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十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電功率
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性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
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并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qū)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
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頻、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
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創(chuàng)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么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 ”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里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并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ǘ┠繕藢W: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qū)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后,不僅明白了本節(jié)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ㄒ唬、電功率基礎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ǘ、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ㄈ㈩~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并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里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ㄈ、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fā)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頻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fā)光亮度與功率的關系。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系(在學生觀看視頻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 U額 P額___P實 燈泡發(fā)光_____
U實> U額 P額___P實 燈泡發(fā)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系的“視頻”,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然后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既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又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ㄋ模┩卣寡由欤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么?.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么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
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
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表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
A、電視機 B、白熾燈
C、電冰箱 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lián)系”的新課程理念。
教后反思: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并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是按我!拔宀綄W”的模式設計的。這節(jié)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jié)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系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本節(jié)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杠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jié)。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杠桿》是十二章第一節(jié)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繼續(xù)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了解杠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jié)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發(fā)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制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于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jié)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guī)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杠桿②解剖杠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huán)節(jié):
、牛畡(chuàng)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fā)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于杠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杠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桿的本質特征。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復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杠桿的物理模型,這對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杠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杠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杠桿,讓同學們觀察并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fā)現學習法, 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杠桿的概念后,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借此讓學生掌握杠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jiān)控,予于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杠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杠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置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系,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jié)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杠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杠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于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jiān)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guī)律。最后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后,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jié)課過程過于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guī)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guī)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布置給學生課后完成。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tài)。
②知道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所受的力將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④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演于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
、谕ㄟ^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矍楦、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二、教學過程設計
1、觀看錄像片段:
①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②勻速步行的學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2、教師提出問題:
①上述物體分別處于什么狀態(tài)?
②由學生分析出它們處于:
a、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b、靜止狀態(tài)。
、劢處熤苯咏o出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師提出問題: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么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4、我們用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①展示實驗器材
、谝龑W生觀察、思考與記錄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鉤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鉤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后,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c、換用不同位置進行以上實驗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鉤碼,板是否靜止。
e、在紙板上任選其他兩上孔系線重復上述實驗。
5、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自己得出結論。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huán)。
7、分析開始錄像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8、想想議議:
、贋槭裁磳⑽矬w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于物體所受重力的大。
、谠诩滓覂扇税魏颖荣惖倪^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為F1,乙給甲的拉力為F2,已知F1=F2,那么,這兩個力屬于平衡力嗎?為什么?
二、小結
三、課堂練習
四、布置作業(yè)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jié)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新課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lián)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jié):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糋
(2)上浮:F。綠
(3)懸。篎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yè):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電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八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本節(jié)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學習的深化和具體化,又為本章第三節(jié)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而且它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對學生今后體驗生活意義重大。本節(jié)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過了部分的電學知識,電流和電路,電阻及其影響因素,掌握了一些解決電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控制變量法),具有一定了的電學基礎,學生感性思維能力較強,同時通過對前面功率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單本節(jié)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也相對較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電功率定義、公式、單位,會用電功率公式P=w/t進行簡單的計算的,能初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2.過程和方法:觀察體驗電能表鋁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懂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關心日常生活中各種用電器功率的大小,形成節(jié)約用電的意識和習慣。
四、教學準備
電風扇(有銘牌),電吹風,學校用的電子計時器,空調機的銘牌圖片、燈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學流程
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合作探究,學習新知→例題講解,鞏固體驗→學生總結,體驗心得→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
教法學法
教法:談話法、講解法
學法:觀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5分鐘)
引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
讓學生觀察演示實驗電能表轉動的快慢情況,發(fā)現電能表上的鋁盤轉動有時急匆匆,有時慢悠悠。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fā)現,在使用一只普通燈泡時,鋁盤轉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燈泡時,鋁盤轉得快!讓學生交流,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ㄔO計意圖:用演示實驗引起學生的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鑄就良好的開端。)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學習新知(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25分鐘)
活動一:自主討論,認識定義
1、通過看課本討論和引導學生得出電功率的定義和公式及單位進率:
板書:電功率是表示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的物理量。
啟發(fā):如何來比較不同用電器做功的快慢呢?(應引導學生得出:可以讓時間相等,看消耗電能是多少的;或者讓其消耗電能相等,看所用時間的多少;只要說出大體意思即可,關鍵是讓學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變量法。)
得出:電功率大小等于用電器在1秒時間內所消耗的電能。(類比于功率的定義)
2、提問:如何計算電功率的大?
