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時間:2022-12-09 10:29:25 潔婷 初中知識 我要投稿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游褒禪山記》的作者是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 掌握重點字詞。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法。

  ⑶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過程和方法:

  誦讀、翻譯、理解、感悟、背誦。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借鑒意義。(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古文的字詞句篇。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理解作者“盡吾志”“深思慎取”的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類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授+課件展示。

  【教具】

  ppt 和課文錄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準確朗讀課文(字音、句讀、感情)

  2、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詞句篇(主要是1、2段)

  4、準確掌握作者的游玩經(jīng)歷(為理解下面議論作鋪墊,并可讓同學就此闡發(fā)個人的感悟)

  〖教學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中國的北宋時期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政治家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并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兩度為相進行變法,人們稱他為王荊公。你們猜,老師所指是誰?學生答:王安石。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安石的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探究思考:

  1、本文的文體是什么?從標題中字可以看出。

  2、游記一般按游蹤來寫,王安石在一二段寫了哪些地方?請列舉出來。

  ( )→( )→( )→( )

  三、齊讀一、二自然段

  探究思考:

  此次游玩作者盡興了嗎?你從文章哪里可以看出呢?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四、齊讀三、四自然段

  探究思考:

  既然游玩沒有盡興,作者有什么感慨呢?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五、聯(lián)系實際,引申思考

  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補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一個時間表:

  人物 主要成就 所用時間 曹雪芹 《紅樓夢》 10年 司馬遷 《史記》 19年 司馬光 《資治通鑒》 19年 達爾文 《物種起源》 28年 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 30年 李時珍 《本草綱目》 27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記》 27年 馬克思 《資本論》 40年

  名言寄語: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

  回歸作者人生成就: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fā)展。王安石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改革家!

  六、反復朗讀第三、四段,相互檢查背誦

  七、作業(yè)布置

  1、請找出文章帶“其”(共20處)“以”“而”的語句,并進行解釋;

  2、進一步朗讀3、4段,進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

  3、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一詞多義積累)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翻譯3、4段,了解所闡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談談自己的體會。

  2、繼續(xù)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內(nèi)容〗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作業(yè)

  三、進入課文學習

  1、繼續(xù)請同學翻譯文段,總結段意,老師點評(3、4自然段)

  2、落實3、4自然段中要掌握的字詞句

  3、討論“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四、學生朗讀全文,力求背誦

  五、布置作業(yè)

  1、寫一篇讀后感。

  2、背誦第三、四段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xiàn)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xiàn)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nèi)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白湓嶂。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戰(zhàn)》)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捌湮穆䴗!雹谖淖!蔼毱錇槲摹薄、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坝斜偷馈。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皞鞯朗軜I(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薄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傲H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jīng)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chǎn)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出現(xiàn)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3

  課時安排:

  三教時。

  教學目的:

  1、思想教育目標:認識作者“盡吾志”的思想。

  2、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借游記抒發(fā)議論的寫法。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古文的字詞句篇。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背誦全文;

  2、 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學方法:

  精讀課。

  教具使用:

  多媒體教室設備——電腦等。

  教學設想

  1、本文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它以發(fā)議論為主而以記游為輔,議論又涉及哲理問題,學生初次學習這樣的文章,會有一定的困難。解決這個困難的辦法是:一開始就指導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初步理清脈絡層次,然后逐段教讀,最后總結全文。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必須以學生的充分預習(必要時可以從課堂抽出20分鐘讓學生預習)為前提。

  2、對語言障礙要有足夠的估計。本文中有些句子層次較多,有些詞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義比較特殊,常見虛詞“其”“之”“以”等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且涉及多種用法,這些都是困難所在。有些詞、語、句要提出來,用靈活的方式(據(jù)上下文義推測、文白對照、長句化短句、語法分析等)進行解釋;有些可以在教讀過程當中以提問方式要求學生解釋,而后補充糾正;有些可以放到結束課上,通過分類整理,加深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誦讀課文的過程當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領悟上述詞、語、句的含義。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懷是闊大的,所以能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點,學生很難品味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

  4、本文擬用3課時教讀,安排如下:

  第1課時:講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紹作者,誦讀第1段。

  第2課時:誦讀第2、3段。

  第3課時:誦讀第4、5段,總結全課,完成練習第一、三、四題,整理實詞。

  預習安排

  1、對照注釋看課文一遍,然后朗讀課文一遍。

  2、給下面的句子劃停頓: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種用法。

  4、準備背誦全文(末段可略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三篇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

  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即“教學設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

  教師:根據(jù)初讀印象說說《游褒禪山記》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從記游中生發(fā)議論。)

  教師指出: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禪山記》這樣由記游中生發(fā)出大段議論的不算很多,這是古代游記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閱讀時要注意的是,文章議論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樣由記游中生發(fā)出來。能把握住這兩個問題,才能學好這篇文章。

  二、講解文章的主旨。

  1、CSC課件中朗讀展示。

  2、學生齊讀全文。在齊讀前先檢查三個長句中停頓的劃分并正音。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無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勝(shēng)道也哉 長樂王回深父(fǔ)

  3、教師指出: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試參照此例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話來概括。

 。▽W生可能說出多種答案,可以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答案應作一點分析,例如“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過是信筆拈來,與游洞無關。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緣此而生。)

  討論后應確定,“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問:作者說“不能至”是指什么說的?(不能至洞的深處,不能見“非常之觀”。)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盡吾志”是什么意思?(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5、“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夫游之樂”是指什么說的?(至洞之深處。)為什么到了洞之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思。)你們能不能從毛主席詩詞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作者的這個意思呢?(“無限風光在險峰”。)再說作者的“悔”——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隨之”。)

