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

時間:2024-05-05 12:33:35 舞蹈知識 我要投稿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過一些舞蹈知識吧,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相關內容,歡迎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

  中國古典舞訓練比較注意舞姿造型的訓練、講究處處照顧“四面八方”。比如一個“丁字步”的站法:左腳斜伸與右腳腕的正中相連成為一個“丁”字,左右小腿緊貼,上身胸部與斜伸出的丁字步成相反方向,兩肩微向后打開,臉與胸部的方向相反,頭稍拾起、這種站姿使每一方向的觀眾都能看到,這一造型顧及到了“四面八方”。

  (1)掌:分男掌、女掌。男掌手指伸直,虎口張開,四指并攏與大拇指分開,女掌手指伸直、虎口收緊,拇指向中指靠攏,但不要貼緊。

  (2)手臂的基本位置

  1、拉山膀:兩臂弧形側舉,高度與肩平,小臀微向里屈,手腕梢扣、掌心向外,掌背朝里手指微向上。

  2、按掌:手按于身前,臂成弧形稍低于胸部,手指微向上,手心對前斜下方,從肩到手形成一個弧形。

  3、托掌位:手臂舉至頭,手的位置在額前上方,手心向斜上方,食指對眉梢。

  4、單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后右手由下經身旁向上撩掌至頭的前上方、然后再下落切掌至胸前。

  5、雙山膀:先雙手叉腰,然后左手做單山膀動作,接著,右手、左手一起做撩掌和切掌至胸前,這時軀干和頭都微向左側,成雙山膀姿勢。

  6、順風旗:一手做單山膀,另一手做托掌。

  (3)手臂的基本動作概念

  1、撩掌:手臂由下方至頭上方的動作,用手帶動,動作時,手背朝上。

  2、切掌:掌的外側向下,手背向外,如刀切狀。

  3、分掌:手由胸前經過頭上方至側或側下方的動作,做動作時,手背用力向外分。

  4、穿掌:與分掌動作大致相同,但不同之處,在分手時手背向外,指尖向上伸,伸至頭上方翻碗,手心向上,然后手心向側分開,還有一種是指尖向上,從身體側邊伸出,手臂朝外。

  5、端掌:手由側經下方端起到胸前的動作為“端掌”。與按掌位置相同,但與按掌不同的是,手心朝上。

  6、晃手:雙手臂與肩同寬,手心向外,兩臂形成圓弧形,在體前做上左下右的劃圓晃動。

  7、云手:先站好丁字步,擺好雙膀,然后,左手擺至胸前平屈,手心向上。同時右手至胸前稍屈肘、手心向下。與左掌心相對成交叉狀。眼看右手,接著兩手臂同時經斜上方繞至頭前,相繼翻掌于頭兩側,掌心向下。再經右側繞至左側,左臂于左側山膀,右掌心向下,右臂經胸前,服視右手,拉成山膀,目平視前方,兩手交叉在胸前劃圓。

  古典舞身韻及其審美

  “身韻”即“身法”與“韻律”的總稱!吧矸ā睂儆谕獠康募挤ǚ懂,“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zhèn)洌硇牟⒂,內外統(tǒng)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它已擺脫原戲曲舞蹈對角色行當?shù)那ё內f化,然而不管怎樣變,又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一”和這個“變”都是一種藝術難得的性格,也是一門藝術的美學的要義。

  一個成熟的民族舞演員在舞臺上展現(xiàn)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xiàn)了“形、神、勁、律”的高度融合,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形、神、勁、律”作為身韻基本動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形,即外在動作,包含姿態(tài)及其動作連接的運動線路。神,即神韻、心意,是起主導支配作用的部分。勁,就是力,包含著輕重、緩急、強弱、長短、剛柔等關系的藝術處理。律,也就是動作本身的運動規(guī)律。這四大動作要素的關系,是經過勁與律達到形神兼?zhèn),內外統(tǒng)一。其規(guī)律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這都是精辟的概括與提煉。而這些文字又與元素性動作高度統(tǒng)一、諧調,構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理論。

  1、形

  形是指形體外部的動作。它表現(xiàn)為形形色色的體態(tài),千變萬化的動作及動作間的連接。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tài)與過程都可以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傳達媒介。