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各小組推薦同學回答,由學生導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能力。)
活動二:解決問題。
板書: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電功率是100W,它的意義是此燈
泡在1s內消耗的電能是100J.學生回答25W的意義。
談話:正是因為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在相同的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多,所以轉化為內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這就是為什么100W的燈泡比25W的燈泡亮的原因。
。ㄔO計意圖:使學生感受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活動三:閱讀資料,理解概念
讓學生看書本上92頁的小資料,并觀察教師帶來的用電器上的銘牌,請學生讀出某個用電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電器的電功率相同嗎?②誰的電功率最。竣壅l的電功率最大?引導出單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設計意圖:從現象中認識意義,討論問題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初學者常常會認為電功率大的用電器消耗的電能一定多,這樣設計可讓學生在糾正錯誤中深刻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并為下面千瓦時學習做鋪墊。)
活動四:單位比較,明確概念
<討論>:(1)功率為1千瓦的電熱水壺,正常工作1小時,它消耗的電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單位,t用小時作單位,則W的單位是什么?
。ㄔO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推導能力,理順各單位的關系,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并且明確所求的是W電能。
引導得出:"千瓦時" 的來歷
活動五:自主學習,教師引導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P.95的電功率的測量。教師歸納總結
第三環(huán)節(jié):典例剖析,歸納總結 (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7分鐘) 板書典型例題,學生分析剖析,教師分析講解并總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提高(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約3分鐘)
在完成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后,本節(jié)課的新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可以根據小習題練習檢查本節(jié)課的收獲,體驗學習的快樂。之后老師動員學生收集家里的電冰箱、 電熨斗、 電視機、 電風扇、 微波爐、 洗衣機等用電器的銘牌,了解它們的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STS活動),再一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滬科版物理八年級全一冊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二節(jié)《聲音的特性》中的內容。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一知識點之后,通過各種各樣的聲音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并通過實驗得出響度與振幅、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通過生活實例指出聲音的音色;從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并為后面認識噪聲的防治、超聲與次聲奠定基礎。通過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學習兩種基本探究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在新課程標準對于《聲音的特性》一節(jié)的要求是: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運用。
二、說學情
物理是八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物理有著濃厚的興趣及好奇心;學生前面通過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學習,已經對聲音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學生的腦海中對于生活中的聲音的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這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掌握欠缺,以及在對聲音的特性的認識上,學生會由于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錯誤認識,如聲音的高低與響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區(qū)分,從而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此,通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認識音調與響度的區(qū)別,并進行易錯鞏固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目的是要讓學生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并通過實驗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親身體會獲得物理知識的過程,激發(fā)物理的學習興趣,并在這過程只學會觀察,歸納、總結。
知識與技能方面: 了解聲音的特性;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不同發(fā)聲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響度與振幅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兩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探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直觀方面:從各種活動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我覺得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的基礎上,對于聲音的響度及音色要較容易接受一些。而對于音調的理解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時所說的“高”“低”指的是聲音的響度,容易與聲音的高低(音調)混淆,因此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響度及其影響因素,音調及其影響因素;難點是響度與音調的區(qū)別。
五、說教法
本節(jié)課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教法以學生為本,主要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演示實驗、實驗探究、講解點撥、歸納總結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同時利用多媒體與常規(guī)教學相整合,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得到科學知識。因為聲音因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相關有助于學習,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學會觀察、總結,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六、說學法
本節(jié)課采用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即: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基本運用。還應該開始讓學生接觸“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的思想。因為要從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七、說教具準備
鋼尺、鼓、紙屑、梳子、多媒體課件
八、說教學過程
對于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新課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和鞏固”、“作業(yè)設計”和“板書設計”。
。ㄒ唬┬抡n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兒歌“小白兔乖乖”動漫視頻,并提出問題:小白兔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來判斷兔媽媽和大灰狼的聲音的?從而引入這節(jié)課的課題《聲音的特性》。(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學生熟悉的故事兒歌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欲,并為聲音的特性(音色)做鋪墊。)
(二)探究新知
1.響度與振幅
學生活動:輕輕拍手兩下和用力拍手兩下,感知聽到的聲音的強弱不同,進而引入“響度”的概念。
教師演示:擊鼓,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需要重錘敲”的道理,深入提問“響度與振動幅度有什么關系?”后學生開始討論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況下問學生“怎樣觀察鼓面的振動幅度的大小”從而進行“轉換法”這一科學探究方法指導的同時用實驗現象驗證猜想,得出結論“聲音的響度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振動的幅度越大,響度越大”。
學生動手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用刻度尺探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實驗情況,發(fā)現問題后趁機引入科學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一定。學生繼續(xù)實驗,交流討論歸納得出結論。(設計意圖:在此安排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個學生實驗,目的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并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
