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跨文化交際論文(通用6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跨文化交際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1
【摘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逐漸的呈現(xiàn)出全球化趨勢。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國家及民族之間價值所體現(xiàn)的差異性很容易給雙方交流帶來障礙,為此,對這種差異性進行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或減少誤解和沖突,本文以中美價值觀為例,對這兩種價值觀產生的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以利于更好的了解中美價值觀,促進中美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的論文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日益強大及全球一體化經濟的發(fā)展,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和聯(lián)系也越來越密切,但由于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當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時,中美兩國作為東西方文化代表,常常會出現(xiàn)交際阻礙和文化沖突。最直接的方式是介紹兩國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習俗。但自Cluc khohn(1961)等人提出了“價值標準”的概念之后,人們逐漸的開始認識到了解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仍然無法避免跨文化交際障礙。莊恩平(1997)提出將了解雙方的價值觀作為促進跨文化交際順利開展的主要因素。為此,目前的形勢需要我們關注西方文化價值觀同時,也應該對比的對我國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了解和研究,這也是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交際視閾下中美價值觀的對比分析
Hofstede(1980)認為“價值觀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支配并且決定著人們的態(tài)度、信念及行為!笨缥幕浑H是各國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發(fā)展的共同需要,其復雜性來源各國文化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多元性。文化決定了每個國家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是道德的基礎。Okabe(1983)也認為“跨文化交際是否成功取決于雙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而了解這種差異性能夠極大程度的幫助雙方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1.宏觀對比。(1)中國的集體主義和美國的個人主義。胡文仲(1993)指出“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觀念,而價值觀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的產生與發(fā)展與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分不開!痹诓煌奈幕尘跋碌闹忻纼蓢兄涓髯缘膬r值觀念,這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際障礙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影響和熏陶,中國比較崇尚“集體主義”,提倡凡是都必須以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利益為先,人們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從社會界定的規(guī)矩,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愿和不同的意見,都希望生活在融洽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中。
而在美國人的生活中“個人主義”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非常崇尚自我意愿和個性化發(fā)展,這種特性在進行跨文化交際中表現(xiàn)的尤為顯著,美國人往往會表達出強烈的自信和肯定,并且在表達觀點時,喜歡標新立異和獨辟蹊徑,希望能夠別具一格。他們在生活中追求個性自由和個人享受,自由的抒發(fā)自我意志和發(fā)展自我思想。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xiàn)為,中國人認為在公眾場合自由的發(fā)表觀點是“對人”的產物,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而美國人認為即使在交際時爭論的面紅耳赤,也僅僅是“對事”的產物。(2)中國的“和”、“穩(wěn)”和美國的“爭”、“變”?鬃拥摹墩撜Z》中有講“以和為貴”!睹献庸珜O丑下》中也有說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于受到這些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崇尚“萬事和為貴”,在交際中往往給人一種和睦和氣、謙恭溫順的形象,同時,在“知足常樂”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即使在遭遇困境時也能苦中作樂和泰然處之,由此可見,這種安于現(xiàn)狀的思想讓中國人缺乏了主動競爭的意識,表現(xiàn)在行為上比較保守,不愿冒險和拼搏,比較喜歡從事穩(wěn)定的職業(yè),容易產生滿足的心理。相比之下,僅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美國卻已然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美國人勇敢、愛好自由并且重視競爭,他們很難滿足于現(xiàn)狀,希望能夠通過不斷的奮斗和嘗試來獲取更大的發(fā)展和達到更高的目標。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和強烈的競爭意識與中國人知足常樂和安于現(xiàn)狀的思想有著顯著的差異。2.微觀對比。
(1)工作觀對比。對于具有東方特色的中國和具有西方特征的美國來說,其工作價值觀具有顯著的差異。中國的“集體主義”思想讓每個中國人都有著比較強的集體意識,很多人在工作過程中,都會將其單位、團體看作是一個大集體,而在這個集體中穩(wěn)定的發(fā)展是大部分中國人一生的追求。與之相反,激進和崇尚自由發(fā)展的美國人,喜歡在變化中尋求進步,因此,他們頻繁的變化工作職位和環(huán)境,他們希望能夠將自身的潛能充分的發(fā)揮出來,在不斷變化的工作中挑戰(zhàn)自我、發(fā)展自我和改變自我,只有這樣,內心才能得到滿足。受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歷來主張“自卑而尊人”、“尊卑有別”等,這樣人和人之間在進行交際時必然會受到各自工作職位的制約,下級見到上級要主動的打招呼,在向上級匯報時,即使自己的見解確實比較全面和透徹,但在說話時也會適當?shù)难a充一句“請指正”、“請幫助”,以表示對上級的尊重,否則就是“失禮”。為此,這也造就了中國人具有比較固定的人際關系網(wǎng),其中領導與員工、上司與下屬之間的上下級關系涇渭分明。而在美國,他們在工作交際中與中國人不同,更加注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即使是上下級關系也往往會處于平等的地位。在美國不同職位的人、師生之間都無尊卑之別,他們的工作、語言及行為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這種平等觀念。這就使得美國人在進行交際時,較少拘謹,而且在打招呼時,無論對方的地位和身份,都可以直呼其名或是用“Hello”表示問候。在工作過程中可以毫無顧忌的直言不諱,非常的坦率,無所謂面子,這與中國人是截然不同的。