  眾所周知,通過對傳統(tǒng)藝術在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tài)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tài)上強調“擰、傾、圓、曲”,仰、俯、翻、卷”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內在氣質。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由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fā)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灣”、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面”“擰麻花”,中國民間舞“膠州秧歌”的“輾、擰、轉、韌”,“海洋秧歌”的“攔、探、擰、波浪”和“花鼓燈”的“斜塔”,武術中的“龍形猿步”、“八卦”等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掌握體態(tài)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要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的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這是泛指內涵、神采、韻律、氣質。任何藝術若無神韻,就可以說無靈魂。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在古典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面,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這一概念中,身韻強調內涵的氣蘊、呼吸和意念。強調神韻,強調內心情感。在形與神的關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韻”。可以說,沒了韻就沒了中國古典舞。沒了內心情感的激發(fā)和帶動,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心、意、氣”,正是“神韻”之具體化。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而恰恰是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jié)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靶挝磩,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边@一口訣形象的、準確的解釋了形和神的聯(lián)系及關系。

  人們長期為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韻律感到神秘,雖然一個“圓”字是早被人們公認的,但它究竟是怎樣的運動規(guī)律,身體及手臂的運行軌跡是怎樣的了這是從事古典舞的人們長期困惑的問題。身韻創(chuàng)建者提出了“三圓運動”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古典舞身體運動過程是沿著三個圓形在運動。

  這就是立圓、橫圓、8字圓。令人吃驚的是這個擾人已久的問題竟是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譯了。而且又是如此準確而簡明。它立刻讓人想到拉班的“球體運動”理論。它們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釋了各自的規(guī)律。原來真理是很單純的?茖W都是經歷了“由淺入深”到“深入淺出”的過程。單純的真理是艱苦探尋的結果,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

  3、勁

  “勁”即賦予外部動作的內在節(jié)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xiàn)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jié)奏往往和有規(guī)則的2/4,3/4,4/4式的音樂節(jié)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guī)律的“彈性”節(jié)奏中進行的!吧眄崱奔匆囵B(yǎng)舞蹈者在動作時,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著輕重、緩急、長短、頓挫、符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qū)別。這些節(jié)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運用“勁”。

  “勁”不僅貫穿于動作的過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jié)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一一體態(tài)、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胺匆r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tài)造型的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勁的區(qū)別。

  4、律

  “律’這個字它包涵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運動中依循的規(guī)律這兩層含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過“順”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之感!胺绰伞币彩枪诺湮杪蓜又惺种匾囊蛩,如“雙晃手”,當臂向左晃時,身要有向右拉之勢,才能顯示動作的圓潤與韻味!安豁槃t順”的“反律”,可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變向后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面做起”之說,即“逢沖必靠、欲左先后、逢開必合、欲前先后”的運動規(guī)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guī)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

  無論是一氣呵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運勢,或是“從反面做起”,都是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的圓、游、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

  你知道古典舞和民族舞的區(qū)別嗎?

  古典舞作為我國舞蹈藝術中的一個類別,是在民族民間傳統(tǒng)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yè)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chuàng)造,并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但是古典舞和民族舞存在差異。

  技巧要求不同

  古典舞要求技巧性更高,而且對演員的軟度要求也更高。

  民族舞由于舞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有的需要對器械有較強的控制力(如蒙古舞的頂碗),有的需要較好地把握身體姿態(tài)(如傣族舞的“三道彎”)。

  模式化程度不同

  古典舞的成型時間較短,雖然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但是隨著新的思想不斷地涌入,它的可變性很大。

  民族舞歷史悠久,各民族的舞蹈彼此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模式化程度很高。

  舞蹈演員表現(xiàn)的感情基調不同

  古典舞演員在舞臺上需要更多的情緒的變化,有喜、有悲,處理感情要更加細膩。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要相當?shù)氐轿弧?/p>

  民族舞的整體感情基調是高昂的、活潑的、奔放的,充滿喜氣,不帶憂郁。

  觀看時的視覺感受不同

  舞臺上的古典舞演員,俯瞰時宛如一只正在寫字的毛筆,“運筆”時急時緩,偶爾還會筆鋒一轉,而正視時又像是五線譜上躍動的音符,時起時落,變化萬千。

  而民族舞更多的時候是在營造一個宏大的場面,就像是在舞臺上鋪開了一張活動的畫卷,每一個演員都是畫卷上不可或缺的、最閃亮的元素。

  承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同

  總的說來古典舞表現(xiàn)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深度,而民族舞表現(xiàn)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廣度。

