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讀書筆記3000字(精選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類簡史讀書筆記3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
春節(jié),我在回家的高鐵上,開始閱讀慕名許久的一本書——《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書的推薦序中有這樣一段話:“赫拉利無疑是痛恨‘人類中心主義’的,在他看來,正是這種罪惡的人類中心主義,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來應該成為宇宙間‘正能量’的智人,變成了一種不負責任、貪得無厭又極具破壞力的怪獸,結果給地球生態(tài)帶來了一場‘毀滅天地的人類洪水’。他對人類完全無視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種種變態(tài)的養(yǎng)殖方法獲取美味的行為提出的幾乎聲淚俱下的控訴,顯然不是故作矯情,而純粹是出于一種大慈大悲。”彼時,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假如人類都能聽從《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作者赫拉利的教誨,尊重自然,也許就不會發(fā)生病毒的跨物種傳播,也許就能從根本上避免這場災難。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具體是一本什么書呢?簡介中講到:這是一部從10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fā)展史。10萬年前,我們只是非洲角落一個毫不起眼的族群,對地球的影響力和螢火蟲、猩猩或者水母相差無幾。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全書的三大線索理清人類發(fā)展脈絡,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科技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認知革命使得人類成為想象的共同體,農業(yè)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騙局,科技革命最終將使人類成為神一樣的存在。人類通過講故事的能力將彼此連接,有效協作,國家、宗教、企業(yè)是虛構的現實。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發(fā)展史,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我們是如何由原始時代的智人,逐漸發(fā)展成為現代人類?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脫離原來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內因的推動可能是一種非自然化的東西,也就是一些虛幻的概念。這些概念是怎么產生的,以及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論中,向我們闡釋他的理解。
智人創(chuàng)造概念,走到食物鏈頂端
人類語言最獨特的功能,是能夠創(chuàng)造并傳遞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類能講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事物,并且講得栩栩如真。創(chuàng)造概念,傳播想象,共同相信,讓智人可以集結群體,靈活合作。對比來看,動物只能傳達簡單的信息,因此合作僅限于特定的群體關系中。語言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比如民族、國家、宗教、信仰、金錢等,使得人類能夠大規(guī)模的合作,鏟除危害人類的物種,從而走到了食物鏈頂端。復雜語言、八卦能力、虛構故事,這三個互補的理論是認知革命的三個維度,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對智人征服世界并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動物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條分界線,將生物學與歷史劃分了開來。認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實只是一種普通動物,所有發(fā)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論來解釋。然而從認知革命開始,生物學的模型和解釋不再充分,我們還要開始考慮各種故事,建構歷史的敘述,才能為智人做過并依舊在做的事作出解釋。
歷史在不可逆轉中偶然前行
農業(yè)革命,是人類歷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類能收獲更多的食物,養(yǎng)活更多的人,而這也導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個地方,不停勞作。雖然更多的食物可以養(yǎng)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艱辛的勞動。作者赫拉利認為農業(yè)革命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未必是一種進步,雖然農業(yè)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能生活得更好。隨著人口大量增長,產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壓迫,農民的工作比之前時代的采集者更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時間更少。因此農業(yè)革命對于當時絕大部分人來說,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按照作者的假設,農業(yè)革命并不意味著幸福。那么,人類還能回到采集狩獵時代嗎?歷史既然選擇了某一個方向,這一選擇很難說是偶然還是必然,但終究是回不去了。作者舉了一個現在生活的例子: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發(fā)誓努力工作,爭取在35歲的時候就退休。可是,當他真到了35歲,他能放下背負的房貸、車貸,放棄現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樹根為生嗎?顯然不能,只能繼續(xù)努力,辛苦工作。這是因為人類關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義的概念都在變化,原來以為是奢侈品的東西變成了現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類很難徹底回歸過去。
金錢、帝國和宗教是改變人類社會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錢,人類社會物質增長上重要的虛擬概念。剛開始的人類是以物換物,后來隨著群體的擴大,貝殼等作為貨幣開始流行起來,這就是最初錢的概念。但是貝殼等在不同的區(qū)域交換依然很不方便,隨著世界貿易的擴大,紙幣就順理成章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一張本來沒有價值的紙幣,怎么才能讓群眾信任它?在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當社會混亂經濟低迷的時候,紙幣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因為此時的人們失去了對它使用的信心。
帝國,人類組織架構和管理上的虛擬概念。帝國統一世界,其原來的宗旨是統治全人類,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實上,古羅馬帝國、蒙古帝國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為搶占自然資源而開始的戰(zhàn)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眾多人類喪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類精神和信仰上的虛擬概念。無論是泛神教、多神論、一神論,相信的都是神靈或者超自然的對象。各種宗教,在人類歷史和文化的進程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對于自然現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種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暫時的指引和解脫。
這三個概念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是一種虛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們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且依然存在著。
人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越來越快樂嗎
今天,人類所享有的物質生活,在過去可能只存在童話里。但是,我們真的更快樂了嗎?快樂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快樂是物質還是感覺?快樂又該如何計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樂嗎?如果經濟增長和自立自強并不會讓人快樂,又何必將資本主義奉如圭臬?最終,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這本書,作者看待人類的政治、歷史等的辯證思維,啟發(fā)了我們去思考人類的本質。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2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很高,讀了一些之后,我發(fā)覺本書和以前讀過的歷史書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適先生所說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的想法有些天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設又是在現有的證據上做出來的,也不能說他不對,能將歷史寫得別有一番風味,這樣的書難怪可以獲得好評和眾人推薦。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第一章節(jié)認知革命
第一章節(jié)主要講述的是石器時代甚至更久遠的歷史,作者通過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種的區(qū)別,發(fā)現這樣一個規(guī)律,大規(guī)模的人類合作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人類最開始因為自然原因限制而處于孤立狀態(tài),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圍內部的交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的不斷進化,技能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密切。僅靠以前的溝通能力不足以維系大規(guī)模人群,這時候人類的智慧發(fā)揮重要作用,利用虛構故事的方法,并使人們相信,從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產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類的天性、歷史、心理,就得想辦法回到那些狩獵采集的祖先頭腦里面,看看他們的想法?墒俏覀冞沒能達到看到人思維的水平,但可以從他們遺留下來的痕跡推測他們的想法,分析還原當初的生活習性。有專家說,那個時代是最初的富裕社會。在我們的印象里,他們應該是過得很貧乏,無聊的日子,可實際上是他們有健康和多樣化的飲食,相對較短的工作時間,少有傳染病的發(fā)生。這些和現代的我們比起來,聽起來生活質量很好。因為人內心的滿足最重要。很多人發(fā)現如今雖然安居樂業(yè),吃飽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虛,加班時間長,身體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水平發(fā)達,加上醫(yī)療設施技術進步,壽命也比他們的長,還有各種娛樂設施。但是這些還是要看個人的心理。
人類社會終究向前發(fā)展,而且更新換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我們還是要適當的時候慢下來,回想一下,這些東西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我們真的能快樂和幸福嗎?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某些少數人不正當的私欲,我們應該學會抵制,進步需要向好的方面發(fā)展。
第二部分之農業(yè)革命
照我們常人理解,人類從過去的采集狩獵到農耕文明,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從前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種獲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數量超過幾千年前的總數。可作者卻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騙局,當人類的歷史發(fā)展演變到這個地步,意味著人類離滅亡不遠了,這是為什么呢?
農業(yè)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爆炸,產生一群養(yǎng)尊處優(yōu)驕生慣養(yǎng)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來的歷史只告訴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當人口數量增長到一定的數目,我們的記載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記錄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著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記錄,只能選擇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記載。這也是無可奈何之據舉,也難以用其他言語來反駁。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就是如此,最開始因為生產資料的有限,人們只能采取等級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為犧牲品,為歷史所淘汰。之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升,倡導全世界的人平等,排除等級制,人人享受基本權利,然而還有一些權力無法讓全體人得以實現。因為資源終究有限,但人的覺悟在不斷提高,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
歷史背景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那段時期。僅僅是單純的農業(yè)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欲望,加上各領域的主日益強大,為了利益紛爭而大動干戈,如果一味固守傳統,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闖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徑,增加自己的財富。
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國和資本。帝國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斷帝國的一個標準,不僅僅包含一個民族,而是在廣袤的領土上擁有多個民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領土一大,所需要管轄的范圍變大,利益的維護變得重要,需要詳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條文予以保障,還要依靠武器增加國防實力。這就需要資本進行支持,所以財富增長,人們對于物質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盡辦法發(fā)財致富。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引發(fā)了萬惡的資本積累。最后,還有文化因素的促進功能,宗教改革,也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改變,放棄了過去的苦行,禁欲,而是解放人性,追求現實幸福。
今天閱讀完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是本書的副標題,可是作者并不認同這以觀點,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為的,人類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將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動物一般的,而是他們的主宰,人就是萬物的上帝?勺髡邊s反對這一觀念。本書他羅列了各種歷史事件,看上去人類很偉大,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可是他仍然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觀念。本書的重要意義就是思考人之為人,認識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為分水嶺,該作者的歷史思路是講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歷史大事件。因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過去需要幾千年才取得的發(fā)展和進步,人類短短幾百年就做到了其發(fā)展量,還超出幾千萬倍。作者或許是參考了這一數據。當人類發(fā)明了蒸汽機以后,開啟了工業(yè)革命,世界的發(fā)展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紀的人穿越到14世紀或許沒有不適應,環(huán)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紀的人來到20世紀,他一定會覺得自己瘋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這些科技的發(fā)展也不是沒有弊端的,特別是如今的智能時代,一旦人類發(fā)明出比自己還聰明的生物體,我們該何去何從?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們的快樂。他發(fā)現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的幸福滿足并沒有很大的變化,即使我們能發(fā)明這樣那樣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認為我們比過去的人更加不快樂。也許是現在的我們要求太多,物質欲望太強烈,一旦沒有辦法實現,終身抑郁?鞓返拿卦E其實就那么簡單:知足常樂!無論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窮盡一生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難以踐行,而飽受痛苦的折磨。
個人感悟
本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人類的歷史,而是作者從各類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觀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哲學和人類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認為過去的人類并不比現在的人類過得差,他們比現在的人類可選擇的食物種類更加豐盛,人也更為自由,平時通過采集和狩獵可獲得鍛煉,也不易于感染群體性疾病。當人的負擔過少,欲望較少,人也會更加的快樂和容易滿足。
其次,他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農業(yè)革命是歷史上的最大騙局。表面上看,人類通過大面積耕種,大規(guī)模的生產,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斷發(fā)展壯大,實際上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資源環(huán)境的破壞,各種政治權術以及殘酷的戰(zhàn)爭,最主要的是人類的自由被大大束縛于土地之上,蕓蕓眾生耗盡心血產出的糧食也提供給某些精英分子,而他們卻史上無名,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對于人類的未來之思考。人類無論處于哪個時代,都應該思考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如果我們不能認清人之為人的特點,人類的獨特性,一旦我們發(fā)明出比我們更聰明的物種,我們該何去何從?
