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春寒料峭,卻阻擋不住我們業(yè)務學習的熱情.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杠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科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fā)七大方面,說一下我對這節(jié)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講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課本第十二章內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jié)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杠桿平衡條件是貫穿于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繼續(xù)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是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認識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和杠桿的一些應用。
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體會杠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guī)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本節(jié)內容編者意圖是體現課程目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突出
體現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有探究實驗杠桿的平衡條件,圖文并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使用過杠桿類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釣魚竿等等,對平衡已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熟練使用實驗所需測量工具,但對杠桿這種簡單機械缺乏較為系統的科學認識,對杠桿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這就希望教師創(chuàng)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huán)境,給他們發(fā)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chuàng)造才能的機會。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杠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jié)所述物理規(guī)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而杠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學科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新知探索課模式是以“實驗探究”為引領,“小組合作”為基礎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該模式包括: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后提升三部分
教學設計
、眲(chuàng)設情景,引入問題(2)
教師通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杠桿。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由簡單到復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惭芯堪l(fā)現,展示新知(5)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杠桿示意圖,黑板上畫出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杠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fā)現學習法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杠桿的概念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杠桿。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于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于理解,需要反復地講解和強調,因為在初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么從這里入手,講解作圖過程,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⒊探究活動 增強體驗(25)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數據討論、總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赐卣狗治 發(fā)散思維(實驗結論推出部分 5歷時)
從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杠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為零,則對杠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后讓學生通過畫出杠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優(yōu)缺點,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維(小結部分 歷時3)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6.夯實基礎,鞏固提升(5)
課堂同步,找出幾個針對性習題,重在檢查學生對不同杠桿的分類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jié)課內容,為下節(jié)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
板書設計:
杠 桿
一、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
、敝c: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矂恿Γ菏歉軛U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磩恿ψ饔镁: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四、課堂評價
評價應反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評價表格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從合作意識,參與積極性,
實驗技能,觀察描述能力,處理實驗結果能力,基礎達標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對學生本節(ji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作出評語給出等級,激勵學生再接再勵。評價關注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五、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參照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欄目來開辟一些新欄目,例如:本節(jié)課后我會讓學生做一個身邊的生活用品—杠桿的統計,并分別對杠桿進行分類,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課外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信息,例如我會讓學生們上網查詢在生產生活的杠桿有哪些應用等。還有開發(fā)優(yōu)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進行課外小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各種資源學習物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學生的學習材料更富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與大家共勉:一千個愿望,一千個計劃,一千個決心,不如一個行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20xx中考物理考綱中列出了初中階段的14個基本實驗中電學實驗7個: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測量、歐姆定律、“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電動機的原理、如何產生感應電流。要求:能說明其實驗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實驗器材;均在實驗室動手做過;能規(guī)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理解基本的實驗步驟,以及如何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而現狀是:九年級學生對電學實驗比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節(jié)專題復習課。
一、本專題考查特點
根據對近幾年來的中考物理試題分析,實驗探究題始終是中考中必考的一個題型,這也正體現了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實驗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實驗題考查題不僅突出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考查,同時還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對學生分析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幾年來我市中考實驗探究題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專題主要考查以下四種類型:
1.基本實驗的考查
通過例題來體現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及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2. 電路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如電壓表沒示數:電壓表以外發(fā)生斷路或電壓表以內發(fā)生短路;電流表沒示數:電流表以外發(fā)生斷路或電流表被短路。
3. 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總結規(guī)律
重點培養(yǎng)學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的能力。
4. 根據要求設計實驗
重點對測量性與探究性兩類實驗進行復習。包括源于課本和課外內容的探究實驗。
近年來中考實驗探究命題改變了過去重結論輕過程的考查狀況,已把重點轉移到了對探究實驗過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評估的能力等作為考查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
二、學生在本專題上的現狀及對策
在所有的考查題型當中,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課本的測量性、觀察性和探究性實驗,大多數學生會做,不容易丟分;但課本實驗的變形題、創(chuàng)新類的探究題,相對考查難度較大,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題型。
針對學生以上現狀,采取的對策有:
搜集考查內容,全面復習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對比復習,找出異同;理論復習與剛結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
1、搜集考查內容,全面復習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說明中12個主題考點要求,找出源于課本的實驗探究的考查內容,全面歸納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測量性實驗的主要步驟,全面溫故所考查實驗探究的七大環(huán)節(jié)。今年本專題考查內容圍繞7個考綱規(guī)定的基本實驗,補充了2個實驗。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對經?嫉碾娮韬碗姽β实臏y量重點復習,對探究性實驗的七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等環(huán)節(jié),力爭突破難點。
3、對比復習,找出異同
教材的很多實驗的知識點是互相聯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 “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兩實驗設計,實驗電路圖等大致相同,但兩個實驗的原理不一樣,實驗中的操作環(huán)節(jié)與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區(qū)別對待。
4、理論復習與結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
將物理中考的實驗探究內容,與實驗操作考試相結合進行復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各個實驗探究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復習效率。
三、教學方法:討論交流、講授。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復習計劃
1.時間安排
1課時
2.復習方法
在第一輪全面復習課本物理知識,包括實驗內容后,進行第二輪專題復習,在實驗與探究專題復習方面:
重點針對近幾年安徽中考的實驗與探究題精選擇8個實驗探究題,圍繞考綱,進行逐個分析,讓學生領會這類題的特點,并掌握解答這類題的方法.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
本節(jié)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著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后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fā)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為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yǎng)來處理。本節(jié)教材就是在同學們了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fā)同學們們的求知欲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fā)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于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于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jié)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jié)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才有助于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為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ǘ┻^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ㄈ┣楦袘B(tài)度與價值?
