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中國話劇由于社會變革需求應運而生。話劇原本是西方舶來品,英語名為Drama,最初中文譯名曾用過新劇、文明戲等名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脑拕〉钠鹪磁c發(fā)展的知識,歡迎閱讀。
話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篇1
話劇的起源
話劇藝術,一般是指以話和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戲劇。在歐洲各國,話劇被通俗稱為戲劇。戲劇的英文為drama、theatre,這源于希臘的劇場--theaton,意即“觀看的場所”。
戲劇藝術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術儀式等活動演化而來。后來逐漸發(fā)展為有文學、表演、導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其一般通過人物、情節(jié)、場面、沖突等表現一定的立意或主題,展現藝術魅力。
中國早期話劇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劇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當時稱新劇或文明戲。中國留日學生團體春柳社于東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錄》。至今,中國話劇已經走過了百年歷史。1928年,這種新劇由中國早期戲劇活動家洪深定名為話劇。
話劇的發(fā)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西方戲劇涌入中國之時,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也經歷著變革思潮的沖擊,掀起一股戲曲改良的熱潮。遂有了“時事游戲", 已融入了話劇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約翰書院的中國學生編演了一出名為《官場丑史》的游戲,演出方式同傳統(tǒng)經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節(jié)是從傳統(tǒng)戲曲中化用過來,為后來以文人演劇活動奠定了基礎。所以,人們把學生演時事新劇作為中國早期話劇的先驅。
中國話劇的第一個繁榮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這一時期中國話劇受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新浪漫主義多種思潮的影響和滲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景觀。但總的看,現實主義是其主調。由于西方新浪漫主義的浸染和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手法的吸收,五四時期話劇的現實主義又是富于詩意特色的詩畫現實主義。
話劇團遍布全國,這樣的發(fā)展更增加了話劇的影響力,在當時有一批話劇來響應。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之下,進劇場看話劇成為主流文化消費。就這樣,話劇藝術轟轟烈烈地進入了中國的`社會變革大舞臺。在那個變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戲即是消閑"的時代已經過去,話劇成為推動社會使之前進的一個"輪子",與此同時也涌現了大批的藝術家,老舍、田漢、曹禺、郭沫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館》、《于無聲處》等,無一不成為話劇改變一個時代的經典標注。
經典話劇
《茶館》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創(chuàng)作的話劇劇本,經由中國著名導演焦菊隱指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批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加參與演出。多年以來,這出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它已成為中國當代話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館》曾赴聯(lián)邦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演出,強烈反響,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
《茶館》以舊北京一家大茶館為背景,描寫了清末、民初、抗戰(zhàn)勝利以后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北京社會風貌。時間跨度50年,出場人物70個,確實展示了民族歷史變遷的恢宏畫卷。該劇的結尾處,幾位被世道摧垮、被命運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們抓出街上拾來的紙錢,帶著無奈的苦笑,為尚且活著的自己舉行祭奠。這一場面的出現,把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面貌刻畫得深刻細膩,也從中透示出這樣的時代必將結束,而新的時代必將到來的信息!恫桊^》演出的成功,既顯示了老舍戲劇創(chuàng)作的雄健筆力,也凝聚著導演焦菊隱舞臺處理的超人才華。
怎樣看話劇
看話劇,欣賞臺詞是一個重點,一部好話劇的臺詞一定是話里有話,跟人們習慣看的影視劇有前奏不同,話劇演出常常在你不知不覺匯總拉起大幕,人物在臺上走來走去,用一種夸張的與其說著平常生活中的話,就像拉著大嗓門在聊天。這就是話劇中的“話”,它主要用語言來作為表現手段,通過語言向觀眾講述故事、介紹情節(jié)、交代人物關系和矛盾沖突。