看本書,重要的不是說了什么,而是讓我們可以思考什么,這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3
作者尤瓦爾.赫爾利,1976年生人,以色列歷史學家,牛津畢業(yè),希伯來大學做歷史學研究,2012年出版《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他本人是歷史學家,但是其書中融合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生物學等諸多學科知識。
書中用幾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發(fā)展到目前地球的控制者,地位直追造物神的歷史歷程。主要經歷了三件事,一是認知革命,從猴子到統治者,二是農業(yè)革命,從打獵到帝國,具有了文明,三是科學革命,推動發(fā)生驟變。
一、認知革命
大概在600萬前,猴子作為全部人類祖先出現在地球上,250萬前,出現大批人類,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羅人、匠人、智人等多個人種,人一開始是非常弱勢的狀態(tài),人最早用石器就是吃骨髓,在各類動物之后吃剩下的,同時人的身體不行,直立行走后骨盆變窄,生育風險很大,人類容易早產,同時需要父母好幾年生養(yǎng)。大概30萬前,人類學會用火,森林燒完后,可以食用熟食,原先吃生肉,需要消化很長時間,同時人的用餐時間變短,使得有時間思考、發(fā)明工具,大腦開始有營養(yǎng),腦容量開始增加,也造就了智人走向食物鏈頂端。
大概7萬前,基因突變,智人語言發(fā)生巨變,描述那些沒有發(fā)生的事情,出現復雜的語言,調動更多的人來一起工作,同時部落中發(fā)現藝術品,有想象了,開始消滅其他生物,他們從東非出發(fā),跨海,到澳大利亞。造圖騰、造藝術品。語言和想象力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因為僅有利益是無法長久的,分肉無法長期,但是有想象力、有圖騰后,塑造出神后,原始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心靈上有依靠,形成以虛構前提形成的組織團體。這就是認知革命帶來意義。
企業(yè),有實體,但是什么是公司,公司不是資產,不是人,公司其實人們虛擬出來,相信有公司存在,對所有人有保障,都相信,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沒有信譽了,信任不再了,公司就不再,所以人和動物之間的認知,人開始相信一些不存在的東西,強大,成為人類的洪水,開始摧毀其他物種。以澳洲大陸,大型類動物都比較笨,兩百公斤、兩米高的袋鼠,24種大動物23種滅絕,一是智人火燒的比較多,二是大動物生育期長,繁衍期跟不上,美洲大陸也一樣。那個年代的原始人,相對事物比較充裕,因此現代人對甜食很喜歡,因為原先甜食很稀缺。
這就是完成第一個革命,認知革命,統治地球。
二、農業(yè)革命—史上最大騙局
實際上當人類從狩獵到采集后,平均壽命下降,痛苦,辛苦,而打獵為生,相對幸福,不需要靠天吃飯。
9000年前,種小麥,每天擔心天氣,變得焦慮,小麥需要呵護,需要用水、除蟲,人開始彎曲、插秧,辛苦勞作,人體開始出現大量疾病,營養(yǎng)不良,吃小麥、面糊等,小孩死亡率提高,但人口數量提高。因為打獵時需要遷徙,生孩子不方便,而農耕時,因此是小麥馴服了人類,成為地球上的植物,基因大幅提高。
打獵時戰(zhàn)爭不多,而農業(yè)時代的土地成為戰(zhàn)爭焦點,出現大量暴力行為,對于個體而言,人的福利大幅下降。因此,從經濟上將,做農民是不經濟,而推動這種變化的可能是基因,人不是重點,而是基因,基因為了更大、更多的擴大范圍,人是載體,只是基因的需求,基因讓你吃得多,而脂肪多在于生育,一個女人生完孩子快速老化,基因認為你已無用。(自私的基因)
狗、豬、雞,數量很多,但福利很差,雞可以8-10年野化,而現在雞幾個月,公元前1萬年,全球有500-800萬人,公元一世紀,2.5億人。史前人比現在聰明,沒有工具即可判斷天空、動物,但對大自然非常了解,而農業(yè)社會,只關心小麥,量的增加,增加了人口,催收了食利階層。大規(guī)模、政治、戰(zhàn)爭等的基礎,富裕糧食的出現,使得階層出現,歷史、哲學等,法律、教育、國家,都是想象出來的東西,圍繞這些東西,建立了帝國時代。農業(yè)社會對基因有幫助。這時候出現了記憶過載,各大文明出現文字、語言、數學,人類歷史進入分久必合,大部分是合的,越來越融合的趨勢,主要由三件東西組成,一是宗教,多神、一神、無神,即宗教的法則,二是國家,主要是帝國的愿望,三是貨幣和經濟,表示為金錢的味道。
公元前1萬年,有數千個宗教,公元前2000前,只有數百個,而公元1450年,將近9成人緊密一起,今天,接受了同一套地緣政治,沒有國家被吞并,法律、科學,趨同,人類向更緊密發(fā)展。
三、科學革命
第三個科學革命,假如500年前人到現在,會嚇死,近幾百年發(fā)生巨大變化。1500年,人類力量有巨大成長,具體
人口從5億-70億
產值2500億美元—60萬億 240倍
卡路里13萬億卡-1500萬億 115倍
發(fā)現自己的無知。這里主要來自科學革命,過去信神、變成科學,這里有三個前提:
1、人們愿意承認自己無知,
2、以觀察和數學為依據,有數理化統計,
3、把理論轉化成新的應用,
1744年,蘇格拉長老會想成立養(yǎng)老基金,用概率論的做法,運用出生、死亡年齡的概率,測算930人,每年死27,18人有遺孀,沒有遺孀5個人有孤兒,有的里面2人有孤兒,遺孀里還有再婚的。牧師每年交2磅12先令2便士,遺孀一年能拿10磅,選擇年繳6磅11先令3便士,遺孀能拿25磅。經過計算后,1765年,總資本為58348磅,實際上為58347,F在1000億磅,蘇格蘭遺孀基金。所以,科學是生產力。
科學和帝國的聯姻,遠航200天,都要寫遺囑,有風俗,吃柑橘可以防壞血癥,主要是vc,哥倫布、麥哲倫航海開始盛行,歐洲航海是帶著好奇心、掠奪的,帶著科學家,國王貴族出錢,探險家掠奪;而中國、波斯是帝國施舍,這里殖民過程,大幅人口被殺,無論這幫人和你說什么,你都不要相信,他們只是要搶你的'東西—印第安人。
每次航行,都會發(fā)行股票,很多人會買,這里就是信用的發(fā)明,過去從生產道收益,現在開始循環(huán),資本主義出現了,收益不要存著,要流動,全部人都參加投資。
西班牙衰弱,打仗太多,信用下降,荷蘭后來起來,靠的也是信用,后來英法起來了
工業(yè)的巨輪。過去歷史,我們只能通過人類或動物的身體進行能量轉換,吸收食物中封存的太陽能,再轉換成為肌肉運動,用以拉車或犁田。直到蒸汽機的發(fā)明,人們才洞悉能量轉換利用的秘密,開始深深著迷于使用機器和引擎轉換各種能量。使得人類歷史第一次實現了生產超過了需求,所以有了消費主義。
后續(xù):
永遠的革命
智人通過一場場革命,越來越不受自然控制,甚至全面改變了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但是人類的心理也在被改變,工業(yè)化的精確時間,統治了人們生活,社群和家庭被弱化,市場和國家成長越來越大,。同時人類力量空前強大,但是到底是更加快樂還是痛苦,我們擁有堪比造物主的能力,但是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變化,如果有神的力量,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人類就危險了。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4
無論是第一章的“物種分類”、第三章的“遠古采集者”、還是第四章的“歷數人類引起的滅絕災難”,作者的立論本心皆源于慈愛。除此之外,五、六兩章分析“農業(yè)革命的實質是史上最大的騙局”和“小麥馴化了人類”,也是基于考慮人類的感受與最終生活來建立觀點的。赫拉利在第十八章中說:“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個人的辛酸,而不是人類整體的苦難”,在第十九章中說:“如果要評估地球的幸福程度,只看人類有失公允”,甚至后記末句仍不忘記提醒:“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險,恐怕莫此為甚”。文字背后的悲心呼之欲出,因愛而憂。
赫拉利在第十三章提出來一個歷史研究的新視野,即“從人類自身的感受來記敘歷史”,并在接下來的幾章中反復提及因這類歷史研究空白所導致的后果,讀來令人稍有些傷感,他認為一切學科都是人造、人所發(fā)現且為人服務,應當回歸本來的人文歷史研究。他的文字慈愛溫煦,趣味親切,即便提出了頗為驚人的觀點,也感受不到多少批判的意味,反而引人深思,這應該就是發(fā)心的力量吧。
如果說《人類簡史》以仁心為縱軸貫穿整部著作,那么橫向展開并聯系多個話題的就是“一切只存在于人類共同想象”的獨特視角。人們覺得這本書有意思也好、燒腦也好,應該都與這個“一切只存在于人類共同想象”的觀點有關,朋友說我可能會反對這個觀點,恰好相反,我本人不但認同并且還對此有進一步思考。
為什么覺得我會反對呢?或許他認為我是“學佛之人”,但其實如果我真能契合佛法要義,這個世界上將沒有不能接受的觀點、事物和情境,佛法如果是排他而唯我獨尊的,就不成其為佛法了。要說的是,其實這個觀點與佛法不謀而合,讓我們回顧一下作者是怎么引出這個觀點的。
故事開始于第二章,在七萬至三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認知革命”,其原因是智人能夠精準使用語言后使自己從其他諸如尼安德特人中分離出來,語言不但令智人能有效表達以提高生活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了虛構故事的能力,從而可以輕松突破150人的極限合作數字,建立與陌生人合作的大型社交網絡。從此,智人便活在了“客觀存在的現實和想像中的現實”的雙重現實之中。
直到今天,包括帝國、經濟和宗教在內的所有事物無一不是這種認知的延升,這種由千萬人共同想象而構建的秩序與真實世界相結合,塑造了我們的欲望,披上文化外衣后操縱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心理。所以赫拉利說:“除了存在于人類的共同想象之外,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也沒有法律”,從這個角度而言,“歷史從無正義”。
對此,我有三點想法。
第一、赫拉利以標致公司為例,他拆解標致公司概念和實體的方法正是佛法中拆解實然的方式,亦即破除實執(zhí)的方式。比如,車輛不能代表標致公司,工廠、機器、工人、會計師不能代表標致公司,股東和經營團隊也不能代表標致公司,那么標致公司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答案是“法律擬制”,但所謂的“法律擬制”,其實也就是集體想象。
同理,我們每個人以什么方式確認自身存在?頭、手、腳、身能不能代表“我”,能的話,生病后、截肢后的“我”是否隨之殘破或被切割?甚至于理發(fā)、剪指甲、打耳洞之后,我們會不會認為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或者自我殘缺呢?當然不會,我們還是會認為這個人就是自己,少了一只手的親人也依然還是我的親人。所以,零部件不是“我”,既然每一個零件都不是“我”,將總體有形的身體看作“我”也是一種集體想象。
或許有人問:精神是“我”嗎?沒有了物質身體,精神依托在何處?是集中在任意一點還是飄蕩在整個空間之中?如果依托點不是“我”,精神憑什么認為那是“我”?若說精神和物質搭配起來才是“我”,那就犯有邏輯錯誤,部分不是,整體當然也不可能是。所以,最大的騙局不是農業(yè)革命,而是每個人以為有“我”,為此窮盡一生,自欺欺人。
第二、赫拉利的拆解到此為此了,他沒有接著闡釋把一切都破掉之后人類該如何自處于這個世界之中,讀書分享會也沒有提及這一點,也許人們認為這個觀點將導致虛無,不如緘口。其實虛無不是終點,不必害怕。
記得之前跟學生討論某個問題時我問他為什么是那樣而不是這樣,追問到最后,他給我的回答是:“概率啊”!然后大眼瞪小眼,他認為這就是答案,而我認為概率這答案聊勝于無,我當然知道是概率,我要知道的是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概率。概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句貌似理性的廢話,有的有,有的沒有,有時有,有時沒有,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這用得著說嗎?所以我時常在弄懂某個西方概念或理論之后喟然而嘆:毫無新意,起碼對于中國人而言不新鮮。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好美的一句話,只可惜不少人在認定世界的本質是虛無之后都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莫如及時行樂。我猜,認為佛法消極的人正是陷入了這種“單空”見解,單空又稱“頑空”,意思是你不“四大皆空”么,還去追尋作甚,《人類簡史》也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沒法否認眼前的一切鮮活的事物和經歷的種種愛恨情仇,于是我們又只好選擇無視,過原來的日子。用赫拉利的觀點來說,就是有著高級快樂生物機制的人會用這種觀點在沮喪的時候安慰自己說“一切都是不實的”,而低級快樂機制的那一部分人可能就會時常處于一種提不起心力的`狀態(tài)之中了。
