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初中物理說課稿

時間:2022-08-02 12:21:01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通用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yǎng)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通用15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理念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將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將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將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fā)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fā)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后作業(yè)。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阻”是學習了電流、電壓以后緊接著學習的一節(jié)電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初步概念一樣,理解電阻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是變阻器、歐姆定律、以及電阻的串、并聯等后續(xù)學習的必要基礎,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所以無論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節(jié)都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本節(jié)課重視探究方法培養(yǎng),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了解什么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知道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量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4、重點、難點分析

  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據此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三、說學情

  現在,學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探究課題時,還是有困難的。結合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以更利于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并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jié)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guī)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jié)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比較小燈泡的亮度。把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分別接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路中小燈泡的亮度。

 。1)、小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說明在相同的電壓下,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嗎?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

 。2)、常用的導線通常是用銅或鋁做的,特別重要的用電設備的導線,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鋼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那么,為什么不用鋼鐵來做導線呢?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設疑分析,突破難點

  看來導體之間是有著某種區(qū)別的。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看看區(qū)別到底在哪里?

  實驗前提示學生觀察:兩次實驗電路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出現了什么現象?

  演示實驗后,教師及時點撥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燈的亮度不同?燈的亮度不同說明什么?那么造成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于是教師設置情景,進行誘導。

  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用“電阻”這一物理量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另外,投影出示歐姆簡介和電子產品中各種各樣的電阻器,目的是進行物理學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3、科學探究 、 突出重點

  在了解電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響導體電阻的大小不同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提出猜想:學生進行討論,回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體積、顏色等,要讓學生懂得控制變量的意識。各小組根據要求,設計實驗,然后選代表講解。在獲得同學肯定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將所需導線與電流表串聯接入電路中,讀出電流表的示數,填寫實驗報告,通過比較得出探究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結論: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性質有關。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關,系。

  最后補充:導體的電阻除了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一個因素有關。

  演示:將電源、開關、電流表、廢燈管燈絲串聯起來,用酒精燈給燈絲加熱,觀察現象。

  問: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得出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4、課堂練習,深化知識

  教師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幾個問題。

 。ǎ保┘矣秒娫淳通常用銅絲制成,為什么不用鐵絲或銀絲?

  (2)一根電阻絲的阻值是10Ω,當它兩端電壓增大時,通過它的電流怎么變?電阻怎么變?要想改變電阻,有什么辦法?

  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在課堂上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也為后續(xù)學習作了鋪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ㄒ唬┱f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這一節(jié)不僅是本章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密度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在已有知識質量和體積的基礎上運用比值定義法建立的概念。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體會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木塊、鋁塊、鐵塊)的質量不等,表明物質在這方面的性質上存在差異。然后,讓學生進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結果讓學生思考,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的。物質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一種性質。從而引出密度的概念: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二、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大小。

 。2)學會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物體質量跟體積關系的探究過程,從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過實驗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密度概念的建立。

  2.難點:密度概念與公式的理解。

  四、【教學方法】

  邊討論、邊實驗探究、邊歸納總結的啟發(fā)式綜合教學法

  教學準備:天平和砝碼三套、邊長為1CM的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10m3、20m3、30m3的正方體木塊。

 。ǘ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從生活經驗上對知識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但對密度的相關知識非常的陌生。本節(jié)課讓學生親自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ㄈ教法、學法

  教法:實驗法、講解法等

  學法:合作探究法、歸納法等

 。ㄋ模教學過程程設計

  第一環(huán)節(jié):引入,提出問題

  問題:體積相同的木塊、鐵塊、鋁塊,它們的質量相同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嗎?

  第二環(huán)節(jié):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出示天平和正方體木塊、鐵塊、鋁塊各一個,并告訴學生三種物體的邊長分別為2CM。請三個組的學生利用天平稱出三種物質的質量。另外三個組的學生根據邊長計算出這三個物體的體積。

  2、引導學生根據測量結果分析得出:體積相同的不同物體,它們的質量是不相同的。

  3、再出示體積為10m3、20m3、30m3的正方體木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2倍,質量也會增加到原來的2倍嗎?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嗎?