  小結:“隨之”,就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簡介。

  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預習提示”已經(jīng)說過,這里稍作補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傳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跟本文“盡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的觀點是一致的,可視為這一觀點的發(fā)展。

  四、學生齊讀課文前四段。要求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盡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點,弄清作者的總體構思。

  五、歸納文章布局的特點。前面在討論文章主旨時,已經(jīng)涉及布局的一些特點。這里只稍作補充,然后歸納。

  問:本文記游程從什么地方開始?到什么地方結束?(從“慧空禪院”開始,到出后洞時結束。)可見第1、2段是記游部分。

  問:作者發(fā)了哪些議論?(“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點是由什么事情生發(fā)出來的?(游后洞而未能“極夫游之樂”。)后一點呢?(“有碑仆道,其文漫滅”)可見第3、4段是議論部分,分別照應第1、2段。

  六、誦讀第1段。

  1、教師先范讀一遍,然后領誦一遍。

  〔說明〕教師范讀不要求連貫,可以隨時穿插一些小問題:

 、佟鞍U山亦謂之華山”——哪一個是本名?(華山。)哪一個是別名?(褒禪山。)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此前不叫褒禪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見“花山”是古名,“花”后來訛音為“華”。)

  ②“唐浮圖慧褒……名之曰‘褒禪’”——這句說別名來由。下句“今所謂……廬冢也”作補充,證明此說正確。

  ③“距其院東五里……名之也”——“華山洞”,這里是指前洞還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證。)這句介紹華山洞名由來。

 、堋熬喽窗儆嗖健弧ㄉ健薄坝斜偷馈敝杏惺÷猿煞謫?(“仆”后省“于”。)說碑“距洞百余步”,卻沒有說出方位,據(jù)你判斷,碑應在洞的哪一面?(西面。作者以慧空禪院為參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東走,先見碑而后見洞,可見碑在洞的西面。)

  2、學生練習背誦。

  教師巡視全班,先背下來的學生可以舉手,接受教師個別檢查。

  教師還可以將作者行文順序寫在黑板上:

  本名→別名由來及證明→華山洞名來由→從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謬。

  3、學生齊背這一段。

  先看行文順序背誦,然后拭去板書再背誦。

  4、指點與答疑。

 、贋槭裁匆赛c出洞名?(下文主要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又由此生發(fā)議論。)

 、跒槭裁凑f“華(huá)山”是“音謬”?(古文無“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華”分開。)

 、邸耙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在現(xiàn)代語中應是兩句話:因為它在華山南邊,(所以)這樣稱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結果。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七、留作業(yè)。

  1、順暢地背誦第1段,熟讀第2、3段。

  2、完成練習第二題,將“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先全班學生齊背,然后抽查個別學生1—3名,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要做具體指導。

  2、“其”的用法。

  先檢查練習的第二題的完成情況。這里不書題文,只寫答案。

  (1)代詞。那(此系遠指,指褒禪埋葬之時)。

  (2)代詞。這(此系近指,指慧空禪院)。

  (3)代詞。它(代仆碑)。

  (4)前“其”:代詞。它(代“穴”)。

  后“其”:代詞。那些(遠指,作“好游者”定語)。

  (5)前“其”:代詞。它(代后洞)。

  后“其”:代詞。代游客,此處須用本名,不用現(xiàn)代語代詞。

  (6)代詞。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詞。他們(代“古人”)。

  (8)語氣助詞。難道(表示反問語氣)。

  補充:(1)既其出——助詞,無義。

  (2)視其左右——代詞,自己(代作者)。

  (3)謬其傳——代詞,它(代山的名稱)。

  (4)咎其欲出者——代詞,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師可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表,然后一邊檢查,一邊將題號列入空白欄內(nèi)。

  二、誦讀第2段。

  1、教師示范背誦并穿插講解。

 、佟捌湎缕綍纭^前洞也”——“前洞”陪襯“后洞”,一筆帶過,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筆帶過行程!坝醒喝弧薄獙懰姡叭胫鹾薄獙懰。“問其深”——寫所問。這是詳寫后洞。

 、邸坝嗯c四人……而其見愈奇”——“愈深”“愈難”“愈奇”六字,大有深意,為下文議論張本。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記,“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結束。

 、荨吧w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記洞中所見。

 、蕖胺绞菚r……火尚足以明也”——追記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樂也”——以“悔”結束記游,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鋪墊。

  2、教師領誦(要求學生一邊跟教師讀,一邊考慮如何劃分本段層次)。

  3、師生共同討論本段層次劃分: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jīng)過;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4、學生練習背誦這一段。

  〔提示〕要分層練習背誦。

  背第一層,先板書行文順序:前洞——后洞。再提問:后洞的特點是什么?(“窈”“寒”“深”。)洞的深處是怎樣的情形?“愈深”“愈難”“愈奇”。)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層,先板書行文結構(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如下:

  5、學生齊背與個別檢查。

  6、指點與答疑。

 、賰蓚“蓋”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個的肯定意味要多一點。

 、谀┚涮L,有的選本斷為兩句:“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表明“悔”的是“隨以止”,“不得極夫游之樂”是“隨以止”的結果!皹O夫游之樂”與上文“其見愈奇”相照應。

  三、誦讀第3段。

  1、教師示范誦讀并穿插講解。

  ①“于是余有嘆焉”——“于是”承上,“嘆”啟下,由敘事過渡到議論。

 、凇肮湃恕瓱o不在也”——“無不在”就是“無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簡潔。全句意在頌古人博大精深,為下文立論根據(jù)。

