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宋朝的服裝特點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fā)展的一顆明珠,其特點是修身適體。宋時不論權(quán)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著直領(lǐng), 對襟的一種服飾,出土實物有福州南宋黃升墓 、湖南衡陽何家皂北宋墓、江蘇金壇茅麓南宋周瑀墓。浙江黃巖趙伯澐墓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乃纬姆b特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宋朝女子的服裝
中國的服裝是依靠傳承推移的,宋代也不例外。它既延續(xù)了唐,五代時的服裝樣式,又在這基礎(chǔ)上作了一些變,動和創(chuàng)新。宋代的女子服裝比較復(fù)雜,各階層有不同的特點,貴族婦女的禮服仍是寬衣長大袖,長裙,衣飾豪華,與晚唐,五代時貴族婦女婦女穿的差不多。但宋代貴族婦女的便服卻時興瘦長型,與以前各時期的大不相同,衣著配色也打破以紅紫,藍(lán)綠為主的習(xí)慣,采用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配合使用,色調(diào)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呆板的唐代圖案改成寫生的折枝花樣。一般平民女子,尤其勞動婦女或婢仆等,則仍穿窄袖衫襦,但比晚唐,五代時的瘦而且長,顏色多為青,白等?傊,宋代服裝除了北宋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和肥寬的裙,褲以外,窄袖,瘦長是主要特點。
宋代女子的服裝,上衣有衫、襦、襖、背子等名目。下衣則以裙為主。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服,大都用羅紗綾縑等輕軟衣料做成,在宋代衫上大半繡有花樣。襦也是短衣的一種,和衫是不同的,因為襦是秋冬的常服,并且有很長的袖端,衣身也較衫子狹窄;所以襦和寬大而沒有袖端的衫子不同。通常襦的顏色,是紫色或紅色,黃色亦常見,很少用青色、白色或褐色的,就是上了年紀(jì)的婦人,也喜歡服紫紅的顏色。仁宗時,有詔令婦女不得將白色、褐色,并毛緞淡褐色制造衣服?傊嗪蜕酪粯,都是最通行的服裝,并且兩者都屬上衣,下面都得穿裙子。
襖是一種冬衣,可以代替袍的作用,不過袍是有限制的;根據(jù)宋朝禮制局的規(guī)定,除掉命婦可以服用外,其余大多數(shù)的民婦是不能服用的,同時袍的顏色也有一定的限制,三品以上是紫色,繡有仙鶴及芝草,三品以下一律用黃色,并不繡有花樣,至于襖的顏色,除白色禁用外,其余并沒有一定的限制,盡可以隨個人的便。
宋代女子的常服,多半上衣而下裙,裙即古制之裳。宋代裙的質(zhì)料,見于宋人詩詞中的,多半是綾羅紗絹一類輕軟的料子,顏色以紅為上色,紫色亦常見,而以石榴裙為最有名!八迠y淡眉成字映,花避月上石榴裙!背袢挂酝猓ǔA_裙也算最普遍的,裙之前有帶垂長,所謂裙帶,用以束腰。宋朝裙幅并沒有一定的規(guī)矩,最通行的一種是“八幅大裙”,前后各有四幅,其余也有例外的,有的裙多至二三十幅,這種情景,在宋朝的妓最多,因為她們善于歌舞,蓋裙幅越多,則皺褶越細(xì),所以舞起來也比較風(fēng)情雅致。在宋朝,短襦長裙是最時髦的,“行即羅裙掃落花”。
司馬公文曰“北宋時,婦女不服寬褲與〔衣詹〕制旋裙比前后開勝,以便乘驢,其風(fēng)始于都下妓而士大夫家反慕之!
