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養(yǎng)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畢業(yè)論文
前些時日,學校組織聽課,1位教師講了《小石潭記》。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了詞句含義、寫作順序、景物特點、作者感受之后,說本文表達了作者被貶謫后孤獨凄涼、憂傷抑郁的感情,并板書讓學生記錄。
課后,我和授課老師議課。我問他,作者的感情他是怎樣知道的?他回答說,從資料上看到的。我又問,文本寫景清靜幽美、細膩工致,怎么表達的是悲涼的情感呢?學生會不會感到不理解?他回答說,沒想那么多,看到資料書上介紹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情感是那樣,就那樣講了。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是最富有感情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文本語言把握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愫,喚醒學生心靈中美好的東西,影響學生成為具有真善美靈魂的人。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積累表達所需的材料、學習表達所需的方法技巧,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怎樣感悟作者的情懷呢?無疑應該從作品詞句、文本語言入手,同時參考作者身世經歷和生活的時代背景。“1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抒情類文章,更是如此。如何從字里行間把握作者的情感?我的辦法是:看詞語的冷暖色調、看文中有無點睛的句子以及對細節(jié)進行想象、延伸。
《小石潭記》中諸如“清冽”“參差披拂”“蒙絡搖綴”“空游”“翕忽”“佁然不動”“明滅可見”“犬牙差互”“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大量冷色調的詞語,渲染的是冷清孤寂的意境,毫無歡快的喜色。雖有“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1句,但瞬間的“樂”很快就被凄清淹埋。在這大片冷色中加入1點喜色,是以喜寫悲,就像以動寫靜。
再看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直接表達了凄清、孤寂、悲涼的感受。還有細節(jié)的敘寫:“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看“似”實“不似”,在凄神寒骨的情境中,魚兒的自由無束、率意游走,其實只是1種寂寞的自生自滅,很容易讓人想到作者現實中的羈絆以及其凄涼、抑郁、哀傷的心境,就像天涯“斷腸人”眼中的“小橋流水人家”,是“家”又不是“家”,轉瞬即逝的喜悅更誘發(fā)出無盡的凄涼和悲傷。最后,參考作品的時代背景,參看與作者同時遭貶的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樣,作者想要表達的悲涼、凄傷之情便顯露無遺。
言為心聲,作者的感情肯定融在作品語言中。我們只有設法讓學生學會從作品語言中把握作者的情懷,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妙,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作者系河南省鄲城縣張完鄉(xiāng)第3初中;2008年8月13日《教育時報·課改導刊》《課堂》版發(fā)表)
【培養(yǎng)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相關文章:
高職英語語法教學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07-22
培養(yǎng)學生探究物理的能力09-07
學生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07-31
談從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形式能力06-12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07-13
淺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09-12
舞蹈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