 。1)引導學生進行猜想,

 。2)設計實驗: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步驟。

 。3)實驗驗證:請各個組的學生合作實驗進行探究,實驗中同學們要認真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實驗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項,并根據實驗數據,在教材坐標圖上描點。

 。4) 歸納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實驗數據,學生自行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第三環(huán)節(jié):學習新知

  1、在實驗結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物質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這個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種物質所特有的性質,我們用密度來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

  2、教師引導學生從運用比值定義法推導出密度的定義。再根據密度的定義引導得出密度公式:=m/v 及引導學生寫出變形公式:m=v 和v=m/

  3、引導學生學習符號的意義及單位。單位換算:1g/m3=1×103Kg/m3

  4、讓學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見物質的密度。比如:冰、蠟、銅、鐵、煤油、酒精、水等物質的密度。并根據密度定義引導學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3的意義是:1m3的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在說意義時著重強調:“某種物質”和“質量的單位”,學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質量單位說成密度單位。并要求學生牢記水的密度,在做題時作為已知條件應用。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1、在實驗探究時大家應該注意什么?

  2、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鞏固練習

  1.根據密度公式=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密度跟質量m成正比

  b.密度m跟體積m成反比

  c.密度既跟質量成正比,又跟體積成反比

  d.密度大小只由物質本身決定,跟體積、質量大小無關

  2.表中記錄的內容是一位同學學習密度概念時做的實驗記錄,請你根據表格中記錄的內容和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鐵塊1 鐵塊2 鋁塊1 鋁塊2

  m/g 79 158 27 54

  v/cm3 10 20 10 20

  m/v(g/cm3)7.9 7.9 2.7 2.7

  (1)鐵和鋁兩種不同物質的相同點_______;不同點_______________。

 。2)鐵的密度________,鋁的密度_____________。

 。3)根據這個實驗結果,請你分析并回答:為什么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或屬性不同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說法不一,這是為什么?人教版教材說是“特性”,而北師大教材說是“屬性’,類似情況還有。作為編寫物理教材的權威部門,對基本概念、名詞、術語等應該統一。以免給物理基礎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上帶來不便。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一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F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jié)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能量是《課標》中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這充分說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認識能做了鋪墊。由于只要求初中學生初步認識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書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嚴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量密切聯系的一個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為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系的建立。對功的研究為以后學習功率、功的原理、機械效率、能量等知識奠定基礎。另外,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這節(jié)課的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這節(jié)課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胖懒W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朴涀」Φ挠嬎愎,國際單位,會應用W=FS做簡單計算題。

  2、過程與與方法

 、磐ㄟ^觀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仆ㄟ^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磐ㄟ^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仆ㄟ^合作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jié)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通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為功的計算打好基礎!肮Φ挠嬎恪泵鞔_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設立了兩個教學重點: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在尚未講到能的轉化概念之前功的定義是不容易清楚給出的,所以教材中沒有對物理學名詞“功”下定義,而是從漢字“功”的含義中“成效”的意思出發(fā),說明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這樣從“成效”出發(fā)引出力學里的“做功”,對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有好處。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作為本節(jié)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較復雜、抽象,教學中應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本節(jié)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于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仍需一些直觀認識作為依托,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特點,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啟發(fā):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傳授”,而是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啟發(fā)學生發(fā)現、解決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適當引導。

  2、激趣教學:學習本應是件快樂的事,為了讓學生“樂”學,教師通過圖片欣賞、現場游戲等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ǘ、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本節(jié)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探究:“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北竟(jié)課功的定義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都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觀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動得出的,使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全過程,從而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2、合作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四、教學評價分析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情感的變化與發(fā)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課堂中采用回答、課堂觀察、實驗、書面作業(yè)等評價方式,多層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真正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學生學習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關于新課的引入:

  我是從功的字面含義入手引入新課,功是個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還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學們還可以列出別的含義。那么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有更確切的含義,讓我們去探索力學中的功吧。

  2、關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體中給出了兩個同學推同一重物的例子,為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符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改換成兩位同學推五張桌子,觀察現象。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兩位同學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樣?