但佛法的四大皆空是這個意思嗎?當然不是。
《人類簡史》的觀點可以說很好地詮釋了《心經》中的“色即是空”,但別忘了,它之前還有一句話,那便是“空即是色”。這個世界之所以繽紛多彩正是因為一切萬法的本性為空,“空”不是沒有,是不成實,了不可得!翱铡辈粌H是這個世界最后的面貌,同時是一切萬法產生的原因,正因為本性是空,所以才能生出一切,才能顯現一切!兜赖陆洝费浴爱斊錈o,有車之用;當其無,有器之用;當其無,有室之用”,先有“當其無”,然后才有“有之用”,無中才能生有,空中才能顯實,如果都是實心的,還能起什么用?我們生活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倘若有一個成實,整個世界將無法顯現。
所以我想在羅曼羅蘭的話后補充一句:正因為世界是人類虛構想象的,所以才會有這一切,看清生活真相之后還能熱愛生活的不是英雄,而是平凡、愿意思考、直面現實的人。
第三、既然萬法“色空不二”,那世界的本體是什么?其中的法則又是什么?分享會上有學生問到了前者。世界的本體無法言說,因為一提“本體”,就會伴隨一個“非本體”的概念,既然有了“非本體”,那“本體”就不能成立,所以在名言之中辯論此事是無解的,唯有靠證知。“三寶”中的法寶分為“教法和證法”,教法是高僧大德教我們的,證法是我們自己親身體會求證得到的,想在教法中找尋證法的答案,就像描述水與喝下水一樣,緣木求魚。
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一書,但是書中對于物種的起源明確表示尚不清楚(容后別述),赫拉利寫了《人類簡史》一書,對于智人在何時何地、由何種早期人類演化而來亦無法得知。他說:“越是了解歷史,就越是不能知道歷史的原因”,歷史“從來都是馬后炮”,最后不得不歸結到一點,那就是偶發(fā)。這就像虛構一樣,一切都在中點而不是終點,偶發(fā)即緣起,不過只是緣起的現象,緣起才是規(guī)律本身。
想起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書中的一個煮雞蛋的例子,當我們把雞蛋準備好,水也準備好,又把雞蛋放進水里,最后在下面升起了火,這樣過了五分鐘之后,我們即便努力祈禱雞蛋不要熟,都是不可能的了。想要雞蛋不熟,唯一的辦法就就是破壞掉前面蛋、水、放入、火、時間五個緣中的任意一個。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如是如是。
寫至此,似乎大部分的想法都已訴諸筆端,又似乎還有很多想說的沒說完,先這樣吧。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5
本周要說的是尤瓦爾·赫拉利所著的《未來簡史》一書,這本書確實讓我大開眼界和激發(fā)想象。去年時候我看了這位作者的《人類簡史》一書,看了兩遍,很有意思,觀點獨到,論述鮮明,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者但是知識非常淵博,并帶有人文關懷來看人類的歷史。他的這本新書一知道是他寫的我就肯定會看,更不用說話題還是我喜歡的科幻、未來。
本書雖然叫做未來簡史,不過卻有大段的篇幅在談歷史,它的英文名為“神人”,副標題才是未來簡史,簡單說本書的內容應該是追溯人類的歷史來探究人類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書名也可以概括為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本書的內容和觀點實在很多,我就只有挑啟發(fā)我,我認為有趣的地方來寫了,畢竟我選擇寫讀書報告的目的之一是通過回溯我看的書,把書中的觀點和知識結構和我自己本身的知識結構拼接、縫補起來。
首先,作者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認為歷史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科技、政治和社會,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恐懼和夢想。研究歷史就是為了掙脫過去的桎梏,讓我們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開始注意到前人無法想象或過去不希望我們想象到的可能性。這種看待歷史的角度很有趣。作者從人類的歷史來看,為什么是智人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的統治者呢?為什么是人類能擁有這么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對整個生態(tài)發(fā)揮如此大的影響?為什么在眾多人類種群中是我們現代智人脫穎而出,而不是我們其他的人屬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類種屬。這個問題一種困擾著我,也是我當初選擇人類學的好奇點之一。不要說什么人類更聰明、人類有意識之類的原因,為什么其他動物發(fā)展的途徑不是朝著智力更高的方向發(fā)展,為什么我們智人的近親尼安德特人等人類腦容量更大勝出的還是我們,憑什么說其他動物就沒有意識。大部分時候我都找不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人類稱霸地球的原因很多,其中本書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觀點是我現在很信服的觀點,他在《人類簡史》中也有提到,這本書也更加詳盡闡釋了,智人獲勝的原因在于比其他物種能夠更大規(guī)模和靈活的合作。我們智人的'親戚其他那些被我們消滅的人類物種或許比我們聰明,但是他們組織不了大規(guī)模的合作,超150人的群體就是上限了,而我們人類在很早時候就能憑借想象的祖先、圖騰、神靈等組織起大規(guī)模陌生人的合作,現在我們這個能力更是突飛猛進。為什么是我們智人而不是其他人類呢?可能就是因為大約7萬年前的以此基因突變我們擁有了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憑著這樣那樣虛構的故事組織起大規(guī)模的陌生人合作,這可以叫認知革命。但是受限于狩獵采集的生產方式組織的人力不算太多,但是到了一萬多年前的農業(yè)革命再加上文字的發(fā)明,人類能養(yǎng)活的人越來越多,能憑借文字傳播和記錄虛構故事的能力越來越強,文字也能組織更過的人。這個時候我們人類可以說已經稱霸地球了,但是人類的力量有限,公元500年和公元前500年人類的生產能力差別能有多大呢。這時候人類相信未來是停滯不前的,過去或許還比現在好,人類是某個神靈或某個宇宙計劃的一部分。直到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開始,科學和人文主義才開始真正賜予人力量,這個時候人類逐漸相信要或許知識應該去做實驗、積累數據,探索世界的規(guī)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認為知識保存在某些神圣的經典當中,只要再三研讀這些前人纂寫的經典就可以獲得所有的知識了。人文主義把人從某個神圣計劃的一部分中拉扯下來,聲稱上帝已死,人類才是所有意義的來源和中心,人真正為萬物立法,而科學也真正給予人類改變世界的力量?v觀世界來看,人類在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推動下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改變世界的力量,而且比以往的力量大得多。在以前,饑荒、戰(zhàn)爭和瘟疫是人類最大的敵人,現在據統計數據來看全世界自殺的人數比因戰(zhàn)爭暴力死亡的人數還要多,人類對待饑荒和瘟疫也不像以前那樣只是以為是來自神的懲罰,我們人類無力改變,現在如果出了饑荒和瘟疫幾乎每個人都相信我們是有能力解決的,這只是技術問題。
人類從科學那里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世界,相信經濟增長能解決幾乎所有問題。在現代世界人類和科學的交易可以概括為“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在前現代世界幾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相信人類是生活在某個神明的指導之下,相信人類是某個宇宙大戲的重要一部分,從而賦予我們生活、生命以某個偉大的意義。但是科學帶來的確實發(fā)現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盲目的實體,沒有意義,人類的存在也沒有意義,我們并沒有生活在某個神明或是某個偉大的宇宙計劃之下。但是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因此崩潰,因為取代以前宗教的是現在的人文主義宗教,相信人就是一切意義的本源,生活的意義應該從你的內心去探尋,你覺得有意義的就是有意義的。在人文主義的大旗下,人類努力用科學的力量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人文主義內部也出現了分裂,一是進化人文主義,認為有些人的體驗就是比某些人的體驗更有價值,我們應該更推崇優(yōu)秀的人、超人,代表國家是法西斯的德國,二是社會人文主義,相信應該用尊重和保護大多數人的生命和體驗,比如社會主義的蘇聯和中國,三是自由人文主義,尊重每個人的自由和體驗,相信每個人的生命和體驗都是有價值的。經過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現在世界上主流的還是自由人文主義。但是自由人文主義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下也越來暴露其弊端,逐漸要被其他主義所取代。
如果說過去我們智人的目標是消滅戰(zhàn)爭、饑餓和瘟疫,那么在科學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強的信心和力量的同時,我們智人呈現出三種未來發(fā)展趨勢:追求幸福、探求長生和進化成神,不是說我們以前沒有這些追求,而是這三種追求將為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并且很有可能成為現實。當饑餓、健康等問題解決后經濟需要新的增長極,現代性絕不會說:“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吃飽了,也很健康了,停下來休息休息吧!边@場現代化的進程在短時間內都是看不到停止的,我們很可能已經停不下來,需要一直發(fā)展科技、追求經濟增長。吃飽了后我們想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健康長壽了我們還不夠,我們想要長生不老,這是阻擋不了資本朝這些方向流動的。而在新興科技的幫助下那些本來是幫助弱勢群體來生活更好的科技也會變成有錢人用來進行進化升級的科技,能夠治療記憶力下降的技術也可以用來增加普通人的記憶力,用來修改致病基因的技術也能讓普通人的后代做相關的變得更聰明、更漂亮的修改,特別是在最新生物和基因以及互聯網的技術下,人類升級的趨勢非常之明顯,用來幫助殘疾人用意識操控的假肢也能讓普通人多一條腿來執(zhí)行任務。最新的生物學研究還發(fā)現連人類的欲望也可以改變,人類的意識情緒也能影響。在這樣的科技背景下,原來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有價值和平等的自由人文主義就會受到挑戰(zhàn),挑戰(zhàn)之一來自科技人文主義,相信可以用科技、激素等手段改變人類,比如未來的生化人、改造人,以及在各種能力上超越普通人的神人,神人可不僅是能力。神人和普通人不僅在能力上有所不同,他們的體驗更是千差萬別,我們普通人能想象自己能記得從出身到現在的所有事情的全部記憶嗎?或者能看到超過我們現在光譜的東西,聽到超過現在赫茲的聲音,擁有幾十雙腿幾十雙眼睛的體驗嗎。那時候再談人人平等的自由人文主義肯定沒有生物基礎,大部分人將變成無用的人。挑戰(zhàn)之二來自數據主義,在未來可能計算機和可穿戴式設備時刻監(jiān)視我們,獲取更多的關于我們的各種信息,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分析之下,它們可能會變得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如去做基因測試,比如看看你的人工智能怎么說,你可不一定記得這么多年來所發(fā)生的所有事情。大數據主義近些年來發(fā)展迅猛,相信所有數據應該分享、傳播、分析,數據本身就想要獲得自由,沒有分享到網絡的體驗是沒有意義的,這個主義越來越統合各個學科,它也會給人類存在賦予意義。摘抄文中的一段原文:“傳統宗教向你保證,你說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某個偉大宇宙計劃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著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至于現在的數據宗教說,你說的每一個字、你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偉大數據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著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