  古典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頻頻在古典舞作品中出現(xiàn),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時期它所特有的時代背景和人文風貌。即使作品中出現(xiàn)的是一些虛構的事件和一些虛構的人物,但是事件也具有深刻的意義,人物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偟膩碇v古典舞應該是中國舞蹈歷史的縱向集成的產物,它表現(xiàn)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總的特點

  民族舞源于工作和生活,它所展現(xiàn)的是各民族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這些小事也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人類對回歸自然的渴望、人與人之間的團結互助精神以及人們對恬靜生活的向往等內在涵義。全面認識民族舞更能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民族舞將各個民族的特點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是不加掩飾的,原汁原味的。

  中國古典舞的節(jié)奏特點

  古典舞創(chuàng)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戲曲和武術是建立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基礎,中國古典舞的基礎訓練充分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栔械募夹g、技巧有著獨具一格的民族特性,與其它舞種中的技術、技巧有著很大的不同。

  中國古典舞在節(jié)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guī)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jié)奏,一般表現(xiàn)為彈性節(jié)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xiàn)在節(jié)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jié)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中國古典舞學科介紹

  中國古典舞學科始建于1954年,是在北京舞蹈學校中國古典舞教研室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1980年改制為北京舞蹈學院后,在中國舞教育系的基礎上,設立了中國古典舞系(又稱中國民族舞劇系),中國古典舞從此成為獨立的學科。始建至今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與探索,學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建立了完整的教學體系,并培養(yǎng)了一批批具有大專、本科、碩士學歷的優(yōu)秀舞蹈表演、教育、管理、編創(chuàng)人才,積累了體裁多元化,形式多樣化,具有特色風格的經典劇目,逐步完成學科整體化的建設和發(fā)展。中國古典舞學科經過幾代人在研究“古代舞蹈”和“戲曲舞蹈”的美學特征、形式特征與內涵神韻,在繼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基礎上,依據(jù)當代人的觀念與審美情趣,本著以舞蹈為本、繼承傳統(tǒng)、遵循科學、把握時代的原則,借鑒吸收一切有利于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因素,尋找古典舞發(fā)展的立身之本,其中由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創(chuàng)建的“身韻課”引導了對傳統(tǒng)藝術中“傳統(tǒng)舞蹈”、“服飾舞蹈”、“道具舞蹈”等一系列課題的研究與探索,形成了中國古典舞具有特色的舞蹈語言機制和審美風格,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大獎,使中國古典舞走出了一條把握舞蹈本體特征,以“身韻”為核心的“當代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之路。

  本系師資力量雄厚,擁有學科創(chuàng)始人李正一、唐滿城教授,學術帶頭人孫穎、王佩英、熊家泰、朱清淵教授率領具有副高資歷的中年骨干以及一批年輕有為、生氣勃勃、富有創(chuàng)新及敬業(yè)精神的師資隊伍。

  在培養(yǎng)中國古典舞高精尖的舞蹈教育人才和表演人才上,該系一直擔負重任,在實施“英才教育”的培養(yǎng)方案中相繼培養(yǎng)出一批批優(yōu)秀演員和青年舞蹈家,他們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爭金奪銀,在各類大型舞劇中擔任重角,一展風采,受人矚目,可謂“人才輩出”,這也正是無數(shù)考生向往成為舞蹈家而不懈努力投考古典舞專業(yè)的主要吸引點。

  本系注重科研建設,相繼在文化部藝術教育大系·舞蹈卷,北京市系列精品教材,國家高等教育教材重點項目和人文社科科研項目中出版各類教材,注重教學法與教材的完善和建設以適應新時期對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為了推動中國民族舞蹈藝術走向世界舞臺,本系師生曾先后到過數(shù)十個國家與地區(qū)參加藝術節(jié),進行交流訪問演出和學術講座與教學。該系學生曾參加過國內的各項重大演出和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擔任了“全國七運會”、“世婦會”開幕式的演出,“慶香港回歸大型文藝晚會”、“建國50周年首都慶;顒印、“西部大開發(fā)大型文藝晚會”、歌劇“圖蘭多”首演、“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的演出以及“高雅藝術進校園”巡演等藝術實踐活動,以此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

  中國古典舞訓練術語

  傾俯擰:中國古典舞基本形態(tài)之一。胯不動,以腰為軸,擰的同時,上身從髖關節(jié)向下傾做俯勢。

  傾仰擰:中國古典舞基本形態(tài)之一。胯不動,以腰為軸,擰的同時,上身從髖關節(jié)做傾勢,上身從胸腔一節(jié)做翻胸。

  正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位置之一。兩腳靠緊,腳尖朝正前,身體與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兩腳。

