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
《杠桿》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杠桿,了解杠桿的作用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確應用。
在杠桿應用的探索這部分,教學參考中有兩種方案:一是通過實驗,不改變重點到支點距離和物重,只改變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判斷拉力的大小,從而判斷是否省力,學生也能很容易看出兩個距離的大小關系,但是這樣學生參與的很少;二是像課本那樣不給任何數(shù)據,學生自己填,又感覺太難,學生會無從下手。所以我選擇了第二種情況,出示多種數(shù)據,讓學生歸納總結,通過課堂實踐,發(fā)現(xiàn)還是沒有找準學生的位置,致使這個環(huán)節(jié)實驗速度緩慢,時間被耽誤了,草草結束,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上課時教師一定要有時間觀念,要隨時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改變教學方案,使課堂變的靈活,本節(jié)課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適當?shù)?調整,在應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為省力何為費力,再進行實驗探索,效果會更好,考慮的也不夠全面。還有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忽略了學具的使用,這就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自我評價與反思。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2
《鉆木取火》要求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鉆木取火”的道理,使學生能夠對“鉆木取火”的道理進行解釋,進而認識機械能與熱能的轉化。使學生會用簡單的器材設計、操作“摩擦生熱”的模擬實驗;激發(fā)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感悟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意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有效的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法。在《鉆木取火》一節(jié)中,為了探究鉆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驗。學生有的合作(手鉆),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紙打磨鐵條、摩擦火柴),同學們做完一個,又做一個,樂此不疲,有的同學甚至四個都做了。還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實驗方法,如用手搓臉、火柴在衣服或桌子上摩擦、用美工刀切割泡沫塑料時,美工刀會發(fā)燙等?梢妼W生是樂于動手,巧于動手的,只要老師給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機會。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3
《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課的實驗不難,根據六年級孩子的水平應該可以很輕松通過自己設計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
我在選擇材料上得到集體備課時大家的建議,最后選擇用塑料盒加鉤碼當做重物來進行實驗,斜面則采用《光學實驗盒》的'盒蓋當做斜面。選擇材料的意圖:第一,選擇斜面與重物之間的摩擦力要盡量縮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鉤碼。第三,大小要適宜。材料的選擇跟實驗的成功以及上課時的效率有很大的關系,通過實踐,這樣的材料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于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與拉力之間的關系外,我還重點設定讓學生理解到達同一高度,選擇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選擇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從而進一步學習坡度大與坡度小的利弊關系,這跟生活實際是緊密相關的。
通過課堂教學25分鐘時間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與拉力大小之間的關系,剩下的15分鐘探討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關系。這樣的課堂結構安排時間緊密,效率提高,內容落實到位。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4
一、成功之處:
1、我比較順利地實施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層次比較清楚(主要分沉浮實驗與探究木材特性兩部分)。課堂上氣氛較活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發(fā)言者較多。
2、實驗指導較到位。實驗之前,我讓學生先認識實驗器材,并把實驗要求(沉與浮的判斷標準和實驗步驟)對學生進行了提示,主要是課件出示及教師講解一遍。進入正式實驗時,學生參與度很高,實驗氛圍較濃厚,且這一實驗過程比較適時,時間把握較好。最后是對實驗器材的整理,這一步每個小組都做得很好,實驗后,實驗器材擺放得非常整齊。
3、這一課中進行的實驗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預設——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發(fā)現(xiàn)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充分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
4、讓學生欣賞砍伐后的樹木這些圖片資料,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木材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二、需努力之處:
1、本節(jié)課上,在回顧已經學過的材料的特性時讓學生自己說,教師只負責提問并重點板書的方式會更好,而不是全由教師一個人一筆帶過。
2、細節(jié)處理還有待改進。學生匯報時,一個學生在上面讀他們小組的實驗結果,匯報內容比較簡單,什么物品是沉的還是浮的,再加上學生匯報的聲音不夠響亮,因此這樣的效果并不好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5
《杠桿的科學》
本學期新接手的這5個班級,由于上學期測評成績很不理想,所以在經過了兩堂課的課前交流后,決定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觀察習慣入手安排教學,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首先,因為杠桿的發(fā)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課堂上簡單提一提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動地球的“大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杠桿上的三個位置的教學,分析這三個點的位置關系,結合平時學生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讓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別將用力點放在杠桿前后不同的幾個位置,那我們的用力情況會費力一點還是省力一點。如此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力的體驗過程,在這同時也分析一下用力點離支點的距離關系是近了還是遠了。這樣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的那些距離關系。
等弄清楚這些關系之后再讓學生在杠桿尺上掛一個省力杠桿和一個費力杠桿。把全班同學的省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再把全班同學掛的費力杠桿拿出來分析一下是不是費力杠桿。最后總結科學概念。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全班同學共同完成表格,相當于把每位同學自己掛的`鉤碼平衡狀態(tài)的情況讓大家一起來記錄,并分析,然后讓學生自己再體驗掛不同省力情況的鉤碼。這樣的操作時間上會比較節(jié)約,匯報的時候大家都能看到同類型的情況,有助學生仔細分辨。
嘗試的發(fā)現(xiàn):第一個班是讓學生隨意掛一個平衡杠桿,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桿是屬于費力的還是省力的,這樣的教學有阻礙教學概念的混淆,難以達成教學目標,所以,從第二個班起我改為讓學生先分析省力杠桿的情況和費力杠桿的情況,然后再來掛杠桿尺上的鉤碼。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6
教師展示部分動物圖片,讓學生對圖進行觀察并引導它們對下面問題進行回答:
它們分別是什么動物?