特別是最后兩個要取代自由人文主義的趨勢概括的非常精煉,現在都看得到,把各種東西都接入網絡,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便利。書中描述的各種趨勢和可能性很大地滿足了我這個科幻愛好者對近未來的各種想象。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6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講述了人類從形成之初到250萬年后的今天的變化與發(fā)展。如果用數學模型來形容人類的發(fā)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線,而應該是十分曲折而總體上升的折線,盡管每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縱觀整個過程,確實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而這些規(guī)律可以用“熵”來較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學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統內混亂(或無序)程度的物理量,當系統達到熱力學平衡態(tài)時,熵值最大。簡單來說熵是一個系統中"無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動過程質量。這就是科學的特點,它無處不在,不僅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有效,對于社會文化同樣有效。從地球物質的形態(tài)過程到社會結構的變化,再到人類生活方式的發(fā)展,都體現著熵的變化過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從50億年前的大量的氣體塵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陽星云經過分餾、坍縮和凝聚等過程,地球誕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沖擊效應、壓縮效應和放射性衰變等,原始地球開始變熱,幾億年后,其內部逐漸變熱使局部熔融并超過鐵的熔點,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屬鐵、鎳及硫化鐵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溫度的進一步升高使得輕清者上升,重濁者下降,從而產生了地殼及大陸、大氣和海洋。再經過地殼運動、火山噴發(fā)等現象,地球的結構也越來越穩(wěn)定。
從最初的氣體塵埃云到如今層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亂度越來越低,經歷著熵減的過程,也正是這個過程為智人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來的漫長的地質年代壓縮到一年的12個月中,則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殼二月凝結,原始海洋三月產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現,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龍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現,而人的時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開始出現。相比于地球的衍變,人類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萬年間,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讓人類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革命:農業(yè)革命、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每個革命過后都會產生新的社會形態(tài),在此過程中,社會產生動蕩、變化,似乎沒有一直向穩(wěn)定發(fā)展,但是從如今的形態(tài)來看,社會結構逐漸趨于穩(wěn)定,在穩(wěn)定中發(fā)展。
農業(yè)革命之前,人類以狩獵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時的人們分散在各個部落內,那時的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不好揣測,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確實可以使得繁衍穩(wěn)步而正常。隨著小麥的出現,穩(wěn)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從作者的角度來看,小麥操縱了智人。小麥的種植的確讓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時,人類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時糧食的增收導致了人類數量的激增。當一個群體種植小麥時,糧食充足的情況下,為了擁有更多的勞動力,人們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數目的增加必定導致領土的擴充,于是一個群體憑借數量上的優(yōu)勢侵占另一個部落,小麥種植的范圍也越加廣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樣性就在減少,從整體來看,部落趨于合并、植被趨于統一,社會結構變得單一穩(wěn)定,但是這種變化在今天看來是有利有弊的。雖然人類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質量卻不一定提高了。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沒有重大的改變,我們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狀態(tài)的。
在科學革命之前,亞洲的幾大國家可謂是稱霸全球,土地不斷擴張,似乎從未把歐洲國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觀點來描述社會形態(tài)就是,幾個大國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區(qū)的能量很低,這個狀態(tài)是不穩(wěn)定的,勢必經歷熵減的過程,反應到社會當中就是此消彼長。歐洲國家的社會形態(tài)經歷了很長一段才得以形成,從而保證了在后來的短時期內,憑借著科技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得歐洲的帝國迅速形成。利用科學知識與先進的科技,帝國不斷侵略、擴張,同時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黑奴買賣的現象流入社會。此時帝國的勢力似乎長得有些過頭,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國的統治終究不能長久,黑奴最終得以解放,帝國的統治崩塌。盡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舊不能實現,但是不得不承認權利的掌控已經從少數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會也逐漸趨于平等穩(wěn)定,這是一個緩慢而長久的熵減過程。中國所想要的共產主義正是熵最小的社會狀態(tài)。
智人的生活從開始的狩獵采集經歷農業(yè)種植,再到工業(yè)生產,同時還有伴隨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生活層次似乎越來越高,但是這樣的改變卻并不能代表人類的發(fā)展越來越穩(wěn)定。自從工業(yè)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對此做了解釋,認為人類可利用的能源越來越多,因為隨著礦業(yè)的不斷消耗,人類的科學技術會開發(fā)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或者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來這無外乎是一種諷刺,人類開發(fā)資源對地球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如果開發(fā)更多的可利用資源所產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預測的。除此之外,人口數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種。
“砍伐森林、抽干沼澤、筑壩擋河、水漫平原、再鋪上總長數萬公里的鐵路,并興建摩天大都會。世界越來越被塑造成適合智人需求的樣子,但其他物種的棲息地就遭到破環(huán),這讓它們迅速滅絕。地球曾經是一片藍天綠地,但現在已經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構成的商場!边@種形態(tài)的改變肯定不能用越來越穩(wěn)定來形容,人類對環(huán)境造成的傷害已經是不可逆的,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tài)系統掀起一場災難,而且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的腳步越來越快,越發(fā)不可遏制。只希望我們在發(fā)展的同時,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考慮如何將對地球的傷害減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應勿施于環(huán)境。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7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得成名作《人類簡史》,相信看了以后你會對人類有了重新認識。
