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四川省少妇一级毛片,老老熟妇xxxxhd,人妻无码少妇一区二区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時間:2024-06-28 11:01:44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精選8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精選8篇)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1

  【摘 要】本文對非語言交際行為進行分類并著重從非語言交際中的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等方面進行跨文化的對比分析,指出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說明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非語言交際 文化差異 跨文化對比

  人類交際包括兩個方面:語言交際(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但是,人們往往只重視語言交際行為,卻忽略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交際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其實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具有言語不可替代的交際功能。因此,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對非語言的差異有所了解。

  一、非語言行為的種類及其與文化的關系

  關于非語言行為的分類,學者們仁者見人,智者見智。根據美國社會心理K. W. Back的觀點,非語言行為可分作三類:動態(tài)無聲的,靜態(tài)無聲的和有聲的。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借鑒西方學者相對統(tǒng)一的結論,將非語言交際行為分為以下幾類:體態(tài)語(Body Language);副語言(Paralanguage);客體語(Object language);環(huán)境語(Environment Language)。

  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文化和非語言交際行為都是經過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而形成的某一社會共同的習慣。文化與非語言交際不可分割,人的非語言行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所決定。一般情況下,非語言交際行為對語言交際行為起到的是輔助作用,通過重復、否定、代替、補充、強調、調節(jié)等配合,甚至代替語言交際行為。

  二、幾種非語言交際行為的跨文化對比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領域中,人們會對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加以綜合和概括,歸納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然而,在實際交往中,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人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在同一地區(qū)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的人之間都有差別。所以,在跨文化交際情景中,正確理解不同文化內所孕育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就表現的尤為重要。通過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揭示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點,尤其是找出造成文化誤解的相異點,排除障礙,從而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以下是就幾個代表性的方面進行跨文化對比研究。

  1.身勢語(body language/kinesics)之文化差異

  身勢語(也叫作體態(tài)語),又稱肢體語言,這一領域包括手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目光語言以及其他可以傳遞信息的肢體動作,它是最直觀、信息含量最大、也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類非語言交際行為。著名身勢語學家艾克曼和弗里森按照功能的不同,將身勢語劃分為五類,即象征性身勢語、說明性身勢語、情感性身勢語、調節(jié)性身勢語和適應性身勢語,我們在這里主要對比象征性身勢語的中西文化差異。

  總的說來,象征性身勢語的中西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歐美人用左右搖頭表示反對,在中國可能是表示贊許,而在土耳其則表示“我不明白。”

  其二,意思相同但身勢語不同。如表示自己時中國人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英語國家用食指或拇指指胸部。

  其三,身勢語為某一文化所特有,表達特定的意義。歐美人常用交叉中指和食指的動作(put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來表示對對方的祝福。這一象征性手勢語來源于基督教用一只手畫“十”字的`動作。有時歐美人也會在說謊時將交叉的手指放在背后或別人看不見的地方,用以請求上帝的寬恕。與英語國家相比,中國人特有的一個典型身勢語是抱拳。這一動作在古代表示“你好”,在現代意義更為豐富,可以表示“請多多關照”、“多謝”等等。

  2.副語言之文化差異

  需要注意在對待沉默的態(tài)度上的文化差異,尤其是沉默的意義在中西文化中也有較大差異。中國比英語國家更頻繁地使用沉默,并賦予它更豐富的含義,如表示贊同、反對、鼓勵、蔑視等等。一般來說,中國人傾向于將沉默賦予積極方面的意義,中國人認為“沉默是金”。而英語國家傾向于賦予它消極方面的意義,西方人認為這是“缺乏信心”或有“交際恐懼癥”。如中國人對于不知如何回答或比較尷尬的問題時常抱以“沉默”,以照顧提問者的面子;而這往往令歐美人十分惱火,感到受得了極大的侮辱,他們認為哪怕是支支吾吾,也要比沉默好。另外,中國人比歐美人更珍惜沉默和安靜,不像歐美人那樣動不動就懷疑沉默有什么不對。

  在非語言聲音方面,不同的文化表現也不同。中國人在公共場合的高聲講話、打電話與西方文化不同,而西方人在演說時開懷大笑卻并不被認為失禮。對于體內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如咳嗽、打嗝、清嗓子等,英語國家的人都嚴加控制,如控制不住,則表示歉意。

  3.客體語的中心文化差異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講,一個人的服飾,化妝品、家具等都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服飾一直被視為文化的標志。常常以一個人的著裝來判定他的職業(yè)和經濟狀況。從日常穿衣來看,美國人休閑、大膽,英國人講究莊重、含蓄。從著裝場合上講,英美均講究服裝要與場合協調。一般情況下,音樂會,歌劇等場合越正式越好,私人聚會則視具體情況而定。在交際場合,女性往往盛裝打扮,除衣著之外,臉部化妝和耳飾也是必須的。但并不是所有場合都穿西裝,也分正式,非正式和隨意式。

  4.環(huán)境語的中西文化差異

  環(huán)境語主要指對空間的使用和控制而發(fā)出的交際信息,它與人口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一自然因素的差異導致了中國和西方不同的文化特性。

  美國人在公共場合不希望與人近距離接觸,彼此過于親近會使他們感到很不自在,因為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和德國人對領地的占有欲望較強。在對待擁擠的態(tài)度上,中西方的差別非常明顯。英語國家的人對中國人排隊時的擁擠現象很不習慣,而中國人對此卻習以為常。中西文化在領地被侵犯時的反映也不盡相同。相對來說,中國人的反應要溫和些,而歐美人對排隊時“加塞兒”的行為會明確地表現出不滿,加以阻止,而中國人往往默默忍受,不作過多計較。

