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和諧旨向
論文關鍵詞:道家 生態(tài)倫理 生態(tài)和諧 哲學思考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yè)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yè)論文
論文摘要:道家道法自然、萬物一體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諧思維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強調天人合一,彰顯了對自然生態(tài)的關注,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考;道家的無為之道,倡導順應天道人道,突出了對社會生態(tài)的關懷,診釋了人與社會和諳的人文意蘊;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信奉節(jié)欲尚儉,調和身心,凸現了對人自身的關愛,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諧的價值訴求。道家生態(tài)倫理和諧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之身與心的和諧關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則,體現了道家順應自然、萬物一體的生態(tài)和諧價值指向。人與世界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人的身心和諧健康,整個世界才會和諧統(tǒng)一。道家生態(tài)倫理和諧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一、道家的自然之道,強調天人合一,彰顯了對自然生態(tài)的關注,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思考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具有明確的世界整體生態(tài)和諧的深層次思考。雖然“天人合一”本身并不簡單等同于人與自然和諧,但是“天人合一”思想卻具體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道家的核心—“道”,是兼有萬物之源和萬象之源的統(tǒng)稱。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道家認為精神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是與物質世界的基本法則相通的,兩者具有一致性。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及其內在的系統(tǒng)規(guī)律性,在“道”中實現了生態(tài)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道家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是至高無上的理想精神境界,老子認為這種精神境界與“自然無為”融為一體。“老子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已內含‘與天和’的思想觀念。”莊子進一步發(fā)揮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游》)。這里的“美”、“法”、“理”均與現代的規(guī)律、原理同義。“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莊子在告誡人們,圣人應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形式,人們應該與自然保持協(xié)調。從道的觀點看,人和自然就是平等的,自然界萬物的存在就各有其獨立的價值和不可替代性,這樣就為人際道德和生態(tài)道德平等鋪平了道路,為自然界萬物具有獨立的內在價值鋪平了道路。
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要破除人類中心主義,人要與自然和睦相處。“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態(tài)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guī)律。它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利,遵循萬物自身的本性和規(guī)律,予以輔助、促進,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主張以“道”觀物,就是從宇宙整體的角度來審視萬物,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不同物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處的序列、所起的作用,從而能夠根據自然本身的價值,從生命物種的保存、進化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穩(wěn)定、完美出發(fā),采取符合生態(tài)規(guī)律的行動。道家反對以“我”觀物,反對從自身利益或主觀主義出發(fā)干預自然的行為,破壞和毀滅自然的價值。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明人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老子強調人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為活動要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人類作為宇宙的精華,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員,而不可以凌駕于地、天、道之上。人類不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更不能成為他們的立法者、主宰 者和征服者,而應當維護自然萬物的和諧發(fā)展。莊子說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地萬物同出于一,這就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消解人類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識。莊子又說:“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梯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莊子·秋水》)。這是莊子對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體認。列子更將天、地、萬物和人構成一個有序的整體!读凶印贩Q:“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圣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圣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列子·天瑞第一》)。人類不應該妄自尊大,應與社會自然保持整體的和諧統(tǒng)一,即“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和,萬物皆化生”(《莊子·至樂》)。因此,人和自然是一個整體,自然是化育萬物之本源,人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協(xié)調陰陽,保持和諧,這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生態(tài)和諧觀的本質內涵。
