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人生感悟
(一)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著疲憊去跟朋友見面,暢談至凌晨兩點;氐骄频暌呀c,同屋的同事竟還未睡,點根煙,對著65層下的舊都夜景發(fā)呆。他非健談之人,光頭,一副藝術家模樣,氣質(zhì)有天然的冷漠,之前交往無非公事,更無多話。不知道怎么提到了當今青年人的心態(tài)和選擇,竟就聊起來,再也收不住。
他18歲出來闖蕩,沒念過大學,今年38歲,是一本著名雜志的設計總監(jiān)。如果這是一個老套的勵志故事,我可能再無興趣聽下去。但他說,我不知道你們這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感幾零后幾零后的區(qū)分和標簽,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齡人聊不來。人是靠價值相互認同的,而不是年齡,F(xiàn)在你們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車子、票子,但就是你們同齡人,也不全是這么想的吧?我點頭。他繼續(xù)道,其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悶,真的,都是這么過來的。兩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兒子兩歲了。我覺得一切挺好。25歲時我在一家體制內(nèi)單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經(jīng)驗,呆不下去了,要走。領導請我喝酒。他一口悶了一杯酒,跟我說,你還年輕,別想那么多,別著急,做該做的事。就這一句話,我受用至今。我年輕時愛玩、浮躁,總有各種誘惑撲過來。我就記著老領導這句話,其他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現(xiàn)在了。他繼續(xù)道,你要說奮斗什么的,我從來沒有,就是一步步來。房子、車子這些東西,說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實做該做的事,到時間都會有的,不可能沒有。別去想它。別去管別人怎么做,相信自己的判斷。守得住,慢慢來。
他說,守得住,慢慢來。
一個月前,我剛來,抱回家十幾本往期雜志。匆匆翻完,絕望的陷進沙發(fā)里,給老師發(fā)短信:文章何時能寫過四大主筆?差距不是一丁半點。他回,別急,你年輕。我說,我都24歲了,還看不到一點希望。他回,才24歲。我們最年輕的也30出頭了,別急。
才24歲。他連說兩次,別急。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寫,我們總是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卻對長期收益期望過低。
他指英語,也說人生。
說來說去,還是急。
(二)
有人說,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到那個人身邊去。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或不只關乎職業(yè)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人們?nèi)菀追糯笱矍暗耐纯嗷虺删停觊L卻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jīng)歷怎樣的階段,現(xiàn)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zhuǎn)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23歲那段時間,我很沒出息的愛翻閱名人履歷。每知曉一個佩服、羨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jīng)歷——幾歲碩士畢業(yè)?何時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yè)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學,因為顯而易見,不是每個人努力都能成功,但我確信自己是幸運兒中的一個。我野心勃勃、精力充沛;我狂妄自大,對自己在外形和才華上的優(yōu)勢得意洋洋;我思考一切嚴肅的話題,閱讀跟這個世界奧秘有關的書籍,向著古往今來浩瀚的文明致敬;我期待人們在出版物上閱讀我的文字,在媒體上談論我的名字;我向往聲名、金錢、漂亮姑娘的長發(fā),我反復閱讀許知遠《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為另一個同樣驕傲的靈魂而心潮澎湃。
可我才20歲。
所有的名人書籍、講座都告訴我,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時至今日,無數(shù)同齡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還充斥著類似觀點,甚至已成為帶有反成功學意味、帶有天然“正確性”的話語,大受“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青年認同。
但是,你問一個剛剛告別機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優(yōu)異的成績、同學間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yè)后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盡快賺錢、成名、成功。
有人會問,這有問題嗎?誠然,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卻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產(chǎn)線,試圖把所有年輕人都打磨成一樣的面孔!跋胍裁础辈粦魂P乎俗世的職業(yè)、功名,它應該切合更深層次的命題、人本身的掙扎和探索,即——我是誰?
你是誰?想拿遍大學里所有的獎學金,想過上物質(zhì)豐裕的生活,想獲得一個高薪的職位,想在北京四環(huán)內(nèi)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誰?
為什么那個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體上涂涂畫畫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職員,只因大家都說,自由畫家的生活沒有穩(wěn)定保障?
為什么那個立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姑娘,進入了國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記者收入不如國企高?
你是誰?我是說,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你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你、干涉你的聲音,忘掉全部大眾傳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經(jīng)輸出給你的價值判斷,你又是誰?你軀殼之內(nèi)那個砰砰亂跳、嗡嗡作響的他、她、它,是誰?