  丁字步:中國古典舞腳的位置之一。丁字步又左右之分,以左為例,左腳跟靠緊右腳窩,兩腳成型為"丁"字,兩腳尖朝前斜角,重心在兩腳。做把桿動作時身體和頭可對正前,在中間是要求身體稍向右前側擺,頭朝左前側偏。站右丁字步時,做法相同但方向相反。又有前腳尖朝正旁者稱橫丁字步。

  小八字步:中國古典舞腳的位置之一。兩腳跟相靠,腳尖朝前方兩斜角,身體與面部均朝正前。重心在兩腳。

  大八字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位置之一。兩腳跟間距離橫的一腳半,腳尖對前方兩斜角,其余同小八字步,重心在兩腿中間。

  踏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位置之一。這種較富姿態(tài)性的動作具多種規(guī)格。以左為例:左腳尖向前,右腳撤至左腳后旁,以小趾虛踏于前腳左后方,后腳尖與前腳跟成一橫線,前腿伸直,后腿膝稍彎,前膝蓋內側和右膝蓋相靠,重心在前腳,后腳虛踏,身體微向左前傾,面朝左前側。

  弓箭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位置之一,是丁字步的一種變形和發(fā)展。將丁字步的前腿向旁伸出后彎曲,后退繃直,即前腿弓,后退繃,弓的腿足尖向正旁,直的腿足尖向正前,弓的腿要求小腿與地面成垂直角度,大腿與小腿成稍大于90度的鈍角,重心在兩腿中間,上身直立,方向朝正前。雙肩與腿在一平面上,不要前后突出,面部可看正前或前側。

  一字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輔助位置之一。

  大一字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腳的輔助位置之一。兩腳跟間距離橫的腳,腳尖向兩邊正旁,重心在兩腳中間,身體與面部均朝正前,其余同一字步。

  一字步蹲: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做法:在一字步的位置上,膝蓋對前腳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全腳著地蹲到最大限度為半蹲,微抬腳根蹲至臀部距足跟15公分左右為全蹲。

  大一字步蹲: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在大一字步的位置上,膝蓋對著腳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無論半蹲或全蹲均不可踮起腳跟,大腿和小腿彎曲的角度大于90度為半蹲,大腿成180度為全蹲。

  正步蹲: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在正步的位置上,膝蓋對著腳尖方向,上身保持正直往下蹲,不踮起腳跟的最大限度為半蹲,踮起腳跟繼續(xù)到臀部接近腳跟時為全蹲。

  踏步蹲: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丁字步準備,后退撤步成踏步,蹲時前腳尖稍向外側方,后腳掌踏地,腳尖也朝側方,前后腳尖在一斜線上,中間距離約一腳,重心在兩腿中間,上身保持正直,后退膝蓋經前腿膝蓋的后窩,在前腿外側伸出,雙腿交叉蹲下,此時雙腿上部重疊,前腳始終全腳抓地,后腳用腳掌踏地,起來時重心漸移前腳,恢復踏步姿態(tài)。在運用上有半蹲與全蹲之分,半蹲成鈍角,全蹲成銳角

  擺扣步:中國古典舞常用步法之一。強調人體在“姿態(tài)側腰”的舞姿下,通過雙腳一向外“擺”一向里“扣”,形成一種在交換移動中產生向心性的圓周步法。

  踢正步: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正步準備,手雙山膀,動力腿繃腳或勾腳向前踢起,然后落回正步,可在原地踢也可移動踢。

  踢旁腿: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丁字步準備,手雙山膀或托按掌,動力腿向正旁踢起,落回丁字步,也分繃腳踢和勾腳踢兩種。

  踢后退: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正步準備,手雙山膀,動力腿向前繃腳點地,在上身和腿保持正直的情況下,動力腿往正后方高處踢起,落正步。

  踢探海:中國古典舞基訓腿的動作之一。踢法如后腿,但踢起后允許上身稍往前壓,動力腿往更高處踢起,成探海舞姿。

  倒踢紫金冠:中國古典舞基本訓練腿的動作之一。這是踢后腿的一種變形,踢法如上,手雙托掌,但動力腿膝蓋可稍彎曲,上身挑腰,踢的目標是用小腿肚打后腦勺,整個身體成一“元寶形“。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

