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粵語親屬稱謂的講解
導(dǎo)語:粵語文化源遠(yuǎn)流長,親屬稱謂也充滿文化氣息,下面YJBYS小編講解粵語親屬稱謂,歡迎參考!
一、富有粵方言色彩的親屬稱謂
曾祖父(太爺)
曾祖母(太婆)
祖父(阿爺、爺爺 )
祖母(阿嫲、嫲嫲)
外祖父(阿公、公公 )
外祖母(阿婆、婆婆)
伯父(大伯 )
伯母(伯娘)
叔父(叔叔、阿叔 )
嬸母(嬸嬸、阿嬸、家嬸)
姑父(姑丈 )
姑母(姑媽、姑仔(僅指小姑子))
姨父(姨丈 )
姨母(姨媽、阿姨、姨仔(僅指小姨))
舅父(舅父、舅仔、舅父仔(僅指小舅))
舅母(舅母、妗母、阿妗)
父親(爸爸、阿爸、老竇、爹啲)
媽媽(母親、阿媽、老母、媽咪、老媽子、媽子)
岳父(岳父、外父、阿爸 )
岳母(岳母、外母、阿媽)
丈夫的父親(家公 (僅背稱)、阿爸)
家婆(丈夫的母親 (僅背稱)、阿媽、奶奶)
妻子(老婆、老婆仔、愛人(僅背稱)、內(nèi)人(僅背稱)、女人(僅背稱)、黃面婆 (表鄙視的.背稱)、財政大臣(含戲謔意味的背稱)、米飯班主(和財政大臣同理)、人哋個老母(別人的媽媽即孩子他媽))
丈夫(老公、老公仔、愛人、人哋個老竇(別人的爸爸,即孩子他爹))
哥哥(哥哥、阿哥、哥、大佬 )
嫂子(阿嫂、大嫂)
姐姐(姐姐、家姐 )
姐夫(姐夫)
弟弟(弟弟細(xì)佬 )
弟婦(弟婦)
妹妹(妹妹阿妹妹細(xì)妹 )
妹夫(妹夫)
兒子(仔、阿仔、仔仔)
女兒(女、阿女、女女)
侄兒(侄、侄仔)
兒媳(心抱(“新婦”的變音)、家嫂(僅面稱))
女婿(姑爺)
孫子(孫)
曾孫(曾孫、塞(這里指找了個同音字))
二、粵語親屬稱謂的構(gòu)詞特點
1.前綴”阿””家”多
例如:阿爺、阿嫲、阿公、阿婆、阿叔、阿嬸、阿爸、
阿媽、阿哥、阿嫂、阿妹、阿仔、阿女、家嬸、家公、家
婆、家姐家、嫂
2.后綴”仔”多
(1) 表兒子或后綴帶”兒子”的稱呼語
例如:仔、仔仔(表昵稱)、侄仔
(2) 無論男女,稱呼父母輩的兄弟姐妹年齡中較小的,表親昵
例如:姑仔、姨仔、舅仔、舅父仔
三、粵語親屬稱謂中的.音變
疊音詞的變調(diào)
(1) 疊音詞的第一個字讀(2 1) 調(diào)值第二個字讀(55) 調(diào)值
例如: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哥哥、姐姐
另外,”爸爸””媽媽”不變調(diào),即”爸爸”兩個字都讀原來的(21) 調(diào)值,”媽媽”兩個字都讀原來的(55) 調(diào)值,用于現(xiàn)在一些父母對小孩子的自稱或小孩子對父母的稱呼,表示親昵。公(21) 公(55) 也可讀為公(55) 公(55) 婆(21) 婆(55) 也可讀為婆(21) 婆(21)、婆(21) 婆(35)
(2) 疊音詞的第一個字讀(2 1) 調(diào)值,第二個字讀(35) 調(diào)值
例如:婆婆、奶奶、弟弟、妹妹、仔仔、女女
“奶奶”第一個字讀(21) 調(diào)值,第二個字讀(35) 調(diào)值時,是普通話中表祖母的稱謂在粵語中的'讀法。”仔仔”
“女女”是父母對兒女的愛稱,如果”女女”兩個字都讀(55) 調(diào)值,則是父母對年幼的女兒更親昵的稱呼。
2.語流中的音變
粵語稱謂詞的語流音變主要為同化現(xiàn)象。例如,”心抱”是”新婦”的變音,”抱””婦”中古讀音相同,
“新”韻尾為[n] 受后面音節(jié)雙唇輔音的影響,[n]韻尾都成[m]韻尾,于是變成”心”的讀音。
在”妗母””妗”中,”舅”被后面的”母”的雙唇輔音[m]同化讀音變?yōu)轫嵨矠閇m]的”妗”。
四、從粵語親屬稱謂看民俗文化
粵語親屬稱謂語隨社會發(fā)展變化而變化。一些帶有封建色彩的詞語被淘汰了,如舊稱丈夫的母親為”安人”(源于古
代對官府夫人的稱號),現(xiàn)在”安人”只在古裝粵劇中應(yīng)用。
另外,母親的舊稱也有”阿家””家”,舊社會一夫多妻制中,大母親為一家之主,對小母親(庶母)稱”細(xì)姐”,而現(xiàn)代社會實行一夫一妻制,這些稱謂就自然消失了。受香港粵語影響,近年來出現(xiàn)很多英譯粵語化的稱謂詞,例如爹啲源于英文中的daddy, 媽咪源于mammy 。這些稱謂詞僅在小孩子和部分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中使用,而且叫起來親昵熱情,帶有一些孩子氣。從夫系稱謂和妻系稱謂可以看出,現(xiàn)代社會的男女平等觀念日漸深入民心。以前男性鄙視女性,丈夫稱妻子為”煮飯婆””黃面婆”現(xiàn)在女性地位提高,很多都成為家中收入來源,有些還掌管各種日常支出,因此有些丈夫不得不”尊稱”妻子為”財政大臣””米飯班主”,并且稱呼時還含有一些無奈的意味。丈夫稱妻子的父母和妻子稱丈夫的父母,稱謂詞越來越傾向一致,多為普通的.”阿爸””阿媽”,反映了男性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平等和夫妻關(guān)系的親密。
粵語中的稱謂語,反映了以廣州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珠三角作為中國的南大門,時刻接受著各種外來文化的影
響現(xiàn)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而社會變化中的新觀念也反映在人們的稱謂與變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