“Human”這個單詞大家熟知的意思是“人類”,但是它真正的含義是“屬于人屬得動物”。“屬”是生物學上的一個分類,比如我們熟悉得獅子,老虎,豹子,美洲豹他們雖然是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但是卻有著共同的祖先都屬于“豹屬”。事實上在250萬年前到1萬年前地球上至少存在6種不同人種,他們是同時存在的,而不是我們誤以為的線性進化: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類都是智人的后代,而且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種。也許你會奇怪世界上不是有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么?對于是否是同一物種,就是看兩個物種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白人和黑人可以結合生育后代,后代同樣也具有生育能力,這說明他們之間是不存在生殖隔離的。
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祖先智人是如何站上食物鏈頂端稱霸世界的。
大約200萬年前,遠古人類開始離開家園,足跡遍及北非,歐洲,亞洲的廣大地區(qū)。為了適應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人類開始朝著不同方向進化,于是有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智人,匠人等等。我們的祖先智人并不是靠肌肉打天下的,在整整200萬年間,人類一直是很弱小的存在,相對于整個食物鏈來說都是邊緣化的物種。直到10萬年前,智人的崛起,很快就登上食物鏈的頂端。獅子和鯊魚花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進化才最終到達食物鏈頂端,因此生態(tài)系統也發(fā)展出種種制衡。盡管獅子越來越強壯兇狠,但是瞪羚也越跑越快,鬣狗也越來越懂得合作。人類過于倉促的地位跳躍,讓生態(tài)系統都猝不及防,甚至智人自己都不知所措。
從此我們的祖先智人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愛上了殺戮,每當智人到達一個新的地點,當地的原生人種和其他物種很快就被滅絕,僅用了兩千多年的時間,我們的祖先就從北美極寒的阿拉斯加一路瘋狂血洗到了南美的阿根廷火地島,這期間北美47個屬,滅絕的34個屬,南美60個屬滅絕了50個屬。前面已經提到了獅子,老虎,美洲豹同屬于一個屬,而我們的祖先滅絕生物從來都不是按照數量來計算,都是以屬為單位的。我們的祖先還仍不滿足于此,飄洋過海到了澳洲大陸,由于澳大利亞大陸和歐亞大陸在地理上是長期隔離的,所以澳洲大陸的生態(tài)系統比較特別,除了鳥類和爬行動物,其他動物都是有萌萌的育兒袋。但是我們的祖先到了以后異常興奮,澳洲24種體重超過50公斤的大型動物滅絕了23種,或許是袋鼠的可愛讓我們的祖先心中泛起一絲波瀾,不然今天的澳大利亞袋鼠是不存在的。這種瘋狂的種族屠殺和物種滅絕持續(xù)到了一萬年前,終于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人種無一例外的被我們的祖先智人團滅了。從此智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地區(qū),達到了食物鏈頂端,一步成神,稱霸世界。(事實上中東和歐洲人體內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美拉尼亞和澳大利亞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這就涉及到作者提到的混種繁衍理論和替代理論)。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祖先如此迅速地達到食物鏈頂端呢,作者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源于7萬年前的一次認知革命。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人類大腦的連接方式和溝通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新語言的誕生。新語言的特別之處在于人類可以討論虛構的事物。比如在認知革命以前,任何動物都可以說“小心,有獅子”在認知革命之后,只有智人可以說“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就意味著智人可以講述沒有看過,碰過,聽過的事物。這賦予了智人一種前所未有的能力,就是進行大規(guī)模合作的能力,大批互不相識的智人因為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走到一起進行合作。
其實從古至今人類任何大規(guī)模的合作根基都是基于相信某個虛構的故事。例如國家的根基是國家故事,兩個互不相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相信國家主體確實存在,就有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彼此;教會的根基是宗教故事,兩個素未謀面的天主教徒因為同樣相信神被釘在十字架上,就能參加十字軍東征;司法制度的根基是法律故事,兩名律師在法庭上劍拔弩張,是因為他們相信法律,正義,人權。但是事實上以上這些概念都只是存在于人類自己的發(fā)明,存在于人類想象的故事里。在這個宇宙中沒有國家,沒有神,沒有法律,人權,他們并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想象的現實。
在認知革命以前,智人只會像人類的表親黑猩猩那樣靠著社會本能維系著一個個小團體,一旦團體較大,社會秩序就會崩壞,團體也會面臨分裂。但是認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通過講述虛構的故事來集結大批的人力進行合作。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被不同的虛構故事和概念圍繞,隨著人類社會的壯大和復雜,維系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更加細致和完整,所謂的文化就是這樣誕生的。
人類曾經是非常兇殘的物種,直到今天也會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或者任何其他理由都想把對方趕盡殺絕。但是文化演變讓人類走入文明社會,而且文化演變的速度是快于基因的演變。事實上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都有濫交的傾向,都想要把自己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這都是基因控制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這本書)。但是天主教父,佛教高僧,太監(jiān)會自愿放棄生育,這種對抗基因指令的行為是緣于文化的發(fā)展。
以上內容也只是《人類簡史》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而認知革命也是作者提到的人類歷史三大進程之一,人類歷史的三大進程分別是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以及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8
讀《人類簡史》已經有近一個月之久了。本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但由于作者扎實的歷史學知識,加上獨特的視角切入,導致我讀起來并沒有一覽而過的囫圇,而是“細嚼慢咽”的邊讀邊消化,這樣的一個月下來才讀了一半。
對于此書的點評,我想引用封底的話:
這是此類大歷史中最好的一本;規(guī)模宏大但絕非泛泛而談;具有時代性又不花哨,觀念驚世駭俗但絕不是個簡單的反對者。每個人都能在書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開始討論,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為什么,對我們都有好處。
——斯蒂文·剛尼 牛津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下面是一些閱讀感受和摘記:
第一部分:認知革命
45億年前地球形成,250萬年前開始出現了非常類似現代人的人類。250萬年啊,這是對于每個人類個體來說不敢想像的數字,但在人類誕生后的200萬年間人類并未有大的飛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演化所需要的時間線過于漫長,也可能是需要某個契機。因此在最初的200萬年之內,人類進化的進度與工業(yè)革命以來相比簡直像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那時的人類竟需要以食肉動物進食完的殘羹剩飯果腹。推測出這一點的證據是早期石器最常見的一種用途就是把骨頭敲開,人類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而后在40萬年前才有幾種人種開始固定追捕大型獵物。這一切在10萬年前智人一躍成為食物鏈頂端時才打破了平衡。這一轉變不僅讓生態(tài)系統猝不及防,更讓人類本身也不知所措。以后人類史上的眾多災難,不論是生靈涂炭的戰(zhàn)亂還是生態(tài)遭逢的浩劫,其實都是源于這場過于倉促的地位跳躍。
我們現在全球的人類皆是“智人”的后代,而在250萬年前到3萬年前之間地球上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人類,已知的比如:
分布在歐洲和西亞的尼安德特人 距今40萬~3萬年之間
分布在亞洲的直立人,也是存續(xù)最久的人類 200萬年~5萬年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梭羅人
印度尼西亞佛羅里斯島的佛羅里斯人,他們是身高不超過1米的侏儒
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
東非的魯道夫人 距今200萬年
學會使用火,無疑是人類進化中的一大飛躍;鸩恢箷屖澄锲鸹瘜W反應,還會起生物上的變化:經過烹調,食物中的病菌和寄生蟲就會被殺死而且吃熟食也大大減少了人類對食物的咀嚼時間。從一開始的`無意中認識火,到熟練掌握用火技能,這段時間大約經過了60萬年左右。直到30萬年前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及智人的祖先才能熟練用火。
認知革命起源于大約7萬年前,是歷史從生物學中脫離而獨立存在的起點。智人在認知革命期間爭霸了全球,消滅或者說取代了其他所有的人類。智人之所以能夠統治地球,我們認為和智人擁有比較大的大腦、會使用工具、有超凡的學習能力還有復雜的社會結構這些巨大優(yōu)勢有關。發(fā)生認知革命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但普遍認可的理認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接方式,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在發(fā)展出了語言后又賦予了這個語言最獨特的功能--“討論虛構的事物”。這種種集于一身的演化使7萬年前智人從東非擴張到阿拉伯半島,并且很快席卷整個歐亞大陸。
討論和編制虛構的事物,使人類越來越適應于團結合作。最開始的“八卦”讓人類產生凝聚力,逐漸人們編制出更多故事、規(guī)則使得人類群體、村落、甚至國家運行起來井然有序。
農業(yè)革命前大部分人生活在小部落里,每個部落少則數十人,最多不過數百人,人們以采集為生。智人在采集食物和原料的同事也在不斷的增長知識,比如對生存范圍內環(huán)境的了解、食物營養(yǎng)與否、有毒和無毒植物的區(qū)分、動物生活習性、簡單工作的制作等等。遠古采集者由于食物的多樣式,使得他們較少有饑餓或營養(yǎng)不良的問題。
32000年前的“德國施泰德”象牙制獅人雕像;12000年前以色列北部50歲女人和一副小狗的骸骨;15000~20000年前拉斯科洞穴的一幅鳥頭人身男子壁畫;9000年前阿根廷“手洞”壁畫,從這些考古發(fā)現中我們推測遠古采集者的生活和想法,可能他們那時已有了模糊的宗教、政治、戰(zhàn)爭概念,可惜這幅沉默的帷幕就這樣罩住了幾萬年的歷史。在這些年間,可能有戰(zhàn)爭和革命,有靈性激昂的宗教運動,有深刻的哲學理念,有無與倫比的藝術杰作。但即便我們猜測的再接近事實,也無從得知。