  中國古典舞,這一舞種的定名,是歐陽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認同并廣為流傳,最后被確定。當代中國古典舞與中國古代舞蹈有著血緣關系,但它并不是中國古代舞蹈的同義詞。當代中國古典舞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學院唐滿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國戲曲舞蹈和中國武術的基礎上并結合外國芭蕾舞逐步總結、歸納而創(chuàng)立的。中國古典舞的概念有其歷史性,更具有風格性的意味,它同時也是一個發(fā)展著的概念。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yǎng)專業(yè)樂舞人員,并對流行于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fā)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曲》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tǒng)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于宮廷舞蹈以統(tǒng)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chuàng)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后,由于戰(zhàn)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fā)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在傳統(tǒng)舞蹈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fā)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tǒng)舞蹈的精華,它根據(jù)人物情節(jié)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并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xiàn)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會矛盾相對復雜,復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fā)展、創(chuàng)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并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同時,編排演出了《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伴隨八十年代的開放政策,中國古典舞也不斷地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從外形到內蘊地向新空間拓展。一方面,舞蹈家們突破了僅僅局限于研究戲曲舞蹈的范疇,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畫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資料之中,從而整理和創(chuàng)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編鐘樂舞》、《仿唐樂舞》、《銅雀伎》等等,這些復古樂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確嚴謹、清晰明麗的風格特點。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滿城、李正一的中國古典舞身韻理論的革新、創(chuàng)造和實踐。唐滿城教授說:“‘身韻’從擺脫戲曲的行當、套路出發(fā),從中國的大文化傳統(tǒng),包括書法、武術來探索它的‘形、神、勁、律、氣、意’的審美規(guī)律,提煉它的元素,總結古典舞運動的路線、法則和陽剛、陰柔、節(jié)奏的內涵,從而使之不再有戲劇化、比擬化、行當化的痕跡,走向了舞蹈的主體意識和動作符號化的抽象功能!彼麄儼岩酝诺湮璧钢械膭幼饕(guī)律,提煉總結為若干以腰部為中心、進行圓運動的基本動作,極大地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運動空間。由此實踐并產生了以《黃河》、《江河水》、《木蘭歸》、《梁!返葹榇淼囊淮笈鷥(yōu)秀舞蹈作品。在《黃河》中,使脫胎于戲曲舞蹈的中國古典舞,突破了戲曲常規(guī)的局限,不再是戲曲行當?shù)姆,而是以大幅度的身體運動,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揮灑自如的表現(xiàn)思想和激情的人體語言,“從而使中國古典舞不僅從外形上而且從內在神韻上都找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代精神相一致的東西,從而使中國古典舞形成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結合與高度統(tǒng)一的美學特色!薄饵S河》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古典舞的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身。

  中國古典舞練習教學口訣

 。、強調動作時意念、感覺的重要性——“心里沒有,身上白走”。

 。病幼髦幸智濉捌骄(jié)奏、符點、切分”的區(qū)別——注意“滿、趕、閃”的不同與特點。

 。、比喻靜止時要心態(tài)穩(wěn)重、動作時要敏捷靈活——“立如松、動如風、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础⒁舐鍎幼髦羞B貫圓潤,快速動作要干凈利索——“慢而不斷、快而不亂”。

 。、強調動作過程中哪里主動、哪里被動,舉“云間轉腰”為例——“移帶手、含讓手、腆推手”;也可稱“肩帶手、身讓手、胸1推手”。

 。、在“陽剛”和“柔韌”型的動作中——強調“剛而不拙、柔而不懈、韌而不僵、脆而不浮”。

 。、要求動作中要有延伸感——“形已止、意無窮、動已靜、神未止”。

 。、形容動作中要流暢通順、連綿不斷、節(jié)奏分明——“如行云流水、藕斷絲連、點中有線、線中有點”。

 。、比喻古典舞動作中“圓、游、變、幻”的感覺——“矯若游龍、形如旋風”。

  10、形容動作要從內到外的感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形與神合”。

  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講解

  中國古典舞是吸收了戲曲、武術、芭蕾的精華,并將三者加以結合發(fā)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華民族審美特征,具有強烈時代性的舞種體系。“旋轉”是古典舞訓練體系中技術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一個舞種能夠脫離轉的動作。當今,中國古典舞中的旋轉能力,已經成為了評價舞者身體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古典舞特性和充滿魅力的特質所在。因此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古典舞旋轉的種類及特點

