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中元節(jié)各地的習俗

時間:2022-08-12 14:18:20 其他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中元節(jié)各地的習俗

  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是我們的中元節(jié),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鬼節(jié)。民間有很多習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元節(jié)各地的習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元節(jié)各地的習俗

  每逢農(nóng)歷七月,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或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jié)彩、設(shè)壇、酬神。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xiàn)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jié)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jīng)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匯報并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qū),中元節(jié)是比清明節(jié)或重陽節(jié)更重要的祭祖日。

  江南水鄉(xiāng)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著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jié)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jīng)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qū)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懸絲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稱其為"大士爺"、"普渡公"。相傳舊歷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關(guān)于"大士爺",佛教說法有數(shù)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首領(lǐng),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道教的說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為陰間諸鬼之統(tǒng)帥,也負責中元節(jié)監(jiān)督亡魂受領(lǐng)陽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jiān)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lǐng)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喬二大圣"。

  華人社會則多采佛教說法,各類法會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1],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節(jié)時會以紙扎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著"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字樣的幢幡于大士爺神像之側(cè),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lǐng)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等詞匯,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閩南人、臺灣人習俗,中元節(jié)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nèi)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并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而閩、臺擺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稱"聯(lián)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lián)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guān)舉辦),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寫有中元敬語與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許多抽煙者,還會點燃香煙,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

  閩南人地區(qū)在中元節(jié)還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涂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臺灣清治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今日在臺灣的頭城與恒春、香港潮汕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在桂東的習俗中,"七月半"是清明節(jié)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時節(jié)。其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清明節(jié)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紙、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瑯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干凈,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肴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鳥等一列不能打死,并且要焚香燒紙,說這些東西極有可能是祖先變化的。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是送祖之日,用冥紙寫上祖先的名諱在戶外焚燒以祭奠故祖。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后人的亡靈燒一點,否則難免他們不會在陰間為難自家故祖,于是這便有了十五日夜為孤鬼"燒孤衣"傳統(tǒng)。

  廣西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jié),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

  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臨潼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幡"。

  晉南地區(qū)習慣用紙做燈,焚燒于墳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滿三年者,兒女們要在這一天脫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稱換孝。

  晉北地區(qū)上墳祭奠祖宗,喜用饃饃,面粉制作,圓形,中間點一個紅點。擺完供,燒完紙,回家時要從地里挽幾棵谷子和麻,用綠色紙條纏繞,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節(jié)后移置房頂,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稱為揀麻谷。民間流行的說法是保佑五谷豐登。然而供奉面人的儀規(guī),分析起來,似乎是早期人殉習俗的遺跡。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

  四川。核拇ㄊ∷滓灾性雷鏌ぜ。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擴展資料: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節(jié)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動雖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鯉城區(qū)地界即有三十六個鋪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舉行,買菜辦筵席、演戲酬神、請客飲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經(jīng)耆老紳士公議,三十六個鋪境的普度,分別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舉行,所以舊鯉城區(qū)在七月這一個月是無日不普,天天演戲酬神宴客,整個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經(jīng)過協(xié)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鋪境輪流。直到七月三十日為止。

  2、祭魁星

  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於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3、送羊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奔坠俏摹恫忿o》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舊京及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yōu)樗鸵粚γ嫜颉?/p>

  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qū)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F(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jù)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jīng)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jié)目了。

  4、祀先祭祖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乃是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節(jié)日。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除、清、九)等三節(jié),都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

  各省習俗

  河北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_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茶淡飯。

  陜西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

  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jié)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guān)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焚化。

  浙江

  嘉善縣以中元節(jié)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jié)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jié)”,一邊念經(jīng)。天臺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米、一人沿途擺設(shè)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shè)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shè)一處祭品。

  江西

  吉安人中元節(jié)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

  永?h中元節(jié),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jié)”。已嫁之女準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必定舉行,其經(jīng)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yīng)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

  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jié)。據(jù)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zāi),故提早一天過節(jié)。澄?h中元節(jié)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農(nóng)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lǐng)取。

  廣西

  廣西地區(qū),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jié)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jié)日。在廣西省元節(jié)也稱“鴨子節(jié)”,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扁平笸箕內(nèi),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中元節(jié)的習俗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還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jié)彩,設(shè)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jié)中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shè)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qū)。再在圈內(nèi)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zhuǎn)“陰曹地府”。

  現(xiàn)在,中元節(jié)的祭祖儀式已經(jīng)簡化,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jīng)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jié)各地的習俗】相關(guān)文章:

廣東各地清明習俗04-06

嶺南各地清明習俗09-27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12-22

冬至各地祭祖的習俗11-14

中國各地冬至習俗12-23

重陽節(jié)各地的習俗09-30

中國各地喝茶習俗大全10-17

廣東各地冬至小吃習俗06-03

下元節(jié)各地習俗大全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