看話劇,第二個欣賞角度是看有沒有戲,這個戲是指戲劇性。我們判斷一個戲好不好看,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的戲劇性強不強。這個要求其實對所有的戲劇都一樣,只不過因為話劇獨特的表現形式要求它更具有戲劇性。所謂戲劇性,也就是強烈的戲劇動作和尖銳的矛盾沖突。
話劇的起源與發(fā)展 篇2
國話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樣式。為與傳統(tǒng)舞臺劇、戲曲相區(qū)別,被稱為話劇。中國話劇大體經歷了以下5個發(fā)展階段。
新劇時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劇啟示,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組織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東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錄》。同年,王鐘聲等在上海組織“春陽社”,演出《黑奴吁天錄》,這就是“話劇在中國的開場”。這種以對話為主要手段的舞臺劇被稱為新劇,后又稱文明戲。以后10年間,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漢先后出現文藝新劇場、進化團、南開新劇團、新劇同志會等一批新劇團體,演出《熱血》、《共和萬歲》、《社會鐘》等劇目,受到民眾熱烈歡迎。辛亥革命失敗后,新劇逐漸衰落。這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歐陽予倩。
愛美劇時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胡適、陳獨秀、傅斯年等人對新劇啟發(fā)民眾覺悟的力量給予特別的關注,推崇介紹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1919年胡適發(fā)表的獨幕劇《終身大事》是他們主張的代表。同時,陳大悲、歐陽予倩等人響亮地提出“愛美劇”非職業(yè)戲劇的口號,先后成立民眾劇社、辛酉劇社、南國社等戲劇團體;《獲虎之夜》、《名優(yōu)之死》(田漢),《三個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愛國心》(熊佛西)、《潑婦》(歐陽予倩)、《一只馬蜂》(丁西林)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誕生,為中國話劇建立了重要的文學基礎。1922年留美專攻戲劇的洪深回國參加戲劇協(xié)社,針對文明戲的不良習氣,從劇本、舞臺紀律、導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膽改革,推行男女合演,從而形成完整的話劇藝術體制。1925年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成立,為話劇人材的培養(yǎng)提供了一塊陣地。田漢主持領導的南國藝術運動,最能體現20世紀20年代新興話劇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劇目,培養(yǎng)了陳凝秋、陳白塵、趙銘彝、鄭君里、吳作人等一批藝術骨干。1929~1931年歐陽予倩主辦廣東戲劇研究所,出版《戲劇》刊物,組織演出《怒吼吧,中國》等幾十個劇目。歐陽予倩、洪深、田漢被公認為中國話劇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創(chuàng)意將英文Drama譯為“話劇”,區(qū)別已陳腐的“新劇”,中國話劇從此定名。
左翼戲劇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29年上海藝術劇社成立,提出“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1931年1月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成立,從此中國話劇進入以左翼戲劇運動為主的發(fā)展階段。左翼“劇聯(lián)”總盟設在上海,領導北平(今北京)、南京、廣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個左翼劇團,演出《血衣》、《亂鐘》、《怒吼吧,中國》、《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進步話劇,涌現出夏衍、于伶、陳白塵、宋之的等一批新劇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趙丹、舒繡文等舞臺藝術家。1935年上海業(yè)余劇人協(xié)會成立,演出《娜拉》、《欽差大臣》、《大雷雨》、《武則天》、《太平天國》,40年代劇社演出《賽金花》等大型劇目,舞臺藝術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劇作家曹禺的著名劇作《雷雨》、《日出》、《原野》問世;1933年中國第一個營業(yè)性劇團中國旅行劇團誕生并堅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縣農民戲劇實驗在做話劇嘗試;“紅色戲劇”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革命根據地十分活躍,演出《二七慘案》、《八一南昌起義》、《我紅軍》等幾百個劇目,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戰(zhàn)斗士氣。1935年在南京成立國立戲劇學校,以后14年中培養(yǎng)學生千余名,演出獨幕、多幕劇近180出,活動遍及蘇、湘、鄂、川等省,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話劇開始了大普及、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階段。