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強迫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
隨著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人都出現(xiàn)了強迫癥的現(xiàn)象,那么強迫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你又知道嗎?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強迫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fā)。
一、觀察學習假設
強迫癥患者根據(jù)學習理論,觀察是導致焦慮的條件性刺激。由于原初的焦慮-誘發(fā)刺激聯(lián)結(無條件反射),經(jīng)過觀察和思維的激發(fā),而獲得了實際的焦慮。這樣,事實上,個體就已經(jīng)習得了一個新的驅力。雖然強迫可以基于不同的途徑習得,但是,一旦獲得之后,個體便發(fā)現(xiàn)借助于強迫觀念的一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焦慮,每當發(fā)生焦慮的時候,采用強迫的方式,個體的焦慮便得到了緩解,這種結果強化了個人的強迫。并且,因為這種有用的方法,成功地驅除了個體的獲得性內驅力(焦慮),因而逐漸地穩(wěn)定下來,成為習得性行為的一部分。
二、系統(tǒng)家庭假設
這種假設認為,病癥表達了系統(tǒng)的破壞,而這個系統(tǒng)存在于人際關系當中,成員之間的互動結成了一定的系統(tǒng)。在這里,個體的行為是由于他人的行動影響所致,反過來,他也會以一種循環(huán)的方式去影響他人。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沒有明確的頭和尾,主要依據(jù)"彼此吸引"的原則來進行互動。
三、Rachman-Hodgson假設
Rachman & Hodgson在分析了一些過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導致強迫癥的原因可能包括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共同作用。
1.遺傳因素;
2.情緒失調
3.社會性學習;
4.對于特殊經(jīng)驗的學習。他們假定,強迫癥是一個連續(xù)變化發(fā)展的行為模式,由于上述幾方面在不同情況下的相繼作用,導致個體最終演變成強迫癥。
四、精神分析學說
強迫癥患者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癥是病理的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fā)展,是由于防御機制不能處理 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于是產生了強迫性癥狀。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焦慮是理解所有強迫癥的關鍵。當本我的情欲與攻擊驅力和超我要控制和調節(jié)這類驅力發(fā)生沖突時,自我如果不能運用理性機制來調節(jié)它們的沖突以及緩解沖突引起的焦慮,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來避免焦慮,如壓抑、投射、反向形成、固著等。假如這些防御機制不足以抵御或緩解這些焦慮時,為了替代本能欲望沖動,強迫癥性沖突就產生了。由于本我要尋求的表現(xiàn)的本能沖動處于潛意識領域,自我就很難意識到其沖突的真正對象,因此就體驗到莫名的恐懼、焦慮。所以,焦慮被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是強迫癥最基本的核心癥狀。當焦慮轉換為軀體癥狀時,則表現(xiàn)為癔癥的轉換性癥狀;焦慮被分離出意識時,則表現(xiàn)為癔癥的分離性癥狀;當焦慮被轉向外部世界的對象時,則表現(xiàn)為恐懼癥;當焦慮被隔離開時,則表現(xiàn)為強迫癥;如果焦慮被直接體驗,則表現(xiàn)為焦慮。這些癥狀可理解為"妥協(xié)形成"或自我企圖來整合自我驅力、超我與現(xiàn)實的結果。
五、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以大腦皮層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來解釋本癥的生理機制。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不但人類正常的行為方式是刺激―反射的結果,病態(tài)的行為反應已是通過條件反射而形成的,強迫癥的產生可能就是如此。 強迫癥患者經(jīng)典的條件反射的模式把恐怖癥看作是學得的恐懼反應。華生做過一項實驗,一個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僅九個月,身體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們趁Albert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敲響一面銅鑼,這聲突如其來的巨響終于把小Albert嚇哭了;不僅如此,配合銅鑼刺激,他們還使Albert學會了對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產生了恐懼反應;經(jīng)過3個月的反復實驗,這種恐懼反應甚至進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動物或皮毛衣物等。 操作條件作用的觀點是,受到強化的行為就容易保留下來。這在強迫癥中看得最清楚:強迫禮儀常常是一種可減輕充滿恐懼的強迫性思維的行為,所以不管這個行為多么愚蠢或不合理,它還是繼續(xù)下來。例如,患有強迫性核查癥狀的病人,會不斷地檢查他們是否把門鎖好,是否把衣服疊好,是否把燈關掉等等。他們需要以固定的、禮儀式的方式把各件事情做"好",他們被這種需要困擾著。Roper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以了解被試的檢查反應。在被試的儀式動作前后對他們進行估量,可以發(fā)現(xiàn)核查前焦慮有明顯的增長,而在核查后焦慮有所減輕。這說明他們的強迫性核查行為在得到強化。通過強化習得的強迫癥行為可能"有意義",也可能是偶然的結果。研究發(fā)現(xiàn),有復視等癔癥癥狀的飛行員似乎有一種與焦慮來源直接有聯(lián)系的癥狀;與此相反,許多強迫癥狀只不過是變化不定的意外事件的結果。
六、素質特別是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約2/3的強迫癥病人病前即有強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現(xiàn)為:力圖保持自身和環(huán)境的嚴密控制,他們注重細節(jié),做任何事都力求準確、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 、"不安全" 和"不確定"的感覺。他們或者表現(xiàn)為循規(guī)蹈矩,缺少決斷,猶豫不決,依賴順從;或者表現(xiàn)為固執(zhí)倔強,墨守成規(guī)、寧折不彎及脾氣急躁。
七、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癥重要的誘發(fā)因素
諸如由于工作、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責任加重,處境困難,擔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喪失親人,受到突然的驚嚇等等。有些正常人偶爾也有強迫觀念但不持續(xù),但可在社會因素影響下被強化而持續(xù)存在,從而形成強迫癥。