(2)歷史觀對比。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注重“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利者沿之,弊者革者”,在歷史價值觀方面,中國非常的重視歷史。在做出新的決策和計劃新事情時,往往會以此前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作為依據(jù)和參考,在中國,有著豐富經驗、社會閱歷的人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而作為僅有幾百年歷史年輕的美國來說,美國人更加注重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把控,他們關注的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就能實現(xiàn)的未來,為此,美國人在做事時很少會向歷史看,因為他們堅信未來是想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fā)展,過去的歷史則并不是重要的。在美國,具有豐富經驗和年長的人不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敬仰,而一些敢闖、敢拼的年輕企業(yè)家卻備受人們推崇。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他們難以理解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尊重,而中國人也同樣無法理解美國人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漠視。
(3)時間觀對比。1959年,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者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將人們的時間分為兩種:單向計時制和多向計時制。根據(jù)這種思想劃分,中國人的時間觀屬于多向計時制度,他們通常將時間看成是比較分散的,并且能在相同的時間內同時做不同的事情;而美國人非常守時,習慣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逐步的完成任務,屬于單向計時制。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忽視了中國人和美國人不同的時間觀念差異問題,將會引起交際障礙甚至是矛盾與損失。在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中,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也是完全不同。在中國,參加會議或是做客,通常都會早到以表示對所要見人員的一種尊重,然而,在美國,醫(yī)生可以讓病人等很長時間,但護士則不可遲到;召開會議時,老板可以遲到,但是作為秘書則不可以遲到。而且美國人通常不習慣看到客人提前到來,同時在社會活動中,美國人認為事先預約是有禮貌的,如果美國人在宴會或晚會快開始的最后一刻才被通知,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無論這個邀請多么有吸引力他們也會拒絕。因為,沒有事先的預約,這樣就打亂了他們的時間表,是不受歡迎的。
三、結語
經濟全球化發(fā)展使得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人們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日益頻繁,人們開始意識到溝通和對外國文化價值標準的全面認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深遠的影響。中美兩國在跨交際活動中產生文化沖突,歸根結底是兩國的文化價值觀差異而造成的?梢娏私庵忻牢幕瘍r值觀差異,是促進兩國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為此,文中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對中美價值觀進行了對比研究。在宏觀方面,中國崇尚高度統(tǒng)一和高度服從的集體主義思想,推崇以和為貴,喜愛穩(wěn)定的生活,而美國崇尚以自主為意識主流的個人主人思想,喜愛挑戰(zhàn)與競爭,這種中國文化的群體意識和美國文化的個體意識成為中美兩國進行跨文化交際障礙和沖突的主要因素;在微觀方面,中美兩國在工作價值觀、歷史價值觀和時間價值觀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了解這些差異有易于理解文化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交流的。
Berry等人(1997)提出“當兩種文化發(fā)生沖突時,主導地位不強的文化中成員可以選擇吸收新文化、抵觸新文化、雙重文化主義和抵觸兩種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我們在面對中美價值觀差異時,應該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維護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正確的汲取西方文化精華。為此,開展跨文化交際視閾下中美價值觀的對比研究,有利于認知與把握中美兩國價值觀的差異性,有效的預測對方的交際行為,為跨文化交際奠定了溝通的基礎,及時避免或是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及沖突。中美雙方在堅持兩國各自價值觀的同時,還應該充分了解與尊重對方的價值觀,進而促進中美之間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2
一、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種、栽培、居住,體現(xiàn)人類改造自然的意義,屬于物質生活活動范疇。后被引申為人類改造自我的意義,包含技能的練習、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養(yǎng)等方面,屬于精神生活范疇。英國學者泰勒認為“文化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與習慣”。我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以及語言學家都對文化的定義進行不斷的探討,綜合各個領域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文化屬于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在長期創(chuàng)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文化承載了歷史,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總體來說,文化可以傳承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文學藝術等,是人與人在交流過程中能夠傳承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文化可被分為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心態(tài)文化層。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包括人類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文化,如服飾、用品、工具等。制度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屬于隱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種制度和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行為文化則是人類在制度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質文化所進行的日常行為。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各種形式的接觸,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行為。