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英國留學生活PK美國,留學體驗大不同

發(fā)布時間:2017-03-16 編輯:lm

  在生活上,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更接近。在學術上,兩國的優(yōu)勢各有所長,如果你密切關注世界時事,希望自己學習的知識能夠盡快地學以致用,那么也許美國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思考,希望研習一些純粹的理論問題而遠離世俗的喧囂,那么也許英國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我運氣比較好,能夠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學習,實為人生一大幸事。劍橋和哈佛都是世界一流高校,很難說誰更好一些。實際上,哈佛大學就是由劍橋大學的一批學者創(chuàng)立的。哈佛大學所在的地方,名字也叫Cambridge,和劍橋完全一樣。但是國內(nèi)經(jīng)常翻譯為坎布里奇,以區(qū)別于英國的劍橋。剛到哈佛的時候,和同學們聊天,他們一口一個Cambridge搞得我很迷糊,總覺得他們是在說英國那個。

  盡管二者有如此淵源,英國和美國也同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建立的英語國家,但在兩個地方生活學習的感覺其實差別很大。沒有在兩地長期居住生活的中國人,很難想象。在兩個國家學習,培養(yǎng)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想要申請出國的同學,很有必要了解這些差異。

  英美生活文化氛圍對比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是世界上都很有名的,剛一接觸,會覺得他們彬彬有禮,言談舉止都非常有風度,很有貴族范兒,膜拜之情油然而生。但接觸久了,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彬彬有禮的背后,多少隱藏著一些傲慢和保守。他們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禮儀和態(tài)度,很難做深入坦誠的交流,即使你在英國呆很長的時間,也很難融入他們的圈子。在英國,不同文化背景來的人們會更喜歡呆在自己國家的那個小圈子里,文化之間的交融并不密切。英國本土的學生,周末就湊到酒吧喝酒狂歡;俄羅斯的同學們會每個周末到東正教堂做禮拜;中國的學生則會每個周末聚餐打牌;法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我在英國呆了很長時間,幾乎沒有交到什么外國的好朋友,天天湊在一起的還是那幾個中國同學。

  剛開始,我還以為英國人和美國人是一伙的,因為他們都說英語。后來才發(fā)現(xiàn),事情并非如此。去蘇格蘭旅游的時候,遇到一個到英國來旅游的美國小伙子,我們請他一塊吃我們做的飯。他很開心,就跟我們聊起來。談到英國人,他說:“Our governments are OK, but our people are quite different.”(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總是一個鼻孔出氣,但英國人和美國人其實互相瞧不上。)英國人認為美國人缺乏教養(yǎng)、庸俗墮落,美國人則認為英國人高傲保守、冷漠刻板。

  等我到了美國,立刻感覺到這種巨大的差異。美國佬是很大大咧咧的,說話的時候動作很夸張,對人總是充滿熱情。因為沒有那么多規(guī)矩和禮貌,溝通起來反而更容易。感恩節(jié)的時候,我們的教務秘書——一個西點軍校的畢業(yè)生、退役軍官,把各個國家的同學們邀請到他家里聚餐——這種事在英國幾乎不可能發(fā)生。他的家非常大,就像宮殿一樣,客廳可以容納50人同時進餐。我們吃的很開心,在席間致辭的時候,他就說:“歡迎你們來到美國,請千萬不要把自己當作外國人。這里沒有外國人。我的爺爺是德國人,我是德國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愛爾蘭人的后裔;某某教授是日本人,我們的主任是葡萄牙和英國的混血……所以其實大家都一樣,往上追溯幾代人都是從國外過來的。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建立的國家,只要你喜歡這里、愿意住在這里,你就是美國人,也可以同時是其它任何國家的人。”