世事多舛,你來何干?
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朧知道自己是誰,對什么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么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zhuǎn)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錢途、沒前途、沒發(fā)展、沒出息,都請悠悠的對他(她)說: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為什么,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我曾把幾年來寫過的一些文章發(fā)給丹青老師看。他很高興,回信說,文辭再沉靜一些就更好了,但就這么慢慢寫起來吧。他沒有說,你要在筆頭功夫上多努力,他日成為著名的記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歡這件事,就慢慢做吧。
去哪里,不重要。
(三)
朋友問我,以后想做一個出色的記者嗎?我說,不知道。他詫異,你不是混傳媒圈嗎?我亦詫異,為什么要在20歲出頭的年紀給自己的人生下一個定義呢?定義即枷鎖,即畫地為牢。難道這個年紀,不應該是盡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觸角,去觸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觀察豐富、蘊藏無限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義,即關上了可能性的大門。你怎知日后不會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奮的事情?你才20多歲,20多歲,20多歲。我為什么不能去做職業(yè)旅行家?為什么不能去做NGO?為什么不能在碼了幾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攝影?為什么不?
閱讀名人傳記,好處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參照自己的生活;而負面效果卻可能更致命——“從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頭梳理自己的人生履歷,花些心思,會看到一條似乎清晰的軌跡和路線,進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著這樣的路一步步走來的,原來我從一開始就是想要成為這樣的人啊。如果你寫過申請學校的PS,可能有類似體驗。但,這或許是欺騙性極強的“假象”——回望過去履歷難免會總結(jié)、歸類,拎出一條主線來并不困難。很可能,你從一開始并不是想成為這樣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樣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著興趣走過來了。
是的,是興趣,而不是規(guī)劃——“從小立志做一名……”。
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電游玩家,我在個人傳記里也可以深情回顧“我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職業(yè)電子游戲玩家”,因為我4歲開始玩電子游戲,至今仍不輟,算得上發(fā)燒友。
莫忘了,馮唐年輕時是個詩人、文藝青年,后來修了婦科博士,再后來做了咨詢公司,現(xiàn)在又做了實業(yè)。
莫忘了,老羅直到27歲之前,還認為自己終生跟“老師”和“英語”這兩個詞絕緣。
我一直對“規(guī)劃”二字持有戒備,所謂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規(guī)劃,忽悠者眾。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規(guī)劃呢?職業(yè)生涯是靠機遇和摸索的,如何設計呢?
而規(guī)劃如何成功,更是無稽之談。丹青老師28歲登上去美國的飛機時,如何規(guī)劃自己此生要成為對公共領域發(fā)言的學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歡畫畫,就畫,一筆筆的畫;秦暉老師15歲下鄉(xiāng)插隊時,認為自己這輩子就待農(nóng)村了,如何“立志成為中國思想界的標桿”呢?他只是喜歡閱讀,就讀,一本本的讀。
如果我四五十歲時有機會受邀到年輕人中去開個講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無規(guī)劃”;如果我混得灰頭土臉,在世俗意義上是個無人問津的盧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孫子吹吹牛逼講講“無規(guī)劃之人生”中好玩兒的故事唄。
(四)
如果你時常參加中國大陸的思想人文類沙龍,哦不,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講座。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你幾乎很難錯過一個問題,“XX老師您好,請問您對當代年輕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議?”
據(jù)一些講演者眾口一詞抱怨,這幾乎是最令他們反感、厭倦的問題;蛟S連提問者自己都很難意識到,這個愚蠢的問題潛藏著一個不易察覺的心理成因:請告訴我們?nèi)绾尾拍芟衲粯映晒、出人頭地。
不然呢?如某位學者所言,一個年輕人懇請一個老頭教自己如何面對新鮮世界。荒唐嗎?丹青老師說,愛干嘛就去干嘛,關我什么事?你們好不容易生在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時代,卻還想讓別人指導你該怎么活。
當真連自己喜歡做什么,該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贏怕輸罷了。該做些什么、走什么樣的路,難道不是循著內(nèi)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試錯出來的嗎?走岔了,就退回來;走得急,就緩一些。時不時停下來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繼續(xù)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頭呢?怎么可能諸事順利呢?怎么可能有條一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試錯幾個怎知自己跟什么樣的人處得來呢?同理,不多嘗試一些怎知自己喜歡什么不適合什么呢?
