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通用)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1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弊鳛樗拇竺坏摹度龂萘x》,應(yīng)該沒有人不認識它吧,這本書里的人物,各個性格鮮明,情節(jié)一波三折,同時內(nèi)容較為貼合歷史;蛟S有些人說:“三國演義不就是幾個國家之中在不斷打打殺殺的故事嗎?”沒錯,《三國演義》確實是幾個國家之中的故事,但是用“打打殺殺”這個詞來形容的話就不恰當了。我最佩服這本書中的一個人物便是諸葛亮了,他的`智慧故事可是流傳至今都被人所贊嘆呢!
說到諸葛亮,就不得不提到《三顧茅廬》和《草船借箭》這兩個故事了,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諸葛亮的另一個故事《空城計》!犊粘怯嫛愤@個故事主要講了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zhèn)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shè)有埋伏,引兵退去。
這個故事中,諸葛亮的兩個優(yōu)點是導致“空城計”成功實現(xiàn)的因素。首先,諸葛亮再面對敵軍的蜂擁而至時,并不是急著逃跑,慌慌張張的,而是冷靜沉著的想對應(yīng)方法,這便是諸葛亮的第一個優(yōu)點:沉著冷靜。文中說諸葛亮當時讓20—30個老兵扮做百姓,打開城門,拿著掃帚打掃街道,魏兵到來時也不要驚慌。而諸葛亮自己則把鵝毛大衣一披,坐在城樓上滿臉笑容地彈琴。這里,足以見諸葛亮的沉著冷靜與智慧了。
其次,諸葛亮清楚了解敵軍首領(lǐng)也就是司馬懿的性格特點,他料到司馬懿看到城內(nèi)此方模樣,必會認為是諸葛亮會在城內(nèi)埋伏重兵夾擊司馬懿一軍。而諸葛亮則是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讓魏軍自己就撤退了,這便說明了諸葛亮非常懂得揣摩敵軍的心里想法,從而施計應(yīng)對,正是應(yīng)了“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钡倪@句話啊!
諸葛亮的做法可謂是非常的高明了,但更重要的是因為諸葛亮遇事沉著冷靜地去應(yīng)對,同時非常了解敵軍的弱點,當然,還有他那智慧的頭腦啦!最后,我想說,我們雖然可能沒有像諸葛亮一樣如此聰明智慧的頭腦,但是,我們遇到事情時一定不能慌張,要冷靜地去思考應(yīng)對的策略,而不是抱怨與逃避。
三國演義讀后感2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讀完深有感受,真是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三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役。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關(guān)羽的過五關(guān)斬六將等都令我回味無窮,值得沉思。
當讀到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我的心一下就被揪住了?粘?面對百萬敵軍,豈能掉以輕心?我生怕他們會闖入城中,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一點兒也不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緊張,自己的計謀就會落空,敵軍就會看穿城中無人,馬上就會闖入城中四處破壞,老百姓會遭殃,所以他要放松,鎮(zhèn)靜,沉著,不能讓敵軍看穿。于是,他若無其事地在城墻上彈琴,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四處響起。敵軍見了,以為城中有埋伏,就不敢輕舉妄動,退走了,這時我的心才放松下來。驚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又讀到了“諸葛亮草船借箭”,我又緊張起來。甚至汗毛孔都張得大開,生怕大霧突然散去,諸葛亮暴露出來,來不及返回就被消滅。但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因為霧太大,看不清對方,所以諸葛亮只把那幾個稻草人立在船上,一個船上的稻草人插滿了箭就換下一個船,這樣來回交換,就輕易把十萬支箭拿到手。等霧散了,諸葛亮早就跑得沒影了。曹操這才知道上了當。這都是源于諸葛亮的‘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知識淵博而又知己知彼啊!
