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試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時間:2024-08-10 10:03:26 教育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試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論文關健詞:網絡 結構性變動 學會選擇

    論文摘要:在現代中,網絡被視為繼報刊、廣播、之后的第四種媒體,其迅猛發(fā)展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嶄新的網絡社會。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絡在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網絡道德失范現象和網絡犯罪行為。因此,重視青少年網絡道德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研究當今處于社會轉型期德育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面。

    據CNNIC的最新,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3089萬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8.3%;上網用戶總人數為7950萬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5%,上網用戶總數增長非常之快。結果還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4.1%,其次是18歲以下的網民(18.8%).和25-30歲的網民(17.2%),30歲以上的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所占比例相應減少:31-35歲的網民占到12.1 % , 36-40歲的占到7.6%,41-50歲的為6.4% ,50歲以上占3.8%0 35歲以下的網民占總數的82.2%,而35歲以上的網民僅占17.8%,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在紛繁復雜、良芳并存的網絡世界中,辨別能力不強、認識水平不高的大學生毫無疑問地成為網民的主體(占34.1%)。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價值迷惘、自我迷失、責任缺失、人格異化、個性消失等道德失范現象,甚至會產生嚴重的犯罪行為。因此,加強對網絡道德間題的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絡發(fā)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健康協(xié)調地發(fā)展,已經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巫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所謂網絡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專門調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系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所謂網絡道德教育,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是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的相關教育;廣義是指在網絡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采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后者包含前者,外延更廣,更有普遍意義,因此,本文所述及的網絡道德教育是指網絡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問題。

    當然,由于道德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并且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又不對立,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所以網絡道德既不能與傳統(tǒng)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tǒng)道德的優(yōu)秀合理部分的充分褒揚、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涉及到道德的“結構性變動”問題,即有條件地吐故納新和連續(xù)性地揚棄、滲透和整合。

    與傳統(tǒng)道德相比,網絡道德有以下特點:第一,道德主體的低齡化。傳統(tǒng)道德的主體涉及各個年齡段,而網絡道德的主體主要是大學生。這些伴隨著數字化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被稱作“網絡世代”( Net Generation,簡稱N世代)。他們在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都與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當他們面臨紛繁復雜、良芬并存的網絡世界時,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種種失范現象,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第二,道德選擇方式的自律性。傳統(tǒng)社會交往面相對狹窄,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依靠熟人的監(jiān)督,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社會輿論、利益機制、制裁)的種種外力,傳統(tǒng)道德得到相對較好的維護。在這個“熟人社會”里,人們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相對嚴謹。然而,人們一旦進人互不相識的網絡社會,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情筑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因此,現代社會尤其是網絡社會的走向,要求個人逐步由他律型向自律型道德選擇方式過渡。第三,道德規(guī)范的多元化。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于主導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而網絡社會中沒有什么既定的道德原則,這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趨于個性化和多元化,以至于社會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并存的局面,讓人很難作出準確的透視和價值判斷。

    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是給大學生思想加上的一道防火墻。學校德育應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濡化”和“涵化”的作用,把網絡道德教育看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看成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增強網絡道德意識,開設相關課程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認識到,盡管植根于空間的傳統(tǒng)道德與植根于數字空間的網絡道德有所不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物理空間一樣,網絡技術的“可行”并不直接等同于網絡道德的“應該”,即有沒有能力做是一回事,應不應該、可不可以是另一回事。在能力上人能夠做得到的行為,在道德上有善惡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與違法之別。網絡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惡的力量。其負作用在于人對科學技術的濫用和誤用,在于社會價值觀念的缺失和偏頗。

    為了適應網絡社會的發(fā)展,要加快研究速度,并積極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和課程建設的合理經驗,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在大學生中開設網絡德育課。當前,學校要積極進行網風、網德、網紀與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深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隨時掌握學生的發(fā)展;對于網上的“灰色”討論,要及時加以正面引導。

    (二)促進網絡規(guī)范認同,珍視創(chuàng)新

    在互聯網上,一種全球性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還沒有形成。其中比較著名的是美國協(xié)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誡”、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關于網絡倫理的六點說明;我國也于2001年12月,發(fā)布了(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概括起來,主要有無害互惠、知情同意、平等兼容、嚴于律己等規(guī)范要求。當然,要使網絡主體真正認同它,還要通過義情溝通、行為趨同、體驗整合,進行規(guī)范的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和行為學習,將外在于主體的網絡規(guī)范轉化為內在的行為需要。

    網絡大學生的道德創(chuàng)新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舊規(guī)則,二是建構新規(guī)則。當現實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不能適應網絡社會的要求時,勢必要改變原有的道德規(guī)則;當網絡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境、新關系時,無法用已有的道德規(guī)范去解釋,就必須建構新規(guī)則。但是,網絡規(guī)則、網絡道德體系應該依照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來加以建構。因此,我們在對大學生一代予以更多的理解和寬容的同時,要對他們適當地引導以促進積極的道德創(chuàng)新,避免消極的道德創(chuàng)新,實現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兩種道德體系的整合。