1937年“七七”事變后,戲劇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衛(wèi)盧溝橋》,并迅速組成13個救亡演劇隊奔赴各地宣傳抗戰(zhàn)。1937年12月31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xié)會在武漢成立。1938年夏在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下,匯聚武漢的進步戲劇工作者組成10個抗敵演劇隊、4個抗敵宣傳隊、1個孩子劇團,分赴各戰(zhàn)區(qū),與各地自發(fā)組織的演劇組織及抗日根據地的話劇演出相結合,宣傳演出遍及全國城鎮(zhèn)鄉(xiāng)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壯闊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屆戲劇節(jié)上演曹禺、宋之的編劇的《全民總動員》,轟動一時,可謂這時期劇目的代表。1939年后話劇運動重心開始轉入城市,中國萬歲劇團、中電劇團、中央青年劇社等有影響的專業(yè)劇團在重慶成立,話劇演出劇場化!兑荒觊g》(夏衍)、《國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霧重慶》(宋之的)等一批優(yōu)秀劇目誕生。1941年成立的中華劇藝社、1943年成立的中國藝術劇社帶來營業(yè)演出的新特點。從1941年至1945年重慶各劇團連續(xù)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國春秋》(陽翰笙)、《法西斯細菌》(夏衍)、《戲劇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劇目150余臺。1944年2~4月,廣西桂林舉辦了規(guī)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28個文藝團體演出話劇27臺,是一次話劇藝術的大展覽大檢閱。在抗日根據地成立了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延安青年藝術劇院、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和大量的文工團、宣傳隊活躍在農村、部隊,《流寇隊長》(王震之)、(你走錯了路)、(姚仲明等)、《李國瑞》(杜烽)等劇目,突出表現了中國話劇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解放戰(zhàn)爭時期,話劇活動處于低潮!肚迕髑昂蟆罚┒埽、《升官圖》(陳白塵)、《麗人行》(田漢)的上演是這時期的重要收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7月中國戲劇工作者協(xié)會(后改名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在北京成立,中國話劇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階段。黨和政府重視話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先后成立了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話劇團以及各省、自治區(qū)、大軍區(qū)的專業(yè)話劇團!洱堩殰稀、《茶館》(老舍)、《蔡文姬》(郭沫若)、《關漢卿》(田漢)、《萬水千山》(陳其通)、《馬蘭花》(任德耀)等優(yōu)秀劇目大量涌現;焦菊隱導演的《蔡文姬》、《茶館》顯示了話劇的民族化追求,黃佐臨導演的《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介紹了布萊希特的演劇思想;文化基礎薄弱的少數民族地區(qū),50年代后也出現維吾爾、蒙古、朝鮮、藏語的話劇演出,擴展了話劇藝術領域。隨著文藝界“雙百”方針的討論與貫徹,1962年后出現了《霓虹燈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陳耘)等優(yōu)秀劇目。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話劇進入發(fā)展的新時期。在突破舊舞臺局限、革新戲劇觀念、豐富話劇藝術表現力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索。戲劇創(chuàng)作上的無場次結構、意念化形象塑造、時空跳躍情節(jié)、模糊主題等嘗試,舞臺藝術上的運用面具、中性服裝、幾何圖形布景道具,激光燈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墻,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四面觀眾等形式革新,引起戲劇理論界的關注,出現了一場戲劇觀念與形式革新的討論,對中國話劇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時期話劇對外開放與交流也更為寬廣,自1986年后成功地舉辦了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奧尼爾戲劇節(jié)。北京人藝的《茶館》多次在歐、美、日、港演出,中央戲劇學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訪希臘,均獲得很大成功,是中國話劇走向世界的良好開端。
【話劇的起源與發(fā)展】相關文章:
街舞的起源與發(fā)展10-10
舞蹈的起源與發(fā)展10-06
昆曲的起源與發(fā)展09-09
京劇的起源與發(fā)展08-24
揭秘咖啡的起源與發(fā)展10-10
關于咖啡的起源與發(fā)展10-08
街舞的起源與發(fā)展簡介09-14
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09-12
踢踏舞的起源與發(fā)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