想到諸葛亮,我又想起自己那次經(jīng)歷的一件事。那一次,我的`風箏掛在了一棵高高的樹上,我想把它夠下來但夠不到,我又不會爬樹。正當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zhuǎn)時,一個足球飛了過來,剛好碰到風箏,風箏因而抖動了一下。我觸景生情,受到啟發(fā),就拿起幾個小石子,用力向風箏砸去。終于,風箏被砸了下來,漂亮的風箏完璧歸趙。
還有一次去游泳池游泳,也許是因為地板太滑,我一不小心滑倒在水里,我在水里撲騰,“咕咚咕咚”喝了好幾口水,這時我突然想到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時的冷靜,我便冷靜下來。因為我離岸邊很近,我就雙手伸平,扒住了地,終于停了下來。等我上岸后,我真想謝謝諸葛亮,是他讓我化險為夷,自己救了自己。
通過讀《三國演義》,我懂得了:遇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三國演義讀后感3
“文鴛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揚州”,該篇講述了都督毋丘儉因不滿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與刺史文欽以廢主之名,舉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失敗之后,司馬師臥病不起,并在傳印于其弟司馬昭后病逝。
開頭就提到,毋丘儉與文欽率兵討伐司馬師,但最后卻淪落到毋丘儉被人設(shè)宴殺之,而文欽大敗而歸的下場。這場戰(zhàn)役雖不及三大戰(zhàn)役赫赫有名,但也極為精彩,是我最喜愛的片段之一。那么,信心滿滿、野心勃勃的毋丘儉一眾將領(lǐng)為什么會戰(zhàn)敗呢?其實早在司馬師在府養(yǎng)病時就已聽到了淮南的告急,并請?zhí)就趺C等人一同商議,眾人談到毋丘儉好謀而無斷,文欽有勇而無智,所以司馬師命令王基領(lǐng)前部兵來南頓城下寨。那為何他要命令王基領(lǐng)兵前往呢?因為南頓極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遲則毋丘儉必先至矣。而回到戰(zhàn)爭最本質(zhì)的要點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因為輸給了敵方的戰(zhàn)略謀劃,毋丘儉最終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勝利,并且極為可悲地死于慎縣城的縣令宋白精心設(shè)置的盛宴上;氐介_始,毋丘儉與文欽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因司馬師的廢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滿;戰(zhàn)勝后的司馬師又如何了呢?在毋丘儉與文欽密謀殺害司馬師之時,他早已患病,且臥府養(yǎng)病中。這兩人的造反使司馬師不得不帶病出征,戰(zhàn)后便病逝了,并于死前將印傳于其弟司馬昭,兩人心心念念地盼著打敗司馬師反身為王,而司馬師即便是戰(zhàn)勝了也活不久,這場戰(zhàn)役到了最后,雙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點是,曾經(jīng)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為司馬懿所殺,故事司馬師,但常有殺司馬師報曹爽窒息呢,又素與文欽交好,在文欽殺入敵方陣營前,他曾為文欽向司馬師求情,并想告與文欽司馬師命不久矣,但文欽并不聽勸言,反先前計劃,最終大敗而歸。
看完這些我深有感觸,一個人明明能夠有機會達成所愿,卻偏偏與勝利擦肩而過;而另一邊的勝方卻在之后因病消逝,讓人分不清孰勝孰敗了。而戰(zhàn)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后誰也不清楚結(jié)局,可謂步步驚心。從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放棄!
三國演義讀后感4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便是《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描繪出了一個精彩絕倫的世界,塑造了近兩百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義薄云天的關(guān)羽,愛民如子的劉備,狡黠奸詐的曹操……在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中我最欣賞、最崇敬的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
我敬佩諸葛亮之才。他淡泊明志、布衣粗茶、耕讀山中,卻從未忘卻憂國憂民。草廬一對,未出茅廬便已知三分天下。他一燒博望,二燒新野,三燒赤壁,三把火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chǔ)。借風、借火、借箭,輕搖羽扇,決勝千里之外。他在江東舌戰(zhàn)群儒,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quán)與劉備聯(lián)合抗曹之時;在危機時刻臨危不亂,鎮(zhèn)定自若地想出條條妙計之時;在中軍帳中從容地調(diào)兵遣將,運籌帷幄之時,我都由衷地崇敬與敬佩。單從智謀才干而論,諸葛亮稱得上是"三國第一人".
我悲哀憐諸葛亮之遇。他一生志在興復漢室,但他的遠見卓識并沒有被完全采納實施,這就為后來蜀漢政權(quán)的悲慘結(jié)局埋下了禍根。劉備去世,臨終托孤,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少主劉禪年幼無能,蜀國的一切重擔,榮辱興亡,都壓在了他身上,但他卻"力挽狂瀾于既倒".平定五路大軍、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前后《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心。他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整個蜀漢政權(quán),是何等雄壯而又悲涼!
諸葛亮鞠躬盡瘁,愛民如子。就連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軍中之事,用最后力量保護大軍安然撤退。當?shù)弥嗜サ南r,百姓人人涕泣,至有哭死者。
讀過《三國演義》后,我為諸葛亮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為他的聰明才智所傾倒。而我們要學習他的淡泊明志,百折不撓,忠心愛國的品質(zhì),做一個對社會,對時代有用的人。
在閱讀過《三國演義》、學習過《出師表》后,該學生能對諸葛亮這位歷史人物進行用心用情的評價難能可貴。建議能結(jié)合諸葛亮的《誡子書》再寫一段,從而使文章內(nèi)容更為豐滿,結(jié)構(gòu)更穩(wěn)定。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作文寫三國演義讀后感三國演義作文,讀后感04-14
讀后感《三國演義》_三國演義個人讀書筆記12-13
《三國演義》 讀后感03-14
《三國演義》讀后感06-12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17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1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3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1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1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