    (三)積極建立優(yōu)秀網站,開發(fā)德育軟件

    網絡消除了傳統(tǒng)傳播形式中的“把關人”,只要找到網址就可以隨心所欲地瀏覽信息。而這些信息與學校信息相比可能是同質同度、同質異度、異質異度的,學校難以對此進行調控;加之網上90%都是英文信息,非國家的很難成為網上的主流文化。但我們不能丟掉自己的,“中國人應有自己Internet精神”。因此,應該盡快興建一些有特色的大學生網站來擴大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網絡上的宣傳陣地,讓中國文化在網絡空間中開一片天地、樹一面旗幟。這使大學生不僅有自己喜愛的、符合身心健康要求的網站可上,而且可以隨時在網上獲取豐富的資料,接受生動的思想文化教育,使大學生網站真正成為大學生文化的一個精品,F在,許多學校校園網的建立,既可以充當“把關人”的角色,把一些可能流人學校的消極信息過濾掉;又可以發(fā)揮“天平”的作用,對一些消極信息進行平衡,抵御負面影響。

    開發(fā)出寓教于樂的德育軟件,使網上德育有現實可操作的運行載體,才能使德育搶占網上陣地真正成為可能。可以在校園網上設立德育主頁,設置世界觀、人生觀探討、案例分析和健康咨詢等欄目;將有關教育內容做成定時顯示網頁,放在校園網的出口端,在學生進人互聯網時給以警告,引導學生潔身自好;設立國內外聚焦、校園快報、業(yè)余黨校、班級空間、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就業(yè)、園地、書海飄香、科技制作、學生交友、學習園地、在線教師、網上求助等主流板塊;在網上設立談心室、討論區(qū)開辦刊物、舉辦網上征文,也可把有關規(guī)章制度、經驗等信息輸人網絡。

    (四)指導學生自我修養(yǎng),倡導社會活動

    網絡社會給人們提供了相當大的自由空間,但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很可能放縱“本我”欲念,偏離道德規(guī)則。特別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缺乏主動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導和熏陶。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應養(yǎng)成大學生自律,使其明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做到自己對自己的行動負責、自己自己,通過反省發(fā)現自己的惡習,并在實踐中躬行踐履道德規(guī)范。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達到道德自律階段,在網絡信息前做到“慎獨”,真正成為網絡社會的主人。

    實踐活動是實施德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轉變觀念、與大學生多接觸多交往、理解他們、做他們的朋友。針對某些大學生沉溺網絡、逃避現實的傾向,要教育大學生分清虛擬社會和真實社會的不同,使他們勇敢地直面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地投人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提出,后化出現的對個性的強調同時要求有“集體生活感”來補充。為此,我們要組織大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活動,加強大學生之間,大學生和社會之間的交往,培養(yǎng)團隊精神,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只有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德育過程建立在直接性、動態(tài)性、體驗性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動中學習、動中思考、動中領悟,加深對國情、社情和民情的認識,充分發(fā)揮個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與人與社會交往中自覺轉化其思想矛盾,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社會所期待的道德品質。

    傳統(tǒng)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種“教會順從”的教育。教師無論在知識的傳授上,還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當著“權威”的角色。學生無條件地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權威的訓化。在崇尚個性、標榜多元的網絡社會中,傳統(tǒng)的壓制式、灌輸式的教育觀念顯然已不適合,關鍵要發(fā)展大學生對是非、正負、美丑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增強對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以適應變幻莫測的網絡社會的要求。因此,教師應從“教會順從”的訓導者變?yōu)椤敖虝x擇”的指導者。教師應既是教育者,又具有非主體性的特點;既不強行說服,又積極提供選擇和引導。師生之間應建立起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沒有上級和下級的層級性,是平等的信息發(fā)布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這樣,教師會使自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親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達到那種“隨風潛人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

    網絡社會中沒有既定的道德原則,所以當大學生面對紛繁龐雜的網絡信息、多元的價值觀時,由于他們的辨析能力、認識水平還不高,極易在道德觀念的取舍上產生迷惘。但我們不能就此剝奪大學生選擇的權利,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把他們放在一個平等地位上來對待,指導他們學會自主選擇。唯有學會道德選擇,大學生才能在魚龍混雜的網絡道德情境中避免迷惘。

    總之,如何對大學生這個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德育帶來的諸多變化,應當引起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否則,德育工作就會失去源頭活水,就會滯后。只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才能使大學生在浩如煙海、精蕪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芳、去偽存真,克服種種困惑與失落,增強對全球網絡文化的識別警覺能力、自律抵誘能力,從而守住良知、拒絕道德墮落。

【試論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相關文章:

試論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缺失及對策分析03-18

試論普通高校崗位設置與崗位聘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03-20

試析高校網絡道德教育01-07

試論網絡信息傳播模式研究03-06

高校教學知識共享的障礙及對策研究03-20

試論高校薪酬管理體系設計研究03-18

試論如何在可信網絡中保證網絡可用的研究03-16

試論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03-16

試論高校圖書館網絡化建設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