1、了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jié)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為主的綜合啟發(fā)式,同時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yōu)楸镜慕逃枷耄灤┮酝瑢W們?yōu)橹黧w,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的原則,堅持啟發(fā)式。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地為同學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為了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同時也為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jié)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huán)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著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通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復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里激起軒然大波。
。ㄈ┩瑢W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范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yǎng)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并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ㄋ模┬〗M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并進行補充,培養(yǎng)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為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fā)現的歡樂,為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蕩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實例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為"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實例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并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于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ㄆ撸┒嗝襟w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實例,并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為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于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ň牛┩瑢W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借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guī)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制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交互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數據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jié)約用電關心科技發(fā)展意識的培養(yǎng))。
。ㄊ┬〗M匯報探究結果
可采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ㄊ唬┙榻B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實例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fā)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并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實例。
。ㄊ┓此寂c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jié)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為什么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么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可研究性的作業(yè),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yè)為: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fā)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于本節(jié)課采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huán)節(jié),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yǎng)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zhí)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我是伽師縣六鄉(xiāng)中學物理教師努爾斯曼姑麗·圖爾遜,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現象》中第二節(jié)《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它與日常生活。生產。軍事。航天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屬于理解的知識。本單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兩小節(jié),本節(jié)說課我們只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光沿直線傳播的引申,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為學習《平面鏡成像》這一節(jié)鋪平道路,同時也為學習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礎,還可為高中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這節(jié)學習,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jié)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jié)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現象
、诶斫夤獾姆瓷涠,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壑犁R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芰私馕锢淼难芯糠椒ǎ簭膶嶒炛蟹治霈F象,歸納總結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
析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偌ぐl(fā)學生對自然現象學習、研究的興趣。
、谂囵B(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劢洑v探究"光反射時的`規(guī)律",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偻ㄟ^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②密切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夠區(qū)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2)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學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體現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結合自身的積極探索,用自己的實踐去親自感悟。教學過程體現師生交往、積極互動。
2、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huán)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紙板、大頭針、平面鏡、量角器、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教師提問:光源發(fā)出的光進入了人眼,人便看見了光源,那么人為什么能看見不發(fā)光的物體?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的教學
1)光的反射現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鏡上的反射現象
概括: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現叫光的反射
2)有關的幾個物理名稱
教師邊演示邊畫圖,并強調平面鏡的光學符號的畫法
一"點":入射點O
入射光線AO(強調:字母順序,畫實線,箭頭及方向) 三"線" 反射光線OB (同上)
法線ON 過入射點與鏡面垂直的直線(畫虛線)
兩"角"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①當E、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象說明:"三線共面".
、谧寣W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說明:
"兩線分居".
