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
應激與人類健康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與大眾的熱門話題和值得探索的難解之謎。從宏觀的角度看,適度的精神應激可以提高個體的警覺水平,激發(fā)機體的活力,有利于個體的生存與創(chuàng)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
在心身疾病的發(fā)生當中,心理應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下面給大家一個概念,就是心理應激,英文叫STRESS,心理應激是指的人對于外界有害的物質,威脅挑戰(zhàn)經(jīng)過自己主觀評價之后,知道這樣一種刺激,這樣一種不良的事件,或者客觀事物,會給自己造成威脅,可能威脅我們自己的生存和地位,那么在這個時候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就稱之為心理應激,心理應激是由應激源引起來的,為什么我們進入了應激狀態(tài)呢,是因為我們遭遇到了應激源。
美國心理學家拉扎洛斯曾經(jīng)給人類所遭遇的應激源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分類,一般來講,按照拉扎洛斯的分類,人類所面臨的應激源可能有三大類,第一大類,災難性事件,第二大類,個人應激源,第三大類,背景性應激源。
災難性事件就是那些刺激強度比較大,對人們的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比較嚴重,而且影響的范圍比較廣的那些事件,比如說火山、地震、戰(zhàn)爭,比如說9.11事件等等,這一類的事情,它影響的范圍很廣,它刺激強度很大,涉及的人數(shù)很多,當事人不可避免的要產(chǎn)生心理的創(chuàng)傷,或者是遭受心理的挫折。
第二個就是個人性應激源,個人性應激源它對于人精神活動的影響其實也是很大的,只不過跟災難性事件比較起來,它涉及的范圍比較狹窄,影響的人比較少,比如說象失學、失業(yè)、失戀等等這樣一些事情,就構成個人性的應激源。
第三背景性應激源,比如像噪音、擁擠、空氣污染等等,這樣一些應激源它的刺激強度不強,但是它的作用時間長,當然還可能包括人際關系的不協(xié)調,比如說我跟我們單位某一個同事,我看他不順眼,他看我不順眼,但是我也不能調走,他也不能走,我們倆長期要在一起工作,這樣也構成一種背景性應激源,久而久之會長期使人處于慢性的低水平應激的狀態(tài),也容易患有心身疾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應激源作用到人體都會導致人產(chǎn)生心理應激反應呢?這里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什么因素導致同樣一個應激源作用于我們的個體,不同的個體反應不同呢?大概有以下這么五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個性特征,這個人是比較外向,是比較內向,這個人喜歡熱鬧的場面還是喜歡一個人獨處,是喜歡靜還是喜歡動,如果一個人比較外向,如果一個人比較合群,假如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失戀了,他就會去找他的好朋友,他就會去找老師,他就會去找同學找家人傾訴,獲得情感上的支持,那么有可能有助于他更平穩(wěn)地度過他的這個創(chuàng)傷的心態(tài),如果一個人比較內向,平常沉默寡言,當他遭遇到什么挫折的時候,內心的體驗就很強烈,有可能出現(xiàn)比較強的內心應激,而且他不善于表達,有可能這樣的應激就會持續(xù)比較長的時間,所以個性特征,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評價,間接地影響一個人對應激源的反應程度。
第二個就是個人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比如說自己以前經(jīng)歷過考試失敗,然后又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然后以后考試成績就上來的,他有這樣的一個經(jīng)歷,一次考試失敗,不會給他造成特別強烈的影響,所以,也不會出現(xiàn)強烈的應激反應。
第三個應激源的可預期性,和可控制性,為什么9.11以后,有好多美國人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上班只要一上大樓,坐在樓里頭老往窗外看,因為他覺得9.11事件是當時在大樓里上班的人,沒有辦法預期,沒有辦法控制,沒有辦法來預測,所以這樣一個事件發(fā)生以后,人們就會對于自己在高樓里工作產(chǎn)生不可控制,產(chǎn)生那種難以預期的這種不安全感。
第四如何解釋應激源,就是人們看到了一種像我前面說的那三類,比如說災難性事件,個人性應激源,背景性應激源,其中之一,作用于我們,我們遭遇到這樣的應激源的時候,我們如何去解釋這樣一個緊張性的刺激,或者是一個消極的事件,這個也很影響我們的應激反應的強度。
