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陽民間舞蹈介紹
南陽民間舞蹈的種類繁多,大家是否了解過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南陽民間舞蹈,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 高蹺
高蹺藝術,南陽民間俗稱“杉木腿”。漢魏六朝時稱為“伎”,宋代則叫“踏橋”!案哕E”一詞,到清末始得出現。南陽對高蹺的傳習成俗,乃在民國年間。高蹺對戲曲的影響,隨處可見。例如,桐柏花鼓戲,最初只是化裝成各種各樣的戲劇人物,蹬著高蹺,踏著高蹺的樂曲,在地上走來走去地表演著各種動作。有時和秧歌舞龍、旱船、竹馬等隊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優(yōu)勢,雖然無聲,也能夠讓觀眾看得清楚。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由無聲漸變成單人唱,再漸變成旦生對唱。又過了一段時間,不僅廢除了高蹺,而且在男女對唱的戲文中加進了故事情節(jié),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戲正式誕生。于是,逢有廟會或節(jié)日,便搭起戲臺,配上音樂,演員以生、旦、丑三個角色分飾人物,在觀眾的喝彩聲中表演起來。花鼓戲中的花鼓曲則是從連廂表演發(fā)展演變而來。其演出形式為一對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連廂,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時,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調戲,相公向婦人眉來眼去,于是引出一場小風波,構成一幕風趣的喜劇。這種形式,對南陽的其他戲曲都產生過影響。雖然花鼓戲由高蹺派生而來,但需要強調的是高蹺這種藝術形式并未絕跡,而且愈發(fā)完善。南陽的高蹺隊一般由二三十人組成,他們身穿古裝戲服,手執(zhí)彩扇、綢巾,足上至小腿處綁著三尺多高的木蹺,邊走邊扭,一會兒繞圈,一會兒繞8字,時開時合,做走陣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兒撲跌在地,忽兒急速躍起,時不時地做一些既驚險又滑稽的動作,逗得觀眾捧腹大笑,給歡樂的節(jié)目增添了濃郁的喜劇色彩。因此,這種亦奇亦諧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和歡迎。
二、 旱船
旱船是活躍在南陽的一個古老的民間藝術品種,多用竹、木、高梁稈做骨扎制,船體外飾以綢布,布上彩繪有各種戲曲故事或吉祥圖案,如“鰱魚戲水”、“鯉魚跳龍門”等,船上扎有一亭閣式船棚,綢布做頂,四邊飾有流蘇花邊,頂上綴一紅繡球,四角各掛一盞蓮花燈。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貼著紅對聯,聯曰:“風調雨順升平世,國富民強堯舜天!薄堆嗑q時記》中對旱船的藝術形式有著詳細的介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游湖而采蓮者!蹦详柕暮荡,早期沒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邊配一艄公,通過艄公的劃船舞姿和動作對船中女子進行調逗。在后來的演變中,不僅艄公加上了唱腔,駕船女子也有了唱腔。這樣,舞唱俱全,在歡快的劃船舞姿和風趣的唱腔中表現了一種樂觀的情緒。南陽的旱船藝術,重視跑場和拳腿,駕船的女子和劃船的艄公,跑動時不僅講究節(jié)奏,而且要讓動作輕盈有致,為使整個藝術活動充滿情趣,還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場和拳腿上的優(yōu)勢于嘈雜的環(huán)境中吸引觀眾。這一特點,為南陽戲曲所吸收,例如,各劇種武將出場多用“起霸”,雖然復雜,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戲里武生夜間潛行常采用“走邊”動作,龍?zhí)籽輪T的上場多運用“一條鞭”、“二龍吐水”、“倒脫靴”、“龍擺尾”、“扯四門”等隊形,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響后,才變成南陽戲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豐富和強化了南陽戲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陽戲曲娛人的魅力。
三、 秧歌
秧歌是民間社火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它分為文場秧歌和武場秧歌。文場秧歌重唱,武場秧歌重舞。逢年過節(jié),在村街集市表演,邊扭邊唱邊逗,演員的全部情緒都靠身段的扭擺來表現,臀部的左扭右擺,帶動著腳步有節(jié)奏的移動,進一步,退半步,妙趣無窮,動作既夸張又和諧,既奔放又輕柔,烈時如野馬脫韁,柔時似雛燕戲水,不論演者、觀者,都沉浸在濃烈的藝術氛圍之中,整個心靈經受著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陽舞蹈的淵藪,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以前,當時的畫像磚(石)和張衡的《西京賦》、《南都賦》對其都有著生動的反映