、圩寣W生根據現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發(fā)現現象規(guī)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線既是鏡面的垂線,又是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的角平分線
4、應用: ①求角(隨堂教師舉例) ②作圖
4)光的反射類型:
1、對照課本4——16中的a、c兩圖分析說明特點:
鏡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則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個方向。
2、強調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舉日常生活中兩種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釋。
、倏措娪
②黑板反光
、塾旰笠雇碜呗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知識要點:
。1)光線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界面時,發(fā)生反射現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業(yè)。
課本76頁練習1和學習達標訓練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蒸發(fā)是常見的一種汽化方式。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和蒸發(fā)吸熱是解釋許多現象的基礎知識,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學生對于蒸發(fā)現象很熟悉,因此,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適當的實驗,讓學生自己經過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并注意引導學生把知識運用于實際中去。
2、重點:通過探究活動切實認識到蒸發(fā)要吸熱這一科學原理。
難點: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出蒸發(fā)要吸熱的科學原理。
二、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在常溫下會慢慢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2、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蒸發(fā)現象,并分析出蒸發(fā)要吸收熱量的科學原理。
3、通過設計實驗探究常溫下水蒸發(fā)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能舉例說明蒸發(fā)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合作能力、繪圖能力及分析圖表的能力。
三、說設計理念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jié)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四、說教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jié)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jié)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設疑激趣 引出課題——分組討論 解決問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chuàng)意設計 應用實踐——總結評估 交流感受——課后實驗 ----鞏固強化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guī)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說學法
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jié)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六、教學準備:溫水、溫度計、脫脂棉、紗布、秒表、酒精燈、蒸發(fā)皿、滴管等。
七、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僬n前教給學生表演小魔術“杯里的水哪去了”:三個相同的紙杯,在一個空杯里先倒入水,然后將這個杯里的水分別倒入其余兩個杯里(其中一個杯里塞有棉花,水倒進去后被棉花吸了),結果一個紙杯(空杯)里能倒出水來,另一個塞有棉花的紙杯則倒不出水來,學生會感到很奇怪,“水跑到哪里去”?揭開謎底,借此問學生,“如果把這塊濕棉花放在空氣中,會發(fā)生什么現象?(濕棉花會慢慢變干)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
、谠诤诎迳嫌妹P蘸著水畫“魚”,讓學生仔細觀察看它有什么變化?(這使學生獲得了充分的視覺體驗,體現了科學的真實性。)
、蹖W生觀察。提問:“魚”哪去了?你看到畫“魚”的水跑哪去了?聞到了嗎?(由此使學生認識到水蒸氣是氣態(tài)的水,無色、無味的氣體。蒸發(fā)就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
、苄〗Y:水在常溫狀態(tài)下,慢慢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的現象,叫蒸發(fā)。(板書課題)并強調水是慢慢變成水蒸氣的,而且水在任何溫度下都能蒸發(fā)。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水跡慢慢消失的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蒸發(fā)的現象。即:在觀察中能夠想到跑了的水飛到空氣中,認識水是在平常的溫度下,變成水蒸氣跑的,從而為學生建立蒸發(fā)的概念。】
2、感受蒸發(fā),學習新知。
①自由談:在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蒸發(fā)的現象?
學 ②課件出示:洗澡后感覺發(fā)冷,問學問學生 “你們在夏天游過泳嗎?為什么去游泳?當你從水中上來時,身上會有什么?你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呢?”(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一定難度)
、圩寣W生親自感受“水的蒸發(fā)”:將一只手完全伸進水槽,然后拿出來舉起,閉上眼睛,仔細感覺兩只手有什么不同?(學生能明顯感覺到有水的手會“涼颼颼”)
如果學生提出手感到涼是因為“水涼”,那就給每個組換溫水,再次感受一下,這樣,學生就會充分認識到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與“水溫”沒有關系。
、茏寣W生暢所欲言,談談對“手為什么會覺得涼?”這一問題的看法,學生認識到手上有水就感到涼,水干了就不會涼了,可能與水在蒸發(fā)過程中要帶走熱量有關。
、菰O計實驗驗證猜想。
【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以常見的游泳后感覺冷的現象為主,并讓學生親身感受“手上有水會感到涼”,自然過渡到用人相當于溫度計進行猜想“手從水中剛剛出來時為什么會感覺到冷?”的模擬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fā)會降低溫度的科學知識,易于學生理解知識!
⑥匯報實驗方案,將溫度計放入水中,讀取水溫,再拿出來觀察溫度計的溫度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教師這時提出“溫度計從水中拿出后,液泡的水很少,蒸發(fā)現象不明顯,怎樣能使溫度計液泡的水保留的多一些呢,”讓學生想到并提出“用棉花或棉紗包住液泡,”這樣溫度計的液泡水就會多一些,蒸發(fā)現象就會明顯。
、叻纸M實驗,實驗前提出實驗要求,并講解折線統計圖的繪制方法,讓學生根據觀察測得的數據完成實驗折線統計圖。
【通過直觀的統計圖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水蒸發(fā)時會降低溫度的性質,還便于學生直觀地看到溫度的變化,為學生歸納實驗結論服務。雖然學生的猜想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但在學生猜想、制作、實驗、匯報的學習方式中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激發(fā)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鄥R報實驗結果,提問:通過觀察這幾張實驗記錄表你發(fā)現了什么?