第五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不是有好朋友,是不是有特別關愛自己的家人,如果有這樣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人,他們對于應激源的這種認知評價,相對的就比缺乏支持的人要好一些,那么在應激狀態(tài)之下,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他們的情緒變化,往往是一些消極的情緒,比如說焦慮、恐懼、抑郁、憤怒等等,認知反應呢,它就具有一種災難化的認知評價,就說這回完了,這回自己要處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了,現(xiàn)在遇到的這個情況,這種不利的情況是無可挽回的了,這樣一些判斷就屬于認知災難化的這樣一種判斷,在應激反應強烈的那種狀態(tài)之下,人們傾向于對負性事件的潛在后果,過分強調,或者說對它的后果有夸大的傾向。當我們處在一種不利的情景的時候,那么我們就會產(chǎn)生不良的情緒,而不良的情緒對我們的認識一個事物,對一個事物做出評價,會有一定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消極的。
第三方面就是防御反應,防御反應我們可以分成兩種層次的防御反應,一種防御反應呢就是意識層的,比如我們考試失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異性朋友跟自己分手,導致失戀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說這沒什么,這沒什么,我會處理的,我會過去的,就是在公眾面前,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有意識地要防御緊張因素作用于我們,而我們出現(xiàn)失態(tài),出現(xiàn)嚴重的消極反應。
但是,在潛意識層里頭,有的時候我們盡管口上說這不算什么,它馬上就會過去的,但實際上這事情不會馬上過去的,可能我們內心體會到痛苦,在潛意識當中,人的精神活動內部,就有這樣一種機制,潛意識當中,使用一種機制,防御不良的反應,然后使自己痛苦減輕。
比如說高考落榜,他可以解釋說,沒考上大學更好,考上大學還得苦讀好幾年,考不上大學正好我就不上學了,我就找一工作了,家長也沒的說了,我考不上嘛,表面上看,自己給目前自己這個行動,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然后就減輕了內心的痛苦,這是潛意識的防御機制。
比如說女朋友跟自己分手了,他就說,嗨,本來我對她就不滿意,有時候我做心理咨詢工作,有時候接待一些來訪者,他們談了他們自己的情感的挫折,但是一邊談一邊告訴我,本來我就不太喜歡他,我對他就不太滿意,他有幾個毛病什么的,其實我早就想了,要不我就和他吹了,那假如他說的這些都是事實,那他來找我干什么,正好你擺脫了這個不理想的,再找一個理想的不就行了嗎,其實這是潛意識的一種防御。
當然這里有一個問題,可能大家感興趣,就是說是不是這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不是這種方式減輕痛苦,有助于心理健康,我們的觀點是這樣,就是說,假如我們少量地,在某些場合和時間條件之下,少量地使用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比如酸葡萄心理,比如合理化作用,或阿Q精神這樣的東西,有助于我們減輕痛苦,有助于我們緩解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
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御機制,就像阿Q那樣,被人打了一個嘴巴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象話,兒子打老子,那如果說你這一輩子,活了這一輩子就這么一次,你自己解嘲一下,把當時的痛苦和煩惱減輕一點還可以,今天人家打你一個嘴巴,你說這兒子不象話,明天人家又打你一個嘴巴你說這孫子不象話,時間長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跟現(xiàn)實之間就隔離了,特別不利于你適應現(xiàn)實生活,特別不利于你的生存和發(fā)展,所以如果一個人長期大量地使用心理防御機制,其實就是神經(jīng)癥的狀態(tài)。
神經(jīng)癥狀態(tài)就是一個人完全不能夠很好的適應他的現(xiàn)實生活,那么在應激反應當中,還會伴隨著心理反應,心理變化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那么心理反應要作用到軀體上去,就會引起軀體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因為我們人體的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在大腦皮層,和各級神經(jīng)中樞的控制之下,那么所謂大腦皮層就是我們的心理發(fā)生的主要的場所,那么如果在大腦皮層,出現(xiàn)了惡劣的情緒和不良的心境反應,相關的那些活動,那么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破壞大腦皮層正常的調節(jié)功能,就使得我們身體的那些生理功能出現(xiàn)紊亂,這些生理反應主要出現(xiàn)在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這三個系統(tǒng),那么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紊亂,就會出現(xiàn)心血管系統(tǒng)的反應,或者消化系統(tǒng)的反應。