道家生態(tài)倫理和諧思想對實現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目標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中國哲學中,無論儒家或道家,都認為在自然之中彌漫著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人應自覺從中汲取智慧,并以其為自己創(chuàng)造活動的根源。顯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這種理解,與現代生態(tài)文明的價值追求是相吻合的。”近代由于受到西方自然科學主義的影響,人們更多的強調了開發(fā)、利用、征服自然,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它正在破壞著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發(fā)展的辯證關系。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矛盾狀態(tài),維護生態(tài)平衡,解決人類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正確利用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社會共識。挖掘道家生態(tài)倫理和諧思想的精髓,對它做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診釋,并使其落實于操作層面,這可以說對當今和將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道家的無為之道,倡導順應天道人道,突出了對社會生態(tài)的關懷,診釋了人與社會和諧的人文意蘊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從“天人合一”“天道無為”的生態(tài)觀出發(fā),提出了和諧社會的主張。在他們看來,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道家強調天道自然,主張?zhí)斓罒o為。老子設想的和諧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老子》第80章)。在這里,老子把消解一切文明包括技術對人性的侵害作為和諧社會的前提,將文化所造就的人還原為沒有任何印記的自然人。莊子則認為,“有己”的意識是不和諧的根源,它導致人們由于區(qū)分了是非、善惡,計較得失、苦樂、禍福,而產生種種苦悶,進而造就自身與社會環(huán)境對立。強調人應該與萬物融為一體。道家從道通為一及道本身周流無礙、公平無私的觀點出發(fā),提出人人平等的價值主張,要求善待每一個人,并將此作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內容。老子崇尚不分親疏貴賤的自然之道,主張“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老子第56章》)。圣人治國應當體察自然之道,追求“玄同”的境界,不分親疏利害貴賤,心超物表,與群合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老子第39章》)。眾物平等、眾人平等是自然之道的內在本性和要求。“老莊道家眾皆平等的價值意識是中國政治倫理思想的精華,對抑制封建專制主義和社會不平等現象的蔓延,對促進人的價值覺醒,構建和諧社會,弘揚人道主義,具有積極意義和進步意義”。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重視對萬物生命的保護,崇尚社會生態(tài)平衡和諧!独献印返谑抡f:“夫物蕓蕓,各復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常規(guī),倘若用外力或人為去促使它們運動變化,勢必會打破自然的平衡,造成“云氣不待族而魚,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蓋以荒”的災難性后果,造成“災及草木,禍及止蟲”的生態(tài)危機。莊子看到了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并不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天地一指也”,“道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人既離不開天地,也離不開萬物。人類生活的至德之世就是“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萬物眾生,比鄰而居,鳥獸成群,草木滋長,“禽獸可系羈而游,烏鵲之巢可攀緣而窺”。莊子向往和肯定這樣的“至德之世”,反對用人力去破壞自然和諧,“無以人滅天”。弓箭、網羅、捕獵器之類的智巧多了,天上的鳥兒就要遭殃了;釣餌、漁網、竹簍之類的智巧多了,水底的魚兒就要遇難了;木柵、獸檻、兔網之類的智巧多了,山澤的野獸就要被攪亂了……天下大亂,對上掩蔽了日月的光明,對下研喪了山川的精華,中則破壞了四時的運行,使得無足的小爬蟲,微小的飛蟲,無不喪失本性!肚f子·齊物論》強調“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主張人應當懷抱宇宙,與萬物合為一體,與日月并放光明。這種思想希望人類樹立起尊重自然,與其他生物為友的意識,這種思想與現代環(huán)境倫理學的觀點是一致的。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共生互存,重視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以求人與社會的和諧。社會是由一個個活動著的個人構成的龐大群體。任何社會活動都離不開個人的參與,因而任何個人的意志和活動對于整個歷史進程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作用。每一個人都對他所處的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負有責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文化比較清楚地看到個人與社會的這種共生互存關系,因而十分重視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道家要求人們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即所謂“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任何個人都不能從一己之私利出發(fā),不可為了一己之“得”而對他人施利或加害,而應該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天下人共同的利益。道家主張要把“度人”的社會責任貫注到日常生活之中去,在社會生活中修道、行道、悟道。老子主張通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56章》),謀求人際和諧!肚f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道家這種“與人和”的思想,對我們實現社會和諧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認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以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在道家看來,自然和社會都不是我們胡亂改造的對象,這就是道家無為而治天下的原因。道家的“無為”不是指一無所為、無所作為,而是反對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主觀意志作為,強調要以順應自然的方式去作為。無為是不妄為不亂為,不去追求那種曇花一現的表面上的進步和形式上的成功。無為是在順應社會的變化規(guī)律,讓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發(fā)展協(xié)調統(tǒng)一,這才是道家的無為。無為,達到真正的目標無不為。無為而治強調順應社會發(fā)展,才使得社會繁榮國泰民安,達到一個和諧社會。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造,社會巨大的動蕩,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勾畫的社會是人類理想的社會,結果社會因此陷人無限的紛爭之中。在國際社會中也是一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都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才是完美的正確的,都想要別的國家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念。結果造成國與國之間的矛盾紛爭不斷。道家的“道”體現在社會中,就是要順應社會的發(fā)展,順著歷史的潮流漸進去發(fā)展,”無為而治”提倡善于在小事上“無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為”。“無為而治”提倡尊重人性的人性化管理之道,提倡自然化的管理之道,要求按規(guī)律辦事,因勢利導,為當為之事,不為不當為之事,有利于營造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氛圍。這些無疑蘊含了他們探究和諧社會與天人之際的智慧,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鑒的思想資源。