 、邸胺蛞囊越瓌t至者少”——照應前洞、后洞!岸乐?zhèn)ァ谟陔U遠”——照應上文“其見愈奇”!岸酥敝裂伞薄諔衔摹皠t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事實推出結論,為下文“盡吾志”張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開一層,點出“力”,照應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荨坝兄九c力……不能至也”再推開一層,點出“物以相之”,照應上文“火尚足以明也”。

 、蕖叭涣ψ阋灾痢I之乎”——用推理導出最重要的結論(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句話上。前有反襯,后有反問,語勢節(jié)節(jié)上升。

 、摺按擞嘀靡病薄偸找还P。

  2、教師領讀。

  也要提示學生考慮如何劃分層次。

  3、學生分層練習背誦。

  可分兩層:第一層(開頭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從“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心)”導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層(“有志矣”到段末)闡述“盡吾志”的觀點。

  〔提示〕這一段邏輯性很強,作者的推理過程明顯,行文又處處跟前一段相照應——所有這些都在語氣上反映出來。因此,本段使用虛詞的頻率較高。要提示學生注意“焉”“也”“夫”“則”“而”“故”“矣”“然”“其”“乎”等虛詞在表達語氣上的作用;必要時教師應二遍三遍地領讀。這是本文思想內(nèi)容的重點,也是誦讀的重點。這段能否誦讀得順暢,是衡量這篇課文教學成敗的主要標準。

  4、檢查背誦。

  可以采取三種方式:(1)全班學生齊背;(2)抽查個別學生背誦;(3)分別默寫若干句。后兩種方式可以同步進行。

  5、指點與答疑。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觀察天地”!爸,助詞,無義,有舒緩語氣作用!坝凇,這里表示觀察的對象,譯成現(xiàn)代語時可省略。

  ②“險”,這里用的是本義,即“高山”,因為后洞在山上!耙摹,指平地,說的是前洞地勢。

 、邸爸劣谟陌祷杌蟆敝械摹爸劣凇笔菍嵲~性詞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堋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況下可省,但此處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語氣,意思是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荨按擞嘀靡病保哼@是特殊形式的判斷句,讀時“此”后應作一頓。

  四、留作業(yè)。

  1、連貫背誦第1至3段,準備背誦第4段。

  2、繪作者游蹤示意圖。(據(jù)第一、二段繪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1、作者游蹤示意圖(供參考)

  小結:寫游記須有明確的方位感。

  2、連貫背誦前三段。教師先作示范背誦(速度稍慢,便于學生默誦),請三位同學依次背誦1、2、3段,最后全班同學齊背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表一 “之”的用法

  注:加★號的是學習重點(下同)

  表二 “以”的用法

  二、誦讀第4段。

  1、教師示范誦讀這一段,然后提問: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追問: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何可勝道也哉”。從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2、講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晉,過衛(wèi),有讀《史記》(古書,非司馬遷作)者曰:‘晉師三豕涉河!酉脑唬骸且玻羌汉ヒ病蛞雅c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于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已亥涉河也!保ā秴问洗呵铩げ靷鳌罚

  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這就是本文作者說的“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學生練習背誦。

  4、檢查背誦。先背第4段,然后齊背第1至4段。

  三、略讀第5段。

  先問: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幾乎成為一種定式,同學們過去已經(jīng)見過,請說出篇名。(《小石潭記》。)

  再問:試以這兩篇游記為例,說說運用這種定式有什么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四、用做練習和討論問題的方式總結全課。

  1、做練習第一題進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應,用事實為議論張本的寫法。

  2、討論問題:本文由“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fā)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fā)出“深思慎取”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彼此有聯(lián)系嗎?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教師不必表態(tài)。

  如學生之間爭辯不已,教師可以用“古人之觀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句話來啟發(fā)學生,即可看出上述兩個觀點的聯(lián)系。

  參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lián)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shù),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p>

  3、整理實詞。

  先完成練習第三題,但不采取選擇方式,因為第1、3、4三組中“與其他幾個詞義不同的詞”不止“一個”,而采用具體辨析的方式。例句只標出A、B、C等;題文以外的例句,由教師口述,學生可以在課后補寫。

  觀:①觀察。例:A。②景象。例:B、E。③宮廷中高大的樓臺(讀guàn)。例:D。④對事物產(chǎn)生看法。例:C。

  名:①名義。例:D。②命名。例:A、B、C。③著名。例:有仙則名。④說明、說出。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文:①文字。例:A、B、C。②文章。例:D。③紋理。例:文理有疏密(《活板》)。④掩飾(讀wèn)。例:E。

  求:①尋找。例:B。②請求。例:D。③探究。例:A。④索取、要。例:C。

  舍:①房屋。例:屋舍儼然。②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③同“捨”(讀shě),放棄。例:便舍船,從口入。

  言:①言語、言論。例:以空言求璧。②說。例: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

  險:①高山。例:險以遠。吾與汝畢力平險。②險要。例:江山險固。

  孰:①誰。例:其孰能譏之乎。②通“熟”,仔細。例: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常:①經(jīng)常。例:千里馬常有。②平常。例:非常之觀,以上是多義詞。

  加:更。例:則其至又加少矣。

  相(xiàng):幫助。例:無物以相之。

  父(fǔ):通“甫”,古代男子名下加的美稱。例:長樂王回深父。

  以上的字在文言文中有特殊用法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設疑討論,引導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理解文言字詞。

  2.反復誦讀: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3.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治學態(tài)度和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名”、“舍”、“謬”、“窮”“明”“極”等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學者”等古今異義詞的意義。

  2.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策略】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所學過的課文、參看本課注釋、運用文言語法知識推斷等方法逐步掃除。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離,學習起來相對比較枯燥,可采取設疑探討的方式,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記,可與學生以前所學課文進行聯(lián)系比較。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或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你想旅游嗎?為什么呢?(請學生回答并相機引導。)

  旅游并非為了“到此一游”,告訴別人“我來過”,而是為了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啟迪人生。

  設計意圖:借此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為以下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教學做鋪墊。

  2.初中我們學過不少游記古文,有哪些呢?