  這番話讓我覺得非常感動。這是一個大國和她的人民才能有的氣度。在英國,這種話幾乎不可能聽得到——那是一個有著保守的宗教信仰和悠久的歷史傳承的國家,即使是社交宴會,也一切都得按照古老的傳統(tǒng)來。在劍橋,也時常會有各國同學都參加的大聚餐,叫做Formal Hall,翻譯成中文應該叫正式晚宴。參與者必須穿正裝,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學院,西裝革履可以勉強過關,但在一些歷史悠久的保守的學院,比如牛頓所在的三一學院,西服也不行,正式的服裝是Gown,就是黑色的學袍——哈利波特電影里面穿的那種。吃飯之前所有人起立做告,由學院院長用拉丁文說:“感謝主賜予我們食物,阿門!”所有人跟著念:“阿門!”然后坐下吃飯。飯菜永遠是三道菜:首先是面包和開胃酒水,然后是土豆和牛排,最后是甜點,挨著順序上,吃完一道換下一道。晚宴的桌子是一排一排的,不是圓桌,而且吃飯的時候不允許走動,所以你只能和對面以及左右的人聊天,碰到誰是誰,看見隔著兩個位置的地方坐著美女,也是沒辦法過去搭訕的。我剛開始還覺得挺好玩,跑到不同的學院去吃Formal Hall,吃了幾次就覺得這種規(guī)矩太多的聚餐比較無聊,就懶得去了。

  在周末,傳統(tǒng)的英國人會嚴守基督教關于禮拜日休息的規(guī)定,除了出售旅游用品的小店以外(因為他們只有在周末才有好生意),整個劍橋的銀行、超市、集市等等通通關門閉戶,想要在星期天買些日常生活物資幾乎就是不可能的。最神奇的是圣誕節(jié),根據(jù)我在國內(nèi)的經(jīng)驗,這么重要的節(jié)日,肯定街上有很多人,有很多好玩的節(jié)目……已經(jīng)跟中國的同學商量好到了晚上出去逛街。誰知道一出門,連個鬼影子都沒有,冷清的出了奇。原來英國人過平安夜都是在家守著不出門的,唯一有人的地方就是教堂,一個個安靜肅穆的坐著,連聲咳嗽都沒有,聽上面的人用古典的拉丁文朗讀《圣經(jīng)》。那種嚴肅的氣氛,我從來沒在其它地方見過。我跟我的同學,又聽不懂拉丁文,坐著又不敢走動,憋了兩個小時可算完事了,這才溜之大吉。

  相比之下,美國不管是周末、重要節(jié)日,街上都人滿為患。哈佛的周末聚餐和Formal Hall比起來要自由散漫的多。就在肯尼迪學院中間的那個大草坪的石頭桌上,擺滿了各種食物,有牛肉、土豆、水果、米飯……自己端著一次性餐具去取,然后隨意坐在凳子上或者草地上三五成群的聊天,享受周末的陽光……如果趕上盛大的節(jié)日,比如一年一度的查爾斯河皮劃艇大賽(Head to Charles),那就是沿著查爾斯河的兩岸排上各種食物,連綿有好幾百米,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可以一邊觀看皮劃艇比賽一邊各種吃。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下,人與人的交流、文化和文化的交融,就會變得容易了許多。

  另外一個更具體的對比是,美國的超市食物種類繁多,很容易買到適合中國人胃口的食品,如果到華人超市,不僅國內(nèi)的食品全都買得到,而且還比美國超市便宜;美國的中餐館也很多,價格也很公道。反之,英國一般的超市則很少能買到中國食品,專門的中國超市價格又很高,中餐館數(shù)量比較少價格也高。這還是跟美國文化比較寬容有關系:美國佬只要好吃的東西基本什么都吃,并不拒絕中國食品;而英國人比較保守,所以英國的中國食品主要還是依靠華人這個群體來消費,因此賣這些東西的地方很少,平攤下來各種進貨成本就會比較高。

  總之,在生活上,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和中國人更接近:比較喜歡享受世俗的生活,吃吃喝喝,沒那么多規(guī)矩。因此如果一個典型的英國人、一個典型的美國人和一個典型的中國人在一起,如果他們在語言上沒有太多溝通的障礙,大部分情況下,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美國人會和中國人比較談得來。正因為如此,對中國的留學生來說,融入美國社會要遠比融入英國社會容易得多。