南宋時,裙有名“趕上裙”的,前后均不開衩,長而席地,當(dāng)時宮妃均競尚此種群式,不過這是一種新穎的特式而已,并沒有普遍,所以也可說是妖服的一類。
宋代男子服裝
宋代男子一般的服飾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襖、裥衫、直掇、道衣(袍)、鶴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圍等。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宋代的袍長到腳,有單和夾,本來有棉絮的稱袍,又叫長襦,后有錢人用錦做袍,叫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種材料粗且較短的袍子,唐有缺胯袍、缺胯衫、宋代承襲其制,但在式樣和名稱上都略有差異,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式樣不同的宋代是圓領(lǐng),右衽,且有大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為它身狹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樣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屬于綾羅錦一類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織成的,一般是文人隱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種、衣式很多,如有涼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涼衫披在外面,因為是淺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來及作為吊慰兇喪時的服裝,其它場合不穿,紫衫本來是戒裝,因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開衩以便于騎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織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條橫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員也有很多人穿的;還有一種叫帽衫,是因頭戴烏紗帽,身穿黑色羅制圓領(lǐng)衫而得名。
宋朝元宵節(jié)習(xí)俗
年年鬧元宵,年年看燈展。在宋朝,元宵燈展絕對是全民狂歡。
以北宋京城為例,每年冬至剛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開始為元宵節(jié)的燈展做準(zhǔn)備了:在皇宮南側(cè)搭建舞臺(以便讓皇帝和臣民共同觀看各路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兩旁安放欄桿,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劃定場地(供燈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資協(xié)助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進京排練(時稱“行放”,意即彩排),讓他們在燈展期間大顯身手。當(dāng)然,更要出錢采購花燈,包括燈球、燈槊、絹燈、鏡燈、字燈、水燈、龍燈、鳳燈、走馬燈……還有很多巨型花燈無法搬運,只能就地扎造。
《東京夢華錄》載:
自燈山至宣徳門樓橫大街,約百余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nèi)設(shè)兩長竿,高數(shù)十丈,以繒彩結(jié)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fēng)動宛若飛仙。內(nèi)設(shè)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
皇宮南側(cè),東西大街,街道兩側(cè)是幾百米長的燈展區(qū)。人們用帶刺的樹枝編成柵欄,柵欄內(nèi)豎起幾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fēng)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臺,官府派藝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們在燈展期間來到宋朝,還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項奇觀: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燈放到頭上,人在街頭漫步,燈在頭上閃爍。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
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栗,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燈籠打造得像棗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裝飾,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往頭發(fā)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飾品。到了元宵燈展的時候,滿城婦女都戴著這樣的燈飾上街。
呂原明《歲時雜記》也有類似記載:
京師上元節(jié)以熟棗搗炭,丸為彈,傅之鐵枝而點火,謂之“火楊梅”,亦以插從卒頭上。又作蓮花牡丹燈碗,從卒頂之。
女士們頭上戴燈,男人也一樣。在北宋京城開封的元宵節(jié)期間,達(dá)官顯貴和富商大賈出門,身后會跟著一群兵丁或男仆,這些跟班既要負(fù)責(zé)主人的安全,又要幫主人抖威風(fēng)。用什么樣的方式抖威風(fēng)呢?就是把花燈放到頭上去。他們頭上的花燈分兩種,一種是蓮花狀或者牡丹狀的燈碗,一種是用鐵枝串起來的“火楊梅”;饤蠲肥菍⒏蓷椖シ、搗炭為屑,將棗粉、炭屑拌在一起,澆上油蠟,團成圓球,一一串到鐵樹上,點著了,放在頭頂,跟著主人上街。
頭上戴燈或許很好玩,但絕對不安全。宋朝男子多不剃發(fā),跟女子一樣挽著高高的發(fā)髻,發(fā)髻上再固定著一盞蓮花牡丹燈碗或者一樹哧哧冒火的“火楊梅”,只能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走路。假如步子邁大了,咔,扯著蛋是小事,顛翻了頭上的花燈是大事,只要有一點明火落到頭發(fā)上,救火肯定來不及,滿頭煩惱絲就清凈了,只好出家當(dāng)和尚去。所以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到了宋朝只宜觀看,千萬不要模仿。
【宋朝的服裝特點】相關(guān)文章:
漢代服裝的特點08-14
朝鮮服飾的服裝特點07-31
運動風(fēng)格服裝的特點02-16
韓國服裝的風(fēng)格特點07-31
服裝面料特點分析10-29
服裝風(fēng)格分類與特點匯總06-07
中國各朝代的服裝特點10-10
宋朝茶風(fēng)興盛的時代07-05
中國古代服裝的設(shè)計特點08-18
韓國的服裝面料有什么特點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