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觀后感范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摔跤吧,爸爸》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1
首先想說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印度電影,以為會像很多印度電影一樣穿插很多舞蹈還有喜劇效果,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勵志讓人反思。 我曾經在國外學習工作過,和印度人共事過。對印度文化有一些淺顯的了解,電影的開頭爸爸一直都想要一個男孩來繼承他的冠軍夢想,我有個同事叫nisha,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印度女孩,她跟她老公結婚后生的第一個小孩是個女孩,她就老是哭,還說因為生了個女孩都沒臉回國回家,她每天都禱告想生個男孩,可見印度很多地方也是很重男輕女的,而且印度人嫁女兒跟中國男人娶媳婦一樣要給男方很多很多嫁妝的,而且結婚后很多都是女人在外面工作賺錢養(yǎng)家,男人在家做飯帶孩子,當然可能是我接觸的印度人是這樣子的。
當放到爸爸因為女兒的叛逆要剪吉塔和妹妹的頭發(fā)的時候,吉塔哭著祈求爸爸不要剪她的頭發(fā),印度女人很看重頭發(fā)的,而且她們的頭發(fā)又黑又硬,跟中國女人頭發(fā)發(fā)質不太一樣。她們總是編個麻花辮編起來,一般很少見她們像中國女生一樣扎個馬尾或者披散開來,她們去參加好朋友的婚禮額頭點綴和耳飾還有印度海娜紋身都是很典型的印度風俗習慣。那個結婚的女孩哭著說羨慕她們有這樣的爸爸,不用像她一樣提早嫁個沒有見過面的男人。我有個很好的印度朋友,她家庭不富裕,她就是18歲的時候嫁給了一個從未謀面的大她二十多歲的男人。她跟我說,這種婚姻很常見,在她們那里結婚之前雙方是不能見面的。還好她的老公對她很好,現在她們已經有兩個兒子了,在英國定居了。
影片里印度人吃飯都會盤坐在地上用手抓著吃,看到這個情景的時候也會讓我聯想到以前的生活。印度人吃飯是不用筷子叉子的,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感恩上帝的賜予,用手直接接觸食物,是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抓著吃,記得有一次去印度朋友家做客,她們做了很豐盛的大餐,咖喱雞咖喱魚咖喱…還有一種餅,有個很特別的名字,我忘了怎么說,這種餅就是他們的主食。她們做的咖喱飯不是我們在中國點的這種咖喱,她們是用一種咖喱葉子熬的,那個味道特別重,你吃一頓飯一個星期身上的味道都散不了,關鍵她們做的葷菜都不搭配蔬菜的,就是純的雞肉魚肉牛肉在咖喱汁里燉。我是實在沒辦法用手抓著吃,我就勉強要個勺子吃飯。
整個影片我記憶很深刻的就是爸爸教育女兒一定要感恩大地的給予,她們在比賽前都會親吻土地。印度人很多人都信仰基督耶穌,會祈禱。很善良。雖然有時候有點懶惰,但是印度女人的身體素質很強健的,反正我認識的印度女孩體格和力量都很厲害,天生的。當時我離開國外工作的`醫(yī)院時,我那個印度朋友還送給我一個她一直用來禱告的鍍金的十字架,說那個十字架跟隨她很多年了能夠保佑我幸福,我真的很感動。
印度出國工作的人很多都不富裕,不像中國人一般留學生都很有錢,電影里的片子放的二十盧比五十盧比很多人沒有概念是多少錢,我記得我那會在國外讀書工作時一塊錢人民幣等于十盧比左右,二十盧比也就相當于人民幣兩塊錢。當時我在英國讀書時1英鎊等于13塊錢人民幣左右,所以很多印度人在英國留學是很不舍得花錢的,那時印度朋友就真的不能理解中國人花錢買個那么貴的LV和cucci。我以前挺喜歡收集各個國家硬幣的,我記得我印度朋友給過我一張盧比,上面的頭像好像是甘地。在英國工作每年都有一個月的帶薪假期,我們中國人就會商量著去歐洲哪哪個國家去旅游,印度小伙伴們都會把錢省著寄給家里。也許我周圍的人是這樣吧,反正我覺得每個國家都有富人和窮人。聊的偏了。
印度女人有些是很努力的,她們想做的事情,真的可以像片子里的古塔姐妹一樣,拼盡全力去完成,起早貪黑,還有那種讓人佩服的毅力。
偶爾看看這種勵志電影真的讓我像打了雞血一樣想好好奮斗,也許幾天后又蔫了,這部片子跟“當幸福來敲門”一樣值得觀賞。
當爸爸對古塔說出那句“你是我的驕傲”。我也跟著流淚了,說好的喜劇電影呢?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2
《摔跤吧,爸爸》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個溫暖幽默的勵志故事。影片主角馬哈維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回到偏僻貧窮的家鄉(xiāng),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今后子承父業(yè),實現其登頂世界級摔跤冠軍的夢想,不料一連有了4個女兒。本來已經心灰意冷,他卻意外發(fā)現了其中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于是,被村民們當成“偏執(zhí)狂”和笑料的馬哈維與妻子約定,用一年時間教兩個女兒練習摔跤。經過近乎嚴酷的訓練,兩個女兒終于如愿以償,先后贏得邦級冠軍、國家冠軍和世界級冠軍,成為激勵千千萬萬女性搏擊人生的榜樣。
這部印度影片之所以意外走紅,不僅因為演員演技出色、故事情節(jié)感人、摔跤場面扣人心弦,更是因為其題材的現實性和真實感。國內許多家長觀影后產生了角色代入感,對馬哈維有強烈的身份認同。面對千軍萬馬走應試教育獨木橋的現狀,如今的家長們普遍產生教育焦慮,而《摔跤吧,爸爸》卻指出了一條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種有效的教育模式,給人啟迪,催人上進,傳遞著十足的正能量。
毋庸置疑,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我國文藝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方針。在市場經濟時代,商業(yè)電影的制作本來無可厚非,但一味地脫離現實、靠明星頭牌炒作增加票房的做法,不僅不能贏得觀眾的心,也經不起市場的檢驗。事實上,縱觀我國近現代電影史,凡是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其題材大都深植于現實,并經過深耕細作,實現了藝術性與真實感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源于現實,高于現實”的藝術價值。
當“戲不夠,愛情湊”成為一些專業(yè)人士的“靈丹妙藥”之時,電影界或許應該反思,沒有愛情戲份、以真情動人的《摔跤吧,爸爸》,為什么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摔跤吧爸爸》臺詞05-30
《摔跤吧,爸爸》有感06-15
《摔跤吧爸爸》影評05-10
《摔跤吧爸爸》經典語錄05-13
精選電影《摔跤吧爸爸》臺詞05-31
電影《摔跤吧爸爸》精選臺詞05-31
《摔跤吧爸爸》專業(yè)影評05-14
《摔跤吧!爸爸》專業(yè)影評05-11
《摔跤吧!爸爸》編導影評05-11
勵志電影摔跤吧爸爸影評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