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yè)季,大家都想找個好工作,進家好公司。不過,什么是判斷一個公司好壞的“”?近日,網(wǎng)上流傳的一個“鑒別方法”,引來眾多網(wǎng)友的熱議。也有網(wǎng)友說,照這樣衡量,沒有幾家公司不“中槍”的。
網(wǎng)上流傳的“壞公司鑒別方法”,當然是從員工的立場出發(fā)的。這就難免不盡完善,也缺乏標準應有的權威。好壞還要看社會責任和社會效益。但若深入想想,你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標準,并非沒有一點價值。至少它是員工好惡的反應,表達了員工的心聲。甚至,你可以把它當做另類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真正讀懂了標準的蘊含,采納了其中的“營養(yǎng)”,沒準也是一種正能量呢。
不信,就讓我們抽出幾條略加鑒賞,看看所論有無道理。
其一,“設立績效獎,就是把你每月工資的30%留出來,等到一個季度后如果你的KPI達標就足額發(fā)給你,不然就扣掉這30%,而考核的標準往往是領導的心情是否好壞。”(“方法”第3條)相信這種工資制度,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設立績效獎當然沒錯,但從工資中抽出一塊,就顯得極不合理。因為工資是員工與公司的約定,是最基本的勞動報酬。只要員工沒有違背公司制度,給公司造成經(jīng)濟損失或形象損害,在完成本職任務時領取約定工資,這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結果,體現(xiàn)了按勞取酬的公平。如果公司在員工努力之下取得了更大的效益,公司拿出其中的一個部分用作獎勵,當然值得提倡,因為這是雙贏的選擇,是公司保持長青的動力。既便是公司效益下滑,也不能在員工工資上動歪腦子。除非你有證據(jù)證明員工是效益下降的原因。既然員工并不處于決策地位,就不能向員工轉嫁危機。這應是企業(yè)(法人)的道德所在?墒怯械钠髽I(yè),總是借“結構工資”的名義,把員工的工資分為幾塊,然后進行“秋后算賬”。理論上說,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達標了,就能補發(fā)你所扣部分。但指標是公司定的,你總會因某個指標完成不好,拿不滿績效工資。就算拿滿了,也是自己“獎勵”自己。這種“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游戲,常常被HR津津樂道。其實其中的奧妙,大家都心照不宣,只是平時不愿說破罷了。
其二,“加班不給加班費,還要說:"公司是不鼓勵加班的!"”(“方法”第5條)這一點也很常見。許多公司動輒加班加點,又不按國家規(guī)定向員工支付加班報酬。為了堵住員工的口,有的公司將工資分解為“計時工資”或“計件工資”。表面上看,你干得越多拿得越多,干得越少拿得越少,似乎公平合理。但是,這種制度抹煞了“八小時”工作制的靈魂,讓加班與非加班沒有區(qū)別。舉例來說,你每天工作12小時,八小時和八小時外的四個小時,國家給予不同的待遇,工資含量并不相同。這是國家層面的人文關懷,也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請問,以這種方法(還有其它伎倆)算計員工的公司,能算好公司嗎?
其三,“不尊重員工,好像員工就是她/他的仆人一樣,呼來喚去。”(“方法”第8條)這更是司空見慣的一種現(xiàn)象。本來勞資雙方,因為生產資料占有的差別,就處于極不平等的地位。而弱勢一方的員工,往往對老板忍氣吞聲,為了保住生存的飯碗,有時不得不看人家臉色。不是有句時髦的話么“現(xiàn)在工作不努力,將來努力找工作。”為了不致找工作時東碰西撞,現(xiàn)在還是忍了算了。但是不客氣地說,有的老板個人素質太低,總以為資本高人一籌,人格就高人一等。不懂得“生而平等”是普世的價值追求。在等級觀念驅使下,他們對員工呼來喚去頤指氣使,就是不關心員工生活,而且什么違背人性和法制的事情,有時也能干得出來。比如蔑視員工權益、不簽勞動合同、拖欠員工工資、輕慢屬下女性
在我看來,員工總結的“壞公司鑒別方法”,雖然也有偏頗,但卻是一種意愿的表達和情緒的宣泄,而且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員工的心理。員工是公司的第一要素,是公司財富的不竭源泉,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想把公司辦成百年老店,就不能不考慮員工的訴求和員工的好惡,給他們創(chuàng)造快樂工作的條件。而重視公司優(yōu)劣“鑒別法”,就是放下身段,給員工以希望和歸屬感的正確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