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服飾:京劇藝術中的非語言傳達
摘要:京劇是民間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有廣泛影響的積極力量之一。服飾作為京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展現京劇的文化、思想等內容上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是京劇人物年齡、社會地位、生活狀況、人品等的直觀表達,是京劇藝術的一種非語言傳達。本文中筆者將以幾個方面簡要闡述京劇服飾的非語言傳達作用。
引言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民間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具有廣泛影響的積極力量之一。其在我國的產生和存在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無論新鮮元素如何介入當下的生活,其永遠是精神世界中的奇葩。
京劇是一個綜合藝術整體,除去表演,需要有導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去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藝術精品,為此服裝是為表演創(chuàng)造角色外部造型,樹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體體現者,也是綜合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服飾作為京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取決于劇情和戲中人物的性格、身份還有它的歷史性,它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一、京劇服飾概述
京劇服飾因其華麗的外表、精致的工藝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京劇服飾稱為行頭,是各種角色穿戴的總稱,它包括:長袍類、短衣類、盔帽類、鎧甲類、靴鞋類,及附屬于服裝范疇的輔助性飾品。譬如戲衣的名目就很多,重要的有蟒袍、官衣、靠、箭衣、披、褶子等二十多種。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質地上有緞、綢、布等。戲衣的紋飾有龍、鳳、鳥、獸、魚、蟲、花卉、云、水等。由于色彩、紋樣有所不同,穿戴上也有不同搭配,使整個戲衣顯得多彩絢麗,極富表現力。武生穿的褶子多繡飛禽;小生穿的褶子多繡花卉;貧困書生穿的褶子上補著不規(guī)則的雜色綢子,叫富貴衣;穿黃蟒的是皇帝;穿紅、紫色蟒的是大臣;穿官衣的是小于大臣的地方官;穿衣裙的是小姐;穿坎肩和裙子的是丫環(huán)。所以隨京劇人物出場,拋開唱腔唱詞不談,觀眾就能對他的年齡、社會地位、生活狀況和人品等有個簡單的概念,它是京劇藝術的非語言傳達。
二、京劇服飾是京劇藝術的非語言傳達
(一)人物類型的表征
京劇服飾與京劇表演一樣,表演為一出完整劇目和處理各類人物,它可以分為多種行當,而且通過各自的行當動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劇服裝也不例外的為能塑造不同人物,分門別類的劃分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專業(yè)行當,它們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范疇和具體使命。
筆者以大衣為例論述。大衣是京劇服裝內部分工的行當之一,它的存在是為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服務。大衣類中的服裝名稱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論及大衣行當的范圍及作用所涉及的有關人物領域,明顯可以看出她塑造人物大都是文職官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仆人等范疇的人物,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蟒、帔、褶子、開氅、宮裝、八卦衣、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均有水袖,這正是區(qū)別于二衣、三衣之間的不同。
(二)尊卑權位的寫照
在京劇中,尊卑權位通過服飾能表現出很強的力度。
京劇服飾的用色受到“五色”觀念的影響,同時有其自具特點。服飾色彩上,它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即正色與間色。上五色包括紅、黃、綠、白、黑,下五色包括紫、藍、粉、湖色、古銅。在中國古代,黃色與紫色是最為尊貴的象征。黃色是帝王專用色,京劇中黃色蟒袍也為劇中皇帝、皇后、貴妃等所專用,杏黃色較為穩(wěn)重,為劇中王子、親王、王爺及有地位的老旦等一類角色穿用,以顯其高貴地位。如劉備、劉秀、李艷妃等。紫色則被劃分為五色,在官服中用于品級中上的官員。紅色為尊嚴、權力的象征,它表現出一種高貴莊重的氣質。紅色蟒袍多為劇中公伯王侯等顯要人物穿用,如曹操、孫尚香、楊玉環(huán)等。紅色官衣為三品以上的官員、狀元、使官等一類人物穿用,故而,在京劇舞臺上,區(qū)分官員級別有“紅為府、藍為縣”之說。