智人稱霸全球的過程中,必然會闖入一些以前無人涉足的處女地。大約45000年前住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智人發(fā)展處第一個能夠航海的人類社會。在此基礎上,就有了第一批移居澳大利亞的人,正是這些人為當地的大型動物帶來了滅頂之災。大型動物本身繁殖就十分緩慢,加上他們對人類的襲擊根本來不及防衛(wèi),更何況智人抵達澳大利亞時已經掌握了火耕技術,在他們大肆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況下,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澳大利亞。桉樹植物因為耐火,在災難中幸免于難,而以桉樹植物為生的無尾熊理所當然的成了幸運兒。
很多人認為工業(yè)革命之后加速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度,從而導致生物大量滅絕。但事實是智人征服地球開始,各種動植物就已經脫離了自然的選擇或淘汰,從古到今生物滅絕就沒有停止過,人類是地球最智慧的生物,卻肆無忌憚的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從這一點來看,人類真的聰明嗎?
地球每十萬年就有一次冰河世紀,我們是否可以這么設想,會不會哪次冰河世紀會將人類推向滅亡之路。幾萬年過去后,人類存在于地球上的痕跡將消失的無影無蹤,再過幾百萬或幾千萬年,如果地球上又出現了新的智慧生物,他們會不會對我們存在過地球上一無所知?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9
開篇先簡單的介紹一下《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本書的作者。作者名叫尤瓦爾·赫拉利,1976年生人,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可見其為青年怪才,目前是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此書雖說叫簡史,卻不是一本史書,作者通過將自己世界觀的線索連接起來,以獨特視角,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當代人的價值體系。另外,此書內容豐富、語言生動,不如一般的史書枯燥乏味,而書中很多內容分析之精妙、觀點之大膽、角度之奇特令人拍案叫絕,本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人類的歷史,而是作者從各類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觀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哲學和人類的基本思考。作為知識比較零碎的我們,讀此書再合適不過了。
此書告訴我們,我們從動物到上帝的轉變過程中有三個革命,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和科技革命,而貫穿始終的是不可缺少的三個能力,分別是虛構故事的能力、思辨推理的能力以及認知自我的能力。這三個能力中最令我感覺腦洞大開、新穎獨特而思考后又產生非常強烈共鳴的是虛構故事的能力,我也將著重與大家分享對于這個內容的思考和體會。
人類的起源智人原本也屬于動物的某個科,為什么和黑猩猩、巨猿從此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原因在于認知革命的影響,所謂認知革命是智人的認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發(fā)展,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認知革命之后,人類有了靈活運用語言和八卦周圍事情的能力。社會學研究指出:借由八卦來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隊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了這個數字,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即便是今天,人類團體還是繼續(xù)受到這個神奇數字的影響,社群超過150人后,連接的緊密度下降,許多成功的家族企業(yè)也是因為規(guī)模越來越大,開始雇傭更多人時遇到危機。八卦是最原始的合作基礎,現在的新聞頭條最多的莫過于某某明星又出軌了,于是人們群起而攻之,一時間大家同仇敵愾,宛如親密無間的朋友。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學校里,你總會發(fā)現有那么一群親密的小群體,他們掌握著周邊所有的八卦信息,風吹草動,草木皆兵。即使是兩個核物理學家坐在咖啡館里,他們也更愿意討論哪個人想當上系主任或院長,而不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什么人人都喜歡八卦?因為八卦傳遞了群體的社會關系信息,這種信息讓我們更加了解彼此,讓大家知道誰可靠,誰不可靠,討論八卦本身也增進了成員間的親密程度,從而有利于組織社會活動。合作的基礎在于了解與信任。黑猩猩通常幾十只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個小族群,這些猩猩之間十分親密,會一起打獵,一起抵抗外敵。族群之間的猩猩每天都得花上大量時間親密接觸,像是擁抱、撫摸、接吻、理毛、相互幫助。“如果都沒碰過面、沒打過架、沒相互理過毛,兩只黑猩猩就不知道能不能相互信賴,對方值不值得幫助,也不知道誰的階層比較高”。黑猩猩之間就是靠這種高親密的接觸,從而構建起的熟人社會。由于它的社交成本太高了,因此族群成員數量不可能過大,一般維持在20~50只之間。
八卦本身除了傳遞事實本身,還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當隨著時間的推演,八卦便上升成一種虛構的故事。尤瓦爾·赫拉利認為:人類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秘訣在于人類能創(chuàng)造并且相信某些“虛構的故事”,虛構故事是大規(guī)模合作的號角。眾所周知,智人的語言并不是世界上的第一種語言。每個動物都有著某種語言,比如螞蟻通過觸角說話傳達食物位置,青猴能夠準確喊叫警告獅子的靠近,鸚鵡也能夠學舌。但這些語言功能,包括螞蟻與蜜蜂的,都僅停留在描述性語言,用于傳達身邊環(huán)境的信息,沒有八卦能力,更不可能討論與相信不存在的東西。而“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如果你跟一只猴子說,如果你把手上香蕉給我,我將帶你去香蕉天堂,那里有吃不完的`香蕉,它還是不會放手。對于它們而言,時間是寶貴的,拿來向不存在的守護神禱告豈不是一種浪費?何不把握時間吃飯、睡覺、親親抱抱?但是智人相信了虛構故事,就像是吃了《圣經》里那顆知善惡樹的果實一樣,它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僅是部落的守護神、《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龐大的帝國夢、現代的國家等等。因為我們共同相信這種虛構故事,于是合作的基礎不再僅僅存在于熟人之間,相互不認識的陌生人也可以彼此信任,一起合作。一個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但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的人團結在一起,便能削山填海、改變世界。法律是虛構的故事,它支撐起帝國的構建。公元前1776年的《漢謨拉比法典》是幾十萬古巴比倫人的合作手冊;公元1776年的《獨立宣言》是現代數億美國人的合作手冊。無論是《漢謨拉比法典》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還是《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都是虛構出來的人類秩序。古巴比倫人對階層社會深信不疑,于是有了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奇跡;美國人對生而平等的深信不疑,于是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現代文明。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得以突破人數的限制,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農業(yè)革命讓人能夠開創(chuàng)出擁擠的城市、強大的帝國,接著人類開始幻想出關于神靈、祖國、有限公司的故事,建立起必要的社會鏈接。國家、法律、宗教、金錢、公司、商業(yè)市場本質上都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虛構故事。這一切都是黑猩猩、巨猿所做不到,而他們至今都保持著較小規(guī)模的合作方式,始終無法得到突破。
我認為從古至今,“虛構”故事的能力都是極為重要的。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在這里給虛構打了雙引號,我理解此虛構的含義并不是我們理解的一般含義。首先,你得有“虛構”的故事內容,再者你得使用各種宣傳方式去讓人信服你的故事,按照你設計的故事路線去行動,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能做到卻是相當困難的。這可以擴展到一個人的敘述能力、演講能力、感染力、影響力……而這些能力的提升,都和一個人的人生經歷、人品修養(yǎng)、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盡力去提升貫穿我們人生生涯的“虛構“故事的能力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0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兩部重磅作品。問世以來不僅在學術圈反響強烈,更引起大眾廣泛興趣,比爾蓋茨、Facebook扎爾伯格,還有我們北大懷有鴻鵠之志的林校長都推薦此書。作者1976年生于以色列,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
下面是我在聽這兩本書的時候在一個讀書群里的一些支零破碎的分享,或許可以引起你閱讀的興趣。
這本書并不是一本編年史,甚至很少有關于歷史事件本身詳盡的描述。作者在融匯了人類歷史、科學、文明認知的基礎上,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歸納、總結、思考,試圖從中找到規(guī)律性的東西,進而推演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明天。
在思考方式上,我覺得該書更接近哲學,特別是《未來簡史》。以史為鑒,在歷史的塵埃中探索、歸納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展望社會發(fā)展的未來。這些說到底是對人自身和周圍世界,以及他們相互作用間的思考,應該屬于哲學的范疇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哲學上的問題被科學解開,未來的“哲學”想必會是今日哲學、科學、甚至宗教的融合。在我看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就是這樣一種嘗試,反應了現代人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理性的思考以及推演,其思考的`本質更像哲學家,總結歷史僅是手段。
