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尾
201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名單已經(jīng)揭曉,那觀后感怎么寫?結尾又要怎么寫?下面是應屆畢業(yè)生網(wǎng)整理的2篇關于2016感動中國觀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窄條凳
自行車
沐雨櫛風
身邊的人們追逐很多
可你的目標只有一個
刀剪越磨越亮
照見皺紋
照見你的夢
吆喝漸行漸遠
范文一
一摞一摞硬幣
帶著汗水
沉甸甸稱量出高尚
回到南通后,老人便把獎杯小心翼翼地鎖進木箱,每天依然冒著嚴寒,騎著老舊的自行車,踏行幾十公里,走街串巷磨菜刀、剪子。三塊、四塊地小心積攢著零錢,儲存進他的慈善夢想中。
【磨刀老人吳錦泉】
微電影
87歲高齡的他以磨刀為生,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走街串巷為人磨菜刀、剪刀,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磨刀老人”。他是南通市最年長的紅十字志愿者,一名老黨員。
老人靠磨刀為生,生活儉樸,卻樂善好施,常年把磨刀掙得的微薄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多次向災區(qū)、殘疾兒童及需要幫助的人捐款,至今已捐款4萬多元。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捐款1000元;
2008年,向市兒童福利院捐款1316元;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捐款1000元;
2010年,甘肅泥石流捐款1000元;
2011年,向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的困難者捐款300元;
2011年,向港閘區(qū)五星村“錦泉一元愛心社”捐款3000元;
2012年12月,向“磨刀老人”微基金捐款4210元;
2013年4月16日,捐款3000元定向用于中華慈善博物館建設;
2013年,四川蘆山捐款1966.2元……
太多的次數(shù),太多的感動,
他的捐贈是一種信仰!
成立錦泉一元愛心社
2011年,吳錦泉倡導成立了“錦泉一元愛心社”,愛心社成立以來,收到愛心居民和企業(yè)家的捐贈近20萬元,幫扶困難群眾近千人次。
南通市紅十字會也申請注冊了“磨刀老人”公益商標,并設立“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導“人人可為、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動。
愛心從不會白付
2012年4月12日下午,第七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獎獲得者磨刀老人吳錦泉從北京載譽歸來。
2012年5月3日,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看望獲得“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殊榮的磨刀老人吳錦泉。
2014年11月26日,首屆中國公益年度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磨刀老人吳錦泉獲得“中國公益良心獎”。
范文二
一個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
但我們存在的意義,
不是被淹沒,而是與無數(shù)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條山脈、一片群峰。
這樣的山峰,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這風,就是社會風氣,這水,就是文明進程……
但我們存在的意義,
不是被淹沒,
而是與無數(shù)把泥土聚集在一起,
成就一座山峰、一條山脈、一片群峰。
這樣的山峰,可以改變風的走向,可以決定水的流速。
這風,就是社會風氣,這水,就是文明進程……
2月14日,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來自吉林通化的大愛夫婦張寶艷、秦艷友,與屠呦呦、閻肅、郎平、官東等10位人物以及抗戰(zhàn)老兵、愛國僑胞這一群體,共同榮獲“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吉林省通化市人,2007年4月30日,自費創(chuàng)辦的“寶貝回家尋子網(wǎng)”,先后榮獲“中國影響力100人”、“全國首屆網(wǎng)媒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十大法治人物”等殊榮。
“兒子你知道我日夜在等你盼你想你嗎,你十多年在外一切可好?我心在泣血你可知?但愿上天仁慈,我們一家相聚的日子能早日到來,在外一定要學會
照顧好自己……”在寶貝回家網(wǎng)站上,這樣聲聲血、字字淚的呼喚有很多很多,留下這些字句的,都是被拐孩子的父母,從孩子被拐的那一刻起,他們就踏上了一條
不知終點在何處的找尋之路,而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創(chuàng)辦的寶貝回家網(wǎng)站,提供給他們的,不僅是一個情感發(fā)泄的通道,信息交流的平臺,更是一盞照亮被拐寶貝回
家之路的明燈。
1月29日,記者來到位于吉林省通化市和平路685號的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雖然不過8點,小小的一間辦公室里已經(jīng)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打電話核實情況,看群里的案例分析,刷新全國救助尋親網(wǎng)上的信息……