  這樣把功這個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觀認識為依托引入,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3、關于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功的概念分析怎樣才算做了功,學生根據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兩個實例: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分別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從而加深對功概念的了解。同時,我又利用了三個實例:有力但在這個力的方向沒有移動距離的;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方向垂直的;有移動了距離但是沒有受到力的。讓學生在逐漸認識功的同時明白:不是物體受到力并且移動距離就可以說這個力做了功。通過學生對五個實例的思考,觀察進而總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物體,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做功的過程,正確的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過多媒體出示五個實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分析這些實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交流結果。最后我用多媒體作圖分析演示,確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印象。

  4、關于功的計算公式與單位的教學: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后,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F=W/S和S=W/F,認識功的單位的規(guī)定:1J=1N.m。在介紹功的單位時,教師通過對焦耳的生平簡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并體驗1J的功有多大。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實例,學生親身體驗,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例題,帶領學生針對例題所給條件進行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哪個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對什么物體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為什么?

  例題教學分析旨在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又到直觀,真正的讓物理走向社會。

  我安排了兩道計算題讓學生交流探討:第一個題是對功的定義的了解,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詞。第二個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從而判斷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這樣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通過練習著重訓練學生對公式及變形公式的運用(突破難點),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組學生暢談收獲

  讓學生小結反思這課節(ji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我有哪些收獲?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其他同學說說。 為了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我緊扣重點,難點,分層次的設計了幾個題目,全面的涉及到本節(jié)的知識點,突出重難點。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由五個段標組成,即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條件、聲音的傳播有多快和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是按照"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后經過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體振動發(fā)聲的實例,結合小學已有的知識,說明物體發(fā)聲的條件。通過與水波、彈簧上的疏密波的對比,引入聲波;再通過實驗,說明聲音傳播要有介質,且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不同。依照初中生物課上已經知道的人耳結構圖,回憶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2、三維教學目標: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物質。

  難點:聲音的傳播條件。

  二、說教法、學法

  聲音與我們息息相關,學習本節(jié)內容要從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認識出發(fā),并通過探究、實驗,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要注意將學到的知識及時服務于社會,解釋生活實際中的聲現象。本節(jié)課,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動畫、圖片及文字展示聲現象奇妙,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在小學有關聲現象的學習,同時聲現象與人類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的直觀感覺知識豐富,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們對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也產生著濃厚的興趣。初中生對未知世界往往產生好奇心、求知欲,他們有強烈的活動探究欲望,這些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他們在方法和環(huán)節(jié)的把握上不夠成熟,因為在做實驗和觀察實驗時不夠仔細,教師要在實驗時,注意提醒學生讓他們觀察什么,怎樣觀察。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逡胄抡n

 、庞枚嗝襟w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蒲菔荆呵脫粢幌鹿模覀兟牭搅寺曇。

  ⑶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又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的呢?

 、嫘抡n教學

  1、聲音的產生

 、艑嶒炋骄浚郝曇羰窃鯓赢a生的?

 、賹⑹种赴醋∽约旱暮眍^兩側后說話、唱歌;

 、趽軇訌埦o的橡皮筋;

  ③用手攪動水;

 、苡缅N子敲鑼,再用手按住鑼面;

  ⑤捉幾只能夠發(fā)出清脆叫聲的昆蟲,觀察發(fā)聲時的現象;

 、揎L吹樹葉嘩嘩響……

 、咦稣n本第25頁圖2-12所示的實驗,振動的音叉彈起塑料小球,為后面的聲波做好鋪墊。

 、茖嶒灲Y論:振動可以發(fā)聲,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正在發(fā)聲的物體稱為聲源。

 、菫榱思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有新的發(fā)現,我在此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議一議":蟋蟀、蜜蜂、蚊子、樂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樣發(fā)聲的?

