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言文字模糊性的特點及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從寫作學、鑒賞學、漢語本身特點三個角度來看,語言文字模糊性確實是合理存在的。針對語言文字模糊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重情景創(chuàng)設,披文入情;重整體感知,培養(yǎng)語感;重背誦記憶,積累語言;重各抒己見,培養(yǎng)個性。
[關鍵詞]:模糊性;披文入情;語感;積累;個性
一、對語言文字特點的理性把握
語言文字承載著思想,承載著情感,承載著知識,承載著文化。抓住了語言文字,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對語言文字本質屬性的研究、探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一個語文老師,如果對語文的本質屬性都不能較好地把握,其結果也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教學中陷入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的盲從狀態(tài)。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已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由于語文是以語言文字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語言文字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兩段話強調了語文又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筆者認為,這段話主要是從語言文字的習得角度來說的。換句話說,這段話強調了語言文字的習得過程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它,其目的是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會讀書,積累知識,還要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學會實踐,學會終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構建堅實的平臺。
人文性、工具性、綜合性、實踐性,可以說是語言文字的特點。
除此之處,語言文字是否還有其他特點呢?
筆者認為,語言文字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二、理論層面:語言文字模糊性合理存在的依據
首先,從寫作學的角度來說,寫作思維具有模糊性。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詮釋。
(一)寫作客體(即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往往(并不絕對)處于一種模糊性的存在狀態(tài)。模糊概念的發(fā)明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查德(L·A·Zadeh)教授指出:"現實中的物體類別之間沒有精確規(guī)定的界限。"因此,他主張正視事物中的客觀存在的模糊性,而不必去無謂地追求不可能的明晰。例如,"黃山真美",黃山究竟美到什么程度,說得清、道得明嗎?
。ǘ⿲懽髦黧w的思維方式具有模糊性。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寫作主體(即作者)反映客觀事物和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其中必然蘊含了主體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心靈中的不確定的模糊的隱約的部分,情感的模糊性必然帶來寫作思維的模糊性。"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愁如何測量?無法測量。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之,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動新鮮,意味深長,令人回味無窮,可以說,李煜用了模糊邏輯;又如,"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課文《孔乙己》中的一段話。由于"大約"和"的確"看似矛盾,這段話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因此,我作這樣的點撥:"大約"表估計,表推測,因為沒有人說起過這件事,沒有確鑿的根據,只是估計;根據'到現在終于沒有見'這樣的情況估計,孔乙己的確死了。但是,有些學生仍不服氣,仍認為是矛盾的。有一位同學還說:"老師,你最崇敬魯迅先生,你千方百計為他的小說辯護"。我只好抱以苦笑。我想,魯迅先生寫這段話,用了模糊邏輯。
。ㄈ┠:季S存在具有實踐依據。一些作家往往回答不出他們的作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曹禺在談《雷雨》創(chuàng)作時說:"《雷雨》正是在一種理性概念很弱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是一種不自覺的狀況中產生的"。王蒙在談到《海的夢》創(chuàng)作感受時說;"這篇東西的寫作大概是最具有'模糊性'和'自動性'的"。
既然寫作思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那么,作品也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從鑒賞學的角度來說,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往往具有模糊性。作品一旦發(fā)表,就不再為作者個人所擁有,而成為許多讀者解讀的文本。文本與讀者之間存在著雙向的互動關系,文本的價值是作者創(chuàng)作意識與讀者接受意識共同作用的結果。文本中有許多空白,召喚讀者去發(fā)揮想象力。文本反映的思想內容往往具有多義性,讀者會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認知方式去理解、把握,自然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色彩斑斕的審美情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例如,《曹劌論戰(zhàn)》中,魯莊公真的"鄙"嗎?有的學生認為,魯莊公能任用布衣曹劌,表現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膽氣,未必"鄙"。
再次,漢語本身內涵豐富,具有不確定性。語言文字代表的是事物的概念,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帶有一定的概括性,因此,往往表現為不確定性和相對性。它很難準確地繪形摹態(tài),存在著較大的彈性空間。如,高、矮、優(yōu)秀、雅致、平淡、俊美等詞,很難有準確的定義,只能靠讀者自己去感悟。
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文字的模糊性確實是合理存在的。
三、實踐層面:語言文字模糊性的應對策略
語言文字的模糊性,是它的短處,也是它的長處。正因為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使它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使它客觀上為充分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構建了廣闊的空間。針對語言文字的模糊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進行語文教學改革。
語言文字的模糊性和情感性緊密相聯。語文是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蘊含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真切的體驗與學生進行交流,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主張語文課要"聲情并茂",必須"體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在執(zhí)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她通過有感情導入、朗讀、緊扣"找"字理"情脈"等途徑,創(chuàng)設生動情景,披文以入情。當讀到全詩的最高潮時,師生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了,課堂里響起了一片悲痛的哭聲。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情景,師生又怎能不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呢?