  (一)旋轉的種類

  在舞蹈中,旋轉是指人體圍繞一個點或者一個軸進行的圓周運動。構成舞蹈旋轉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動力和重心軸;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大致可分為直立轉、舞姿轉、復合轉三種類型。其中直立轉為基礎,舞姿轉為核心重點,復合轉為高難技巧。它們其內部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

  (二)旋轉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旋轉的主要特點是在運動的過程中身體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軸面或者說是身體在空間中發(fā)生扭轉、交錯的關系,是中國古典舞旋轉的獨具的風格特征。同時中國古典舞也是畫圓的藝術,旋轉連接轉換多在三圓(平圓、立圓、8字圓)中完成。其一以“擰傾”為核心的曲線造型是中國古典舞旋轉的基本體態(tài),也是中國古典舞旋轉的基本特點。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tài)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xù),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后退側身轉。其二民族舞姿的運用使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的復合型與流動性加強,進一步增大了舞蹈的空間變化。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的訓練

  (一)旋轉能力基礎訓練

  1、培養(yǎng)舞者正確的“站”姿是旋轉的堅實基礎

  “站”是一切動作的基礎,是舞蹈訓練的開端。沒有正確的站姿就不會有合理的身體重心及穩(wěn)定性,也就不會有好的旋轉,因此培養(yǎng)正確的站姿是舞蹈訓練的基本要求。

  2、加強半腳尖的“立”是旋轉中最主要的一點

  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同一質量的物體,只有接觸面小了,摩擦力才會變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夠用很小的勁,轉得更快,轉的圈更多。練習旋轉初學者應該先著手于人體直立基礎上的旋轉,從“一位”基礎上的立到“二位”基礎上的立;從雙腳支撐的立到單腳支撐的立;從雙手扶把基礎上的立到單手扶把基礎上的立,并貫穿不扶把時不同手位基礎上的立;目的就是為了增強身體的控制能力以便于尋找準確的重心。此外我們所要求的“直立”強調身體在垂直方向上的對拉,即半腳掌抓地的牢固(我們俗稱“往下踩”)與頭頂?shù)拇怪毕蛏涎由?我們俗稱“往上長”),并要求身體的腹部和腰部收緊,肩下沉以達到“直立”的最佳狀態(tài)。

  3、“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常說“沒有好的蹲,就沒有好的跳”,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好的蹲,也就不會有好的轉”。只有我們把蹲做好,才能有更好的“立”。

  4、“開”也是“轉”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也是芭蕾舞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點,在“轉”中無論是起法兒,還是旋轉過程中,都要求從下而上的腳踝、膝關節(jié)、胯關節(jié)的開度。如果都是“關”的,即使能“轉”,舞姿也不會好看。

  (二)旋轉能力技巧訓練

  1、旋轉的重心訓練

  完成任何一種旋轉技巧都離不開重心的掌握,正確的旋轉重心就是旋轉時身體的重心必須落在主力腿的支撐面之內。如直立式掖腿轉,可以作為原地旋轉的基礎動作最早練習。因為對于初學旋轉的同學來說,容易正確地樹立旋轉重心的概念,便于身體各部位肌肉在旋轉中的協(xié)調運動,從而正確掌握旋轉技巧的要領。

  在多年教學總結中我認為,旋轉的重心訓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對于初學者我們以利用把上的立點練習,使舞者養(yǎng)成一種動作定型,讓舞者了解到什么是旋轉所要求的重心;

  第二步,在基本掌握了把上的立點練習之后,舞者們可以在把下練習立點,加強對重心的把握,養(yǎng)成科學使用重心的習慣;

  第三步,舞者可以開始旋轉,并在旋轉中感受重心的位置,運用自己的身體體現(xiàn)出對旋轉重心的理解。

  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舞姿豐富,各種擰、傾、圓、曲的形態(tài)對舞者重心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旁提為主要舞姿的“射燕轉”、以擰、傾、提為主要舞姿的“大掖步轉”、以提、仰、含、沉為主要韻律的“云手轉”,這些動作幅度都幾乎要求達到極限的旋轉,掌握好重心對完成的效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旋轉的速度訓練

  舞蹈中的速度能力是指舞者身體或身體某個部位快速運動與動作反應時間的總和。它不僅是一名舞者必不可少的能力,更是發(fā)展技術技巧的需要。因此,舞者們一定要擁有良好的速度能力,才能掌握和完成技術技巧,而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中的旋轉對于速度的要求也是如此。