三、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信奉節(jié)欲尚儉,調和身心,凸現了對人自身的關愛,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諧的價值訴求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重視人的自我調適和內在的平衡,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身心和諧價值取向。社會以人為本,有和諧的人才會有和諧的社會。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順乎自然。道家養(yǎng)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干擾,求得身心的解脫。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道家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yǎng)生中采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二是清靜虛無。老子強調人心靈的超脫與平和,強調自我調整的能力:清靜節(jié)欲,化解貪心,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自制,以和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主張排斥外界事物給人帶來的誘惑,且“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第3章》),通過柔弱無為、虛靜自守來排斥干擾,以達到返樸歸真的目的。“虛靜自守”即莊子的養(yǎng)生方法:“養(yǎng)神”“守形”、“忘我、無欲”,“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莊子·在有》)。“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莊子·養(yǎng)生主》),F代社會的很多不和諧,大多源于人內心的不和諧和人際關系的不和諧。人的心靈被大多數的欲望充斥,稍微有某一方面的不滿意,就會造成心理上的挫敗感、焦躁感。人們把自己的價值全部維系在外在的名利上面,權力的高低、財富的多寡成為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第科章》)。聲名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過分的愛名就會付出重大的消耗,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一個人連生命都沒有了,其他的一切對他還有什么意義?人們應該珍視自然賦予的寶貴生命,不應沉迷于萬物而傷害性命。莊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即在人與物的關系上要保持清醒,即利用于物又超脫于物,不能因外物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道家道法自然生態(tài)倫理養(yǎng)生之道要求人類“少私寡欲”,以抵制聲色、權勢、名利、地位的誘惑,實現“返樸歸真”的人格理想,以“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身與心的和諧平衡。道家反對奢侈浪費。老子要求人們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止、知足”。在老子看來,“五色”、“五音”、“五味”等物質享樂都足以誘發(fā)人的欲望,導致淳樸天性的遺棄,身心失衡,所以反對追求這些。莊子不僅主張寡欲,而且主張無欲。在他看來,欲望對人的生命的損害是一個逐漸加深的過程,首先損害的是人的形體,使人疾病纏身;接著損害的是人的精神,使人心煩意亂;最后損害的是人的本性,使人性發(fā)生異化。反之欲望的克服和消解的過程,他稱為“坐忘”。“坐忘”是一個由外到內不斷深人的“忘”的過程,首先是忘物,其次是忘己,再次是物我兩忘。從道家提倡的清靜淡泊的生活方式中,我們看到道家追求生命的快樂,但反對貪圖享樂。快樂是精神的適意與自足,享樂則僅僅是欲望的暫時滿足;快樂來自心靈的體驗,享樂則來自外物的刺激。追求快樂的人,其心境是自在安寧的,因而是有益于健康的;而追求享樂的人,其內心是狂燥放縱的,因而是有害于健康的。道家崇儉抑奢、摒棄浮華的修身養(yǎng)性信條今天依然具有時代啟示意義。“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老子的思想在本質上是以‘生命’為核心的體證”。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深”(《老子》54章)。莊子指出:“道之真以治身”(《莊子·讓王》)。養(yǎng)生的宗旨在于“深根固抵、長生久視”?梢哉f,道家“養(yǎng)生之道”,是和諧之道、是身心平衡之道,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心矛盾激烈,用道家的“養(yǎng)生之道”調和身心,善待別人、善待自己、包容萬物,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知足常樂,清靜淡泊,達到身心和諧,平安健康,對自身與社會和諧都大有裨益。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挖掘道家的自然無為,天人合一;各便其性,寬容兼收;不言之教,效法自然的思想對我們轉變教育觀念,構建和諧社會意義深遠。社會和諧既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的身心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寬容;人對待社會要有關懷之心和理性精神;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不應只是征服,而應是敬重;人對待自己的生命要善加養(yǎng)護,保持身心和諧。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以理性之心對待社會,以敬重之心對待自然,以關愛之心對待生命,這些應當是道家生態(tài)倫理和諧思想的重要時代價值。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產生于兩千多年前落后的農業(yè)文明,其思想帶有一定的猜測性、直觀性,還伴隨一些消極意味。但其和諧生態(tài)思想旨向需要我們以現代觀點予以批判地繼承,以重新認識和展示其深邃宏遠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為全球生態(tài)問題的解決,為人類社會的和諧提供極有意義的視閾。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yè)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yè)論文
【道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的和諧旨向】相關文章:
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11-16
孟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新探11-15
“以道馭術”的道家技術倫理思想述論11-16
中國道家生命倫理思想探略11-17
《太平經》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11-17
儒家生態(tài)倫理思想初探11-17
孔子倫理思想與和諧文化的構建11-15
談莊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11-17
探究威廉·華茲華斯生態(tài)倫理思想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