 。ㄕ垖W生回答并引出《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篇游記。)

  3.《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兩篇游記的主旨句分別是什么?岳陽樓景區(qū)和醉翁亭景區(qū)分別美在哪里?

 。ㄕ垖W生齊聲背誦并用多媒體展示《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中的相關語句及岳陽樓和醉翁亭的圖片。)

  《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醉翁亭記》:“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設計意圖:多媒體導入,用齊聲背誦和圖片展示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理解本文與前兩篇游記的異同做鋪墊,溫故而知新。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同學們,請把書翻到35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褒禪山記》(板書)也是一篇游記。我們看作者寫了哪些內(nèi)容,又是怎樣寫的。

  設計意圖:故意漏說“游”字,一為激趣,一為激發(fā)學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與前兩篇游記的不同。

  2.熟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

  (1)本文共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男生讀一、四段,女生讀二、三段,齊讀第五段),并思考:

  A.本文各段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簡短的話加以概括。(每句不超過8個字)(點名提問)

  B.課文哪些地方寫到褒禪山的美景?請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c名提問)

  明確:A.第1段——山名考證;第2段——游華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觀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誰

  B.“有泉側出”“其見愈奇”

  3.多媒體展示褒禪山的風光圖片。

  4.小結

  本文寫到褒禪山美景的地方很少,可見作者寫作的側重點并不在這里,而重在寫游山過程中的感受。

  三、研讀探究

  (一)研讀第一、四兩段

  1.研讀探討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本段共六句話(提醒學生在書上標注序號),請梳理一下:褒禪山有幾個名字?各對應文中哪些句子?(點名提問)

  明確:褒禪山華山花山

 、冖邰堍茛佗

  設計意圖:理清文章思路,培養(yǎng)概括能力。

 。2)教師設疑①:第一段六句話中,第4句話明顯不通,這個山洞到底是“華山洞”,還是“華陽洞”?你怎么看?(點名提問)

  明確:抓住文中“所謂”二字可知,這是人們的訛傳,這是別人說的,作者并不全信,可見作者謹慎采取別人的說法的嚴謹?shù)膽B(tài)度。

 。ǘ嗝襟w展示華陽洞圖片加以印證,教師以嚴謹?shù)膽B(tài)度為學生做出表率。)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

  教師設疑②:第3句話與山名無關,似可刪去。你怎么看?

  設計意圖:設疑激趣,印證上一步的結論。

 。3)請學生翻譯第4句——“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保攸c講析“以”“名”的用法、意義和“陽”字的文化內(nèi)涵,并以此遷移到第2句——“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薄小吧帷薄懊薄爸

  “以”等的用法和意義。

 。ǘ嗝襟w展示這兩句并點名提問學生。)

  明確:

 、僮g文: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給它命名的。

  ②“以”,連詞,因為;“名”,名詞用作動詞;“陽”,山南水北為“陽”,因為中國處于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山南正好受到陽光的照射。

 、圩g文: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這里;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后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

  ④“舍”,名詞用作動詞;“名”,名詞用作動詞;“之”,代詞,代指慧褒所住的地方;“以”,介詞,因為。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深入探討,在思考比較與模仿中習得知識。

  2.指導學生自主研習第四段

 。1)從游記的一般的寫作思路來看,第一段保留第一句話,后面的內(nèi)容全部刪去,然后接上第二段文字,文章也是通順的,作者為什么要不厭其煩地寫上這么一段?

  明確:因為山名引發(fā)了作者的懷疑、思考和感慨。

  (2)這種感慨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第四自然段。學生齊讀第四段,請一名同學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教師簡要點評并做方法指導。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譯文: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后世弄錯它流傳的文字而無人說明白的情況,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采用資料的原因。

  強調:“于”,對于;“以”,因為,介詞,其后省略“之”;“之”,取消句子主謂之間的獨立性;“謬”,弄錯,形容詞用作動詞;“傳”,流傳的文字,動詞用作名詞;“名”,說(明白),名詞用作動詞!暗馈,說;“所以”,……的原因;“學者”,求學的人。

  (二)研讀第二、三段

  1.研讀探討第二段

 。1)這篇文章題為《游褒禪山記》,卻很少寫到山上的風光,只是寫了游覽山里華山洞的經(jīng)過。哪幾句介紹了華山洞的情況?那幾句直接寫到游洞時進洞出洞的過程?(點名提問并要求學生齊讀。)

  明確:

  A.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譯文: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涌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順山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后洞”。

  重點講解“問其深,則其雖好游者不能窮也”句中的“深”“其”“雖”“窮”四字的意義和用法。其中的“窮”字可聯(lián)系學生學過《桃花源記》中“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敝械摹案F”字的解釋——窮:盡,形容詞用做動詞,這里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

  譯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庇谑歉麄円黄鹜顺龆磥怼

  重點講解“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句中的“以”字的用法。

 。2)文章除了寫游洞的經(jīng)過外,還寫到出洞的情況,請找出并翻譯。(點名提問并要求學生齊讀。)

  明確: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譯文:我們已經(jīng)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樂趣。

  重點講解句中的“其”“極”字的意義和用法。

 。3)作者游洞時和出洞后的心情有何變化?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明確:游洞時看到奇妙的景色,內(nèi)心無比欣喜;出洞后,感到?jīng)]能欣賞到更為奇麗的景色,內(nèi)心十分懊悔。

 。4)多媒體展示洞內(nèi)奇觀。

  2.研讀探討第三段

 。1)一次不能盡興的游覽讓作者十分懊悔,古今詩文中有不少寫游洞的詩文,其中卻不乏盡興之作。比如: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澤東

  暮色蒼?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本文那句話與毛澤東詩中“無限風光在險峰”這句話表達了相近的意思?