因為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由兩大拮抗神經(jīng)系統(tǒng)構成,一個是交感神經(jīng),一個是副交感神經(jīng),拮抗就是這兩個相互之間有你消我長的關系,這樣一種作用,那么如果這種調節(jié)失常的話,有可能出現(xiàn)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交感興奮過度,或者副交感興奮過度的情況,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過度往往會傷害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所以我們會看一些得冠心病的人,往往是那些性子比較急,要求比較高,比較追求完美,競爭性比較強的那些人,那么這樣一些人他們在緊張狀態(tài)之下,在應激反應當中,它們的生理反應偏向于交感興奮。
那么消化系統(tǒng)的反應呢,可能會是那些當大腦皮層調節(jié)失調的情況下,副交感興奮過度的那一類人,因為副交感神經(jīng)主要支配胃腸消化系統(tǒng),這樣一些生理功能,那么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如果不吃飯,我們的胃腸道的消化液的分泌就是少的,而在緊張情況下,副交感興奮過度的時候,那么胃腸道的消化液就會增加,副交感興奮的結果就是消化液分泌增加,此時我們胃和腸里又沒有足夠需要吸收消化的食物,就會消化我們的胃壁和腸壁,于是就會出現(xiàn)胃和腸的潰瘍。
那么有的時候到底當大腦皮層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時候,這種調節(jié)功能減弱的時候,是交感神經(jīng)興奮為主,還是副交感神經(jīng)興奮為主,這個有時候跟某一個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類型特點有關系,跟某一些人的個性特點有關系,一般的來講,一個比較外向的人往往在他處于緊張狀態(tài)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交感興奮過度的反應,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容易出現(xiàn)副交感興奮過度的反應,所以下面我們后邊的內容里還要探討,哪些性格特征,容易得那一類的心身疾病。
那么第二個大的系統(tǒng)就是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在緊張狀態(tài),在應激反應狀態(tài)下,內分泌的活動失調,比如糖尿病跟甲亢這兩種病大家都熟知,它就是典型的內分泌系統(tǒng)的心身疾病,就是在應激源的作用之下,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作用之下,它們的這種內分泌活動功能失調,使得他們得了甲狀腺機能亢進這樣的毛病,或者是糖尿病,當然還有其他的疾病。
第三個系統(tǒng)是免疫系統(tǒng),在長期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的有機體,或者我們人類個體,它不僅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應,內分泌的反應,還會出現(xiàn)免疫系統(tǒng)的反應,人體免疫系統(tǒng)由兩大部分構成,一大部分是體液免疫,一大部分是細胞免疫,如果一個人體液免疫功能下降,那么對于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外界的致病物質侵入我們的人體,那種抵抗能力就下降了,如果一個人的細胞免疫功能下降,那么這個人對自己身體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突變的變異的或者惡性化的細胞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殺滅,就會導致腫瘤的發(fā)生,那么對于這樣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緊張性的應激源,我們如何應對呢?如何通過合理地恰當?shù)貞獙@些應激源,保持我們身心健康狀態(tài)呢?
那么,一般來講有以下五種應對應激的方法。
第一種回避或者遠離應激源,第二種呢,就是恰當?shù)睾侠淼厥褂眯睦矸烙鶛C制,第三個呢,就是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景,第四個是尋求支持,第五個是適當?shù)倪\動,那么我們簡要地做一點解釋,比如說回避和遠離應激源,有的時候生活當中的緊張事件,一些不良的刺激,不是因為我們的主觀努力就能改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改變那些讓我們感覺到不滿和憤怒的事件,而是我們盡可能地不去受到這樣一些刺激,避免受到這樣一些事件的刺激,使得我們肌體避開應激狀態(tài)。
第二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心理防御機制,就是我們可能在意識層或者無意識層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機制,那么當然意識層我們通過恰當?shù)淖晕以u價,和對情境的評價,使得我們不良的心理反應保持在合理的范圍,同時我們也可以在某些時間,某些情況下恰當?shù)剡m量地使用一些潛意識的心理防御機制,把不良的心理反應降到最低,也是可以的。
