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害羞
“害羞的人更有可能是性格內(nèi)向的人,但是性格內(nèi)向的并不都會害羞”下面是YJBYS整理的心理資訊,希望大家喜歡。
即使是按照這種定義,害羞的人還是不少。凱根說,我們之中30%%以上的人可以稱得上害羞。比率這么高,以至于很多人不承認。害羞的孩子“看”不懂臉
意大利圣·拉斐爾米蘭大學的馬可·巴塔格里亞博士招募了49名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小學生。他讓小學生們回答調(diào)查問卷,然后用人們接受的害羞等級給他們評級。他向小學生們展示一系列的圖畫,上面畫的是表示高興、生氣和沒有任何表情的臉。他要求小學生們識別這些臉。害羞程度越高的小學生,一直不能順利地解讀表示生氣的臉。
當他用腦電圖記錄小學生的大腦活動時,巴塔格里亞發(fā)現(xiàn),害羞程度高的小學生大腦皮質(zhì)中的活動水平相對較低。大腦皮質(zhì)是人類復雜思維發(fā)生的地方。
巴塔格里亞總結(jié)說,也許害羞的孩子不能讀懂其他孩子的臉部動作,而這些臉部動作正是孩子們在社交中用來暗示他人的。害羞的孩子不能依靠那些臉部信號,所以往往顯得警惕心太高了。
基因影響你會否害羞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加伯瑞里也做過一個類似的研究。他不僅讓成人實驗對象觀看人的臉部照片,而且還有像車禍場面那樣的嚇人照片。他發(fā)現(xiàn),害羞的實驗對象面對車禍場面和其他人的表現(xiàn)相同。不同的卻是他們對人臉照片的反應。
他還研究了與害羞有關的基因。他分析DNA后發(fā)現(xiàn),害羞的孩子有一到兩份基因比較短。這些基因和大腦中一種叫血清素的化合物的流動有關。血清素能影響人的焦慮、抑郁和其他情緒狀態(tài)。加伯瑞里的實驗室不是唯一一個把基因和害羞聯(lián)系起來的',很多研究者相信,這些基因至少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
小心應對害羞的人
如果一個人出生時就帶有害羞的基因,那么他是不是一定會害羞?凱根從20年前起追蹤研究2歲大即表現(xiàn)害羞的孩子。在當時表現(xiàn)害羞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在20年后仍然如此,另外三分之一則克服了這一點。“父母、環(huán)境和社交機會,所有這些都對孩子的害羞性格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凱根說,“如果你生下來就害羞,想成為克林頓那樣健談的人大概會很難,但是這不會妨礙你克服害羞的性格。”不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他們有很多辦法把自己從害羞中解脫出來。首先,父母必須小心地對孩子的害羞行為作出反應,千萬不能把這說成“壞”。專家說:“他們應該給出柔和的信號,對孩子說: ‘我想幫你處理這個問題。你不是一個壞孩子。’”對于害羞的成人來說,對話治療能夠把他們的焦慮情緒放在觀察中,以此淡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且減少與此相關的害怕情緒。通過逐漸把病人暴露在讓他們感覺不適的環(huán)境中,行為治療能有效治療他們厭惡社交的情緒。
害羞讓孩子遠離暴力
和外向的孩子相比,害羞的孩子或許只有一個相對狹小的朋友圈子,但是研究顯示,他們在學校的成績往往更好,而且不大會被發(fā)現(xiàn)和暴力或者犯罪有關。“害羞是一個風險,可它也是一種具有保護性的性格。”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社會福利學教授霍金斯說。巴塔格里亞也說:“害羞只不過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這也是幸福的一種形式。”讓研究害羞的科學家樂此不疲的是:他們總是喜歡指出,許多歷史名人,如美國前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印度“圣雄”甘地和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的性格都是不同尋常的內(nèi)斂。如果他們的性格是另外一種樣子,他們獲得的成就也許就會少得多。而在文學家中,這樣的例子會更多。凱根說:“在我看來,大詩人艾略特毫無疑問是一個害羞的孩子。盡管如此,他仍然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為什么一些人會害羞
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兒“生來害羞”。這些兒童在與不熟悉的人或環(huán)境接觸時,顯得不同尋常的謹慎和緘默。關于天性的問題,有一個更為復雜的解釋。在兒童期,一些人被嘲諷,或者由于一時失誤,成為大家取笑的對象。而另外一些人由于外表美麗或在活動中取得了成功而“被愛戴”。
還有一個原因集中在文化因素上。害羞在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中比例最高,這是對9個國家和地區(qū)研究的結(jié)果。最顯著的有日本和臺灣,最低的在以色列。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不同所造成的。在這些亞洲國家里,由于社會活動中的失敗而屈從于權(quán)威,被認為是一種恥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險而被表面上責備一番,會被認為是一種鼓勵。
來自美國的關于害羞普遍性的報告認為,年輕人都被電子產(chǎn)品包圍著,他們長時間獨自一人看電視、打電子游戲、網(wǎng)上沖浪和發(fā)電子郵件,由此產(chǎn)生了社會隔離,減少了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過量使用網(wǎng)絡會使人們感到孤獨、隔離和更加害羞。