2、重整體感知,培養(yǎng)語感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學語文主要靠體驗,靠感悟,靠語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把握宏觀,操作微觀,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該講的要大膽地講;講不清、道不明的,則朗讀之、涵泳之、品味之。例如,《社戲》的景物描寫十分優(yōu)美,筆者通過教師范讀、個別朗讀、集體朗讀,深入體會魯迅語言意蘊豐富的魅力。接著,從宏觀上精心設計問題,整體把握景物描寫的作用。又如,在進行《"諾曼底"號遇難記》一文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回答"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你心目中,哈爾威船長是個怎樣的人",目的是使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時學會用簡要的語言復述課文。
3、重背誦記憶,積累語言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也決定了語文教學中應該少些課文分析,多些語言積累。語言積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背誦、記憶。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的黃玉峰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死記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記憶力特別旺盛的青少年時代,就是要死死地記一些,硬硬地背一些。這就是語文基礎,這就是本錢,F在中小學語文教學過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費學生的大好時光,是不符合讀書規(guī)律的。"郭沫若先生正因為有了驚人的"背"功,才做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文學大師巴金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使他具備了深厚的文學功底,成就了一番偉業(yè)。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必須大張旗鼓地加強背誦訓練,背古文、背古詩、背名句、背現代文名家名篇,這是語言積累的關鍵。
4、重各抒己見,培養(yǎng)個性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往往帶有自身鮮明的烙印。因此,語文課要引導學生帶著思考、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的精神去閱讀、去評價,允許學生放飛思想,鼓勵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個性化的表達,鼓勵學生開展思維的交鋒,創(chuàng)設"百花爭艷,百花齊放"的良好氛圍。學生的個性也只有在這樣的思考、表達、辯論中才能生成。只有有了個性,才會有創(chuàng)造性。
四、對語言文字模糊性的幾點深層次思考
1、我們只能說,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這是因為,語言文字并不都是"模糊"的,也有許多語言文字是精確的、清晰的。筆者認為,就文體而言,說明文的語言以準確見長,議論文的語言以嚴密取勝,語言文字的模糊性在這兩類文章中體現得較少。此外,小說、詩歌、散文的許多語言文字或主題的理解,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模糊"不等同于思想上的"糊涂",而是體現了人類認知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正如恩格斯所說,"人類思維的本性是至上的,其實這種本性不是別的,就是模糊化思維所體現的人腦智能的'活性'"。
3、語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不等于說,語文教學完全不要科學的理性分析和必要的語法知識的學習。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無定法",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制定相應的策略。當分析則分析,當感悟則感悟。
4、語言文字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學生的語言表達又極具個性化,呈現"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燦爛狀態(tài)。因此,語文教學的重要評價方式——考試,應以主觀性表達題為主。我們知道,除默寫之外的客觀性試題(主要是選擇題)易操作,但很難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默寫是客觀性試題,但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所以應除外);主觀性試題難操作,但較能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因此,命題者往往左右為難。但是,增大主觀性試題比例仍是語文教育界的共識。我們應探究主觀性試題評價漸趨合理化的操作策略(如加強教師培訓、閱卷時提供多種答案,等等),這很艱難,但很重要。
總之,語言文字確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們既不能夸大之,也不能忽視之。它是基于漢字涵義的豐富性、文本內涵的多義性和讀者閱讀文本時理解的多元性的一種認識。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針對語言文字模糊性這一特點,制定相應的策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回旋噴涌的思辯力,張揚學生色彩斑斕的個性。
【語言文字模糊性的特點及語文教學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會計模糊性研究論文05-03
加強語言文字教學 凸顯語文的工具性08-06
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09-19
淺談語文教學改革中有待解決的問題論文08-03
論文寫作特點分析05-08
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8-11
綜述性論文04-14
優(yōu)秀教育論文寫作特點05-16
人文性和藝術性論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