1) 溫度計拿出水面溫度下降了,說明了什么?
2) 為什么溫度會回升呢?
3) 剛才的實驗你明白了什么?
、岱治鰧嶒灛F象,得出結論:溫度計拿出水面后溫度會下降,水在蒸發(fā)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從統計圖中,讓學生談發(fā)現的基礎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蒸發(fā)時會降低溫度,而且讓學生分析溫度計的溫度為什么會回升,使學生的思維再次提升,理解蒸發(fā)的概念。】
、馍钪心男┑胤嚼昧恕罢舭l(fā)吸熱,降低溫度”這一原理,先讓學生說一說,課件展示發(fā)燒物理降溫、在教室的地上灑水、夏天走在森林里會覺得很涼爽等。
【密切聯系生活,使學生能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大膽設想,探究加快蒸發(fā)的方法。
、俦荣悾嚎凑l先讓黑板上的水蒸發(fā)掉。讓學生利用各種方法,比如扇風,將水抹開(增大面積)等。
、谀贸鰸褚路,讓學生說出怎樣晾衣服能干得快些?(太陽曬,風吹等)。學生對于“增大蒸發(fā)的表面積有可能想不到,現場找兩名學生分別晾同一件衣服,看誰的晾法最好,讓學生明白將衣服全部展開(增大蒸發(fā)的表面積)可以使衣服上的水蒸發(fā)得快一些。
、塾梢陨蟽蓚活動總結出加快蒸發(fā)的方法:溫度高、空氣流動的快、蒸發(fā)表面積大。
[對于進一步探究影響蒸發(fā)快慢的三個因素,將在第二課時進行]
4、聯系生活,實際運用。
、僬f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蒸發(fā)快慢的知識,并以課件展示。
、谡舭l(fā)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課件出示仙人掌和旱田。
5、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①小結。
、诟鶕Y料卡制作“晴雨計”。
八、談教學反思
本節(jié)的內容,從知識上看并不難,但應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于這部分知識有很豐富的生活經驗,要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堂上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學生在平時有時觀察不是很仔細,在課上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體會,最后得出結論,對于訓練學生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
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jié),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俺醪秸J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jié)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fā)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fā)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jié)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fā)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jié)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xù),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jié)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jié)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xù)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币虼宋也捎玫慕虒W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边@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jié)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jié)課的核心。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jié)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jié),本節(jié)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之后,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jié)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為學生今后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為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于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較為復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桿、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并且他們也樂于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jié)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為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秘,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系。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于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fā),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后,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過渡句: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并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了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么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xù)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jié)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后,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yǎng)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于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環(huán))
本節(jié)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于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jié)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jié)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復原狀,并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么形變。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于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并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著繼續(xù)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么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并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系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著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持力等,接著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才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fā)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為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墻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后,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著,為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fā)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么樣的,并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為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為接下來復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為了讓學生對于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為全面的的了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桿、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于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后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知識點。
然后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里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后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guī)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據,實驗后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后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huán)節(jié))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過渡句:最后就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點。
作業(yè)則是畫出課后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繼續(xù)在課下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為今后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fā)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匐y點:
、谥攸c:
3.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
、谶^程與方法:
、矍楦、態(tài)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于發(fā)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yǎng),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xù)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yè)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fā)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guī)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jié)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fā)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jié)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guī)律”。通過媒體展示,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fā)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fā)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fā)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yǎng)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啟發(fā),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fā)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fā)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jié)課將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huán)節(jié):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huán)節(jié):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鞏固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jié)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平面鏡》。《平面鏡》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單元,F就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等四方面談談對這節(jié)課教學的一些設想。
一、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平面鏡生活中比較常見。平面鏡在本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光的直線傳播延伸,又是光的反射的鋪墊。因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正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可以說,平面鏡在光現象這一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整個幾何光學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WK %vr"Cy
2、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理解平面鏡中像的主要特點,知道實象與虛象之間的區(qū)別,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4;8"d3A
。2)能力目標
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學習通過觀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計劃,動手操作,搜集證據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養(yǎng)成甄別假設、調整探究計劃的意識。 #e4Vr_f
(3)德育和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物、像和鏡面三者之間的關系,領略平面鏡成像中的簡潔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增進了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 ++)]1t|
3、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對虛象概念的理解;探究活動中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平面鏡中像的位置
4、教材處理
采用“統放結合”的半開放處理思路(學生對“虛象”和“虛象的位置”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難,所以要“統”;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采取“半放”的方法;對于平面鏡成像的次要特點采取“全放”的方法)
5、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成相等的物體(替身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1、教學方法 _
。1)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2)引導發(fā)現法(學生實驗時,教師在教室內走動,引導學生完成實驗);
。3)演示法(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在講臺上再完成一遍);
。4)實驗法。
2、教學手段——板書、學生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
三、學法
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兩人一組,相互配合)
四、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
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ǘ┬抡n教學
1、提出猜想: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教師不做任何暗示,讓學生充分想象)
[學生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許有不正確猜想,這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確探究目的]
[老師給學生思考空間,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像與物是否相等呢?[設疑]——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明確探究方法]——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3、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同學們找桌子上的器材試試看,行不行。[白玻璃放在抽屜里]
——用兩支相同的筆。
——用兩只相同的棋子。
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從平面鏡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為什么像不見了呢?[學生:思考、討論]
——平面鏡成的像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像,你們見到過嗎?