  英美學術文化氛圍對比

  看起來,我說了英國不少壞話,而把美國的留學生活描寫的無比美好。其實,如果有人問我,更喜歡更懷念在哪里的學習和生活。我的回答會非?隙ǎ簞,英國的劍橋。

  保守和刻板,也有它的好處。文化和歷史,能夠在這里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沉淀。我到劍橋的時候,正好趕上劍橋建校800周年校慶,時間長得有點讓人暈。幾百年前的街道和建筑,保存的非常好,基本上沒有怎么變。三一學院、國王學院、皇后學院……這些成立數(shù)百年的學院,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筑,氣勢恢宏、美輪美奐,實在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第一眼看到它們的時候,被徹底的震撼了。它們不是被當成文物古跡保存起來供人參觀,而是一直在使用,是學生們的宿舍、教室、食堂,老師們的住所、辦公室。里面有現(xiàn)代化的供水供電設施,教授的是最前沿的科學,但是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方式、教學方式還是和幾百年前沒有太多差異。想到自己將要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和學習,簡直快要陶醉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只有在這種地方才能寫得出來。

  由于宗教傳統(tǒng)深厚、規(guī)矩很多,社交活動不像美國那么熱鬧和誘人,這里就多了一分安靜和沉穩(wěn)。因此,這里才是最適合一個人安靜的讀書、學習、思考的地方。每個學院,最高大巍峨的建筑,必定是教堂,以凸顯人類的渺小和上帝的偉大。那些數(shù)百年始終不曾改變的建筑和傳統(tǒng)時刻在提醒著人們:你只是這世界匆匆來去的過客。達爾文、牛頓、克倫威爾、凱恩斯、丘吉爾……這些人都到這里來過,看過同樣的風景,走過一樣的街道。再自命不凡的人物到了這里,都會心生敬畏,懂得謙卑。帶著這種心態(tài)去讀書學習,顯然會比帶著狂傲之心去學習能夠獲得更多的進益。

  在劍橋舉辦的各種學術講座,大部分也會比較關注一些永恒的、抽象的主題,諸如宗教神學之類的,即使是政治學經(jīng)濟學這種比較貼近社會生活的講座,其內(nèi)容也會偏向抽象的哲學思考或者數(shù)學模型之類,總之就是讓正常人絕對聽不懂那種,跟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生活隔著那么一段距離。反之,在哈佛,各種講座就是什么熱門講什么,諸如中東戰(zhàn)亂、中國崛起、朝鮮局勢、美國大選、金融危機……搞得很熱鬧。即便是大牌教授舉辦講座,一般也會照顧聽眾的口味,爭取講的通俗易懂,間或的再穿插兩個笑話,博得個滿堂喝彩。

  英國(其實也包括整個歐洲),它的大學普遍有一種古典的學術氛圍,比較強調(diào)一個人獨自從事長時間的抽象理論研究。而美國則比較注意學以致用,關心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很多人都知道,劍橋大學是世界上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哈佛和哈佛旁邊那所與它幾乎齊名的麻省理工(MIT)——它們在美國的地位大體相當于中國的北大和清華——加起來都沒有劍橋多。我去劍橋的時候,正好三一學院又有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由于劍橋基本上每隔一兩年就會有人得諾貝爾獎,所以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只是在學校的主頁上登了一則簡短的新聞。得獎的人的頭銜是Dr.,也就是某某博士。這個頭銜本身就很能說明劍橋的特點——保守、傳統(tǒng)。

  因為歐洲古典的大學制度,一個專業(yè)只設一個教授職位,只要這個教授不退休或者去世,本專業(yè)的其他人再厲害也當不上教授。所以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仁兄,雖然成就巨大,但是頭銜就是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教授。有人認為,這種保守的做法導致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被美國大學挖走了。因為你在英國水平再高,可能還是個講師,萬一占著教授位置的那位前輩注意鍛煉身體、長命百歲,你這輩子再努力可能都沒啥希望取而代之。而如果到了美國,立馬就可以成為教授。我在劍橋的導師,雖然是博導,但頭銜還是Dr.。她在國內(nèi)的同行曾經(jīng)想邀請她到中國某重點大學來講課,材料報到學校有關部門,申請通不過:學校規(guī)定只有國際著名大學的教授才能被邀請,她只是講師,不符合要求,如果要來只能路費和食宿自理——按照這個規(guī)定,前面那位諾獎得主要想到中國來講課也只能自掏腰包了。