第三就是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境,我們有的時候,遇到一個不利的生活事件,或者受到一個消極的,或者是一個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可能長期地陷于一種認知的誤區(qū)當中,就會覺得我怎么那么倒霉,覺得這事全是壞的,但是我們中國古人,其實有很辯證的看待事物的觀點和方法,比如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就是重新評價這個情境,另外呢,有的時候我們需要轉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當我們面臨一個不幸的生活事件或者不良的一種情境的時候,我們用一種認識方法去看待這個問題,可能導致消極的評價,我們轉換一個角度,或者從另外一個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我們的心理緊張度和不良情緒就會降低,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多重意義,所以重新評價事件或者情境是很重要的。
第四尋求支持,就是遇到一些不好不愉快不痛快的事情,我們要適當?shù)厝デ笾,比如找親戚,找朋友,或者求助心理醫(yī)生,這樣尋求到一些從專業(yè)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支持有助于我們降低緊張度,減弱不良的情緒反應。
第五適當?shù)倪\動,我們醫(yī)學心理學的專業(yè)工作者特別主張,當我們一個人處于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或者不良的心境當中的時候,我們不要坐在那里冥思苦想,發(fā)愁,哀嘆,其實出去散散步,或者是打打球跑一圈,那么適當運動,本身有一定運動量的,有一定的強度的運動本身,就可以宣泄掉我們多余的能量,當我們要發(fā)愁或者生氣的時候也是需要能量的,如果我們通過運動把這些多余的能量發(fā)泄出去的話,生氣的勁都不足了,這可能是一種通俗的解釋,其實背后有生理學的含義。
應激的心理應付方式和防御機制
面對應激源,個體會運用心理應付方式和心理防御機制來緩解過強的應激體驗,努力維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心理應付方式與心理防御機制的概念有所重疊,分別源于不同心理學派的學術思想。詳細了解這些應付方式和防御機制對于認識和防治應激相關障礙是相當重要的。通俗地講,心理應付方式是意識控制下的反應,防御機制往往是下意識或者潛意識影響下的表現(xiàn)。
。ㄒ唬┬睦響斗绞
應付方式一詞源于社會心理學研究,指那些人們有意識采取的活動,如對應激源的主動回避等。心理應付方式用以減輕應激事件引發(fā)的強烈情緒和軀體反應對自己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維持當時的正常生理心理狀態(tài)(盡管長時間很難做到)。心理應付方式的運用是有意識的活動,與個體的經(jīng)驗有關。應付方式有兩類: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方式和緩和情緒(emotion-reducing)方式。前者用來改善不利境遇,使其應激強度減低;后者則是改變自己對應激性境遇的反應。
問題解決方式包括:
①尋求他人幫助:獲得有助于問題解決的信息與建議;
、诮鉀Q問題:制訂與實施解決問題的計劃;
、勖鎸栴}:捍衛(wèi)個人權利或勸說其他人改變行為。
緩和情緒方式包括:
、傩骨榫w:向另一個人傾訴并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谠u價問題:判斷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并試圖改變之(通過問題解決策略),以及哪些無法改變而需接受;
、鄯e極評價問題:認識到難題的積極面,如丟了現(xiàn)在的工作是找到一個更好職位的機會;
、芑乇軉栴}:拒絕去想所面對的難題,避開引起問題的人或能引起回憶的事。
上述應付方式通常在解決問題或緩和情緒方面有一定用處,但并非總是適應性的。適應性良好的心理應付方式通常是有益的,包括求助、積極解決問題,適應和面對現(xiàn)實,發(fā)泄或傾訴負性情感,回避痛苦情景,接受或推卸責任等。適應性不良的心理應付方式通常是無益的,如過度使用煙、酒、鎮(zhèn)靜藥等成癮物質來緩和自己情緒反應或降低自己對應激處境的反應,再如有些人用攻擊行為表達憤怒,用自傷或自殺行為等來減輕內心的緊張或表達需要幫助。上述有益的和無益的心理應付方法都可以緩解即刻的應激反應,但無益的應付方法對于持久的應激反應不但無效,反而損害身心健康。應注意,有時有益的心理應付方法如果長久應用也可能損害心身健康。如回避痛苦情景,在應激早期是有益的,可以減輕過強的痛苦體驗,但如果持久使用這一心理應付方法,則不利于個體積極地解決問題或面對現(xiàn)實。因此一個人不僅要有使用應付方式的能力,同時還要能夠判斷在特定情形下應該運用哪一種應付方式,并及時調整應付方式,使之更加有效。當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下反復采用某種應對機制時,就構成了所謂的應對風格(coping style)。
有些人能根據(jù)情況變換自己的應付方式,如在工作中采用問題解決方式去應對,而在身體不適時則會回避問題。還有些人則習慣性地采用不良性應對方式,如在應激壓力下反復酗酒或服用過量的藥物。國內學者李凌江、張亞林等曾對湖南省城鄉(xiāng)社區(qū)人群精神應激的應付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社區(qū)人群面臨精神應激時常用的應付方式依次為“傾訴”“壓抑或否認”“超脫”“升華”“消遣”“發(fā)泄”“物質濫用”“自我懲罰”,這些應付方式可進一步歸納為言語表達性應付方式、正性行為應付方式、負性行為應付方式三種。
(二)心理防御機制