  明確:“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設計意圖:古今比照,使講解通俗易懂,豐富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也為以下的教學內(nèi)容做鋪墊。同時,教師結合這一句可聯(lián)系本段上文和第二段文字,理清議論的思路,理解敘議結合的寫法。

  (2)一次敗興的游覽讓作者懊悔,但作者卻沒有沉浸在無限的怨天尤人之中無法自拔,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反省,總結不能盡興的教訓,提取人生歷練的感悟。齊讀第三段,思考:

  A.作者認為,要到達有著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的險遠之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和心理素質?(每點不超過5個字)

  明確:①有志氣②有能力③有外物幫助④有主見

  B.這些條件和心理素質怎樣與前文照應的?

  C.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本段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么?

  明確: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四、課文總結

  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經(jīng)歷,告訴學生,一次不能盡興的游覽,王安石深刻地反省自己,提取人生的感悟,把游歷中的心得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非凡的業(yè)績。這篇文章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我們該如何對待學習和生活呢?

  五、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總結本篇課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和“其”“以”“之”等虛詞的用法。

  3.完成文后練習二、三題。

  4.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繼續(xù)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虛詞“以”“其”的意義用法。

  2、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盡吾志”主旨,借鑒古人智慧。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時數(shù)2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qū)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jīng)歷(1、2段),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ㄈ┗A梳理

  (見學案。梳理學案上的文言基礎知識)

  詞類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

  2.名之曰褒禪。名:

  3.有泉側出。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

  6.而其見愈奇。見: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

  8.火尚足以明也。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

  10.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傳:名:

  歸納;分析以上詞類活用,你得出那些規(guī)律?

  1、名詞活用為動詞: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動詞(如11)。

  2、名詞作狀語:前面有主語,后面有動詞(如3)

  3、形容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如10)

  4、動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或賓語位置;前面有“其”。

  多義詞:

  1.道

 、儆斜偷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

 、塾谑菑U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勝道也哉

 、莶咧灰云涞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

 、谏w失強援,不能獨完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文

 、侏毱錇槲莫q可識,曰“花山”

 、诓灰阅緸橹,文理有疏密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

 、芪倪^飾非

  4.乃

 、僖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苡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

  5.其

  (1)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蔷嗥湓簴|五里。

 、纫云淠巳A山之陽名之也。

 、善湮穆䴗。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似湎缕綍纾腥獋瘸。

 、虇柶渖。

 、蛣t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稳胫,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猩w其又深。

 、褎t其至又加少矣。

 、壹绕涑。

 、觿t或咎其欲出者。

 、远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找云淝笏贾疃鵁o不在也。

  ⒅其孰能譏之乎?

 、缀笫乐嚻鋫鞫苊。

  歸納:請把以上“其”的用法歸類,歸納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

  2、第一人稱代詞“我”。

  3、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如18);語氣副詞還有其他用法,如推測語氣“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語氣“一定”,如: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連狀)

 。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狀)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連狀)

 。6)火尚足以明也。(連狀)

 。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9)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歸納:請把以上“以”的用法歸類,歸納有哪些用法?

  1、介詞“因為”(1)(11)

  2、連詞“因為”(2)

  3、連詞,表目的“來”(4)(6)(5)(10);相當于“而”(3)(8)(9)

  古今異義: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

  今義:

  2.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

  古義:

  今義: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5.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

  今義:

  特殊句式:

  1.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3.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重點翻譯句:

  1.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ㄋ模┢纷x課文

  1、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2、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jīng)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nèi)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fā)的議論“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xù)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fā)?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xiàn)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xiàn)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fā)生聯(lián)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小結:

  3、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ㄎ澹┫嚓P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xiàn)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tǒng)治力量,以防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xiàn)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2段(記敘)游山的經(jīng)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志”、“力”、“物”,關鍵是“志”一、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點,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禪山記。

  2、把握作者通過游記的形式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文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初步疏通、理解課文,了解作者觀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引"生"入勝

  從文章標題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如《醉翁亭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發(fā)作者感情。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是革新派,他反對北宋初年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有補于世"。他的文章結構謹嚴,說理透辟,筆力雄健,語言洗煉,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跟以前所學的那些游記有什么不同?會有什么特點?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是一篇游記,作者一行共幾人?是在什么時間游的山?作者的游蹤是什么?

  (2)作者游覽褒禪山有何感想與體會?

  討論補充與小結:

  (1)作者一行共五人:王安石、蕭君圭、王回、王安國、王安上。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游的`山。作者的游玩路線是從慧空禪院一一石碑一一華山洞一一后洞。

  (2)作者借一次沒有盡興的游山,提到兩條深刻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已無悔,于人不可譏。這里是借游山喻人生哲理一一不論干什么事情,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對"華山"的"華"字讀音的謬傳而發(fā)的慨嘆一一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慎取"。

  三、講讀課文記敘部分

  方法:朗讀課文;釋詞譯句;內(nèi)容理解;整理鞏固。

  1、第一段: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一一介紹褒禪山概況;

  詞:舍名址乃陽卒文蓋

  句:…者…也;蓋音謬也;

  內(nèi)容:

 、賱e名

  ②名稱由來

 、刍劭斩U院

 、苋A山洞

 、萜捅

 、藁ㄉ奖嬉

  作用:由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緊扣,完整的結構表現(xiàn)了游覽的全程,教案《幸存的老教案:游褒禪山記》。