言語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以語言為形式的.交流,非言語行為交際則指以語言以外的形式如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等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都可傳遞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促使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化,這就需要涉外部門的工作人員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全球一體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來在我國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外企,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員了解該企業(yè)文化以便工作順利進展;與外企有往來的人員也要懂得相關的文化知識,以避免文化不同導致的交際不暢。再者,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欣賞國外影視資料,以及與外國友人探討學術,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衡量復合型人才的標準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先決條件是在于了解本族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異,避免由于文化不同,不理解交際方的思維方式,形成文化沖突,最終導致交際失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
西方文化的科學性比較強,而中國文化的科學性相對較弱,這就導致西方人的思維軌跡感比較清晰。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tài)文化,因此所呈現(xiàn)出的行為文化不盡相同。其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尤其被視為最具有對比研究價值的一個領域。
(一)文化起源
古老的西方文化是在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系列文化,屬于歐洲傳統(tǒng)文化,是由希臘人、羅馬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多民族共同創(chuàng)建起來的。這種文化還影響了美洲,因此歐洲和美洲共同構成了西方文化。當今社會提出的“西方”不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西方,它還包括經濟、政治等領域,因此一些地處非歐洲或者美洲的發(fā)達國家也被列入“西方國家”。古老的東方文化是一個相對的地理概念,國際上普遍認為地處歐洲以東的國家所具有的文化是東方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文化被賦予了政治經濟的內涵,東方文化是指以亞洲文化為中心的、包括非洲地區(qū)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而中國文化則是東方文化的精髓所在。
。ǘ┲笇枷
西方文化的指導思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是人文主義,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價值觀認為優(yōu)勝劣汰,弱者終將被淘汰,而有能力的強者會被重用。這種指導思想體現(xiàn)在西方文化上則是鮮明的人權主義,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中國文化的指導思想形成于儒家思想。在中國古老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的地位從未被動搖,且一直控制著中國人民的思維方式。這種指導思想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上表現(xiàn)為中國人謙虛和謹慎的言行舉止、自我貶抑的處世之道、不善自我表現(xiàn)。這種文化氛圍下,人們認為群體利益至高無上。
。ㄈ┬纬蛇^程
西方文化的發(fā)展經歷了由神學到哲學,最終到科學的過程。西方的神學并沒有很深刻的思想,它倡導以敬仰美好的神來凈化心靈。西方的神學不會影響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西方神學具有不排外性,作用在文化上促使西方物質文化的產生,帶來了西方工業(yè)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意識。中國文化也是建立在神學基礎上的。但是中國的神學是建立在深刻的經學的基礎上的,具有很強的精神理念指導作用,對于政治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神學具有強烈的排外性,導致中國文化排斥物質,阻礙了工業(yè)生產和經濟發(fā)展。這就是中國文化具有精神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物質性的原因。
。ㄋ模┍憩F(xiàn)形式
基于以上不同因素,中西方在一些表達形式上具有強烈的反差。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我們主要研究說英語的國家和中國的文化差異,以便消除文化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日常打招呼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異。由于舊社會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不發(fā)達,普通百姓常常饑腸轆轆,因此,中國人習慣用“吃飯了嗎”與人打招呼。而英國三面環(huán)海,其特殊的地位環(huán)境導致英國人經常以談論天氣開始聊天。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從第一批殖民者登陸美洲大陸到建成美國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因此美國人見面會先問“howareyou”。在聊天內容上也存在很大差異。基于個人主義思想指導,大部分西方人更重視隱私權。中國人經常問的“去哪啊兒?你多大了?工資多少?”會被視為侵犯了隱私權令人費解。中西方時間觀念差異很大。中國佛教傳遞輪回、因果等,這導致中國人形成了重整體的圓形思維方式。而西方人秉承更直接的線性思維方式。最直接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表述時間和地點上的區(qū)別,中國人會由大到小地描述,西方人則由小到大地描述。其排序不同足以體現(xiàn)側重點不同。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xiàn)在這幾方面,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最終目的是研究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文化。文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規(guī)避的存在,同時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內容。只有對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避免文化沖突。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任重道遠,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僅僅是打基礎階段。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3
論文摘要:
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外語能力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缥幕浑H的實現(xiàn)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缥幕浑H的實現(xiàn),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xiàn)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xiàn)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xiàn),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qū)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xiàn)代文化,基督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yǎng)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xiàn)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guī)褪帧钡日f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 you or glad to hear 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jié)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jié)(Christmas),感恩節(jié)(hTanks giving 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yè)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yǎng)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guī)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缥幕浑H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xiàn),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xù)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xù)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xiàn)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yǎng)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yè)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qū)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tǒng)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yǎng)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yè)人才,我們在專業(yè)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荚嚦煽兒芨撸趪獠宛^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xiàn)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xiàn)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xiàn)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地外語環(huán)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shù)卦黾油庹Z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tǒng)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盡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xiàn)行的外語四、六級考試制度,實際上還是一種應試模式。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師一直在探討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為受到這種考試形式的限制,F(xiàn)在隨著形勢的飛速發(fā)展,“地球村”的形成,這種應式考試模式對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不利的。
總之,跨文化交際的實現(xiàn)與外語語言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而外語語言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既教授學生跨文化知識,又培養(yǎng)他們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加大培養(yǎng)精通專業(yè),又擅長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變我國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適應狀況,盡快融人21世紀全球化時代。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4
隨著國際化交往的不斷深入,世界的融合,來自不同國家或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的交流不斷增多,人們之間的這種交流被稱作跨文化交際。由于人們所處地域的不同,受到交通、經濟等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各自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進而發(fā)展成了社會規(guī)約和習俗。在跨文化交際中,這些不同會對人們的交際帶來困擾,下面僅就語言等幾方面進行探討。
語言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最常用而且最直接的交際工具。由于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習俗的不同,我們在談論一個問題時,常常因為一句話不得體,使聽眾發(fā)笑、不快或者氣憤。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思考。地域的不同語言習慣就有很大差異。在中國鄰里之間碰面,見到的第一句話大多是:你去哪了?你吃了么?其實這并不是真的問你去了哪里,吃了沒有,這只是我們問候的一種方式而已,甚至可以說這只是一句客套話。而西方人見面更多的是說:hi,goodmorning/after—noon/night,hello……而絕不說我們打招呼的語言。在他們思想中,你要是問他們去哪了,就是干涉他們的隱私,會引起他們的不快;要是你問的是“你吃了嗎”,他們則會誤會,認為你想請他們吃飯。西方人當夸獎對方說“:你真美!”回答總是“:謝謝”,而我們卻認為那是不謙虛的表現(xiàn),總是回答“:哪里,哪里,您過獎了”。這些語言的不同都與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教育觀念密切聯(lián)系,了解這些對跨文化交際會有一定的幫助。
思想意識是行為的指揮棒,對人們的行為活動起著指定性的作用。霍夫斯特德提出了識別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四個方面,在此僅就權力差距大小而舉例,說明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中國文化權力差異大,在稱呼語中反映就比較明顯。中國人們習慣使用稱呼語中不僅包括姓氏,而且加上頭銜,或者喜歡使用表明對方身份的稱呼語,這樣的稱呼語表明說話人與對方的權勢關系和輩分關系,上下級之間這樣,同級別也這樣。如張?zhí)庨L、王總經理、高教授、趙伯伯等。而在美國電影中我們經?吹胶吐牭降氖莾合敝焙艄、婆的大名,兒女和父母也是直接姓名相稱,對于我們也難于理解。