  2、聲音的傳播——聲波

 、庞枚嗝襟w演示水滴滴入平靜的水面,指導學生觀察水的振動形成的水波。

 、朴枚嗝襟w演示彈簧一端振動時,振動在彈簧上形成疏密相間的波。

 、茄菔厩脫粢舨鏁r,人耳能聽到音叉振動發(fā)聲的現象,這時教師用多媒體模擬音叉振動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的過程。

 、扔蓪W生根據水波、彈簧波的形成及傳播,總結出結論: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3、聲音的傳播條件

 、怕曇魝鞑バ枰镔|

  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聲音怎樣從發(fā)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

  猜想和假說:聲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做媒介,也可能不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在真空中就可以傳播。

  進行實驗:

 、僖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子一端,另一同學敲桌子另一端;

 、诓A~缸中盛有金魚,用細棍輕輕敲擊魚缸上沿,金魚立即受驚;

 、塾每諝狻⒛緱U、金屬棒、塑料棒、書本等物體傳遞振動的音叉聲音的效果;

  ④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人玻璃罩內,注意聲音的變化。

  由上面的探究,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能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傳播的效果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的效果比在氣體中好。在真空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探討: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進行相互間的交談的?

  4、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①讓學生閱讀課本,了解什么是聲速?

 、诼曇粼诓煌橘|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情況下,聲音在氣體中慢,在液體中較快,在固體中更快。

  ③知道在同一物質中,聲速跟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苡懻摚

  a、百米賽跑中,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b、某人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聽到幾次聲音?

  ⑤這一部分內容學生的感性認識相對較少,可在課后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做一個測定聲音速度的探究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5、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磐ㄟ^"當喇叭發(fā)聲時,肥皂液膜會發(fā)聲振動"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聲音在傳播過程中是振動形式的傳播。

 、朴枚嗝襟w介紹人耳的構造,根據人耳的構造,討論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此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并用多媒體圖解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聲源→聲波→外耳道→鼓膜→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耳蝸→聽覺神經。

  ㈢小結

  根據黑板上簡單的板書內容,讓學生對這節(jié)課進行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復述有關內容,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利用精煉的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粗淺認識,整個設計過程一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物理研究的是力、熱、光、電等現象的。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現象及其規(guī)律,而對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探究是光學實驗的一個開始,所以做好這個實驗也為后面的光學規(guī)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還不具備很好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不對學生的探究過程要求太嚴。根據學生前一節(jié)的學習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于光的反射有了一點點的了解,但是對于具體的反射現象和反射規(guī)律學生還很模糊。所以這節(jié)課應多鼓勵學生勇敢的進行合作探究,從實驗中得出結論。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本節(jié)的內容和學生情況,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一些生活現象知道物體的表面可以發(fā)生反射現象,能通過實驗得出光的反射規(guī)律,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知道反射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識目標)

  2、能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圖,會利用兩種反射解釋有關現象。(能力目標)

  3、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情感價值目標)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這一節(jié)的重點是利用實驗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難點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做光路圖。

  四、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上課前發(fā)放器材:光的反射實驗器一套、激光手電(四人一組)。教師提前在黑板上寫好小組號,同時畫好上課用的光路圖。

  2、教學過程:

  1)學生動手實驗,引入新課:

  先給學生演示:正對著墻照有個光點,然后給學生提出問題:不對著墻照,如何讓光點出現在墻上?同時對學生提出評價:看誰先做到?做到的報出你的小組號。通過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參與度很高,都很積極動手實驗,一開始就把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再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光的反射。同時教師適當的點撥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并讓學生舉例,加深對光的反射理解。

  2)提出問題,學生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重點)

  通過老師的一個演示反射,提出問題:通過這個現象你來猜一下:光在反射時遵循了什么規(guī)律?(在這個地方要把一些名稱告訴學生,便于學生說出猜想和后面的實驗)學生猜想:為了鼓勵學生作出自己的猜想,教師對學生的猜想不做任何的評價。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把評價的要求和實驗的一些注意事項告訴學生,在這個地方加入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探究思考,發(fā)現歸納,同時讓相鄰小組相互檢查,既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通過評價發(fā)現學生在小組內的合作意識增強了,競爭意識也增強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的結論,有的學生會去看課本,這樣得到的結論能夠全面一些。