心理防御機制源于精神分析學派,最先由西格蒙·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一書提出,用以解釋人們的口誤和記憶減退,后由其女兒安娜·弗洛伊德(1936)詳細闡述。心理防御機制是消除外在應激源以及內心沖突所致焦慮等不愉快情感成分的潛意識心理過程,往往被個體不自覺地運用來緩解心理應激體驗,即人們并非有意采用而是意識不到自己的真實動機,盡管以后可能會通過內省或者他人的解釋而對之有所察覺。心理防御機制在理解人們處于壓力下的日常行為諸多方面是有價值的,特別是罹患軀體或精神疾病者。下面通過舉例來說明這些主要的防御機制。
1.壓抑(repression)。指將那些為社會倫理道德所不容的,也即意識所不能接受,超我所不允許的沖動、欲望,在不知不覺中抑制到無意識之中,使自己不能意識到其存在。壓抑是最基本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如對孩童時期遭受的虐待等特別痛苦經(jīng)歷的回憶可能多年來一直被拒于意識之外;再如一個想逃學的來訪者,總是自己制造傷病,結果不能上學,但自己并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這種想法。
2.否認(denial)。指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起來好像完全沒有意識到一些本來他應當知道的事,與壓抑的概念相關。如一個得知自己可能將死于癌癥的人,可能表現(xiàn)如常,就像絲毫不知自己的病情一般。在這一例子里,否認是適應性的,因為其有助于減輕抑郁;但若在疾病早期,否認則是適應不良性的,因為其可能會阻礙患者去尋求幫助、拒絕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再如拒絕承認親人的亡故,仍堅持說其未死。
3.置換(displacement)。指將本來與某人、某物或情境有關的痛苦情緒轉移到另一較少引起痛苦的替代對象上。日常所說的“遷怒”就是該機制,通過遷怒可減輕感情上的痛苦。如喪妻之人可能會責怪醫(yī)生未能盡心治療,用以避免妻子去世前自己因忙于工作疏于照顧而產(chǎn)生的自責;再如恐懼癥來訪者所怕的對象大部是正常人不值得恐怖的對象,原因是在無意識中將真正恐懼的對象置換為不值得怕的對象。
4.投射(projection)。指把相似于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賦予他人,用以使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更容易被接受。如一個人厭惡某個同事,他可能把類似的感受也賦予對方,認為對方不喜歡自己,這樣他就能接受自己這種對同事的厭惡感;又如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會經(jīng)常說“人都是自私的”。
5.內向投射(introjection)。與投射相反,指將本來指向外界的敵視、憎恨、傷害等沖動與情感轉向自身。如某人對孩子沒有考好大學非常生氣,但卻在不斷地譴責自己考試前工作太忙沒有照顧好孩子。
6.代償(compensation)。身體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可在其他方面力爭得到發(fā)展,使自卑心理得到代償,以解除這些缺陷帶來的痛苦。如失明的人可努力成為音樂家或某方面的能工巧匠。
7.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將意識不能接受的心理內容壓抑進潛意識,并以相反的外顯行為體現(xiàn)出來。外顯行為與內部動機成反比。如對性過分拘謹?shù)膽B(tài)度有時并不總是反映了內心不接受性沖動;再如強迫性個性特征者內心常常懷有無意識的反叛沖動、懶惰、貪婪等,而日常行為則表現(xiàn)為過度有禮、準時、工作狂和吝嗇等。
8.認同(identification)。指潛意識地接受他人的某些性格特點和活動,用以減輕分離或喪失所致的痛苦。如一位寡婦可能會承擔丈夫以前做過的志愿工作。
9.幻想(fantasy)。指以想象代替?zhèn)體某些缺陷、滿足一些愿望以緩解內心痛苦;孟雰热莩Ec學習經(jīng)驗有關,如兒童時期的幻想偏向于玩具的獲得與游戲的滿足,青春期少年的幻想則偏向于對英雄的崇拜。幻想可視為一種思維的退化,不必按現(xiàn)實原則和邏輯思維來處理問題。當幻想與現(xiàn)實混淆不清,就會出現(xiàn)歇斯底里、夸大妄想等癥狀。
10.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潛意識地為自己某些原本行為提供一種虛假的但可接受的動機解釋。如丈夫本因不喜歡妻子的陪伴而獨自外出,但他可能會讓自己相信妻子是由于害羞而不愿外出;再如來訪者考試成績差,便強調考試時環(huán)境不好等理由,以免除因自身努力不夠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
11.升華(sublimation)。指潛意識地把不可接受的沖動轉化為某些可以被接受的活動。升華是一種健康、很有建設性的心理作用,能將一些本能沖動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滿怨憤轉化為有益于世人的活動。如將主宰他人的內心需要轉化成組織慈善活動(當然慈善活動還有其他各種動機);再如將失戀的痛苦轉化成為事業(yè)奮斗的力量。
【心理應激與心理健康】相關文章:
心理疾。簞(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01-20
應急治理中的心理應激機理研究03-20
心電圖ST-T改變與心理應激03-16
探析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03-20
探討怒致病與心理應激的相關性03-19
心理平衡與心理健康03-07
應激障礙的癥狀及病因12-12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