“我和丈夫做寶貝回家網(wǎng)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幫助被拐的孩子回家。”衣著樸素留著短發(fā)的張寶艷說出的話和她的人一樣,樸實無華卻干脆利落。
“我們當初想的是,只要能找到一個孩子,網(wǎng)站就沒白辦。后來,目標水漲船高,一年找到一個,一月找到一個,一星期找到一個,一天找到一個,F(xiàn)在已經(jīng)有
1384個孩子通過我們寶貝回家找到了家。”負責網(wǎng)站技術工作的秦艷友說,雖然現(xiàn)在網(wǎng)站規(guī)模大了,志愿者多達17萬人,但他和妻子最大的心愿卻是網(wǎng)站能夠
早日關閉,“到那個時候,就是丟的孩子都找到了,沒有新丟的孩子了,天下無拐了。”
一場虛驚 成就全國第一家公益尋子網(wǎng)站誕生
“我們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做點普通的事。”“給孩子創(chuàng)建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是所有志愿者的最大愿望。”
“1992年,我兒子四歲,有一天,他跟姥姥逛街的時候走散了,我知道消息的時候,心里就一個念頭,孩子是不是被拐了?如果孩子找不到,那我也
不活了。”說起創(chuàng)建寶貝回家網(wǎng)站的初衷,張寶艷說,那次兒子短暫的走散,給她和丈夫留下了太深的記憶,秦艷友就以這段經(jīng)歷寫了一個劇本,在寫的過程中,他
們開始接觸到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被拐兒童的家長。“他們找孩子的方法就是印尋人啟事,有的人家花了五六十萬,在街上貼了又貼。”張寶艷說,還有一位家長曾無意
中跟她說起,在找尋自己孩子的過程中,他找到了100多個被拐的孩子,但因為不知道怎么幫助這些孩子,只能不了了之。
這些尋子故事對張寶艷、秦艷友夫婦觸動極大,“我愛人就是搞網(wǎng)絡的`,我就和他商量,咱們能不能創(chuàng)辦一個尋親網(wǎng)站?把這些尋親信息放在一起,這
樣,至少尋親的人之間還能互相幫助。”張寶艷將自己的想法一說,秦艷友當時就同意了,與幾個同事學生組成了一個網(wǎng)站創(chuàng)建小團隊,就這樣2007年4月30
日,寶貝回家網(wǎng)正式開通,這是國內(nèi)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面對被拐、流浪乞討兒童的公益尋子網(wǎng)站。2008年1月18日,寶貝回家志愿者組織也在吉林省通化
市民政局成功注冊。
尋親的平臺搭建起來了,怎么才能讓大家知道和了解這個網(wǎng)站?“最開始,我們就是在網(wǎng)上、報紙上找那些尋人啟事,可電話打過去,一說我們免費幫他
們找孩子,家長們根本不相信,有情緒激動的家長甚至把我們當騙子。”張寶艷說,那時候,不只丟失孩子的父母不信任他們,就連身邊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在炒
作,“每天宣傳網(wǎng)站,被從QQ群里踢出來過,郵箱被封過……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張寶艷說,那時候她在一家典當行當經(jīng)理,為了把這個網(wǎng)建起來,干脆辭了
職。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凌晨2點多,我接到一個失蹤兒童父親的電話。他在電話那邊痛哭不止,說如果那天我不接他的電話,他很可能就會從樓上跳下去。”張寶艷說,這樣的電話和來信,后來她接到了很多很多,這樣的痛苦她感同身受,幫助他們的心愿,也越來越強烈。
2007年6月24日,內(nèi)蒙古志愿者郭俊發(fā)現(xiàn)一老一小在公園乞討,老人說男孩是他的孫子,但神情慌張。郭俊及時與秦艷友進行了溝通,在第一時間
找到警方。經(jīng)查明,男孩是甘肅民勤縣人,十幾天前被乞丐老人拐騙出來乞討的,內(nèi)蒙古警方將被拐男孩送回甘肅。“消息傳回來,我們心里有底了,”張寶艷說。
就這樣,從成功解救第一名被拐兒童開始,寶貝回家網(wǎng)站從每天數(shù)十人次、數(shù)百人次的瀏覽量,逐漸增加到上萬人次,高峰時間甚至達到了5萬人次。網(wǎng)
站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注冊登記的志愿者人數(shù)達17萬余人,網(wǎng)站與騰訊網(wǎng)合作建立的各類QQ群就有一百多個,有尋家寶貝群,有家尋寶貝群,有公安部工作
群,有媒體群,每個省份也都有自己的尋親群……
集思廣益 志愿者的努力讓失散20年的母子再次團圓
“我們就是搭建了一個平臺,沒有志愿者們的付出,僅靠我們兩個人能做成什么事……”
獲評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張寶艷、秦艷友夫婦卻說,這個榮譽不屬于他們倆,這個榮譽屬于網(wǎng)站所有的志愿者,“我們就是搭建了一個平臺,
沒有志愿者們的付出,僅靠我們兩個人能做成什么事?”秦艷友說,“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及尋親的孩子都不會上網(wǎng),所以當他們登記了尋親資料后,都
需要志愿者一對一地為他們進行尋親指導及后期資料跟進。”特別是對尋親的孩子來說,他們被拐走時年紀都很小,對家鄉(xiāng)、父母的記憶很模糊。“我們登記的時
候,會問尋家寶貝,你有什么特征,很多人都會說沒有特征,其實頭發(fā)有幾個旋,是不是左撇子,身上有沒有胎記或是痣,這些都是尋親時候很重要的特征,我們的
志愿者得啟發(fā)他,反復詢問。”張寶艷說,跟進志愿者會從氣候、地理環(huán)境、家人姓名、成員、動植物、飲食習慣、方言等各方面啟發(fā)尋親孩子的記憶,縮小尋親范
圍。
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xié)會里,記者也看到了張寶艷的一組秘密武器——建國以來的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和部分省公路交通地圖冊,這些東西有什么用途呢?