  學生實驗之后請得出結論的最多的小組說出他們的結論,其他組補充。在學生的實驗結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到:反射光線上的一點的對稱點會在入射光線上找到;教師要引導學生可以利用這個結論作圖。還有學生會說:既然法線是人為畫上的,那么入射點就可以移動,不用總是在一個地方,教師要及時的給與肯定和鼓勵。有的小組會說:反射面必須是透明的,或者是光滑的,教師可以簡單說明折射和反射的不同,并就勢引導學生得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老師在學生實驗過程中發(fā)現一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非常的好,應該加一個鼓勵:這個小組將鏡面朝下,這樣做實驗使得光線非常的清楚,實驗效果很好。最后教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再把光的反射規(guī)律加以明確和強化。實驗結束,讓學生整理好器材。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緊跟著一個跟蹤練習:讓6名學生到黑板上利用剛學的光的反射規(guī)律做光路圖(也是為后面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學習做好鋪墊),其他學生在下面任選一個畫,同時完成后面的練習。學生的作圖可能會出現不畫法線的、兩個角不相等的、光線漏掉了箭頭的,或是將光線箭頭畫反了的,所以在這里也對學生的作圖做一個評價,通過評價討論總結出作圖的注意事項,讓學生通過評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在做題中總結規(guī)律或是一些注意問題。

  3)觀察光路圖,學習兩種反射:

  利用黑板上學生的作圖,這個圖課前畫在黑板上了,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光的反射規(guī)律作圖,鞏固了反射定律的知識,再就是為后面引出兩種反射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教師三個三個連起來引出兩種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提出問題:入射光線都是平行的,但是反射光線不一樣,思考它們的區(qū)別在哪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讓學生看書自學并完成導學案上的題目。教師不再做統一講解。

  4)小組交流,歸納總結:

  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對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

  5)當堂達標:

  學生做導學案的達標題,讓做的快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答案,有不同意見的去用不用顏色的筆改,最后全班交流統一定出答案,再讓同桌用紅筆互批。最后小組長統計組內全部過關的得到一個對號。最后的達標評價既是對學生這一節(jié)課學習的一個評價也是對小組的一個總體評價,這樣就能帶動好的學生去幫助弱的學生,利用生教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

  五、布置作業(yè):配套練習冊上相應的練習題。

  我的課說完了,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一、該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變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jié)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后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占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后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偈煜こS玫幕瑒幼儎悠鞯慕Y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跁没瑒幼冏杵鱽砜刂齐娐分袩襞莸牧炼。

  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于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于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tài)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初二學生來說,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于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后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采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fā)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臺燈實物,并當堂演示調光臺燈亮度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①這種臺燈與其它的臺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jié)旋鈕,臺燈的亮度有什么變化?

 、鬯軌蚋淖兞炼鹊脑硎窃鯓拥模

  (“導入”中創(chuàng)設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通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啟發(fā)學生猜想:調光臺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啟發(fā)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ㄓ^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數據的。在觀察到現象后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類型的小組相互交流,并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臺燈,實質上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臺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僮冏杵鹘Y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并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涂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么位置的絕緣漆被刮去了?為什么要刮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數據的物理意義;并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ㄔ摬糠謨热莺唵,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谡_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jié)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并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著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著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并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接、電路圖連接、及電路符號連接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guī)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并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诓荒苁棺冏杵麟娮枳兓慕臃ㄓ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刍娇拷露说慕泳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本環(huán)節(jié)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保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便于學生筆記和復習,易于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倌苁棺冏杵麟娮枳兓慕臃ㄓ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刍娇拷露说慕泳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動手能力較強。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學習光的反射規(guī)律反射規(guī)律、折射規(guī)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線傳播的知識。同時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又能解釋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現象,也是信息傳遞一章的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反射、折射現象的基礎,可以提高同學熱情,激發(fā)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STS意識。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在真空中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光的直線傳播”的探究,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探究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4)重點、難點

  重點:光的直線傳播。

  難點:解釋簡單的光現象。

  三、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設計著重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創(chuàng)設線性探究模塊,努力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讓“研究性學習”走進課堂,走進物理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

  構建“人文·物理·社會”三維課堂,在引導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同時,滲透以人為本的培養(yǎng)理念。釋放學生心靈,張揚學生個性,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四、說學法、教法

  在此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我準備采用以下主要學法:探究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精心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促進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一,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活動的和諧統一。與此相適應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發(fā)現法。發(fā)現法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依據教師所提供的器材,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并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具體體現在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五、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從生活走向物理

  通過展示大連的夜景和自然光現象,教師提問:圖中的光是從哪來的?引入光源定義:能發(fā)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你知道還有那些物體是光源?就以學生舉出的光源為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類。

  2、經歷探究,完成光的傳播學習

  (1)提出問題:

  有關光的知識你想了解哪些內容?這些問題將在我們今后學習中依依解答,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研究“光是沿什么樣的路徑傳播的呢?”