——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線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投影儀投射到銀幕上的像。
——電影院放映機投射到銀幕的像。
——樹林里地面上圓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陽的像。(通過翔實的例子來證實有真實存在的像)
平面鏡成的像是不是有實際光會聚而成的呢?(設疑,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不是的,平面鏡的背面有一層漆,光線是不能透射過去的。
[小結] 好!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夠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們叫它實像,而平面鏡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實光線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虛像。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替身物體”?
[學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
——要同時觀察到像和替身物體,必須要讓物體通過鏡面的反射光線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都能進入人眼。(教師在此可作適當解釋“光的反射”,具體下面要學習)
好![激疑] 我們看見物體(棋子)在平面鏡內成的虛像是由于物體射出光線(或反射)經過鏡面的反射進入人眼的。怎樣才能同時看見鏡后的替身物呢?
——必須使平面鏡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線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現在鏡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線為什么沒有透過平面鏡進入人眼?
——被涂在平面鏡后面的漆擋住,光線無法透過平面鏡。那么怎么辦?
——把涂在鏡后的漆刮掉。
想一想,有沒有其它辦法?
——換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好!現在我們拉開抽屜,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選擇器材試一試實驗。[學生選擇器材實驗]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像較弱,看不清。
同學們,棋子的像比較弱,看不清楚,你有辦法讓物體所成的像明亮起來?
——增強光的亮度(照度)。用點燃的蠟燭做。
同學們,試試看。
[學生選擇器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存在兩個問題:
Α、實驗時間長,點燃的蠟燭燒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Β、蠟燭不容易放置,有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同學們實驗過程中有沒有困難和問題。
——點燃的蠟燭時間長燒短了,像比物短。
——蠟燭不容易放豎直。
——蠟燭容易倒下。
想什么辦法改進實驗呢?打開抽屜中紙盒看看里面有什么器材。[抽屜紙盒里藏有兩把手電筒]
——用手電筒作為物體,代替蠟燭。
你們再試一試看。
[有的學生沒開亮做,像較弱,看不清;有的學生開亮手電筒,但燈光豎直向上射出同樣效果不好]
同學們,手電筒的像為什么比點燃的蠟燭的像弱;看不清楚,動一動腦筋,有沒有辦法使手電筒成的像明亮起來?
——把當作物體的手電筒開亮,并把手電筒的頭旋下來做。
對,這樣可以增強光的亮度。再來試試看。
[啟發(fā)]作為替身物的手電筒(沒開亮的)應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與開亮的手電筒的像完全重合。
[學生的主動積極探索實驗,幾經挫折,實驗成功后表現出了異常喜悅的成就感。
平面鏡成的虛像與物體的大。
——等大。
4、實驗驗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把上面實驗放在白紙上做,只要記錄兩手電筒和玻璃的位置。改變開亮手電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實驗兩次。如圖3,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實驗中兩手電筒的位置。
分析實驗記錄:
。1)量出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到玻璃板的距離。
。2)連接每次實驗中兩把手電筒的位置,觀察連線與鏡面的關系。
[得出實驗結論]
5、交流與評價:
。1)、同學們各自的探究結果是否相同?
。2)關于平面鏡成想的特點還有那些猜想?準備怎樣去驗證它?
學生課后自己探究:
。1)改變物體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是否改變?
。2)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左右相反的嗎?
三、課堂
小結:
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成虛像;
。2)像與物等大;
。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4)像與物左右相反。
2、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試驗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5)分析與認證
。6)評估
。7)交流與合作。
四、布置作業(yè):
寫出簡單的探究報告(包括探究的問題、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結論)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10篇】相關文章: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5-27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yōu)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07-06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5-23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