  2、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經(jīng)過一一此次游山收獲之最重要誘發(fā)情節(jié);

  詞:側十一其至又加少矣明既其出咎悔其隨之極

  句:…者…也;蓋音謬也;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內(nèi)容:

 、偾岸

 、诤蠖

  ③進洞

 、艹龆

 、葜琳咭焉

  ⑥本可前進

 、呋诔

  作用:揭示人們就易避難心理;未能盡心而致悔,由此引出下文。

  記敘作用:提供真實形象,為下文議論提供依據(jù)和鋪墊。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準備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議論部分

  方法同記敘部分

  1、第三段:游華山洞心得

  詞:于是嘆之夷以近非常幽暗昏惑相之其孰能譏之乎

  句:古人之觀于天地…而無不在也;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譏之乎;

  內(nèi)容:

  ①過渡

 、诠湃司

 、劬鸵妆茈y的普遍心理

 、軛l件一:志

 、輻l件二:力

 、迼l件三:物

 、邚娬{:盡吾志。

  理解:

 、俟湃司瘢阂罁(jù)、標準和效法;非常之觀非任何人所能達到,而而唯有盡吾志且有了各方條件的人方可達到。

 、谡諔淖郑罕容^異同一一概括、虛實和意象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成功的文字和理解的拓展;

  2、第四段: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指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詞:以悲之謬傳名勝道所以學者

  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勝道也哉;此所以…慎取之也;

  內(nèi)容:

 、倥u: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形;

 、诳隙ㄉ钏级魅〉那髮W態(tài)度;

  理解:

  照應文字:比較異同一一虛實的關系;行文的規(guī)律;形象大于思想;

  二、布置作業(yè):

  準備默寫第一二段

  第三課時

  一、作業(yè)檢查

  默寫課文第一二段。

  二、講讀結尾

  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是寫游記常用格式。

  詞:圭玉回深安平父某

  三、文章立意和布局討論:

  1、問題一:本文"敘"多,還是"議"多?為什么?(本文是一篇游記,但是他并不像我們以前學過的游記那樣繪聲繪色地描摹景物、記敘游程,而是更側重于抒發(fā)感慨,本題著重研究與眾不同的"敘議結合"的游記方式。)

  提示:文章沒有對褒禪山景色進行細致精妙的描繪,不是因為景色不美。這一點從課文注釋和文中"其見愈奇"等句可以看出。其實本文名為游記,可實際正如《古文觀止》評語所云:"借游華山洞,發(fā)揮學道。"這個"道",我們可理解為治學之道,也可理解為創(chuàng)業(yè)之道。它的具體內(nèi)容正是文中提出的中心論點:"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很顯然,它不是一般記游之作,而是傾吐抱負、借題發(fā)揮的"思想小品"。作者這樣寫,正體現(xiàn)其"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這一主張。因此全文的重點應在后一部分的發(fā)揮議論、闡明道理上。

  2、問題二:作者認為"志""物""力"三者的關系是什么?你同意嗎?(本題著重研究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作者認為要達到"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志"、"力"、"物"三個條件,那么作者認為"志"、"力"、"物"這三者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提示:對于"志"、"力"、"物"三者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

  (2)遷移討論:你認為"志"、"力"、"物"三個因素,對于達到成功,哪個因素是最重要的?

  此題目的討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中互相交流,從而得出結論。討論應當遵循切合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自圓其說即可,不必一概而論,強求統(tǒng)一。

  四、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1、背誦文章三、四段,準備默寫。

  2、完成講義《賀若弼》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各”、“極”、“觀”、“求”、“其”等實、虛詞的多種含義;辨析詞類活用的情況;學習判斷句的兩種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識。

  2.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寫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學習并能夠使用邊敘邊議、敘議結合,正反論證,首尾相和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本文所闡發(fā)的想要達到目標必須有“志”“物”“力”三個因素;以及治學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夠闡釋出這兩者在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并能夠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想要達到目標必須具有“志”、“物”“力”三個因素;以及治學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夠使用正反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并能夠使用文中邊敘邊議、敘議結合,正反論證,首尾相和的寫作方法。

  教學思路

  通過理清作者游覽經(jīng)歷來分析作者論證的邏輯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闡發(fā)的兩個道理。

  教學活動

  一、啟——導入課題

  師:我們曾經(jīng)學過不少文言游記,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大家認為這些游記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特別之處?

  檢查預習成果:看學生是否在課前疏通文意,總結重點文言知識。

  二、承——記敘游覽經(jīng)歷

  師:通讀全文,作者一共游覽了幾個地方?游覽順序是怎樣的?你能否畫出作者的路線圖?

  補充提問:(1)作者是先游覽的華山洞還是先游覽的仆碑呢?

  明確:游覽了兩個地方:從禪院出發(fā),游覽華山洞、仆碑

  禪院 → 仆碑 → 華山洞 → 仆碑 先游覽的仆碑。

 。2)既然先游覽仆碑,作者為什么在抒發(fā)議論的時候要先議論華山洞呢?

  明確:作者在游覽華山洞之前路遇仆碑,發(fā)現(xiàn)“其文漫滅”,知道是“謬誤”,后游歷了華山洞,有感而發(fā),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見則抒發(fā)感慨,說理記文。

  師:在這些地方作者分別遇到了什么事呢?請大家集中閱讀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點并填空。

 、偻醢彩谏降琅钥吹绞裁矗(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 花山)

 、谌A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況如何?( 平、曠)

  前洞洞壁上題記之人如何?( 眾)

  其后洞情況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題記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經(jīng)歷?往洞里走愈( 深) 愈(難)其見愈( 奇)。而隨洞深入, 題記者( 少),乃至( 加少)。

  ④在游洞過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盡!碑敃r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隨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現(xiàn)?( 悔隨之出)。

  三、轉——說理記文

  主問題:在這樣的游歷經(jīng)歷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問題:

  (1)作者是如何將文章從敘事轉為議論的呢?