在兩部書中,作者反復論證一個貫穿始終的觀點:信仰(并非單指宗教信仰,而是對一切人類憑意識創(chuàng)造出來的概念的信任和服從,比如金錢、國家、公司、宗教、主義等等)讓人類可以大規(guī)模合作,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并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和進化進程。說白了就是精神的力量無比強大,人類其實是一直在別人和自己的忽悠中前行。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為何今天卻只剩下了我們自己?書中讓我們了解到現代人的祖先智人如何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進行種族清洗,成為唯一存活下來的一支。與此相比,在伊甸園里偷吃個蘋果那根本就不算個事兒。如果人類有原罪,這才是原罪!書中還有個有趣的說法:愛說閑話(gossip) 讓智人更聰明,從而滅了其他人類。
在后農耕時代,人類對記賬的要求催生了文字及數字符號的發(fā)明,而在計算機時代0、1兩個數字又構成了所有數字信息的基礎。阿拉伯數字實際是印度人最初發(fā)明,然后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但書中說小麥馴化了人類那段就很扯了,好像小麥有意識似的。
貨幣、帝國、宗教對人類融合的影響及塑造是非常有趣的一些章節(jié)。特別是宗教部分,更激起人對一些相關話題的濃厚興趣,比如像基督教這樣在早期可以說是充滿暴力的一神教,最終為什么會完勝相對寬容的多神教,是歷史的機緣巧合還是必然,甚至是切合了一些人性中更深層的東西。
個人覺得這類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它引發(fā)人的思考,其知識性的敘述甚至結論性的成果都不是我關注的重點。在書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考的誠意,覺得他是在認真思考那些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課題和現象,并不是以偏概全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
聽到近代部分,越來越有趣了。科學和帝國相互助力,終于使西方文明今天能夠主導世界,資本對戰(zhàn)爭及世界格局影響,加速了人類社會發(fā)展。對人們常說的“花明天的錢”真是有了更深一點的理解。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1
本書將人類史巧妙地分成三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yè)革命和科學革命。單就這個分類就足以把玩很久。因為相比較而言,認知革命時間跨度最長,農業(yè)革命次之,科學革命跨度最短。反過來,對人類變革影響最大的卻是科學革命。所以說,人類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自我認知階段,接著通過農業(yè)革命慢慢穩(wěn)定下來形成了村落、城鎮(zhèn)、國家,最終依賴著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發(fā)展出了科學,運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到了如今的現代。說到影響,其實歷史上每一個時代都給我們留下了遺傳基因,至今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本書作者認為:歷史的目的不在于做出準確的預測,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并非無可避免。這種歷史甚至要追蹤到幾百萬年前,F在的我們喜歡吃甜食,這件事就來源于遠古的采集社會,那時候唯一的糖分來源就是果糖,然而這種藏在植物中的寶藏,一年只能獲取一次,所以渴望吃到甜食的祖先們一定是吃到爽為止,吃完了估計還要搞個“爬梯”慶祝一下。于是乎對于糖分的喜愛就深藏在我們的基因當中,即使現代社會發(fā)明了蔗糖的.人工提煉,人類還是對糖分愛不釋手。于是,迎來了困擾人類的健康問題:肥胖。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肥胖問題的預防和解決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當然這樣的人類與動物并沒有什么差別,然而書中著重講述了人類是如何從一個食物鏈的中低層生物一躍到了食物鏈的頂端,甚至成為“上帝”的過程。這里面我認為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最特別之處就是他能夠虛構一個故事。從而讓更多的智人團結起來向一個目標奔去。書中舉了一個標致汽車的例子。我家里就有一輛標致車,他的車標類似施泰德獅人。過去標致汽車只是來自法國瓦朗帝蓋伊村的一個小廠,距離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遠。而現在的標致卻是個跨國企業(yè),全球員工50萬,年產量150萬輛,是什么讓這么多陌生人合作辦公的呢?標致公司又是什么呢?答:即使有一天標致汽車破產了,把公司員工裁員了,設備處理了,辦公室全毀了,公司本身也是存在的,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個公司是存在的。這個建立在人類集體想象當中的標致公司,他與實體世界并沒有什么連接。讓這個虛構之物與世界產生連接的是什么呢?就是語言。除了語言的力量,書中還展示出了文字、數字、金錢、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等等事物的原理。每每讀后我都要嘆服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就像評論家高毅說的,他竟能從用生物學制造的那只背上長耳朵的老鼠聯想到3.2萬年前的施泰德獅人,并能匪夷所思地產生“弗蘭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爾伽美什肩上企圖滅絕智人”這樣的奇想。這說的是人類可能通過基因重組制造出生化人,從而迎來新的人種和智人的末日。但作者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因為看得出他并不希望那一天的到來,而且這樣的結局和自我毀滅的方式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于是,作者提出了一個靈魂拷問:“我們人類到究想要什么?”從而將本書從歷史學層面提升到了哲學層面。
這里我也就不展開探討人生哲學和人生真諦的話題了,我深知自己水平不夠。如果朋友們悟到了,大家可以分享一下。但我真心感到這是一本曠世奇書。讀過之后愛不釋手,所以通過讀書分享的形式寫出來,希望有興趣的朋友能夠在茶余飯后聊聊他……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2
人類的融合統一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川老師也把這種變動趨勢類比過鐘擺。本書作者的觀點是: 合久必分只是一時,分久必合才是不變的大趨勢。
人類的融合統一是歷史的大方向。人類歷史上,我們虛構出來的金錢、帝國和宗教都曾加速了這個融合的進程。
文化,是一種人造的直覺,不同的人群,甚至是同一人群,或同一個人不同時間,虛構出來的觀點觀念,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矛盾。恰恰是“弭平矛盾”的天性,促進了文化的演化。
其中作者的一個觀點很有意思。說,信仰宗教是因為自己相信,信仰金錢是因為別人相信。
想起內圣外王這句話。我們在內要有自己信仰的真理——才能內圣。對外溝通,要尊重別人相信的真理——才能外王。尊重別人的相信,是溝通的王道。所以說金錢就擁有最廣闊最包容的心胸。
想起巴別塔的故事。原本我們擁有同一種語言,所以擁有建造巴別塔的能力。以至于“神”都忌憚了,瓦解了我們統一的語言和思想,于是人類多元化了,開始人為制造出了很多分歧,也就失去了團結的力量。
而時至今日,文化的融合和統一趨勢越來越明顯,是不是我們又擁有了建塔的能力,又可以一窺“神”界了呢?萍济菜埔呀浗o力我們這個自信。
科學革命
作者認為,近500年東方世界的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近代歐洲發(fā)現并承認自己的`無知,進而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是我們曾經的驕傲自大,讓我們東方在最近這次科技競賽中落后了一步。像階級分化一樣,細微的差異,會帶來搶占先機一方的良性循環(huán),落后一方的惡性循環(huán),再想迎頭趕上,就不容易了。多么痛的領悟呀。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開發(fā)占領利用或者叫掠奪與帝國主義的武力,相互支持。技術,支持武力,武力掠奪,也回饋技術以支持。
高船大炮,帶來強盜的同時也帶來了科學家和新思想。尤其是資本主義;趯ξ磥淼男判,資本家不憚于持續(xù)投入資本,帶動了經濟科技的發(fā)展。
當然作者沒怎么關注后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還有封建主義如何變成三座大山了哈。他更多從資本主義如何影響工業(yè)的巨輪,如何帶動科技革命的角度闡述,經濟政治和科技的關系及歷史進程。
科技革命讓智人從此過著幸?鞓返娜兆,文化趨同,漸漸弭平分歧與爭端,溫飽,醫(yī)療,科技的發(fā)展讓智人幾乎變成了神。
但是,力量越大,速度越快,風險也越大。未來我們可能開啟的是心想事成美夢成真的神仙時代。也有可能是毀之重來。
我剛工作的時候曾經讀過一首科學詩。很喜歡,還謄抄過。但沒留好,找不到了。作者我也沒記住。只記得主要觀點就是,不受限制的加速發(fā)展,結局往往是不好的。比如自由落體。比如高速上剎車失靈的汽車。
如果,那位科學詩人不幸言中的話,毀之重來的結果貌似就是必然的了。而重來后的主人是誰不好說了,反正智人肯定是出局了。
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似乎已經到了沒有我們做不到,只有我們想不到的地步了。飛速的發(fā)展,讓我們很難想象未來的樣子了。
而且方向上的失之毫厘,結果會差之千里。我們要慎之又慎了。
希望作者預測的對,融合統一,弭平分歧是歷史的大方向。希望我們全體人類可以心平氣和的,理智慎重的規(guī)劃我們的未來。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3
網絡的發(fā)展,使我們經常會看到國外媒體對中國人出國旅游沒素質行為的報道。其實這些所謂的沒素質只是一些偶然現象,說明不了什么問題?都源自各自家庭教育的不同造成的,根本沒必要上綱上線。
就算有這種“沒素質”,我想也不會像當年八國聯軍搶劫圓明園那樣,更不會像美國侵略伊拉克,舒利亞那樣的“有素質”。當看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就更能了解歐洲的整個發(fā)展史,便明白歐洲的發(fā)達強大和所謂的素質是怎么來的。也就能知道現代歐洲人表現的“所謂的素質”都是在他們祖先野蠻殺戮建立起來的。其實他們的身體里依然存在著侵略別人的基因。
從鄭和下西洋得以證明,當時的歐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優(yōu)勢。真正讓他們勝出的是他們的貪得無厭,不斷探索和征服的野心。雖然在過去中國有能力到達很多國家,但是中國從未試圖征服過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等其他國家。
但在當時的西班牙,英國,葡萄牙、法國,荷蘭等國家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把當地人滅絕,然后征服這塊土地。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或者傳說來諷刺這些歐美國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為。
當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伯茲.艾德林,在登陸月球前的幾個月,受訓于一個類似月球的沙漠,當地也是有幾個美國原住民部落。受訓時碰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原住民,老人問他們在做什么,航天員說他們屬于一個研究探險隊,不久之后就要登上月球。聽到他們這么說,老人沉吟了一會,問他們能不能幫個忙,
是這樣得,我們的族人都相信我們的圣靈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為我們族人帶個重要口信?
