埋怨時,卻笑著幫家長說:“沒覺得好啊……”
超出一般孩子的忍受力的虛假自我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真我”卻在吃糖上實在不能容忍多等一小會兒,馬上吃掉也使他成為第一個不能忍受的孩子。當然,更多的時候他會滿足家長的期待去“努力”做到最好。這樣的孩子,快樂么?會有自發(fā)性么?會有后勁么?
“假我的為你去努力”與“真我的我喜歡去努力”有截然不同的內(nèi)在動力,其行為結(jié)果和自己的內(nèi)在感受、自我評價當然大相徑庭。
試想,一個比兒童年齡多若干倍的成年人,在生命歷程的經(jīng)年中又會培養(yǎng)出多少令自己都難辨真假的各種防御策略在意識、潛意識的游走中“保護”你,不讓你的真我探頭呢?
而今天作為父母的你,有多少時候看到了孩子的真正想法?
如果家長自己就是一個假的自我,或者常常自戀地看到魔鏡中那個完美的沒有瑕疵的自己,那么,你眼里映射出的孩子怎么可能是真正的孩子自己呢?你是不是正在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虛假的自體?
一個人離開“心理”是無法有“行為”的,心理必定是一切行為的基礎(chǔ)。一個人也只有先發(fā)展出了心理,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其他的感覺、感受、思維、智力、能力等。
家長心理成長,孩子才能進步!
在現(xiàn)實中,每個人的心路歷程都不是說說這么簡單,更不是分析一下就可以了的,而是要真正去改變它,真正的完成這段心路歷程。這樣的改變將使自己內(nèi)心安定、平和、充盈、篤定、有愛、有價值。在現(xiàn)實層面改善親密關(guān)系、為人之道,更融合于環(huán)境之中。提高生命質(zhì)量。著名心理學(xué)家楊鳳池老師常說:“正常人都有,我的成長經(jīng)歷并不好,但心理學(xué)幫助我多活了至少50年!”
對于任何人,釋放自己的真我并不簡單,習(xí)慣了的“假我”成為思維、變成思維定勢,存在于精神、心理的任何層面,而更會在行為中肆意流淌、攪亂主角,“真我”常常感到委屈和無奈,也會覺得糾結(jié)、痛苦,影響人際關(guān)系、家庭關(guān)系、親密關(guān)系等,只有通過學(xué)習(xí)、覺察練習(xí)、提高反思能力,才能一點點找到、修改、再體驗,最終達到釋放、解脫……
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 2
01"討好"人間,卻"討好不了"悲劇的人生。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讀過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這本著作,在這本被視作太宰治自傳體小說中,主人公葉藏或者說是作者本身的"丑角"扮相和"討好型"人格看得我很是揪心。
主人公葉藏打小就學(xué)會在大人面前察言觀色,他會故意在摔跤出糗引來家里人的哄堂大笑,甚至爸爸出差問他帶什么禮物的時候,會因為迎合爸爸的意思而將原本說"想要帶書本"的愿望在清單里悄悄劃掉。而他的結(jié)局,是在一次次地嘗試自殺未遂后終于在第五次投水自殺離開了他所疲倦的人間。
在分析他的"討好人格"時,我們自然將目光最先投射在他所成長的原生家庭。
他出生在日本的一個極為富裕的家庭里,在家里排行老六,自打出生媽媽體弱就在姑母保姆的身邊長大,對媽媽的印象很是淡薄,爸爸因為常年在外忙做生意也跟他感情比較疏離,他生性敏感,家里氣氛沉悶,為了不受到排擠不被人討厭,他故意逗笑他人。
他的種種經(jīng)歷讓我竟然在他自殺成功的那一刻為他松了口氣,再回過神來卻又淚水不止。松口氣是因為他終于可以摘下了他偽裝自己的面具,不再背負沉重的十字架,淚水不止是因為想到因為他的原生家庭、敏感脆弱的性格等等帶給伴隨他一生的矛盾和煎熬。
要以這本書的感后感引入,就是為了給家長們打個警鐘,家長口中常常稱贊道的"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好的嘛?葉藏的懂事和滑稽扮丑,跟我們通常跟孩子說的"要聽話"都有同樣的一個目的:討好別人。而在討好的過程中,有多數(shù)的情況下都非出于孩子內(nèi)心所愿。
孩子聽話,是聽的家長的話,而不是聽孩子的話,這便是培養(yǎng)一個"假自我"孩子的開始。
"假自我"可以理解為你所看到的孩子的行為舉止更多是為了配合大人們的喜好而扮演者大人們喜歡的自己,而這根本就不是孩子本身的所思所想。
有個在家長中贊不絕口的孩子跟我說過這樣的話:"在自己津津有味看電視而媽媽在旁邊拖地而感到愧疚不安。"我一開始也跟多數(shù)人一樣想著這孩子真的難得地懂事。
接著她又說"因為之前每次她閑著看電視沒幫忙的時候,如果坐在地上,媽媽拖著地走過她旁邊就會很沒好氣地讓她坐到上邊去。"幾次之后她漸漸察覺了可能媽媽不喜歡偷懶不干活的孩子所以往后的活她都會搶著干。
我聽完之后,不禁想起一句話"太懂事的孩子總是讓人心疼。"
02 了解討好型孩子的世界。
他們是令人心疼的"偽裝者"。聽話的孩子可以換句話說他們都是討好型的孩子,從表面上看,他們隨和懂事,心地善良、很能換位替別人著想,也常常把"對不起""不好意思""麻煩了""我都行的""謝謝謝謝謝謝"掛在嘴邊。但實際上,他們……
(1)害怕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當別人和他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他們也不會吵回去,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錯,甚至別人對自己有越軌行為,他們也意識不到或選擇容忍。
。2)很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想獲得大家的認可和關(guān)愛,所以很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他們自我認識過低,所以,希望通過外界的認可,來證明自己還是重要的。