“像是1990年,五歲的羅剛被拐走,2012年他在網(wǎng)站登記了自己的信息,憑著自己兒時的記憶,畫出了家鄉(xiāng)的地形圖,”張寶艷說,因為20年
間鄉(xiāng)村變化很大,志愿者們特意從網(wǎng)上買來了1990年的交通地圖,按照羅剛的記憶進行排查,經(jīng)過180天的努力,終于幫他找到了家人。從志愿者拍攝的視頻
里能看到,羅剛回家的那天,村子里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吃一碗媽媽煮的面,羅剛說,還是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失孤》,里面井柏然飾
演的曾帥,原型就是羅剛。”張寶艷說,沒有志愿者集思廣益,半年多的付出,僅憑一張記憶中的地形圖,羅剛的尋親之路還不知有多漫長。
科技引路 幫助更多寶貝尋親 讓更多家庭團圓
“一想到很多家長后半夜還守在網(wǎng)上,盼著下一條信息就是自己孩子的,就覺得這個網(wǎng)的責任很重。”
在秦艷友眼中,妻子張寶艷是個和工作拼命的人,“自從網(wǎng)站建立后,她就基本都是凌晨一兩點鐘才睡,早晨五六點鐘就起來了,無論走到哪兒,手機不
能離,因為隨時要關注尋親的信息。缺覺讓她在哪兒都能睡著,就這么說吧,我們一起出差坐飛機,飛機在跑道上加速她知道,因為那時候要關了手機,等到起飛她
就睡著了。”秦艷友說,每天催張寶艷多休息一會,已經(jīng)成了他的重要工作。
2009年,張寶艷提出“建立打拐DNA數(shù)據(jù)庫的建議”,被公安部采納。全國DNA數(shù)據(jù)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
支持。如今,在張寶艷的電腦上,點開“公安部工作群”,可以看到來自各地300余名打拐警察參與其中。張寶艷說:“公安打拐部門與‘寶貝回家’建立了綠色
打拐通道。”
2015年,“寶貝回家”又率先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尋親領域。“我在網(wǎng)站上看到一位父親寫的詩,內(nèi)容是思念被拐走的女兒艷艷和兒子健健,特別
感人。”張寶艷說,通過交談,這位寫詩的父親告訴她,被拐走的健健還有一個雙胞胎弟弟……張寶艷立刻聯(lián)系了警方,將健健弟弟的照片放到了人臉識別系統(tǒng)中進
行搜索,果然,在廣東找出了一個相似度98%的孩子,DNA比對結果顯示,通過人臉識別系統(tǒng)搜索出來的那個孩子就是1995年被拐的健健。
隨著一個個被拐孩子回到父母身邊,社會各界給予寶貝回家網(wǎng)站的支持也越來越多。2009年,公安部提供了10萬元經(jīng)費用于支付房租、購買設備;
通化市為“寶貝回家”解決了辦公場所、車輛,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為網(wǎng)站設立了5個公益崗位;還有企業(yè)主動上門提供贊助。而張寶艷、秦艷友夫婦也一直恪守著
寶貝回家網(wǎng)站成立之初便立下的死規(guī)矩,就是無論成功與否,都不收尋親者的錢。各項相關收支都在網(wǎng)站上公示。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384個孩子通過我們寶貝回家找到了家,特別是2015年,寶貝回家登記失蹤孩子892名,已找到405名,除去意外死亡、離家
出走、惡意登記的,未找到的孩子為105名,找到孩子的速度反超登記丟失的速度。”張寶艷說,其實,從2009年4月份起公安部開展打擊拐賣兒童婦女的專
項斗爭,并規(guī)定兒童失蹤報案即立案,且將操縱流浪乞討兒童犯罪納入打擊的范圍之后,拐賣兒童的情況已經(jīng)得到了扼制,這從最近幾年網(wǎng)站的發(fā)帖情況就能看出
來,“現(xiàn)在我們處理的急件很少了,多數(shù)都是十幾二十年前的積案。”
張寶艷說,“其實找到1300多個孩子不是‘寶貝回家’的最大亮點,隱形的社會效應在于推動了公安部門打拐專項行動,普及了打拐知識,營造了打拐氛圍,使社會上拐賣犯罪得到遏制,更多孩子避免丟失的傷害,更多家庭少了骨肉分離的痛苦。”
在寶貝回家網(wǎng)站首頁,有這樣一組數(shù)字,時刻提醒著張寶艷、秦艷友夫婦,目前還有家尋寶貝23912人,寶貝尋家18895人,“覺得肩上的擔子
還是非常重,還有這么多人在尋找親人,如果不抓緊時間,他們中很多人,可能再也見不到親人的面了。”張寶艷說,他們現(xiàn)在最大的夢想就是,能盡快幫助他們找
到家和家人,能盡早實現(xiàn)天下無拐的夢想。
【感動中國觀后感結尾】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觀后感11-13
《感動中國》觀后感07-30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02-05
感動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精選7篇)02-06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觀后感范文02-13
觀看202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02-09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范文(通用6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