經濟的發(fā)展對跨文化交際起到促進的作用。經濟發(fā)展代表著一個社會的進步,是當今社會的重頭戲。經濟發(fā)展了,人們才會對文化要求日益高漲,從而文化水平逐漸提升。我們要走出去取其精華,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濟的發(fā)展也說明社會的和平,為進一步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人們才能有機會到不同的地區(qū)和國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提升生活質量。所以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fā)展是跨文化交際的有利保障。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體現(xiàn)著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們聽到的童話故事就能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影響下的國家特點。西方大多信奉基督;绞怯猩窠蹋J為上帝是世間萬事萬物的主宰者,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教徒絕對敬畏上帝、服從上帝。而在中國人們信仰的儒道佛是無神教。這樣東西方就形成了差異,在許多諺語中就有所體現(xiàn)。英語里人們認為上上帝高于一切,上帝無所不在;在漢語里人們這樣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中國人認為沒有唯一至高無上的神,而且人可以充當眾多的神。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帝王,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利用儒家的天命思想和三綱五常的禮儀,自稱天子形成一整套尊卑有別、上下有序的等級,每個人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不能越位。這樣就有了官大一級壓死人、胳膊扭不過大腿、小鬼斗不過閻王這樣的諺語。
在教徒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無上的神。除了上帝之外,人不能再有其他的偶像和神靈,所以他們說:“Humanbloodisallofacolor!比祟愌念伾际且粯拥。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能用我國的宗教文化來衡量和體驗西方國家基督文化,否則極易引起交際障礙。文化禮俗習慣會直接影響到交際質量。譬如在交際場合如何介紹他人,一些國家就存在著差異。在英語國家中介紹的順序一般是:將男子介紹給女子;在同性別中將年輕者介紹給年長者;將未婚女子介紹給已婚女子;將同性別中地位低者介紹給地位高者。而中國的介紹順序基本相反,不分男女,按以下順序介紹:將長輩介紹給晚輩;將職位高者介紹給職位低者。再如送禮禮儀。中西方都很講究送禮,它是促進人際關系發(fā)展的一種方式。送禮,中國人講究情誼,西方人講品味和藝術。中國人送禮時,收禮人要謙虛一番不當面拆看,然后將東西放起來;西方人送禮時,收禮人會直接表達感謝之意,然后當面拆開,表示自己很喜歡禮物,表示對送禮者的尊重。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依據(jù)各自的飲食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也勢必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西方人更多關注的是食物的營養(yǎng)及自身的生存問題。大都認為“吃”是為自身注入能量,來保持身體的結實,抵御病菌的侵襲,即使口味千篇一律。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白水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味”,如同嚼蠟,卻保持了材料的原有味道。雖然現(xiàn)在的中國人也講究營養(yǎng)保健,也懂得爆炒烹炸會損失部分營養(yǎng),有時還是寧愿選擇后者。中國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國有句俗語:“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味道是烹調的最高準則。在稱贊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全”,家庭宴請時,主人常自謙道:“菜燒的不好,不一定和您的口味,就湊合著吃吧”而絕不說,“菜的營養(yǎng)不高,熱量不夠”等語言。西方人烹調方法的單一,使得烹調過程和使用器具都更加準確化,按照規(guī)范行事?纯床俗V就能知道,西方菜譜中都以“克”計量,而且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做菜,因此西餐就顯得缺少特色。中國人推崇的是隨意和創(chuàng)造。用料量描述“一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沒有準確標準,以口味而定。
綜上所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上幾點的簡析希望能為不同地域、不同國籍的人們更好的進行交流和縮短思想距離,帶來幾分便利,對跨文化交際起到促進作用。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5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遷移和語用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緣于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是對交際意圖的錯誤理解;社交語用失誤則起因于對話語社交條件的錯誤認識,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社交語用失誤表現(xiàn)在對社交條件的限制過大、不能滿足以及濫用、誤用上。針對兩種語用失誤造成的負面影響,托馬斯說道“: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guī)則上,它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覺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說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是容忍的。然而,語用失誤則不然,如果一個非本族語說話人語言流利,對方通常不會把其明顯的不禮貌或不友好的行為歸因為語言缺陷,而會認為是粗魯和惡意的自然流露。語法錯誤可能顯示出說話人還未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而語用失誤則可能反映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Thomas1983,參見何自然1997:206)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失誤往往被認為是說話人在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較容易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諒解;而語用失誤由于觸及了目標語國家的個人隱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為人接受,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亦難以消除。譬如,日語專業(yè)三年級學生A在日本某公司實習,在她專注于自己工作的時候,上司突然來到身邊讓她去處理其它事務,由于手邊的工作尚未結束,于是A對上司說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請稍等)”。沒想到,上司聽到這句話后非常生氣,而A認為“我正在處理的工作很快結束,而且已經說了請稍等了,上司為什么還要發(fā)火?”絲毫不清楚上司發(fā)怒的原因。確實,從語法層面看,A使用的日語沒有任何語法錯誤,而這句話翻譯成漢語也是“請稍等”的意思,但在語用規(guī)則上,這種表達形式在重視縱向關系的日本是不能用于尊長或上司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同為漢字文化圈國家。長期以來,中日同文同種的認識似乎成為一種常識。