它們生活在哪里?
它們能否自己運動?
師:同學們想知道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較為準確的判斷圖片的動物的名稱,并知道它們分別生活在陸地、空中、水中。而且它們都能自己運動。激發(fā)學生去思考的興趣,同時回憶不同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
借用
教師搜集好三個動物的圖片,并且他們分別生活在水中,陸地上,空中
教師引導進行小組探究
師:同學們對動物的運動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動物的運動方式方面的`信息,開始我們的信息交流活動。
師:同學們對各種動物的運動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幾道小題考考你們!
1.舉例說明水生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2.舉例說明陸地上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3.舉例說明空中飛行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動物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哪幾種?有什么特點?
師:大家歸納的很好,那么動物這些運動方式對其自身有什么意義?你能舉例談談么?
師:同學們一節(jié)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通過我們一起對動物運動方式的探討之后,你有什么問題么?請把你的問題提出來。
生交流。
。ㄉ1:我給大家講講蛇是怎樣爬行的?蛇腹部有鱗片……
生2:誰知道哪種魚能上樹?是彈涂魚,它的胸鰭可以左右靠攏,……
生3:我知道蝸牛是怎樣運動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長的部分固定在物體表面,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進,運動時…
生4:…………)
生1:水生動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陸地上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跳躍等。
生3:空中飛行動物的運動方式有飛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躍、飛行
……
生:具有多樣性!
生:大雁遷飛是為了尋找棲息地,尋找食物……
生:獵豹的奔跑速度快適應它獵殺羚羊的生活習性……
…………
生:動物能主動的適應環(huán)境。
生提出問題。
。ㄉ1:能飛上樹的魚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動物運動是依靠什么器官做運動的呢?
生3:動物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哪里?)
學生們的信息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各種各樣動物的運動方式被他們描述的淋漓盡致分小組讓學生討論三種環(huán)境中的動物他們是如何運動的?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全面,最多。
小組匯報。
師生共同總結概括。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7
《輪軸的秘密》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后,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并會去關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xiàn)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學?蓻]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xiàn)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機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8
《滑輪組》
滑輪組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還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遺憾是實驗材料不夠,沒能做多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
如果放棄了多組滑輪組的實驗操作,那勢必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一組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實驗操作。根據實驗盒內的'材料要裝一個滑輪組是能完成,但是跟書本上的裝置略有一點不一樣,為了看看檢測學生的能力,我讓學生自己看著書本上的裝置,然后從實驗盒內選取相應的材料來進行操作,通過課堂實踐有一半的學生能完成這個裝置,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稍長一些,近10分鐘,但我覺得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還是有所提高的。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經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過程;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2.愿意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huán)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大氣層方面的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相關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
采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搜集的資料進行匯總,并從大氣層的結構和人類在不同圈層內的活動情況兩方面將資料歸類。然后讓學生用繪圖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氣層的結構及人類在大氣層的活動情況,并在小組內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大氣層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shù)募右砸龑Ш驮u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采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采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盡量避免重復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fā)言,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逐步建構地球大氣層概貌,形成對地球大氣層的初步認識。
二、提出問題
先直接提出問題“假如沒有了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會怎樣”?