  明確:通過“于是余有嘆焉”。

  (2)作者“嘆”的是什么? 作者又為什么嘆呢?

  明確:

  1.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卻游而未盡,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

 。3)作者認為如何才能“不悔”?

  明確:

  1.欣賞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到達目標)

  2.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盡力卻沒到達目標)

 。4)作者認為如何才能欣賞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明確:志、力、物首先要有“志”;雖然有失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主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時他論說了什么道理?

  明確:治學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敘議結合,結構嚴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們之前的問題:既然先游覽仆碑,作者為什么在抒發(fā)議論的時候要先議論華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論說華山洞的經(jīng)歷的?

  明確:游覽順序和說理順序一一對應,敘議結合,行文嚴謹,首尾呼應。第三段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說華山洞的經(jīng)歷。

  2、作者本文中一共論述了兩個道理,請運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在這區(qū)區(qū)一篇游記中論說這些道理呢?

  明確:

  1.作者借“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比喻他主張改革的遠大理想,并指出,要達到這遠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條件齊備卻沒有達到理想,作者“無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決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壇流弊,指出學者治學要“深思而慎取”。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

  領會前人關于“志”、“力”、“物”三者關系看法的精神實質,記住做學問要“深思慎取”的告誡,學習他們不相信舊說,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強調實踐,反對主觀臆斷的態(tài)度。

  2、積累:

 。1) 豐富學生有關文言文的誦讀知識,培養(yǎng)誦讀文言文的習慣。

 。2) 了解幾種文言句式,特別是賓語前置句。

  3、運用:

  辨析幾種常見的修辭格。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誦讀知識及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

  2、理解“志”、“力”、“物”三者關系,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寫仆碑、前洞,詳寫后洞,與全文主旨的關系。

  4、掌握“觀”、“名”、“文”、“求”等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識點】

  1、讀準難字字音,掌握異讀的三個類別。

  2、讀準文言句子,不要讀破句。

  3、了解文言虛詞在表達語氣、傳達感情上的作用。

  【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多媒體。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本文體裁:游記散文。

  2、全文內(nèi)容:通過游山,闡發(fā)兩點感想。

  二、范讀全文,自讀

  三、逐段辨析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對照譯文,辨析疑難)

  1、第一段:

 。1) 讀準下列詞語的字音:浮圖、廬冢、漫、華、謬等。

 。2) 譯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詞用作動詞的例句。

  2、第二段:

  (1) 找出名詞作狀語的例子:側出。

 。2) 找出形容詞作動詞的例子:窮、明。

 、 解詞:曠、擁、怠、加、咎、極等。

 、 不要讀破句:“而余亦悔之……之樂也!

  3、第三段:

  (1) 辨析:“焉”、“而”、“也”等虛詞用法。

 。2) 解詞:觀、得、非常、至于等。

 、 讀準音:“相之”。

 、 口譯本段。

  4、第四段:

 。1) 標出下列句子的語中停頓處:“后世”句。

 。2) 悲夫(fú)

 。、第五段:

 。1) 找出假借字。

  (2) 找出判斷句、省略句。

  四、作業(yè)

  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分段討論問題

  1、第一自然段記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提示:

  記所游山名,交待“褒禪”山名之由來,介紹華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證“華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記游時,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為下文“謬其傳”埋下伏筆,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記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這樣處理材料?

  提示:

  寫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筆帶過;寫游后洞,潑墨如水,詳加介紹。

  這樣剪裁,是為下文議論鋪設事實依據(jù)。

  3、第三段作者寫游山的心得體會。他闡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請指出具體例句。

  提示: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與不可少的主客觀條件之間的聯(lián)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說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說明“物”的重要!叭涣ψ阋灾,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從反面強調“盡吾志”的重要!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則從正面再次強調了“盡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寫了第二點心得體會。哪句話能表明作者的觀點?

  提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本文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結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語句起到了聯(lián)系和照應作用,請分別找出來。

 。ɡ渎裕

  6、本文末一段寫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記同游之人和時間。既照應前文,又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這種寫法,可使行文簡潔緊湊。

  二、讀全文,師指點

  三、完成思考與練習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落實虛詞“其”的用法,翻譯文章中的重點語句。

  3.找尋文章中哲理性語句并嘗試用一句話概述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去標點、摳空誦讀的方式,誦讀并嘗試背誦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書,小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譯重點語句,總結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

  3.遷移提升,結合文中哲理性語句談生活感悟。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發(fā)。

  【教學重點】

  檢查落實第三段的背誦,“其”的意義及用法,重點語句的翻譯。

  【教具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任務:

  1.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

  2.熟讀并通譯全文,圈出疑難,通過小組討論、查工具書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課堂熱身,誦讀第三自然段。

  1.去標點誦讀。

  2.摳空誦讀。

  3.摳更多的空誦讀。

  4.僅余提示性文字誦讀。自我檢測,并通過“搶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師的提示下,試背全段。

  二、文言詞句落實。

  出示課前準備任務,檢查落實。

  1.教師分類列舉本課含有“其”的句子,隨機抽取學生投影這些句子并講解。其他學生評價、質疑。

  2.根據(jù)課前學生翻譯文本所暴露的問題,篩選有疑難的句子進行當堂翻譯檢測。

  分別找學生上臺書寫,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價、完善。教師根據(jù)學生翻譯的情況適時提醒文言翻譯的注意事項,如:文言的意識(單雙音轉換、詞類活用等)、語境的意識等。