然而,實踐證明,這種似是而非的錯誤常識,正是阻礙中日雙方相互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事例也充分說明對目標語國家文化知識、語用規(guī)則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是何等重要,正確的語言形式并不能確保交際一定成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加強。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如前所述,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僅僅在于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發(fā)展的今天,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內實現(xiàn)這一目的,不少學者進行了頗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贊美表達為例,就課堂內教師有關贊美語用規(guī)則的指導效果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接受了語用規(guī)則指導的學生對贊美表達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于母語說話者,從而有效證明教師在課堂內進行語用規(guī)則的指導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有裨益。Kaspe(r1996)也在自己的論文中援引了五個事例,說明教師在進行語用規(guī)則指導時,明示的教學方法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習得。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一直以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中心,忽略了對文化知識和語用規(guī)則的指導,從而導致學生語用能力低下,語用失誤頻頻。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語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文化知識、語用知識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認識到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文化差異與負語用遷移現(xiàn)象,在發(fā)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語用能力、減少語用失誤。其次,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須得到加強。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語教師提示了一種旨在提高教師語用能力的方法。該方法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時,教師研讀一些有關語用學的文獻;第二階段時,認真觀察自己的語言使用并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第三階段時,教師們相互交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之后重新收集數(shù)據(jù);第四階段,教師以各自著重研究的言語行為為對象,對教材進行分析、評價;最后則根據(jù)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和教材分析結果,對教材加以改進或開發(fā)更理想的教材。該研究對教師語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個頗具可行性的訓練方法。不難設想,倘若教師不具備相當?shù)恼Z用能力,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淪為一種空談。第三,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語用遷移的恐懼心理,培養(yǎng)學生使用外語的習慣。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動態(tài)的過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經過初步適應、產生沖突和重新認識幾個階段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我們的學生都是在外語環(huán)境中學習外語,沒有太多接觸和使用目標語的機會,這個適應、沖突和再認識的過程會相對較長,學生目標語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對緩慢。教師要設法消除學生對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努力營造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用多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結語
以上對語用遷移、語用失誤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了考察,并對怎樣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建議。雖然語用遷移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教師能夠提高對語用遷移的認識,意識到加強自身語用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調整課程設計,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此外,鼓勵學生多用外語,克服對語用負遷移的恐懼心理,在實踐中積累成功交際的經驗亦不容小覷。
跨文化交際論文 篇6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向著全球化、國際化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來到我國求學,我國眾多高校中匯集、體現(xiàn)著多元文化,而在多元文化的交叉碰撞中,不僅充滿了由于多元文化對話帶來的活力,也存在著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留學生跨文化交際障礙及隨之而來的跨文化適應問題,因此,培養(yǎng)、提高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之建立起與中國社會、中國人正確的溝通交流通道,化解文化沖突,順利度過跨文化適應階段,度過有成效有意義的留學生活,這對促進我國高校國際化發(fā)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很多學者對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本文嘗試從文化習得的角度談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談到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際。交際是一種交流、溝通,是交際雙方信息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跨文化交際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信息交流的過程?缥幕浑H學興起于美國,其奠基人是美國人類學家霍爾(Edward T. Hall),他在1959年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中談到旅居海外的美國人和當?shù)厝酥g的交際,后來隨著跨文化交際學研究的深入,跨文化交際所指擴大到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跨文化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其語言、思維方式、思想觀念、風俗習慣、交際規(guī)則等方面也不同,這樣會使雙方在交際中產生文化誤解、文化沖突等交際障礙,為了有效解決這些交際障礙,跨文化交際雙方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越強,就越易正確、恰當?shù)靥幚砜缥幕浑H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困難,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二、文化習得