  這種制度看起來確實比較古板,有些落伍。但是,反過來看,在這種制度下,教授就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職位(有些系則由教授兼任系主任,因此也還是行政職位),不是一個學術評價的標準。大學里面的科研教學人員,就不用天天打破頭了的去琢磨怎么評職稱。各種職稱的考核標準,看起來都很重要很合理,就像我們學生考試一樣,可以起到督促老師們努力研究的效果。但是,真正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能需要耗盡一個人一生的努力,如果每年都圍繞著那幾個考核指標團團轉(zhuǎn),一個人可能就很難做長遠的打算,他的很多研究就難免急功近利。像英國的這種模式,一個人可以完全出于對某個領域的熱情,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其中,三年五年沒有任何成果都不必擔心,最后可能研究的更深入,更能做出偉大的研究成果。

  這種制度的弊端也很明顯:如果一個人缺乏雄心壯志,只想混口飯吃,那么由于缺乏硬性的考核標準,他就會安于現(xiàn)狀、無所事事。體現(xiàn)到學生的培養(yǎng)上,英國比美國也比較寬松。英國大學的博士研究基本沒有很硬的指標,主要是學生自己和導師商量著辦,最后提交一篇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了。英國的博士學位一般是三年,碩士只有一年,而且優(yōu)秀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請讀博士無須擁有碩士學位。這就產(chǎn)生一種情況,國內(nèi)一些優(yōu)秀的本科生,直接申請到英國讀博士。三年以后,他的同學們還剛剛國內(nèi)碩士畢業(yè),他就已經(jīng)是英國名校的博士了。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當然具體質(zhì)量如何并不好說,有可能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名不副實。英國教育的核心理念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相反,美國的博士生培養(yǎng)制度就非常嚴格,他們比較相信制度,不太相信個人的興趣愛好雄心耐性之類的主觀品質(zhì)。博士一般要五年才能畢業(yè)。前兩年需要系統(tǒng)的學習本專業(yè)的各門課程,考試成績合格,然后要閱讀本專業(yè)指定的數(shù)百本專業(yè)書籍,參加博士論文申請考試,既有筆試又有面試?荚囃ㄟ^了,才能開始撰寫博士論文。在考試通過之前,你的身份就是“PhD student”,考試通過以后,才能被稱為“PhD Candidate”。很多難以通過考試,或者博士論文水平創(chuàng)新不足的,一個博士學位讀個七八年是常有的事。讀博士讀一半讀不下去了,看不到畢業(yè)前景,半路棄學去找工作的,在美國也是一大把。至于碩士的培養(yǎng),美國一般是兩年,也比英國要嚴格一些。

  因此,我喜歡劍橋勝于哈佛,原因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在生活上不太講究,雖然不喜歡清規(guī)戒律,但也并不害怕在英國過清心寡欲的生活。而在學習上比較討厭太多的考核標準,喜歡自己一個人鉆研思考。然后,喜歡安靜,獨自一人在古老的、靜謐的校園中漫步沉思,享受那種逃離俗世的純粹做學問的感覺,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跟現(xiàn)實沒有那么密切聯(lián)系、沒有那么多功利色彩的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全世界沒有比劍橋更好的地方了。

  我想我說的已經(jīng)夠多了,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喜歡享受中式美食,過不慣清淡的生活的,應該會喜歡美國;希望自己的學習的知識能夠盡快的學以致用,密切關注世界時事的,應該也會喜歡美國;喜歡被考試等各種形式逼著學習,不然就可能犯懶的,也應該去美國;喜歡人際交往,做事愛扎堆的,應該去美國。希望體驗異國文化風情的,應該會更喜歡英國,因為那里的西方傳統(tǒng)文化保留得更徹底;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的思考,不想被打擾,希望研習一些純粹的理論問題而遠離世俗喧囂的,英國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當然,這一切都并非絕對,它只是根據(jù)我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言,僅供各位參考。

最新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