提出問題:聲音的響度除了與振動的幅度有關以外,還與什么因素有關?舉例說明。學生思考并舉例,通過分析例子得出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與聲音的分散程度有關”。例:在教學過程中,站在前排減小說話的聲音,前排同學聽得到說話的內容,而后排同學卻聽不到;聽診器。
2.音調與頻率
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出問題:合唱社要排練合唱,需要有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從而引出“音調”的概念。
學生利用自己的梳頭發(fā)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實驗:用同樣的力將刻度尺在梳齒上分別快速的劃過和慢慢劃過,比較聲音的該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判斷出聲音的尖細與低沉即可)并觀察梳齒振動的快慢;交流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出結論:聲音的音調與發(fā)聲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越高。在講到振動快慢的時候簡單介紹頻率。最后介紹古代打擊樂器——編鐘。(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感受聲音的高低,將其與聲音的響度區(qū)分開來,而介紹編鐘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一下古時對于聲音音調的應用,增強民族自豪感)
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幾個現象進行判斷:
①“男低音高聲唱歌,女高音低聲伴唱”,“竊竊私語”,“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分別描述的是聲音的什么特性。
、诶吓=械穆曇艉臀米影l(fā)出的聲音相比,誰的響度大,水的音調高。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區(qū)分音調與響度)
3.了解音色
開始播放音頻: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音樂,然后提出問題:是根據聲音的什么特性判斷出各種不同的樂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發(fā)聲體的材料或結構不同,發(fā)出的聲音音色不同”。(設計的意圖:讓學生在學習中放松一下,并在輕松的氛圍下獲得新知。)
學生回答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將學得的新知識“學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應的一個作用。
。ㄈ┱n堂小結和鞏固
本環(huán)節(jié)分主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學生理解具體概念,并討論影響因素。為了全盤把握,可以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記憶。
最后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對“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對“ 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從而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并檢測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
。ㄋ模┳鳂I(yè)設計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課本43頁迷你實驗室。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學習用具幫助學習理解聲音的音調,并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五)板書設計
由于有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所以采用的是綱要式板書,目的是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本節(jié)課的基本學習內容,也可以在課堂小結環(huán)節(jié)給與提醒。
第二節(jié) 聲音的特性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3、音色——結構 材料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電阻”是學習了電流、電壓以后緊接著學習的一節(jié)電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初步概念一樣,理解電阻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是變阻器、歐姆定律、以及電阻的串、并聯(lián)等后續(xù)學習的必要基礎,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所以無論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節(jié)都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本節(jié)課重視探究方法培養(yǎng),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了解什么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2)、知道電阻的單位及其換算。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2、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量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4、重點、難點分析
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據此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三、說學情
現在,學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探究課題時,還是有困難的。結合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以更利于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并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jié)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采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guī)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jié)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比較小燈泡的亮度。把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分別接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路中小燈泡的亮度。
(1)、小燈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說明在相同的電壓下,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嗎?為什么會有這種差別呢?
。2)、常用的導線通常是用銅或鋁做的,特別重要的用電設備的導線,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鋼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那么,為什么不用鋼鐵來做導線呢?
。ㄍㄟ^創(chuàng)設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2、設疑分析,突破難點
看來導體之間是有著某種區(qū)別的。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看看區(qū)別到底在哪里?
實驗前提示學生觀察:兩次實驗電路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出現了什么現象?
演示實驗后,教師及時點撥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燈的亮度不同?燈的亮度不同說明什么?那么造成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于是教師設置情景,進行誘導。
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于通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用“電阻”這一物理量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另外,投影出示歐姆簡介和電子產品中各種各樣的電阻器,目的是進行物理學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3、科學探究 、 突出重點
在了解電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是什么因素影響導體電阻的大小不同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提出猜想:學生進行討論,回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體積、顏色等,要讓學生懂得控制變量的意識。各小組根據要求,設計實驗,然后選代表講解。在獲得同學肯定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將所需導線與電流表串聯(lián)接入電路中,讀出電流表的示數,填寫實驗報告,通過比較得出探究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結論: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性質有關。并定性地指出有什么關,系。
最后補充:導體的電阻除了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一個因素有關。
演示:將電源、開關、電流表、廢燈管燈絲串聯(lián)起來,用酒精燈給燈絲加熱,觀察現象。
問: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引導學生得出溫度對電阻的影響。
4、課堂練習,深化知識
教師講述: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幾個問題。
。ǎ保┘矣秒娫淳通常用銅絲制成,為什么不用鐵絲或銀絲?