。3)喜歡以他人的感受為先——他們很會為別人著想,往往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總是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甚至在獲得了別人的幫助時表現(xiàn)得受寵若驚。
(4)沒辦法拒絕別人——因為不太敢得罪人,所以有求必應(yīng),即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習(xí)慣性的硬著頭皮答應(yīng)下來,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因為如果拒絕對方,他們會覺得很愧疚。
03為什么孩子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呢?
有人說,最初的討好源于父母。
原因一:自小缺少父母親的陪伴。父母天生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兒童心理學(xué)認為,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后的安全感普遍會缺失。
而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guān)愛與正確的引導(dǎo),那孩子的性格會內(nèi)向、自卑、悲觀。
童年時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潛意識層面一定是受到傷害的,這種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滿足物質(zhì)需求就能解決的。
還有那些寄人籬下的孩子,他們會有一種"我只有討好他們才有飯吃"的潛意識,這種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讓別人高興,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觀。長大后,這種孩子很容易因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迷失自我。
這種情況就跟我們開頭講的葉藏的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影響很匹配。
原因二:高壓強勢的父母,壓抑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要求嚴厲、從小處于高壓生活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里宋倩和英子這對母女就是最好的例子,母親宋倩總是以"為了你好"為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女兒英子,明明英子已經(jīng)考了全班第二了,她卻是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么可高興的。"是的,她的女兒成了不折不扣的學(xué)霸,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也是她的強勢和高壓差點就毀了自己的女兒。
出于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孩子為了讓父母高興逐漸學(xué)會了妥協(xié)。高壓教育下,你將會收獲一個表面上"喜歡"學(xué)習(xí),"熱愛"練琴的孩子,甚至將來選什么專業(yè)、做什么工作也會"乖乖"聽從父母的建議。但是他們好像就是為了圓父母的心愿而生的,喪失了真正的自我。
原因三: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父母,自我價值感很低,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也會不自覺引導(dǎo)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把等級尊卑的自卑感摻雜在里邊,比如跟孩子說:"咱家的條件不如人家好,別隨便去吃人家的甜頭,讓人瞧不上。"等等此類,這無疑是在孩子心里種下低人一等的種子,他們便會更加刻意去討好他人。
04學(xué)著做自己比學(xué)著懂事更重要。
這種特征的孩子,除了不快樂外,他們到了社會上往往也是刻板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一類。
所以,拯救一個習(xí)慣當討好者角色的孩子極為迫切,當一個孩子不斷放棄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喜好時,他們習(xí)慣了扮演"假自我",這其實是在折磨自己的心靈。
這個改變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因為一些涉及到安全感的因素,如家庭相處模式、環(huán)境的接納程度等,都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但是作為家長應(yīng)該從此刻就做出改變,第一步或許就是教會孩子勇敢地說不!
要告訴孩子們:遵循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有時候并不會打破關(guān)系。有時候,不用考慮太多,選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就好。讓孩子知道,學(xué)著拒絕一切讓自己感到不適的行為、事情,比學(xué)著懂事,更重要。
【請警惕孩子養(yǎng)成假我】相關(guān)文章:
警惕假招聘找工作陷阱10-26
產(chǎn)假可以請的假有哪些?10-22
招聘陷阱(12):警惕街頭招聘假廣告08-01
求職請警惕十大招聘陷阱09-17
孩子情商養(yǎng)成攻略10-30
請善待孩子的青春的句子10-02
請不要觸及孩子的“底線”!06-06
別把孩子養(yǎng)成依賴人格08-23
如何養(yǎng)成高情商孩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