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而立成語故事
鼎足而立成語故事1
【注音】dǐng zú ér lì
【出處】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
【解釋】象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
【相反詞】歸于一統(tǒng)、合而為一、定于一尊
【押韻詞】同心一意、才大心細、一身兩役、日干夕惕、饑飽勞役、改天換地、車塵馬跡、沉聲靜氣、游刃余地、河同水密。
【謎語】三國時代
【成語故事】公元前203年,漢將韓信滅了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后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跟隨劉邦最多也只能封為諸侯。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最后被呂后誘殺。
【成語示例】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徐遲《黃山記》
鼎足而立成語故事2
漢王劉邦大將軍韓信掃平整個齊地(今山東。,被封為齊王之后,整個形勢對楚不利。于是楚霸王項羽暗下派人聯(lián)絡韓信,希望韓信倒向項羽,或者脫離劉邦保持中立。但韓信拒絕了項羽的'要求。此后,齊地謀士蒯通認為當時統(tǒng)一天下,關鍵在韓信身上,想以奇策來打動韓信,以使他離開劉邦而獨立,與項羽、劉邦形成三分天下局面。蒯通以給韓信相面為名,對韓信說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問他為會么這樣講,蒯通說:秦末天下大亂,群雄紛起,都是為了推翻秦王朝的統(tǒng)治,F(xiàn)在秦朝已亡,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
而今天,項羽和劉邦都已處在困難境地,兩主之命皆懸于您韓信手中:“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秦,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鄉(xiāng)(同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蒯通雖再三勸韓信離漢,但韓信終因認為劉邦待他“甚厚”而不聽。在此后的垓下決戰(zhàn),打敗項羽之后,天下大勢已定,劉邦襲奪韓信軍,降齊王為淮陰侯。最后韓信被劉邦老婆呂后定計殺掉。
鼎足而立成語故事3
出處:《·淮陰侯列傳》。
意思:比喻三方面分立的局勢。也用作“鼎足之勢”。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多用青銅鑄成,一般為圓形,有三個腳。
劉邦的大將韓信率軍消滅各諸侯國以后,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這時,蒯通就向韓信建議:“現(xiàn)在楚王和漢王雙方在滎陽相持三年不下。照我看,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和項羽的命運就系于您一人之身。您如果替漢王出力,那就是漢王的勝利;如果幫助楚王,那就是楚王的勝利。您最好不如對雙方都保持良好關系,不幫任何一方去消滅對方,讓他們都存在下去,這樣您就可以跟他們三分天下,即‘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一樣相互維持著),最后乘勢消滅他們,一統(tǒng)天下。”
但是,韓信因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并沒有采納蒯通的建議,仍幫助漢王消滅了楚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
【鼎足而立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12-24
成語故事杞人憂天12-24
以古非今成語故事12-24
袂云汗雨成語故事12-19
以卵擊石成語故事12-18
成語故事:兔死狗烹12-16
成語故事投鼠忌器12-15
成語故事文12-15
最新成語故事12-15
孝順成語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