  (2)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學生可能提出如下幾種猜想:直線、曲線、折線、射線。

  (3)設計實驗,評估優(yōu)化探究方案

  教師給出實驗器材:激光筆、大礦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凍、帶有小孔的硬紙板、蠟燭。學生根據這些實驗器材制定實驗方案。

  小組展示實驗方案,大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估,完善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完成實驗

  (5)分析與論證

  小組分別向同學展示光空氣、液體、固體光的傳播。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物理走向社會

  接著啟發(fā)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呢?讓學生舉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師生共同進行簡單的解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接著向學生提出學習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學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線傳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準直、槍的瞄準、排隊等。如果舉手同學不多,就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

  4、光的傳播速度

  生活中還有有一種常見的現象,通過電腦展示雷電,提問: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學生回答:光速大于聲速。光速多大呢?下面閱讀課本內容,自學完成這部分內容。

  5、師生小結

  首先學生總結這節(jié)課有哪些收獲,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并給以鼓勵。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要說的密度一節(jié)屬于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內容,它們形成了經典力學的初步知識。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包括了質量、時間、空間三大基石。初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基本具備了絕對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因而第七章第一節(jié)開始就進行絕對質量觀的教學,第三節(jié)的密度是對質量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

  再從本節(jié)的編排看,課本首先從第二節(jié)的實驗入手,提出本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如何鑒別不同的物質?接著用實驗分析、歸納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識的簡單應用。這種方法,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學習一點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fā)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大綱及學生實際,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是本節(jié)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于初二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發(fā)展初期,如何處理實驗中的數據進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節(jié)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本節(jié)有關密度的知識都是從實驗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因而本節(jié)課著重采用實驗探究法。

  學法:學生要想正確的從實驗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們必須掌握數學法、分析法、比較法和歸納法

  教具準備:每兩人一天平,砝碼,體積不等的兩個木塊和兩個鐵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制作了一個課件。

  五、教學過程

  1、激趣引學

  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是新大綱規(guī)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鑒別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鑒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著手,拿出上節(jié)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綱要求:實驗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它還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了每兩人一組的分組實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驗中,當學生測出了質量與體積之后,我改變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學生計算m/V的編排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我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根據測出的質量和體積,仍然能得出什么結論?面對這樣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認識心理學,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去尋求某種規(guī)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還有部分學生,他們可能想到要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當學生討論得出利用m和V可以計算它們的比值時,我用課件出示鼓勵性的評語,并播放一段音樂,以松緩剛才緊張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法分析m/V的含義,利用比較法、歸納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訴學生: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初中階段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天平平衡時的對稱美,領會物理學方法的和諧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簡潔美。促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jié)的重點,它要求學生能弄清公式的來源,并能記住公式。要記住公式,除了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還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并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利用知識的遷移理論,設計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問題:

 、僭鯓佑嬎銌挝惑w積某物質的質量?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谌绾斡米帜副硎具@個公式?怎樣計算密度的單位?

 、垡荒緣K,體積為 10cm3,質量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芨鶕芏鹊墓,我們能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嗎?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教師適度點撥,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這樣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密度公式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的解題格式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這里通過對公式物理意義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形成基本的、樸素的、唯物物理學思想。在學生緊張的勞動之后,課件出示“王冠”圖,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王冠的故事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服務人類的科學思想。

  六、小結

  一堂成功的物理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學知識,還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學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思想。小結中,我準備先讓同桌的學生相互回憶本節(jié)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老師再從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思想兩個方面著手,總結學生在這堂課中的表現,肯定他們的成績,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練習

  ①向自行車輪胎內打氣,輪胎內空氣的密度如何改變?

 、贏BC三種物質的質量M和V的關系如圖所示,誰的密度大?