三、猜想假設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以論點的形式進行匯總?梢詮拇髿鈱訉Φ厍、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如果學生沒有找到或談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環(huán)形山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展示出來,同時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討論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環(huán)形山的成因,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活動結束,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好下面研究記錄。
四、實施探究
我的研究記錄
研究項目研究結果我的證據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我的研究結論:
實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活動結果進行總結:一是匯總大氣污染的`治理建議與方案;二是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優(yōu)秀建議和方案的提出者給與肯定和表揚。
按照“認識大氣層概貌——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大氣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活動條塊化的框框,設計綜合化活動,將本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活動點合并,即活動一、二、三合并成一個活動。在課的開始,先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看有哪些發(fā)現(xiàn)和收獲。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開放式活動,充分交流自己的課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資料,同時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并將各組的研究成果匯總整理(如下表)。
我們的研究記錄
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
大氣層的結構
也可將本課活動整合成“我們的大氣層”主題演講會的形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進行演講,也可以自主上臺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xiàn)及演講內容及時進行評價。
五、展示交流
活動結束,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如果學生在整合的活動中沒有涉及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內容,在活動結束時提出關于治理的問題,讓學生就治理問題談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動:
臭氧層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大氣污染,這也是最受環(huán)保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搜集有關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方面的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制作成宣傳版面,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宣傳活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及課后搜集的有關臭氧層知識設計保護地球大氣的廣告語或警示語,并將它們制作成警示牌,懸掛于教室、學校、社區(qū)顯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時刻關注大氣污染問題。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fā)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xiàn)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yè)設計:
做一份我家周圍的空氣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方法、調查過程、發(fā)現(xiàn)問題、我的建議。
板書設計:地球的面紗
對流層
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
逃逸層
課后反思: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從學生對大氣層的認識上看,還是浮在面上、籠統(tǒng)的概念。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地球大氣層的基本情況和地球上風的成因,通過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方法研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道理,了解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0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ǘ┎孪爰僭O:小組內進行。
。ㄈ┲贫ǚ桨福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lián)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chuàng)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wèi)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fā);彗發(fā)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shù)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1
在分類教學時,著重應讓學生掌握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區(qū)別,了解鳥類、魚類、昆蟲、哺乳動物的身體特征。但在給昆蟲、鳥、魚、哺乳動物添加成員時,卻又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企鵝、雞、鴨、鵝不當鳥類;蜘蛛、蜈蚣當昆蟲,爬行類動物和兩棲動物容易混淆等,把鱷魚說成兩棲類動物,認為它既能在水里有能在陸地上,所以是兩棲類動物,忘記了兩棲動物是小時候生活在水里用鰓呼吸,長大后在陸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在出現(xiàn)這些問題時,我讓學生再次閱讀書本中關于四種動物的`概念定義,再結合這些動物的身體特征進行區(qū)分刪選,及時把問題解決。
游戲環(huán)節(jié),我也精心設計,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突出了重點。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鉆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能利用書刊及其他信息源獲得相關信息。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知道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類用火的歷史。
教學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代人用火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注意觀察生活中摩擦生熱現(xiàn)象,如玩滑梯、電鋸、流星、飛機起飛、疾馳汽車的輪胎、火車道、劃火柴等,并做好記錄,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在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xiàn)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實驗用的`主體材料——手鉆、木板、砂紙、鋼條等,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法準備實驗材料。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觀看事先準備的音像資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鉆木取火的圖片或講述相關的故事。引出關于鉆木取火的話題,導入新課。
3、提出問題:“你知道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嗎?你能用能量轉化的觀點解釋其中的道理嗎?”
二、猜想假設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設計實驗驗證
四、實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組進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在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后,組織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展示。引導學生利用獲取的資料解決前面提出的問題,用能量轉化的觀點嘗試解釋“鉆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創(chuàng)新
摩擦生熱現(xiàn)象有時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怎么辦呢?
說一說,機械能還能轉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
七、教學反思:
學習了本課后,學生知道了鉆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類用火的歷史;初步認識到機械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3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本課教學的難點在于不規(guī)則的杠桿工具研究,關鍵要讓學生體驗典型幾種杠桿的情況。經過我的課堂教學感受除了讓學生動手體驗,更要用視頻播放來分析杠桿的三個點會更好,原因:第一,學生自己在操作的時候,自己雖有體驗,但有時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直觀的一種感受。第二,其余同學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學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感受,還要讓學生看視頻,這個視頻當然是重復做開瓶或者撬開奶粉罐的動作。
杠桿類的工具的尋找在書本上有10個例子,這些例子有些比較簡單,有些比較難,對于像切紙刀、筷子、核桃夾、訂書機這些要做具體的'分析。
本課的拓展知識點就是費力杠桿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桿,為什么還要造一些費力杠桿呢?這一點的分析對于學生深入杠桿概念很有好處,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范疇。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4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凈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著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fā)現(xiàn)前后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qū)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shù)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qū)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認真記錄實驗數(shù)據,通過對數(shù)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參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為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制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于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了、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jié)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為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為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為節(jié)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獲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后,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了解到學生已經在數(shù)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tǒng)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shù)據利用不同顏色制成條形統(tǒng)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tǒng)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shù)據一目了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著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fā)現(xiàn),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于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shù)膶嵨,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為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才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guī)范,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于細致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15
《定滑輪和動滑輪》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相對比較簡單,課堂中著重讓學生理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這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否則學生會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相互混淆。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相關的結論,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學生能從實驗數(shù)據中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只是這里教師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的方向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明了改變力的方向問題。學生在寫結論的過程中有一小部分學生喜歡把“改變用力的方向”簡寫成“改變方向”雖然只相差幾個字,但這幾個字在這句話里的含量還是很高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最后要強調這點。
從課的深度來看,本課挖深一層就可以從杠桿的'原理來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這讓學生在理解滑輪的概念的時候又增加印象了。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3-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1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門】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11-03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薦】11-03
【推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4-2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推薦】04-25
【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