  我認為,訓練舞者旋轉的速度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在旋轉中,舞者應時刻注意對速度的把握,用高標準的速度練習來加強自身的旋轉能力,其次,想要達到旋轉的速度要求,也需要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伴奏音樂來規(guī)范動作的節(jié)奏和速度,通過提高音樂的速度,迫使練習者加快完成動作的速度。

  3、旋轉的全身性協(xié)調訓練

  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xié)調。舞者們想要完成旋轉,全身性的協(xié)調配合就成為了舞者們需要把握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因此,舞者們想要加強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訓練,就應該時刻注意對它的培養(yǎng),以及養(yǎng)成在舞蹈方方面面中運用它的習慣。協(xié)調能力的培養(yǎng)在旋轉動作的訓練中是非常重要的。協(xié)調能力首先體現(xiàn)在旋轉動作的“起法兒”當中。中國古典舞旋轉的“起法兒”多種多樣,可以說是身法的延續(xù)和夸張。例如在很多舞姿轉中,它的“起法兒”是“起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指”。它要求在準確的節(jié)奏里一瞬間完成動作,只有肌肉表現(xiàn)出高度的協(xié)調性,有了正確的發(fā)力的方法,重心才能順利到位,旋轉才能順利進行。沒有預備性動作就沒有下一個功能性動作,而功能性動作的效果往往又取決于預備性動作的完成情況。不協(xié)調的“起法兒”,會給旋轉造成阻力,使舞姿失去平衡,影響旋轉的速度和質量。掌握動作之后,必須反復練習,不斷強化。

  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的運用

  舞蹈是一種表情藝術,是從舞者的內心之情外化為具體可見的現(xiàn)象,再通過技術技巧的運用,表達出更深層的情感,使大家在審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鳴。高超的技巧對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也是很重要的欣賞部分,運用這些技巧是為了更加形象,更加生動的來表現(xiàn)舞蹈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作品內容。因此在舞蹈創(chuàng)作中把握好技與舞有機融合,達到舞中有技,技舞相融的境界,這將充分展示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特性和魅力特質。

  古典舞男子獨舞作品《風吟》就以格調清雅淡幽,把技巧無形的融合在“隨心而舞、隨風而動”的舞動中,舞蹈以寫意的手法,去展現(xiàn)風中吟唱的心緒。動作設計看似“無意”,但卻表露出編導深厚的功力。該作品在2001年獲第五屆全國舞蹈比賽創(chuàng)作表演一等獎;2002年獲第二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銀獎。這個作品最早的雛形是編導張云峰還是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二年級學生時期創(chuàng)作的!讹L吟》強調的是人體失重的那一瞬間身體做出的反應,在此基礎上尋找動作的變化,而這樣構成的動作就更加的流暢,也更容易表現(xiàn)人體美感的多樣性。比如:斜體空轉這個技巧動作,它其實就是我們平常所做空轉的變形傾斜,是演員在完全失重的情況下所完成的一種高難度技巧。編導對整個舞蹈動作的設計于“傾——擰——旋”的元素中,對“點和線”交織與融會,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更加順暢和嚴密,充分傳遞舞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風吟》中有關動作力度的運用非常豐富,出現(xiàn)了沒有用力或輕輕用力完成動作的時候,也有突然加速的時候,還有從放松到突然加速再到放松的時候,這樣不同的發(fā)力給人一種虛實結合的變化,例如:在作品最后結束之前的一個變形舞姿轉,演員給一個最大的發(fā)力,把轉在一瞬間提到最快的速度,然后放松下來,再到最后沒有轉速為止,是一個由大到小、由強到弱、從實到虛、從有形到無形、逐漸弱化的過程。該作品為突出動作“輕盈”的質感,在動作的銜接與處理上都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輕風飛舞”的審美意象。在技術技巧的設計上,編導也為了追求一種輕飄感,例如兼?zhèn)涞沽ⅰ秃限D等技巧都在時間上做了處理,在改變動作慣性基礎的同時求得一種輕盈的感覺。

  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的訓練方法和手段各異,總的來說是見仁見智的,古典舞中各種旋轉技巧的運用在表達作品的內容以及增加作品的表現(xiàn)力方面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中國古典舞旋轉技巧訓練內容和方法也會不斷的發(fā)展,盡管如此,每位舞蹈學習者在今后的實踐中要不斷的探索、總結各種訓練經驗,以使旋轉技巧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形成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中國古典舞需要哪些能力