  板書設計

  為了簡明扼要的再現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思維,我采用圖表法板書。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四個方面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溫度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溫度”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溫度”和“溫度計”不僅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重要的是物態(tài)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于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因此,教材通過圖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過實驗發(fā)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溫度計是學生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測量工具,溫度的測量作為預備性知識和學生學習本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節(jié)的重點內容。

 。ǘ⿲W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我以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溫度計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huán)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能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學會使用體溫計。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ㄋ模┙虒W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節(jié)內容和現在甲流感較為嚴重的實際情況,我擬訂本課的重難點為:

  1、重點: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和學會使用體溫計

  2、難點:攝氏溫度的理解和體溫計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我選擇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覺水溫的高低與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中我用實驗法,在自制溫度計中用到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三、學法分析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jié)課通過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新知

  首先來我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教科書章首圖——霧凇,從這幅自然景觀,引入學生面對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觀,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在別的的地方沒有這種景觀?樹上的白色物質是什么?它是怎樣變成這樣的?再舉例子:冬天從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邊會變成冰,說明物質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也說明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幾種狀態(tài)之間轉化。

  要想弄清楚剛才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就得先弄清楚物質有幾種狀態(tài),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轉化的,所以就導入探究的主題第四章:物態(tài)變化。由剛才所提出的霧凇,水變成冰的原因是什么呢?都與溫度有關,這一章的探究就從學生所熟悉的溫度和溫度計開始。

 。ǘ、探索新知

  1、溫度

  讓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身邊的哪些物體溫度高?哪些物體溫度低?從例子中分析溫度高的是我們感覺它熱,溫度低的物體是我們感覺它冷。從而可以看出用溫度可以表物體的冷熱程度。

  2、攝氏溫度

  我再讓學生能否舉出某個物體具體的溫度,比如某個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是什么溫度。然后叫學生上黑板寫出他所舉的例子并讀出來。從學生寫的某物體的溫度中分析數值和單位引入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沸水的溫度為100℃,在0℃和100℃之間有100個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過舉例早晨看到固原日報中說今天最低氣溫—8℃,寫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如何讀這個溫度。說明有比0℃低的溫度,所以就讀作零下××℃。再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自然界千差萬別的物體的溫度。

  從這個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種物體的溫度,可是這是怎樣得到呢?難到是只憑感覺判斷的嗎?憑感覺判斷溫度可靠與準確嗎。詢問學生冬天用手摸戶外的鐵塊與木塊感覺一樣冷嗎?學生有一點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發(fā)燒到多少度嗎?并且現場叫學生體驗課本中4.1—1實驗說明要準確判斷和測量物理的溫度,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3、溫度計工作原理

  從我和學生一起設計的溫度計開始,先用它比較兩個燒杯水溫的不同,能比較出來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但是我們還不能滿意,如何改進能測出水溫的值?細管上加刻度,關鍵是怎么加刻度,結合前面攝氏溫度的規(guī)定,在這兒得到了應用,并講述分度值和量程。

  4、溫度計結構與種類

  從我們自己設計的溫度計與現實物各種溫度計觀察,并結合多媒體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識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構造。

  5、溫度計的使用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課本的兩個想想議議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

  6、體溫計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學生對體溫計也有一定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溫計,更加深刻地了解體溫計的結構特點、基本性能和使用須知,并比較體溫計與實驗用的溫度計的異同,讓學生學會使用體溫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最后從小資料中知道有些物體的溫度可達幾千攝氏度,那么可以用這些溫度計測出來嗎?不行,今天所學的是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為了測量它們,科學家們又發(fā)明了其它的一些溫度計,讓學生下去閱讀科學世界進行了解。

 。ㄋ模、布置作業(yè)

  為了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必須設計相應的作業(yè)。因此,我設計的作業(yè)是“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題及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jié)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jié)擬采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系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系,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復習導入:

  1、什么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

  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并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通過改變電阻來調節(jié)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蔽以谶@堂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ǘ┠茏寣W生思考的盡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并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后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ㄎ澹┠茏寣W生總結的盡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fā)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啟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2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jié)《滑輪》。說課的過程包括:一、說教材,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三、說教學過程,四、說作業(yè),五、說板書五部分。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yōu)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并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杠桿聯系在一起。最后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yōu)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僦蓝ɑ、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谀軈^(qū)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贂M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偻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谕ㄟ^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叟囵B(yǎng)學生樂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僖詫W生為主體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谡莆罩R和發(fā)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菥唧w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fā)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杠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學生思考并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后用課件提出如何連接滑輪組,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系。這個實驗有可能出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jié)知識進行小結,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jié)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作業(yè)