  三、深讀文本,拓展提升。

  師引導:經(jīng)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價值!队伟U山記》對我們學習的意義還在于它是一個素材寶庫。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語句讓你聯(lián)想到了什么?嘗試從文章中找尋這樣的句子,并用一句話概述你的體悟。

  師示范:“‘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無限風光在險峰,沒有接受磨礪的勇氣,怎能收獲別樣風景。”

  生自我思考,嘗試寫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游褒禪山記》對我們的學習還有什么啟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寫作時材料取舍的借鑒,比如文章的構思,比如……。我們課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發(fā)掘經(jīng)典更多的解讀價值。

  作業(yè):仿照本節(jié)課深讀經(jīng)典的方法,選擇本單元的其它文章進行解讀。

  《游褒禪山記》教后反思

  這次全市優(yōu)質課比賽的主題,黨老師定為“文言文課堂教學觀摩”,希望通過這次活動,來探討和研究文言文教學。我有幸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了現(xiàn)場課展示的機會。在準備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粗列有以下幾點:

  1.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怎樣的?突出“文”,還是突出“言”?若“文”“言”兼顧,應如何協(xié)調,課堂節(jié)奏如何把握?

  2.對于學生學過的文章怎么教的問題。作為新授課講的.話,這篇文章有大量可講之處,如:詞句上可講講“其”、詞類活用,可講講具體語句的翻譯;構思上可講因事說理的寫法,敘議結合的結構;內(nèi)容上可講成功的要素“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治學態(tài)度。可是,這些也一定是學生當初學這篇課文時老師重點講授的內(nèi)容。如果只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難免有新瓶裝舊酒之嫌,并不能讓學生有新的收獲,這豈不是拋離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充分考慮學情的話,就意味著這節(jié)課的設計方向只有兩個——一種是按第三課時來上,一種是按復習課來上?墒腔顒赢斕煳颐鎸Φ臅鞘裁礃拥膶W情呢?答案是未知。

  4.這篇文章的詞句理解難度不大,按已授課方向準備,“言”的部分處理什么呢?本課層次清晰,所說之理不難理解,“文”的部分還有什么可處理之處呢?一篇冷靜的、理性的、有思辨意味的文章怎么講出點語文味,甚至是文化味呢?

  可以說這些困難直到講課前一天去見學生都沒有完全得到解決?墒牵袃牲c我很清楚。第一,“其”這個虛詞最適合用這一課來總結。所以見到學生后我布置下了一個明確的課前準備任務——翻查字典,梳理“其”的意義和用法,找出本課所有“其”的句子,分類整理并選擇最具代表性的一例附在相應義項后。第二,明天我面對的是這些學生,明天的課也將在對他們了解的基礎上展開。于是我問了學生幾個問題:你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第三段是要求背誦的,你還會嗎?通譯全文,哪些句子是你翻譯時仍有困難的?

  在了解了學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來就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組織課堂的問題了。之前的幾次試講,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墒俏液鸵恢姓Z文組的同仁們在以下幾點上達成了共識:

  1.無論是教授哪一類文本,教學上都應該著眼于兩條思路——培養(yǎng)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語文課堂應力能融合新課標所提出的“三維目標”。

  3.教學中要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

  4.作為已授課的再次講授,教學中應既有檢測鞏固,又能依托于對教材的解讀,進行拓展提升。對這一課來說,引導激發(fā)學生思考人生,談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認知度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背誦。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鑒意義。

  重點、難點

  掌握詞類活用。

  因事說理的游記——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獨特。

  解決辦法

  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只進行點撥、解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視誦讀,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內(nèi)容和結構,并重點教讀第三段,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

  學生活動

  發(fā)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補充注釋

 、僦罚夯,指山腳。

 、诙U: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蹚]冢:廬,一說指慧褒生前住處(屋舍)。

 、塥毱錇槲莫q可識,曰“花山”:另一種解釋是:唯獨碑上刻的“花山”二字還可以認識。

 、萁裱浴叭A”(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所以如果是“華山”(按,這里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的“華”,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弈苊撸毫硪环N解釋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華山本名花山)。名,說出名稱。

  二、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蓖醢彩谒稳首谥梁驮辏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了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我們從中來感受作者游褒禪山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三、范讀。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jié)奏和感情。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結合課后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

  [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文過飾非(掩飾)

  [然]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度)

  蓋其又深,則其至義加少矣(到達的人)

  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的地方)

  畫線的詞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認為“其至”“險遠”后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這三個詞在理解上沒有什么困難,只要學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講它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用作動詞。)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名之曰褒禪(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莫能名者(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認為……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認為……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二、三個句子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按恕笔侵髡Z;“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于現(xiàn)代漢浯的.“……的原因”

  六、熟讀成誦

  這篇游記與我們讀過的其他游記相比,有什么明顯的特點呢?

  [明確]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后照應。先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jīng)過,借此生發(fā)議論,說明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記游和議論是怎樣結合,怎樣照應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記游生發(fā)而來,第四段議論由第一段的記游生發(fā)而來。

  在大體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礎上,讓學生熟讀、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還不能熟練背誦的允許朗讀。

  二、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深入理解

  1.記游部分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

  [明確]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坝嗯c四人擁火以人”。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束。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樣生發(fā)議論的呢?

  [明確]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皣@”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jù)和標準,經(jīng)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淪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胺蛞囊越瑒t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后,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乏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比涣ψ阋灾。

【《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游褒禪山記教案08-30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游褒禪山記教學設計08-28

游褒禪山記優(yōu)秀教案09-18

關于游褒禪山記的教案(通用14篇)04-28

獨坐敬亭山教學設計08-28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上教學設計05-16

共工怒觸不周山教學設計與反思08-26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8-29

竊讀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