再如舞臺上的各種冠帽,也能體現出劇中人物等級的明顯不同。冠帽翅子的樣式,基本有三類,即向上、平直、向下。這是區(qū)別劇中人身份的明顯標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有這種翅子的冠帽如皇帽、皇巾、九龍冠、扎鐙、相巾等,都是皇帝和高級文武臣僚戴的。一般中下級文官戴的帽子,如方翅紗帽、尖翅紗帽、圓翅紗帽、桃葉翅紗帽,都是用的比較平直的翅子。宰相戴的相貂也用了平直的翅子,但其翅子很長,尾端略為上翹,就同一般官員的帽子區(qū)別了開來。
(三)悠久歷史的符號
回顧服飾歷史,從19世紀末,強調曲線的緊身曳地長裙,20世紀70年代充滿青春活力的“A字裙”,活潑性感的“迷你裙”,80年代,科技迅速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體現女性的自然曲線美。反觀上述文字,筆者認為可以看到不同服飾作為不同時代的符號性意義。
中國戲曲服裝與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傳承、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心理素質及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筆者在此以蟒服為例,它作為京劇服飾中體現統(tǒng)治階級地位的代表, 其在造型布局與色彩、圖形裝飾的運用等方面, 無不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體現著人物性格特征和道德上的審視。蟒服中的紋樣更是涉及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容, 包括宗教思想、道德觀念以及民俗習慣等等, 還集中反映象征父權、象征天人合一的皇權、象征宗教觀念的物態(tài)和圖形。這種裝飾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現手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而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
(四)藝術美感的流露
京劇服飾不受時代、地區(qū)、季節(jié)的限制,以有限的服飾演繹無數的人物,并不使觀眾感覺雷同。人的服飾是形式美的一種體現①,而它不僅是形式美,也從一定意義上彰顯著內在,正所謂形式即內容。京劇中水袖的運用,是美感的一大體現。京劇的服裝除緊袖之外,大多綴有一段長方形的白色紡綢,甩動時形似水波,故名水袖。水袖來源于明代服裝襯袍出袖的形式,并取“長袖善舞”之意,夸張美化之后,脫離生活原形而成為一種藝術手法。男用是水袖一般長一尺有余,女用水袖長兩至三尺②,其作用為表演時延長和放大人物的肢體展現力,體現思想情緒、感情,同時創(chuàng)造出許多優(yōu)美的舞姿,增加舞臺效果。毋庸置疑,水袖舞動如波,輕盈飄逸。作為國粹的京劇也好,其他舞臺表現形式也好,重在一種藝術美感的傳達,它有別于文學,它僅借助于文字,而前者還有其他作為輔助性的傳達,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輔助性表達甚至會以其極強的表現力而成為展現美感的主力。美是一種主體感受,在這一點上,京劇中的服飾所起到的作用是更為直觀的,顯而易見的。
三、總結
單就服飾而言,當無法直接觀察生活理念時,可以通過特定文化時期的典型穿著和時裝來觀察,對選擇的服飾可以顯露出許多十分重要的觀念,京劇服飾亦然。實用、美觀、奢侈、傳統(tǒng)、成熟、個性、內涵等。這些觀念屬于文化價值和信念,是服飾行為的動力。它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向大眾展示了國粹的內核與外延。
參考文獻:
[1]楊辛 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曉紅.傳統(tǒng)京劇服飾的程式化裝扮[J].戲劇文學,2003(6):26
[3]王曉紅.傳統(tǒng)京劇服飾的美學特色及民俗價值[J].戲劇文學,2003(6):16
注釋:
、贄钚 甘霖.美學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8.
、谕鯐约t.傳統(tǒng)京劇服飾的美學特色及民俗價值[J].戲劇文學,2003(6):16.
【京劇服飾:京劇藝術中的非語言傳達】相關文章:
服飾的非語言交際功能在電影中的運用11-21
論京劇表演藝術突出表演的重點03-11
讓京劇走進我們的課堂11-17
談京劇行當名稱英譯的文化11-16
簡談京劇行當名稱英譯的文化02-22
非語言因素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03-29
幼兒教學非語言藝術優(yōu)秀論文03-19
視覺傳達與廣告設計藝術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