  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本節(jié)布置作業(yè)如下:

  課本第190頁練習三1、2、3。

  五、說板書

  本節(jié)板書設計如下: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教材通報板

  第一冊 第十一章 第四節(jié)

  《滑輪》

  說課設計

  1、定滑輪:

 、俣x:滑輪位置固定不變;

 、谧饔茫焊淖冇昧Ψ较颍皇×

 、蹖嵸|:等臂杠桿。

  2、動滑輪:

 、俣x:滑輪位置隨物體變化;

  ②作用:省一半力,不改變用力方向

 、蹖嵸|:動力臂時阻力臂2倍的杠桿3、滑輪組:

 、俣x: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②作用:即可省力又可改變用力方向

  ③規(guī)律:使用滑輪組時,重物由幾股繩子承擔,勻速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幾分之一,繩端移動的距離就是重物上升距離的幾倍。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jié)的內容。本課題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jié)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guī)律,是為以后幾節(jié)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jié)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guī)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對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guī)律,光路可逆。

  由于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fā)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

  三、說教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分析,采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fā)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guī)律。

  四、說學法

  基于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選擇,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fā)現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guī)律,聯系實際,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2)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繼而引出今天要學習另外一種光學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演示三】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guī)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

  ①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谡凵浣呛腿肷浣堑拇笮£P系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墚斎肷涔饩垂直于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儀演示:

  ①光線斜射入水中;

  ②讓入射角先發(fā)生變化;

  ③光線垂直射水中;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規(guī)律,得出結論。

 、僬凵涔饩,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三線共面);

 、谡凵涔饩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光線從空氣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芄饩垂直射入水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如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質時,折射情況與上述相同。

  【演示五】

 、匐娔X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系。

  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及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系。

  復習: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專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繼續(xù)演示:

 、诠饩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

  〖結論〗:

 、俟鈴乃行鄙淙肟諝庵校凵浣谴笥谌肷浣,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谠诠獾恼凵洮F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并總結光的折射規(guī)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后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講述故事〕在清澈見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戲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說,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fā)言]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4、鞏固練習

 、傧聢D那個能正確表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

 、谡埉嫵龉饨涍^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圖。

  5、課堂小結

  采用學生自主問答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這樣既有利于對于本節(jié)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布置作業(yè)

  本節(jié)課布置的作業(yè)分為兩類:一類是必做題,選用課本p67閱讀材料《海市蜃樓》,探究海市蜃樓的成因;二類是選做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作,選用一個小實驗,觀察壓在厚玻璃板下的圖像文字有何變化并用折射規(guī)律加以解釋。這樣設置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六、說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fā)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guī)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僬凵涔饩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谡凵涔饩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壅凵浣切∮谌肷浣;

 、苋肷浣窃龃髸r,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莓敼饩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從空氣看到水中的物體是看到物體的虛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并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特征,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后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于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jié)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接和研究電路,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接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并聯電路的連接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jié)課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fā)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jié)課分為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yè)等四個環(huán)節(jié)。

  1.新課導入

  我將采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進行導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復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接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币l(fā)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jié)新課串聯和并聯。

  通過圖像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我將分為串、并聯電路的認識,串、并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接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fā)光,之后我會把連接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fā)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類型,進而向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并聯電路。同時并介紹在并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并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接電路。之后,我會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并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并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接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并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huán)節(jié),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于串聯還是并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yè)

  對于小結我會采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會設置不同困難的作業(yè),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聯電路的例子,并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fā)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5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xù),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jié)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jié)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xù)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初中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說課稿04-29

初中物理說課稿06-26

初中物理的說課稿12-02

初中物理說課稿《密度》11-06

初中物理浮力的說課稿10-23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11-21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11-24

初中物理《滑輪》說課稿11-11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09-04

初中《浮力》物理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