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島七夕習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
青島《即墨縣志》載:“七夕婦女供織女圖,穿針乞巧,有喪者先日設筵祭先靈,戚友饋紙錢”。七夕家家戶戶做“巧果子”,有的這天生綠豆芽,稱“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織女像前擺瓜果、“巧餅”、“巧芽”,禱告乞巧。
1、磕巧果
青島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餑餑”,是用模具磕出來的觀賞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幾何圖形,上有各種精美的吉祥圖案。常見的有蓮蓬、桃、虎、獅、貓、猴等。
據(jù)了解,人們在不同節(jié)日,選擇不同題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種類很多,常在一塊長約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紋,諸如“福祿壽喜”形成一套。同時常用的`還有壽桃模、蓮子模等,用于結婚、壽誕、年節(jié)宴會,寓意連生貴子,多福多壽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來非常簡單。先將面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然后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炸至金黃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撈起來,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雞蛋和糖,不摻一點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塊劑子,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進爐一烤,香飄十里。
在鍋里烙熟之后,用紅線加秸草支撐串起,下綴彩穗。十幾個巧果為一串,掛壁間或兒童脖子上,作為裝飾或零食,據(jù)說吃了巧果,孩子心靈手巧。有的地方這天生豆芽,稱“巧芽”。
2、看天河
初夜,人們在村外或院內(nèi)席地而臥,遙望天河,預測秋季作物收成如何。農(nóng)諺說:“天河彎彎吃干飯(收成好),天河直溜吃氣餾(歉收)!碑斎藗兛吹綇潖澋奶旌訒r,便互相傳告,預慶豐收。
《昆新合志》中還稱:“七夕天河去,以河來日久速,卜米價貴賤!碧旌蛹淬y河,七夕時銀河最明亮壯觀,七夕后銀河有時明亮有時晦暗,農(nóng)家的經(jīng)驗是根據(jù)銀河明亮晦暗的先后來預測米價的貴賤,這里有迷信的成分,但銀河的亮度與時間的關系也可能與自然災害有關,從而影響稻子的產(chǎn)量及大米的價格。
3、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帶有神秘色彩的習俗活動。每逢七月七夜,大人們都在仰望天河的時候,她們卻秘密串聯(lián),背著自己的父母,帶著野炊的工具和食物來到場院邊、草垛后等隱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誠地向織女姐姐敬獻,讓織女姐姐賜給她們一雙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許出門,尤其是夜間,但是七月七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許女兒結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們最愜意的一天。
晚上少女們在庭院中擺放供桌,掛織女圖,擺上時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擊掌,唱著乞巧歌,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嶗山、即墨一帶的婦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針線活,如針織、刺繡、花邊、繡鞋等,湊在一起過乞巧節(jié)(有炫耀和相互評比的意思)。
全國各地有不同的七夕乞巧習俗:如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人們在這一天要吃“巧果”,晚上女孩則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在廣州地區(qū),七夕到來之前,姑娘們要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七夕之夜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關于青島七夕習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相關文章:
七夕習俗之吃巧果05-12
七夕乞巧習俗05-09
七夕習俗之乞巧05-11
七夕巧果的做法10-11
關于乞巧七夕的民間習俗歸納05-14
乞巧七夕的習俗參考05-15
乞巧七夕的習俗來由05-15
盤點七夕乞巧的習俗05-12
簡述乞巧七夕的習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