  中國古典舞既然有它的特殊性,那么,古典舞演員就必須具備表演古典舞的特殊能力,近年來,我們通過對古典舞動作五十七例的分析:既對軟開度練習十一例、舞姿聯(lián)系十六例、技術練習三十三例進行了剖析,進一步明確了柔韌能力、身韻能力、技術能力是培養(yǎng)古典舞演員的關鍵,是達到高水平訓練古典舞演員的路子,也是通向科學系統(tǒng)化的途徑。

  (一)軟開度的能力

  古典舞的舞姿復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關節(jié)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從近六十例動作的解剖分析中表明,在關節(jié)處運動幅度90度或超過90度以上的動作,就有五十個之多占總動作數(shù)量的82%。此外,民族舞演員在完成舞姿及技術時所動用人體的關節(jié)也相當多,用以表達感情和完成技術的主要部位就有十九個。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演員完成某動作時,同時動用十九個部位的大幅度動作是較少的,但古典舞的許多舞姿和技巧是需要十九個部位都應用的。如(臥云)。

  古典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不僅不同類型和不同動作存在著開關之分,而且同一動作也有開有關,“弓箭步”動作也是一開一關,從五十七例動作的分析,需要下肢開的動作有48個,占總動作量的84%;需要下肢關的動作只有15個,占總動作量的26%。因此,下肢動作也還是以開為主。

  古典舞中,足的應用是有繃也有勾的。不同類型的動作或同類型的動作都是如此。但從五十七例動作中分析,需要足繃的動作有44個,占總動作量的77%;需要足勾的動作14個,占總動作量的24%。因此足在勾、繃應用中,是以繃為主的。古典舞中足的應用除了勾、繃、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因此,作為一個古典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需要關節(jié)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jié)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二)身韻的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tài),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xiàn)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著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wěn)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為基礎。至于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為軸心而發(fā)力帶動全身的。因此,訓練腰部的應用能力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無論是提、沉、沖、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

  所以,訓練脊椎的屈伸、回旋與側旋是絕不容忽視的。其次,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guī)律。足要在踝關節(jié)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jié)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jié)處作環(huán)動;手在腕關節(jié)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jié)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jié)處作搖臂;腰、胸、頸要回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因此,練習關節(jié)的環(huán)旋又是完成身法舞姿的必要手段,而身法和舞姿的能力訓練,又必須抓住以“圓”為規(guī)律的核心進行,才能抓到訓練的根本。

  (三)跳、轉、翻技術的能力

  1、除了小、中、大的舞姿跳以外,還有各種技巧和特技。它們的特點是:A爆發(fā)力強。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運用幅度大,兩腿在髖關節(jié)處要構成90度以上的鈍角。如飛腳、各種飛燕。而由于空中舞姿的多種變換,也需要借用爆發(fā)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完成動作。如大躍步。有些特技,如躺身蹦子,要求軀干盡量接近水平線,因而推地足的爆發(fā)力就顯的必要了。

  B古典舞有些技術的連接,通常應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他可以使動作顯出輕、漂、脆的特色。C連續(xù)縱跳的能力也是特點之一。如橫飛燕的復合動作。它們也都必須應用爆發(fā)力去完成各類空中技術。許多彈跳中的技術,都必須應用對地面的加速度力,才能獲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從而贏得空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

  2、“轉”有小舞姿轉和大舞姿轉。A在垂直軸上的平板旋能力。如平轉。B在垂直軸上的擰傾能力。如斜探海轉。C在平衡狀態(tài)下的俯旋能力。如荷葉轉。以上不同舞姿轉所應用重心的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于直立重心,擰傾類屬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于平衡重心。

  3、“翻”餓特點是身體在傾斜中的水平翻轉,即“以腰為軸,以臂為輪”的翻轉,是古典舞的特殊技術。

  總括起來,古典舞的特殊能力可分為如下五個方面:關節(jié)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與環(huán)旋;跳的爆發(fā)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相關文章:

古典舞的基本訓練08-07

中國古典舞手腳位的基本訓練06-23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09-29

古典舞基本訓練要求10-11

古典舞基本訓練及特點10-23

古典舞的基本訓練知識09-29

中國古典舞基本舞姿控制訓練課05-18

如何論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的節(jié)奏訓練01-28

少兒古典舞手位的基本訓練04-28

古典舞基本功:跳的訓練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