“習得”的概念最早是在語言教學理論范疇內提出的,語言習得是與語言學習不同的掌握語言的方式,七十年代美國語言教學理論家克拉申(S.Krashen)在其輸入假說理論中進一步系統(tǒng)地提出學習與習得的假說,認為習得是潛意識的、日常的、暗含的學習,之后學者們發(fā)展并豐富了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海姆斯提出“交際能力”包括了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該概念的提出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習得任何語言都要習得其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劉潤清1999:167)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言知識蘊含著文化因素,語用規(guī)則的形成也與該語言社團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學習一門語言,也就是學習該種語言所屬的文化,同樣,習得一門語言的過程,也是習得該種語言所屬的文化的過程。第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獲取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跨文化交際的根本特征是如何發(fā)現(xiàn)、認識和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劉珣,2000:124)可以說,發(fā)現(xiàn)第二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差異,并適應這種差異的過程,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第二文化習得起著重要作用。以下談的文化習得主要指第二文化習得。
三、文化習得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文化習得與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來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漢語或其他專業(yè),生活中與中國人交往,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障礙,漢語中的漢字、詞語、語法等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不少留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課堂上完全聽懂教師的講授,也掌握了相關的語言知識,但在日常生活與中國人及交流中,經常發(fā)生聽不懂甚至誤解的情況。原因就在于,在課堂上學習的詞句,教材對詞語的釋義缺乏跨文化語境,同時留學生們也很喜歡利用詞典等工具書通過翻譯法來獲取對詞句的理解,不僅大大降低了對詞句含義理解的準確性和詞語的運用能力,而且因為他們在運用所學的詞句與中國人進行交流時,受自身文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際規(guī)則等的影響,而非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而造成了信息傳遞的誤差,對跨文化交際造成了干擾。只有在具體的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不斷運用所學運用詞句,經過不斷的文化習得過程,才能排除母語文化的干擾,理解所學詞句的文化含義,正確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習得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人們的交際渠道除了語言渠道,還有非語言渠道。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以外的交際行為和交際方式,最早的分類是魯希(Ruesch)和基斯(Kess)提出的,他們把非語言交際分為手勢語言、動作語言、客體語言三類(Ruesch and Kess,1956),之后不斷有學者對此進行歸納和區(qū)分。國內學者畢繼萬先生借鑒西方學者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把非語言交際分為四大類:體態(tài)語,包括基本姿勢、基本禮節(jié)動作及人體各部分動作提供的信息;副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接、各種非語言聲音;客體語,包括人體的衣著修飾、個人用品等提供的信息;環(huán)境語,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聲音、燈光、顏色、標識等(畢繼萬,2009:339)。非語言交際也是人們重要的交際手段,薩莫瓦和波特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Samovar et al,1981:155)。非語言對語言交際有輔助作用,如強調、重復、補充、調節(jié)等,在語言交際發(fā)生障礙時可以挽救甚至代替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與文化密不可分,一種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在人們在該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是文化習得的結果,人們在交際中根據(jù)一定的文化規(guī)約來使用。在同文化的交際中,人們自然、無意識地使用非語言手段來進行交際,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異文化的非語言行為則非常敏感,容易產生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如OK的手勢,在中國,習慣表示“零”,在美國,是“好、行”的意思,在巴西,則是一種令人厭惡的動作;又如交談中的目光交流,中國人出于禮貌、表示尊敬的心理而避免長時間直視對方,歐美國家的人們則認為目光交流時間過短是缺乏誠意、自信的表示?梢,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語言行為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出不同文化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在跨文化交際中,與語言一樣,同樣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文化誤解和沖突。
(三)文化習得與跨文化適應能力
畢繼萬認為跨文化適應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指跨文化交際雙方相互之間交際適應能力和對異文化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币岣呖缥幕m應能力,要在跨文化認知、跨文化意識等方面加以培養(yǎng)提升。
【關于跨文化交際論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最新關于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論文提綱10-13
跨文化交際與人格重塑的論文09-04
最新的跨文化交際知識論文提綱10-17
跨文化交際中中俄文化的碰撞論文09-08
跨文化交際與商務英語翻譯論文08-22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fā)現(xiàn)和修復論文09-29
定型觀念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論文09-18
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問題分析及策略研究論文08-19
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原則對比研究論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