當害羞變得更極端化時,就會迫使人們的生活發(fā)生進一步的變化,使得一個人將其社會快樂最小化,使其社會不適和隔離感最大化。
下面有幾個給害羞者的簡單原則和策略,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并嘗試去做:
◆要意識到,并不只有你一個人感到害羞,每一個你見到的人可能都會比你更害羞。
◆即使存在著遺傳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需要勇氣和毅力,就像你要改變一個存在了很久的習慣一樣。
◆嘗試對你所接觸到的人微笑,并與他們進行目光的接觸。
◆與別人交談,大聲說話,用最清晰的聲音,特別是當你說出你的名字或是詢問信息時。
◆在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個提出問題或是發(fā)表觀點。準備一些有趣的東西去說,第一個去說。每一個人都會欣賞“破冰者”,以后也就不會再有人認為你害羞了。
◆永遠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為了達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樣的行動。
◆注意要使別人感到舒服,特別是當你尋找其他害羞者時。這樣做會降低你的自我意識。
◆在你去通常會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練習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狀態(tài)。
如果你是個害羞的人,我們建議你采用上述辦法,一些學生采用了這些方法,已經(jīng)從害羞的桎梏中擺脫出來,生活中充滿了新的自由。這是把一些簡單的心理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并確實有所收益的例子。如果你不害羞,可以鼓勵那些害羞的朋友和家庭,鼓勵他們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眾所周知,在植物界有一種會害羞的草,只要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枝葉就會馬上合攏,隨后又會慢慢還原。這種神奇植物為什么會“害羞”呢?原來,含羞草葉柄下有一個叫“葉枕”的鼓包,里面含有充足水分,當你用手觸摸它的葉子時,葉枕中的水馬上流向兩邊,葉枕癟了,葉子就垂了下來。其實在人類社會也存在著這種“害羞”的人。
美科學家揭開害羞之謎
而在人類社會,也有人會因為做錯了事而感到害羞,難道人類也有害羞“葉枕”嗎?近日,美國科學家揭開了人類害羞背后的秘密。
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實驗,能把喜歡探索和害羞的孩子區(qū)分開。
在鮑登學院實驗室,孩子們正在玩一款古老又不過時的肥皂泡游戲,這是心理學家薩姆·普特納姆設計的實驗,這個游戲能把喜歡探索創(chuàng)新的孩子和那些靦腆的孩子區(qū)分開。
雖然實驗道具很普通,只是從廉價物品商店買來的肥皂泡沫和萬圣節(jié)才用的恐怖面具,但是實驗本身卻很有意義。在實驗室里,當工作人員戴上骷髏面具時,孩子們的確表現(xiàn)各異。有的孩子高興地大叫,歡天喜地地沖向肥皂泡沫;而有的孩子則悄悄地躲在門后,看著別人又瘋又鬧;還有的孩子被嚇得大哭起來。
這一切表現(xiàn)都被心理學家普特納姆一一記錄下來。他研究的意圖就是,找出我們中間為什么有的人喜歡新鮮事物,而有的人卻喜歡墨守陳規(guī);為什么有的人勇于創(chuàng)新,而有的人追求安逸。
許多科學家認為,害羞之謎也許就存在于這些難以捉摸的性格差異中。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游離、總愛聳肩和遠離人群的姿態(tài),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狀態(tài)。兒科教授威廉·加德納說:“我將害羞當作人類性情正常范圍內(nèi)的一部分。”
但是,在科學家和那些極力逃避社會的人眼中,他們對害羞的正常范圍的認識卻截然不同。決定一個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們該將如何面對這個問題?通過行為研究、大腦掃描甚至是基因測試,研究人員逐漸了解到,害羞是一種復雜狀態(tài)。
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nèi)向型的人,但內(nèi)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們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但這并不僅是一個人性格內(nèi)向的問題。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卡格恩說:“當我們同陌生人在一起時,害羞要比正常緊張或半信半疑的焦慮狀態(tài)更強烈。羞澀的人更有可能是內(nèi)向型的人,但內(nèi)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人為什么會害羞】相關文章:
年輕人為什么會腰痛08-19
人為什么要努力勵志文章11-01
人為什么要奮斗勵志文章08-19
女人為什么這么愛哭?哭有什么好處?09-30
成人為什么要進行形體訓練09-15
個人為什么會選擇社保代繳06-06
智商越高的人為什么越難相處?09-19
如何克服說英語時害羞08-19
《人為什么活著》讀后感2000字范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