八、遺傳在本病發(fā)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強迫癥的患病率為5.2%-7%,比群體的發(fā)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屬強迫性人格者也較多。
九、生化研究
提示5-羥色胺(5-HT)系統(tǒng)功能增強與本癥發(fā)病有關,因此5-HT再攝取抑制劑如氯丙咪嗪、氟西丁及氟伏沙明等,都對強迫癥有較好的療效。另外一些研究提示本癥與抑郁癥的發(fā)病存在連鎖關系,如本癥患者有25%-40%對氟美松抑制實驗(DST)不抑制,部分患者多導睡眠圖顯示快速動眼睡眠(REM)潛伏期縮短等。
十、神經(jīng)信號傳導研究
2007年,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發(fā)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回路”出現(xiàn)信息傳導不暢是強迫癥的病理原因,馮國平的研究小組在做動物實驗時發(fā)現(xiàn),敲除了Sapap3基因的小鼠,居然出現(xiàn)了類似人類強迫癥的行為——小鼠反復抓自己的臉(小鼠通過抓摸來“洗臉”),直到毛皮破損,甚至流血,還無法停止,同時還會焦躁不安。研究人員介紹說,Sapap3是Sapap家族蛋白質中,唯一在紋狀體中“任職”的一位。它缺位時,一些信息傳導會出現(xiàn)“一邊倒”。比如,正常情況下,小鼠感覺臉臟了,抓幾下就會感到干凈了,但沒有Sapap3時,“臉干凈”的信息怎么也傳不回大腦,于是小鼠就會不停地重復一個動作,無法停止。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著作《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也進一步驗證了神經(jīng)回路學說,指出強迫焦慮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癥,發(fā)明了以此原理開發(fā)的緩解強迫焦慮的自助方法。
強迫癥病因以及自我治療方法
強迫癥(OCD)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神經(jīng)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并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沖動反反復復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颊唠m體驗到這些想法或沖動是來源于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沖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提示強迫癥的發(fā)病率正在不斷攀升,有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強迫癥的終身患病率為1%~2%,約2/3的患者在25歲前發(fā)病。強迫癥因其起病早、病程遷延等特點,常對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調查中發(fā)現(xiàn),強迫癥已成為15~44歲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負擔最重的20種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種種考慮在起病之初未及時就醫(yī),一些怕臟、反復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癥狀嚴重到無法正常生活后才來就診,起病與初次就診間可能相隔十年之久,無形中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我們應當提高對強迫癥的重視,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病因
強迫癥的病因復雜、尚無定論,目前認為主要與心理社會、個性、遺傳及神經(jīng)-內分泌等因素有關。許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發(fā)病時常遭受過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際關系緊張、婚姻遇到考驗、學習工作受挫等等。強迫癥患者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強迫型人格,表現(xiàn)為過分的謹小慎微、責任感過強、希望凡事都能盡善盡美,因而在處理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表現(xiàn)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jīng)歷的矛盾、焦慮最后只能通過強迫性的癥狀表達出來。另外,近年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強迫癥的發(fā)病可能存在一定遺傳傾向,在神經(jīng)-內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亂,造成諸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jīng)遞質失衡,無法正常發(fā)揮其生理功能。
臨床表現(xiàn)
強迫癥的癥狀主要可歸納為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
強迫思維又可以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及強迫意向。內容多種多樣,如反復懷疑門窗是否關緊,碰到臟的東西會不會得病,太陽為什么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站在陽臺上就有往下跳的沖動等。強迫行為往往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產生的焦慮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動,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懷疑門窗是否關緊的想法,相應的就會去反復檢查門窗確保安全;碰到臟東西怕得病的患者就會反復洗手以保持干凈。一些病程遷延的患者由于經(jīng)常重復某些動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程序,比如洗手時一定要從指尖開始洗,連續(xù)不斷洗到手腕,如果順序反了或是中間被打斷了就要重新開始洗,為此常耗費大量時間,痛苦不堪。
強迫癥狀具有以下特點
1.是患者自己的思維或沖動,而不是外界強加的。
2.必須至少有一種思想或動作仍在被患者徒勞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已不再對其他癥狀加以抵制。
3.實施動作的想法本身會令患者感到不快(單純?yōu)榫徑饩o張或焦慮不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實施就會產生極大的焦慮。
4.想法或沖動總是令人不快地反復出現(xiàn)。
強迫癥如何科學治療
強迫癥是生活中一種特別常見的心理疾病。強迫癥患者會因為強迫意向去做某件事,會導致患者思想強迫,還會影響到正常的生活。那么,強迫癥如何治療呢?
