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析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的特殊意義及其實踐策略
論文關鍵詞:新學生觀;語文課程;特殊意義;實踐策略
論文摘要: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正確實踐“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個新學生觀,是實施語文新課標必須面對的關鍵課題。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具有四大特殊意義。現(xiàn)階段,教師宣采用的實踐策略是強化角色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張揚學科優(yōu)勢,激勵學生的成才志趣;注重學法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搞好創(chuàng)新教育,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這個新學生觀,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在現(xiàn)今社會,大力倡導“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而學校方面卻存在著“兩種教育的矛盾依然難解”,“許多教育變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號上”的嚴重情祝,廣大教師深刻理解、正確實踐新學生觀,已經(jīng)成為實施《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必須面對的一個關鍵課題。
一、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的特殊意義
1.有助于語文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
教育觀與學生觀是學校教育的理論基礎。前者是對學校角色性質(zhì)的認定,后者是對學生角色性質(zhì)的認定。實踐證明,無論課程如何設計,不同的學生觀決定并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觀,不同的教育又必然造就不同的學生,因而,要端正教育觀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塑造”的對象。不僅無視學生的鮮活生命,不顧學生的人格尊嚴,還用種種預先設置的程序來束縛他們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參與。學生的這種被動處境,使一切教學改革黯然失色,最終使這個本來應該引領學生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好的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的教育,背離了初衷,蛻變?yōu)檎Z文應試教育。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新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服務。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為適應社會需求而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為唯一標準。由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因而,新課標規(guī)定,“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由于“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具有豐厚內(nèi)涵和寬廣外延的概念,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實踐活動,內(nèi)化優(yōu)秀的語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進人一個新的境界的綜合體現(xiàn),既包含以語感為中心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能力,又囊括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文化品位和個性人格等人文素質(zhì)。就廣度看,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從深度看,是“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課程的這個定位,是正確的。既深刻揭示了語文教育的功用和意義,又恰當反映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要求!邦I提而毛順”,立足于此,語文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也就順理成章了。
2.有助于師生關系的實質(zhì)改善
教師、學生是教學活動中兩個最活躍的要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雖然,學習是學生通過讀書、聽課、實踐、探索等方式以獲取社會歷史經(jīng)驗和生存發(fā)展本領的全部過程,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代表,其作用只是“外因”,但是,由于角色不同,師生之間各種差異的矛盾是無法回避的客觀存在,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舊課程,把學生看作“管教”的對象。一方面,“唯師為尊”,放任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以種種神圣的理由,大搞“教學專制”,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學生的唯一依據(jù)。不僅窒息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發(fā)展?jié)撃,而且,還給師生關系造成嚴重損害。它必然助長教師中心主義、管理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的滋生和泛濫,由此導致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引起師生的沖突和對立。對于這種情況,雖然人們一直試圖改變它,如提倡“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的“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和訂立“師德規(guī)范”、“實行教學民主”等,但是,由于學生觀沒有改變,師生矛盾一直未處理好。
新學生觀的確立,意味著在新課程中,教師最適當?shù)慕巧褪谴韺W校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好的服務。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溝通、雙向互動的社會交往關系。“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因此,學生必須一改“受管教”的態(tài)度,振作精神,做“學習和發(fā)展”的主人;教師必須一改居高臨下的作風,規(guī)范行為,做學生學習的向導、伙伴、榜樣和顧問。建立了這樣的關系,教學活動必然成為師生在特定情景中,為特定目的而進行的相互學習、共謀發(fā)展的過程,成為一段最能夠激發(fā)生命活力、張揚個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和創(chuàng)造力的美好經(jīng)歷。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在這種情景中,師生之間還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呢?
3有助于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徹底改造
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是教學活動的兩個關鍵要素。二者的品質(zhì)及其在教學目的下契合的程度決定著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由于二者的價值取向直接受學生觀的影響和制約,因而,要把理想的教學目的變成現(xiàn)實的教學效果,必須先端正學生觀。
[1][2][3]下一頁
【論析新學生觀對語文課程改革的特殊意義及其實踐策略】相關文章:
《周易》憂患意識論析05-09
論析關于消費異化的文化批判05-11
論民事再審程序的改革06-02
論析新時期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04-27
舒茲論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06-12
論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改革06-04
“上帝死了”及其歷史意義05-24
論析技術社會消費的文化批判和重塑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