明代中期,南陽的唐定王府置設過“樂師觀”,從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動,歌妓、舞妓、樂妓多達百人。
四、 玩猴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藝人以新野縣施庵鄉(xiāng)和沙堰鎮(zhèn)居多,在南陽的另外12個縣市區(qū)中,亦有零星操此業(yè)者。南陽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經歷了兩起一落的變故。建國初期,雖然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獲得了解放,但經濟上還未能立刻翻身,為生活計,一些玩猴藝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徠觀眾,然后趁機向觀眾兜售一些日用百貨,以貼補家用。玩猴之藝,投入不多,技藝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學便會,所以從此業(yè)者眾多
當然,實事求是地講,民間玩猴之風熾熱一時,也與農村經濟不發(fā)達、文化生活貧乏有一定的關系。
五、 獅子舞、背裝舞、霸王鞭舞
南陽民間舞蹈與民間戲曲一樣,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國年間,在這短短的300年里,創(chuàng)作舞蹈的數量遠遠超過漢、唐、宋、明代的總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獅子舞、背裝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間也十分盛行,廣為演出
獅子舞是南陽民間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眾喜愛,民間俗稱“打獅子”!稘h書禮樂志》:“象人,若今戲蝦魚師者也!蹦详柮耖g的獅子舞多為雙獅,它用紅黃色麻絲編織而成,由兩人合作扮一頭獅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為“文獅”和“武獅”!拔莫{”主要刻畫獅子的溫順形態(tài),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其動作的技藝性很強,伴奏的樂器多為雄渾豪邁的大銅器,與獅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為我區(qū)傳統(tǒng)的民間舞之一。此舞多在春節(jié)廟會及重大喜慶時舉行。
背裝舞是南陽民間最具特色的舞蹈,各縣市均有表演,尤以鎮(zhèn)平賈宋鎮(zhèn)最為盛行。賈宋的南北兩街,逢年過節(jié),背裝就出來比賽,整個街道常是人流擁擠,水泄不通。這種舞蹈由小孩和壯實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間有一個小洞,有一鐵架從洞中伸出來,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鐵架上,形成古裝戲劇造型,如白蛇、青蛇、許仙、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等。行走起來,隊形變化多端,縱橫交叉,隨鑼鼓節(jié)奏而扭動。下面扭得越靈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壯觀。表演時用嗩吶、鑼、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藝術感染力很強
霸王鞭舞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酒后興起,揮鞭做舞而流傳下來的。該舞蹈粗獷豪放,熱烈矯健,充滿著激情。霸王鞭為三尺三寸長的棍,中間稍細,兩端各鉆有兩個孔,每個孔再裝上幾枚銅錢,用紅布條纏住棍兒頭。左右上下舞動時,銅錢發(fā)出清脆的響聲,紅布條如火苗在燃燒著。鞭子向空中拋起,舞者飛身躍起接住,如空中捉鷹,向地上猛擊,舞者來一個鷂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龍,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滾,又如蛟龍盤柱。動作有“擊平肩”,“打云肩”,“連五腳”,“打四方”,“枯樹盤根”,“遍地開花”,“蛟龍出!,“餓虎下山”等,一般由幾個年輕健壯的小伙子對舞,動作整齊有力,瀟灑俊逸。而且,隨著整齊的節(jié)奏,舞者還高聲唱著小調,特別是歌詞雄壯、奔放,將舞蹈襯托得更為熱烈,將觀眾的心潮推起一個又一個波瀾。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場,舞步簡練純樸,屬秧歌類的即興創(chuàng)作。
【南陽民間舞蹈介紹】相關文章:
河北民間舞蹈介紹08-14
印度民間舞蹈基本介紹06-27
基諾族民間舞蹈介紹09-20
漢族民間舞蹈的文化特點介紹09-28
傳統(tǒng)民間舞蹈二鬼摔跤介紹09-22
民間舞蹈二鬼摔跤的相關介紹07-23
河南民間舞蹈竹馬舞的相關介紹08-13
民族民間舞蹈種類文化背景知識介紹08-05
南陽武侯祠導游詞08-29
民間舞蹈的有哪些特點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