制想法
制想法是用震驚術打斷強迫觀念、強迫情緒和強迫意向的自控方式。例如用一個定時鬧鐘,讓它每幾分鐘響一次,鐘響時大聲呼喊發(fā)泄說“停!予以驅除。試驗多次做到后,便依次改用正常聲音、微弱聲音直至僅在內心說“停!來驅除強迫觀念等強迫癥狀。
行為中止法
行為中止法是用毅力強行中止強迫行為的自控方式,當強迫行為出現(xiàn)時,心里就默念:“我不害怕,我能控制住它,它不是我的對手用頑強的意志強行中止強迫行為,由此來抵抗強迫癥。
替代法
替代法是說簡單點就是轉移發(fā)法,使用正確合理的觀念、意向和行為,去取代強迫觀念、意向和行為的自控方式,在出現(xiàn)強迫癥狀時,立即去回憶或假想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者立即去做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各項活動,從而使強迫癥狀自然消失。
下來說講一些強迫癥案例吧!
案例一
小艾在一家醫(yī)院當護士。8個月前,姨媽患癌癥去世,她非常傷心。此后,小艾老擔心在醫(yī)院上班會被傳染上癌細胞患癌癥。每次下班后,總是反復地洗手10多次;氐郊遥钃Q掉所有的衣服和鞋,“避免把癌細胞帶回家”。盡管科里的醫(yī)生告訴她,癌癥并不是通過傳染致病,但小艾就是不放心。后來發(fā)展到在醫(yī)院不坐別人坐過的椅子,別人不小心碰到了她,她就會不停地洗手,直到認為洗干凈為止。每天如此“清潔”花去了小艾大量的時間,使她疲憊不堪,嚴重影響了工作,科主任嚴厲地批語聞她,家里的老公也怨聲載道,小艾感到很委屈,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已。
案例二
阿紅今年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她每天花很多時間照顧孩子,給女兒喂奶、洗澡、陪女兒睡覺,很快就成為一名好媽媽。有一天,她的腦海里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可怕的念頭;她會刺傷她的女兒。雖然她知道這不可能,盡力控制不去想它,但這種念頭卻揮之不去,不斷地冒出來。阿紅現(xiàn)在再也不敢碰剪刀和菜刀,害怕自己會突然拿起它們,刺傷女兒。為什么阿紅會有如此令人痛苦的想法呢?
案例三
在大學的最后一年,學財會的小陳發(fā)現(xiàn)自己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完成功課,每次作完作業(yè),他總是要反復檢查,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畢業(yè)后到了一家銀行工作,同事很快發(fā)現(xiàn)明明可以2、3小時完成的帳,小陳卻需一兩天完成。因為他總是擔心帳沒有作對,反復地檢查。不僅是在工作上,小陳出門時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寄信時反復檢查信的內容,看是否寫錯了字,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單位領導只好讓他回家“休息”。
強迫癥患者多起病于青年人,嚴重影響個人學習、生活和工作。所以在平時應該調整好心態(tài),如果心理調節(jié)不了,應該及時找心理治療師指導治療!以免造成不好效果!
【強迫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相關文章:
檢驗技師考點:氨基酸尿癥發(fā)病機制06-09
湖南省2017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機制研究生暑期學校招生簡章08-09
腹痛的病因及癥狀01-06
齲齒的病因及危害09-20
什么是強迫癥08-08
呼吸強迫癥06-10
“熔斷機制”是成熟市場的必備機制07-21
晚睡強迫癥是病得治 強迫癥的表現(xiàn)有哪些?05-30
什么是熔斷機制?a股熔斷機制生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