正如丹青老師給賈樟柯的書寫序,“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青年人的選擇就如整個國家急功近利的寫照,“先污染后治理”,先成功后成長,先找工作再找興趣,先出人頭地再尋找自我。某位職場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適合這份工作嗎?
我問,你到底喜歡做什么?他嚅喏半天,說不上來。
有的明確表示,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該去報個拉丁舞班嗎,去報個吉他班嗎?
從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職業(yè)問題并不大,業(yè)余時間發(fā)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來才醒悟,比“不能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災難性一百倍的,是壓根“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么”。
黃律曾有條狀態(tài)寫道,“現(xiàn)在想想中國父母從小到大灌輸?shù)囊恢弊x讀讀抓緊把書讀完最好讀到博士然后去工作實在是害死人,這樣看起來是沉得下去的表現(xiàn),其實越到后面就讀得越浮躁。美國人這兒gap一年那兒gap一年,反倒更容易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本來就是個沉淀的過程,急匆匆地往學位階梯上爬干什么!”
這讓我想起聽來的一個故事。一個澳大利亞人,大學畢業(yè)后在半島電視臺做了三年記者,游歷了歐洲,后跑去念了一個哲學一個經(jīng)濟學的碩士學位,又到非洲做了兩年義工,等他跟我一個師姐成為名叫“人權”的碩士項目同學時,已經(jīng)33歲了。我不解,他讀完碩士為什么不繼續(xù)讀博士呢?“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興趣點才跑來念一兩年書,但這些興趣的程度都沒到博士那么深入,而博士研究的方向很可能是一生的志業(yè)”,師姐道。那他畢業(yè)后都35歲了,做什么呢?“他似乎還沒確定”。
這似乎是一個不靠譜的反面典型。正如一些老同學對我的印象。他們一邊說,羨慕你豐富多彩的生活,聽完我近期打算又同情的嘖嘖嘆道,那你留學回來都多大了?27歲。還讀PHD嗎?不知道。那你何時結(jié)婚?誰知道呢,30歲?也說不定念書的時候就閃婚了。你也太不靠譜了吧,我都副科了…………那你留學回來能找一個多牛逼的工作?我說,出國未必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從事的職業(yè)不出國留學也能做的。?那出國意義何在?
個人閱歷、視野和自我完善?纯锤蟮氖澜,在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
這話我終究沒說出口。
(五)
有沒有想過,自己這輩子終究只是個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夢想都沒能實現(xiàn)?
這是網(wǎng)絡流傳很廣的一篇帖子。
我在南墻群里問大家。馬老師說,不會的,說實話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人,按照自己節(jié)奏一步步來,不會差的。
亦有友人問我。如果你終究只是個平庸的人,那些牛逼的夢想都沒實現(xiàn),世界也沒改變絲毫,會快樂嗎?
我問,溫飽不愁嗎?他說,那肯定,沒這么慘啦。只是說,蠻普通的,可能只是一枚平平的記者編輯,在單位無甚出彩之處,月薪最高也就一萬上下,交房供,養(yǎng)兒育女,開輛普通車。不痛苦,但也沒什么光彩,的生活。
娶的老婆贊嗎?還不錯。
家里空間是否足夠讓我掛幕布開投影儀踢實況?可以。
還喜歡足球,喜歡閱讀,喜歡年輕時喜歡的一切東西?是的。
時而三五好友,烤串啤酒,把酒言歡;時而周六周日,球場相見?是的。
快樂。
他看著我的眼睛?鞓贰N尹c點頭。
不久前去東北旅行,路途感觸最深的莫過于導游、乘務員、售貨員的差別。你會輕易的發(fā)現(xiàn),性格將人與人徹底區(qū)別開來。
我們遇到過熱情健談、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導游,也遇到過黑著臉像客人欠她錢一樣,沒問兩句就不耐煩的導游;遇到過如一切常見的公務人員般惡狠狠的乘務員,也遇到過穿著制服坐車廂里跟乘客扯淡逗樂的乘務員。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導游、乘務員,你會如何對待你的客人?考慮到這是日后再也不會打交道的“一錘子買賣”,何況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閑心去投訴你惡劣的服務態(tài)度。
考慮到,你完美的服務態(tài)度很可能無法給你帶來任何實質(zhì)性的好處,除了客人的一聲感謝,一張笑臉。所在單位無法注意到你的“優(yōu)良表現(xiàn)”,你表現(xiàn)好不會被升遷,表現(xiàn)差也很難被辭退——在中國,那個對客人態(tài)度惡劣屢遭投訴的可能反而討領導喜歡,比你升遷更快。你懂的。
總而言之,你的服務態(tài)度無法對你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任何可見的好處,你此生都會是一名普通的導游、乘務員、售貨員。你會如何做?