。ǎ玻┮桓娮杞z的阻值是10Ω,當它兩端電壓增大時,通過它的電流怎么變?電阻怎么變?要想改變電阻,有什么辦法?
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在課堂上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也為后續(xù)學習作了鋪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fā)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谥攸c:
3.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
、谶^程與方法:
、矍楦小B(tài)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于發(fā)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yǎng),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xù)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yè)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fā)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guī)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fā)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jié)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guī)律”。通過媒體展示,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fā)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fā)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fā)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yǎng)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啟發(fā),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fā)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fā)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jié)課將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huán)節(jié):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huán)節(jié):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浮沉;第三,浮力產生原因。
。病⒔滩牡匚缓妥饔茫
對浮力這一節(jié)內容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jié)所學知識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這一節(jié)是本章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對這一節(jié)課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產生原因,理解物體浮沉條件。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生活密切聯(lián)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節(jié)課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原因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jié)課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也是這節(jié)課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tài)度端正,有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問題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興趣,充分發(fā)揮演示實驗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jié)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yǎng)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薄⑿抡n引入:
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guī)律發(fā)現和物理理論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來建立浮力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觀念,最突出是"重物體下沉,輕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木頭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平衡狀態(tài),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產生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lián)系原有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分析,把突破難點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過程,變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yǎng)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目。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一種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與液體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场⒎答伜挽柟蹋
這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jié)課學到三種測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jié)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區(qū)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決定式。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ㄟ^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重力》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后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ㄟ^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物理的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對實驗也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很多同學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能力不強,需要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組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重力現象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密切,學生已經能夠定性的認識,但尚不能夠科學認知,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通過分析生活及實驗現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困素有關的實驗過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會根據G—m圖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系式G=mg,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確認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能夠應用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難點】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
。ㄟ^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五、說教學方法
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等。
(過渡句)我認為,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1:新課導入
我會先通過多媒體播放“蘋果落地”、“瀑布”的動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同時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現象的產生?學生回答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導入新課。
【意圖: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是因為重力現象在生活中較為普遍,從這種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定量研究重力,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環(huán)節(jié)2:新課講授
本環(huán)節(jié)總共分為五個部分。
首先講解重力的概念。由導入中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總結出是因為地球對它附近的物體的吸引作用,進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并給學生強調地球附近的所有物體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問學生重力有沒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并交流討論不難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則重力越大。但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時我會引導學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結合教材指導學生正確選取器材,設計并進行實驗,首先測量出一個鉤碼所受的重力,記錄數據。接著逐次增加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重力,準確記錄數據。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會要求注意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之后讓學生以質量為橫坐標,重力為縱坐標描點連線,并觀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系。
讓學生觀察鉛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和斜面的關系,以此來區(qū)分“豎直向下”和“垂直于接觸面”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可以從數學角度強調豎直也是一種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況,是與水平面垂直。
接下來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來。
我會先讓學生嘗試將鋼筆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并且能讓它們靜止不動。學生完成小實驗之后,我會提問學生是不是隨便怎么放都可以做到靜止不動。學生會答出只有在某一個固定的位置才可以。于是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個點上,我們把這個點叫做重心。
我會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位置是不是與它的形狀以及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學生通過尋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細均勻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實驗會總結出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最后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力的由來。先讓學生用細線牽著橡皮做一個“模擬”引力的小實驗,然后通過講解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由于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引力,才會出現多媒體上那些一系列物體在下落的現象。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始終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環(huán)節(jié)3:拓展提升
在此環(huán)節(jié),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知識,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斷桌面是否水平,還需要哪些物品?應該怎樣操作?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使得有趣的知識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學活用!
環(huán)節(jié)4:小結作業(yè)
對于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
【意圖: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之后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yè),課后寫一篇“如果沒有重力,生活將會怎樣”的短文。
【意圖: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七、說板書設計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十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十篇06-05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yōu)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集錦十篇05-24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錦集十篇05-24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五篇05-25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