“要帶什么話”航天員問。這個老人用族語說了一串,并讓航天員背到滾瓜爛熟。航天員問:“這是什么意思”。
“啊,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靈之間的秘密”。等到航天員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個懂這個語言的'人,讓他翻譯出來,這個翻譯簡直笑翻了。翻譯說:這些航天員費盡心力背下來的這句話是:“不管這些人跟你說什么,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你的土地的!
從尤瓦爾.赫拉利提供的數據就能看出這些現在有素質的歐洲人祖先的殘忍和野蠻。
在1769年,當時的英國庫克船長遠征后的一個世紀間,數百萬的歐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西蘭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奪,原住民不僅人數銳減到90%,幸存者也嚴重受到種族歧視迫害。庫克遠征隊帶來的幾近毀天滅地的災難,至今尚未復原。他們征服在原本遺世獨立,生存繁衍長達上萬年的塔斯馬尼亞島原住民時,在之后的100年時間里,幾乎把他們滅族,有組織有計劃地殺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書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人類學、生態(tài)學、政治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學科角度闡述人類如何從一個狩獵的群體逐漸發(fā)展到現在的發(fā)達城市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來龍去脈。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敝挥兄罋v史,了解歷史。才能了解人性,F代的人和幾千年前的人一樣。貪嗔癡慢疑從來沒有改變過。
總之這是一部“奇書”,讀了《人類簡史》我們每每會為作者非同尋常的想象力而贊嘆。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4
《人類簡史》這本書是我從最一開始就看的一本書,因為《人類簡史》和《時間簡史》聽起來酷酷的。
但是我把這本書擱置了放到了最后來看,因為這本書真的值得我自己仔細的去揣摩,因為讀史使人明智,我是對于這種概論來的歷史性讀物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也只能是強行的一目十行把這本書看完,也并沒有吸收到太多太多的東西,但中間我也是有過思考。
這本書以我現在讀和思考的效果僅僅一千字是不足以表達的,所以我要把這本書的讀后感寫到至少兩千字也就是至少分成兩篇,這一篇就是關于個人的思考。
《人類簡史》說的就是人也就是基于人性,然后引發(fā)的一系列的事件。人從智人開始一直到當代我們現在所處的現狀,都是通過人性的一些生理上還有心理上的變化。
其實很簡單,舉個例子,我們?yōu)槭裁聪矚g吃糖,因為我們需要糖,我們身體本身是以葡萄糖作為能源消耗的,就像汽車要耗油一樣,我們人是要消耗葡萄糖來維持生存的。人的一系列的情緒都是通過激素還有一些蛋白質的信號傳遞來表達的,但是人為什么會產生意識還一直沒有定論。
基于此,我就思考了,為什么人通常都喜歡偷懶,因為懶是人的天性,人不人不愿意去做太過費力的事情,除非有一個他能夠預期得到的成果,或者是過程中的喜悅來給他繼續(xù)的動力。
很簡單,我摘抄了其中句話就是:人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想躲開;一旦遇到開心的事情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想去追求并且增加這份愉悅感。就拿我們現在上教練技術來說,我在上教練技術過程之中一直是痛苦的,我個人的思想是一直在聚焦痛苦的,所以我一直是沒有完全的投入的,但是當我取得一定成就的時候,并且拿到了從中獲得了喜悅,獲得了成就感的時候我就想拼命的,想要上山想要去走完教練技術這段旅程,這也是人類的天性吧。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面對,其實人最終都是要走向死亡的,也就是說,對于死亡,人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只有去面對。以平常心來面對這件事情,做到不讓死亡去干擾自己平常所下的決定和所做的一些事情,就像我現在遇到的那些困難,付出一些代價,還有導致的結果,我都是要去面對的。也就是說,即使我最終沒有辦法上山我也是要去面對的。其實以我現在的狀態(tài)來說上山我覺得也是會痛苦的,因為可能內心里覺得是給團隊拖了后腿。但是團隊因為我而圓滿,我是會比較高興的,但是我所面臨的痛苦是一定會面對的。
在提及科學的時候,其中有一個觀點是我十分的贊同,就是科學是沒有對錯的',但是使用科學研究成果的人卻是不一樣,在不同的人手中會達到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善惡之分。
這讓我看到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當一件事情發(fā)生的時候以受害者的心態(tài)來描述和以負責任者的心態(tài)來描述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但是事實卻是一樣的。再比如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走在沙漠里,只有一瓶水但是那一瓶水不小心被打翻的時候,悲觀的人會說,天哪,我們就只剩下半瓶水了,但是樂觀的人呢,他就會說,太棒了,我們還剩下半瓶水呢。
這就是這一件事給我?guī)淼膯l(fā),也就是教練技術中常說的沒有對錯,還有受害者和負責任者的心態(tài)。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 15
前幾日,終于看完了人類簡史,歷時近三個月,斷斷續(xù)續(xù),中間好多片斷現在幾乎都已經無法記起。目前只能憑著讀時的一些思考和勉強能搜索到的一絲記憶來談談讀后的感想了,主要說說關于人生格局的問題吧。
宇宙誕生距今135億年,用奇點大爆炸理論來解釋當時的情境就像是人類看煙花綻放的過程一樣,不知道奇點是否也有一個類似的初速度,一飛沖“天”,瞬間的爆炸,加速的膨脹,直到地球在45億年前形成,在大約38億年時孕育出生命,20萬年前出現智人的身影,再到7萬年前智人群爆發(fā)了認知革命,逐漸的開始了由非洲向世界各方擴張的步伐,雖然過著采集狩獵的日子,但也是無比逍遙自在的。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有5萬年,因為再次出現的農業(yè)革命使智人的生活漸漸的安定下來,開始形成小的部落,族群,社群,再擴大到王國,帝國,也便慢慢展開了我們人類文明璀璨奪目的五千年畫卷。這是宇宙發(fā)展中的某只小蝴蝶偶然間扇動的一次翅膀,還是地球人類命運的必然?
而距離科學革命也不過短短200年時間,地球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之快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人類乃至地球的命運的影響。這是人類文明經過厚積薄發(fā)后決意推動著地球文明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呢,還是地球生命的另一個新起點亦或人類的新征程?未來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它會在哪個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改變,讓當時看似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變成歷史的一種必然,現在很難說。我們平時從科幻作品里能看到很多關于對未來世界的構想,也有很多我們自己的想象,可哪一種會變成真實呢,亦或這里面的都不會發(fā)生呢,未來對于人類的意義又是什么?地球不會真的去流浪,但人類可能會。如果真的'出現這么一天,人類如何找到希望的曙光,在高級生命面前,恐怕也只能淪為螻蟻,連寄人籬下都談不上了。
我想,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下這朵美麗的“煙花”不斷綻放的過程中,不知出現過多少奇妙的星球和燦爛的文明,又不知道有多少個星球和文明正在湮滅和離我們遠去,我們對它們知之甚少,也不曾真正的了解(如果佛經里描述的都是真實的,那便是我們對這個宇宙全部的了解)。無論我們是否了解,它們也都是真實存在的,也有些曾經存在過或在不遠的將來會不斷涌現。
那我們出現的意義到底是什么?我們這些地球生命對于宇宙來講又算是什么呢?站在時間這個尺度上怕是什么也不是了。就像沒有誰會真正去關注一群螞蟻生存的意義是什么一樣,可能生存本身就是所有物種的意義所在。
然而如今生存已經不是人類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我們生而為人還是要自己去找尋一些意義的,雖然這些并沒有誰來賦予我們。本書作者給我們的啟示是追求快樂,可現在看來,我們的“快樂”大都建立在了其它生物物種的犧牲和苦難之上。我們越是顯示自己地位的至高無上,卻越是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面對人類現在科技的發(fā)展趨勢,作者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勢必會占領整個地球并可能成為地球新的主人。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所以說這可能是地球生命的另一個新起點。
點點“煙花”尚未熄滅,我站在其中的一!皦m!鄙,思索著自己的意義又將是去尋找些什么呢?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5-22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06-08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精選12篇)08-17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9篇)03-21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2000字(通用16篇)08-25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07-12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2-13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02-16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09-30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