是的,或許你終生都只是一個平庸的人,但態(tài)度依然會帶來生活質(zhì)量的云泥之別。你熱愛生活和工作,真誠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或許未曾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有形的回報和改觀,卻軟化了你與內(nèi)心、世界的邊界。你不斷接收到來自他者的正面回饋(感謝、笑臉、善意),再不斷釋放出正面能量,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記得那個導游、那名乘務員、那名售貨員的熱情、爽朗和笑臉。想起來都是暖意。
他們或許此生都是導游、乘務員、售貨員,也很難有何升遷,但從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里,我讀出了真正的快樂。
做一件喜歡的事難道不是做這件事最好的回報嗎?正如寫作是寫作的回報,畫畫是畫畫的酬勞。
(六)
我曾經(jīng)很喜歡一個朋友的簽名檔,“成為更好的人”。
這句不疾不徐卻又溢滿堅定的話,曾無數(shù)次給我力量。
如今,我卻感覺這句話充斥著“更高、更快、更強”的進步論腔調(diào),在鋪天蓋地的勵志話語中,我偏偏愛上了“毀志”。我更喜歡用“感知”這個詞;蛟S我們并不能創(chuàng)造生活、規(guī)劃人生,或許,體味、經(jīng)歷、感知、理解,這才是成長的密匙?
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親坐在太陽下聊了一下午天,漫無目的的,童年、成長、家庭瑣事,有沒有成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沒有讀維特根斯坦的傳記,沒有跟近韓寒最新的博客,沒有刷新微博,只是給自己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躺在戀人的臂彎里發(fā)呆,算不算荒廢生命?
這一代中國年輕人可能面臨著某種吊詭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們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歲開始蒼老”,二十歲開始懷舊,盡管仍在青春,“你愛談天我愛笑”的時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鄉(xiāng)愁;另一方面,我們拼命的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穩(wěn)定、無慮的生活,想要擁抱住某種確定感,焦慮著,想要立即像三四十歲的人那樣,車房不缺,事業(yè)成功。
你,你,你,
真的享受年輕嗎?為何你一邊懷舊一邊還在努力奔跑?
你,你,你。
真的熱愛冒險和漂泊嗎?為什么將理想納給穩(wěn)定和房產(chǎn)證做投名狀?
你,你,你,
真的珍惜可能性嗎?為何我看到你寧肯早衰也要擁抱“生活的終結(jié)”?
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難道不在于這緩緩經(jīng)歷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于未來的宏大勾畫?
結(jié)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級的,做小經(jīng)理的,博士畢業(yè)的,買房買車的,走得好快。我曾經(jīng)焦慮過,后來發(fā)現(xiàn),那不是我的節(jié)奏。我是慢吞吞的一頭牛。如果方向錯了,就會兜大圈子,如果方向?qū)α,就不怕慢?/p>
一步步,一寸寸,一點點,一天天,慢慢來。
我不知道自己最終要去哪,還在一邊晃悠一邊張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這個碰碰那個,試圖去感知、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新鮮好奇著呢。但我確定,我只會走自己想走的林蔭道;我確定,我會像哈維爾說的那樣,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活在真實里。
20XX年可能是有生以來最不順利的一年,屢遭挫敗,計劃擱淺;仡^望望它,再踮起腳尖往2012年瞅一瞅,我還是想慢吞吞的說,我們都要死很久,活那么急干嘛,慢慢來。
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成長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人生感悟】相關文章:
《長安十二時辰》讀后感600字11-26
小時候聽過的一個笑話人生感悟故事12-18
什么是一個流生產(chǎn)?10-07
你是一個好命的女人嗎08-24
作文是生命的一個部分論文10-22
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英語名言08-04
一個創(chuàng)業(yè)女強人是怎么煉成的?11-08
一個女生的求職感悟:汗水如何變成香水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