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走出失戀抑郁
失戀后總是感覺自己心情抑郁?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走出失戀抑郁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如何走出失戀抑郁,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fā)。
面對喪失,哀傷or 抑郁?
哀傷與抑郁都是有重大的生活事件為前提,更具體的說,它們都與喪失有關。失戀,親人的疾病或離世,失業(yè),離開故土,這些都是我們可能經(jīng)歷的喪失,也都可能引發(fā)哀傷或是抑郁。哀傷與抑郁都會讓人感到很痛苦,喪失對外界的興趣,暫時的“失常”。那么兩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從主觀體驗上來說,抑郁的人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渺小無能,或不能獨立的,而哀傷雖然也會讓人自我價值感降低,但并不會有如此之多的自我攻擊,即使有,也能夠比較快的從自責中恢復理性。另外,就像文章開頭例子中的C和Z,哀傷的人經(jīng)歷一個痛苦的哀悼過程,是會隨著時間逐漸恢復的,而抑郁的人卻像一片散不開的陰霾,一直籠罩著抑郁者。
抑郁:對死去之人的內(nèi)攝
客體關系學家Klein將抑郁描述為一個包含無法恢復的,被損壞的,無生氣的,垂死的人的墓地的內(nèi)在情境。抑郁的狀態(tài)是我們對死去之人的內(nèi)射,或者認同。我們不想體驗喪失的痛,所以通過內(nèi)射和認同的過程,去抵抗分離,結果就是已死之人到了我們的內(nèi)部,我們也變成了那個死掉的人。這里說的“死掉的人”,并不一定是這個人真的死了,而是指我們失去了對我們很重要的某人或某種東西。比如說,最早的喪失可能是斷奶,對于嬰兒來說,斷奶就是失去媽媽的乳房;如果媽媽患上了產(chǎn)后抑郁,沒有能力去顧及嬰兒,那么在嬰兒的內(nèi)在世界中,可能覺得他已經(jīng)失去了媽媽;后續(xù)的喪失包括兄弟姐妹的出生,讓他喪失了父母的獨寵;成年后的失業(yè),失戀,等等。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喪失。我想用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讓讀者對“認同”和“內(nèi)射”這兩個心理學專業(yè)名詞有所理解:電影《春嬌與志明》中,春嬌說了一句經(jīng)典臺詞“和你分手后,我把自己活成了你”,這里面就包含了認同或內(nèi)射的過程。春嬌認同了志明的飲食偏好,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將志明的特質納入她的自我,成為她自我的一部分,這樣即使他們分手了,她也感覺還和他在一起。
抑郁:無法承受的矛盾情感
哀傷和抑郁,可以被認為是應對喪失的兩個不同的通道。那么,為什么同樣經(jīng)歷喪失,有些人可以進入哀悼,去哀傷自己的喪失,而有些人卻進入了抑郁的通道呢?弗洛伊德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哀悼,是因為我們對喪失掉的愛的客體充滿了太過于復雜和矛盾的情感,尤其是與攻擊有關的情感,當我們不能承受這些矛盾的情感時,我們就關閉了哀悼的大門,進入了抑郁的狀態(tài)。C和男友共同感覺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走不下去了,和平分手,是兩人共同做出的選擇;而Z和男友的關系就復雜多了,男友脾氣暴躁,時不時會對她拳打腳踢,但Z并不想和男友分手,想要讓暴力冷漠的男友變成一個溫暖懂愛的男人,最終分手,Z心里充滿委屈,對男友既憤怒,怨恨,又渴望,不舍。正是Z內(nèi)心當中對男友強烈的矛盾情感讓她走向抑郁。在對喪失的客體矛盾的情感狀態(tài)中,Z把又愛又恨的男友內(nèi)化到了內(nèi)部,這個喪失的又愛又恨的客體就變成了她自我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她會自責,自我攻擊,她在攻擊其實是讓她又愛又恨的男友。
抑郁的根源在嬰兒期
有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會疑惑,并不是每個經(jīng)歷喪失,并且對所喪失客體有強烈矛盾情感的的人就會抑郁啊。是的,抑郁的根源在嬰兒期,成年生活中出現(xiàn)的喪失會激起早年沒有被處理的喪失傷口,也就是說,那些在抑郁的人,或者被診斷為“抑郁癥”的人,在早年是經(jīng)歷過某些未被處理的喪失的。在動力性取向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關注來訪者早年史中是否有未經(jīng)處理的,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喪失創(chuàng)傷,母親的抑郁,情感上的忽視,創(chuàng)傷性分離等等,并對其進行工作。值得注意的是,Klein提出,喪失本身不是決定我們是否會抑郁的原因,承受喪失及它帶來的各種情緒痛苦的能力才是關鍵——我們能不能承受失去的痛苦,被拋棄的痛苦,或者我們是否會否認它,逃避它,投射它,讓自己不去感受它?
【如何走出失戀抑郁】相關文章:
失戀后該如何走出抑郁11-29
如何治療失戀引起的抑郁03-15
走出失戀的說說03-17
走出失戀的句子08-30
走出高樓遠離抑郁癥12-01
走出失戀的優(yōu)美句子07-13
鼓勵走出失戀句子09-20
走出失戀陰霾的句子12-13
走出失戀的勵志語句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