  文化不同,體距也不同。一般情況下,中國人的體距要比西方國家近得多。在中國,幾個人結伴到飯店吃飯,大家對很多人盡量擠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毫無疑義,反而會覺得這樣會顯得親近,其樂融融;而在西方,就會分開兩個桌子做。所以,在跨文化交際場合,對中西體距文化的不同也就成為誤解的根源。對西方人認為合適的體距,對中國人來說就顯得疏遠,冷漠。而中國人認為合適的體距,西方人可能會感覺無法忍受,可能導致雙方誤解的產生,導致人際交流的終止。

  三、結語

  非語言行為的差異常常是十分微妙和難以辨認。這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而且也影響交際質量,有時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會和難堪。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清楚地了解非語言交際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要認識到由于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非語言交際都帶上了名族的獨特性,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要正確對待非語言行為的差異,提高跨文化意識,對不同的非語言行為采取理解、包容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只有這樣,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3]陳俊森.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4]耿二嶺.體態(tài)語概說[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8.

  [5]畢繼萬.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2

  一、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原則

  1.系統(tǒng)性原則

  雖然每種文化都各成系統(tǒng),但至今為止,在外語教學中關于如何學習跨文化還沒有定論。教師們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現象就淺嘗輒止地說明一下,給人的感覺就是話題不定,隨意性很強,缺乏系統(tǒng)性。這也是困擾大多數外語教師的問題。細川認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時候,教師對所教知識在大腦中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規(guī)劃,比如這部分對學習者來說將來會起到多大作用,為了擴大所起的作用,接下來要講哪部分必須要想好”[3]20。如果不這樣的話,也許課堂氣氛會很活躍,也很有意思,但是關于目的語國家的文化也許什么都學不到。那么在外語課堂中教師到底需講授什么樣的知識以及如何講授,這就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問題了。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參考外語專業(yè)的社會、事情、概況等課本及相關的大綱,明確對待跨文化的原則、內容、方法、手段及學生的學習目標等。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tǒng)性的文化講授成為可能。

  2.適度性原則

  課堂中所導入的文化知識必須要適時適度,本著緊密為傳授語言知識服務的原則,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在外語教學中需要導入的文化必須要與外語知識學習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相關聯。如果理解成文學、藝術、音樂、歷史、地理、哲學等,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樣大量的導入,不但超出了大綱的范圍,而且也與教學目的和目標背道而馳。文化的導入目的應該是外語學習的補充,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隨時對內容進行調整,太難或太易的內容都是不適合的。還應合理地把握時間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響教學的進度,又能達到文化導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則

  文化的種類豐富多彩,多種多樣,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應該導入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既包括政治、經濟等,也包括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風俗、習慣、禮儀等等。通常會有很多人認為“講什么都行”,對于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選擇出“什么(即所教授內容)”[4]95。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挑選,盡可能的選取那些能為課堂知識服務的主流文化。

  二、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手段

  在外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手段和方法多種多樣。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充分利用文字資料

  包括課本、雜志、參考書等書籍的閱讀。閱讀書籍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非常利于人們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為某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學作品是該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傳統(tǒng)文化的積蓄。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欣賞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還應該對文學作品所包含的社會背景、歷史時代及文化風俗進行詳細地剖析,這樣才利于學生對該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從而培養(yǎng)其對跨文化的理解意識和運用能力。因此推薦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外語教師的一項重要責任。另外,雜志往往會及時地登載一些最新的信息,通過閱讀雜志可以了解目的語國家最新的文化發(fā)展動態(tài),以此來推察該國文化的變遷,以便系統(tǒng)完整地理解該國文化。

  2.合理利用視聽資料

  現階段人們使用的視聽資料主要有幻燈、收音機、錄音機、錄像、電影、網絡等。視聽教育是把聲音或影像資料作為素材進行教學的。在外語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視聽資料的長處,有機地使聲音和影像結合在一起,就會使外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種技能中的“聽”與“看(另一種形式的讀)”有效地結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視聽教材能夠把抽象的文化通過客觀的聲音、圖像等以影視劇等形式,再現活生生的生活畫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5]。

  3.充分發(fā)揮實際指導者的作用

  這里所說的指導者是指來自于目的語國家的外語教師、留學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跨文化感興趣的人士。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邀請外籍教師來擔任會話、聽解、社會事情、作文等課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接觸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習得通常情況下在教室和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文化。例如: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知道,與人見面時為了表示誠意,要主動把自己的手伸給對方,通過握手來傳達友好。而我們在書本上也學到了日本人見面時,要把自己的頭低下,通過鞠躬來傳達一種敬意?此品浅:唵蔚膯栴},可是實際上,對于互不了解對方文化的雙方來說,當時的姿勢、視線、表情、時間的長短、使用的語言等都是難題。而且這些東西不經過反復實踐是很難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過與目的'語國家人們的實際接觸會很自然地掌握。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請外教外,很多學校還邀請外國留學生走進外語課堂,互相做學習伙伴,以便在實踐中學會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種渠道拓展第二課堂

  語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外語教學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必須對學生加強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和學校利用各種渠道開展教學實踐滿足學生對語言實踐機會的需求,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有效促進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第二課堂的形勢主要有外語角、原版影視作品欣賞、外語專題講座、外事活動見習和去外企社會實踐等形式。通過以上途徑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體會感悟和檢驗課堂中所學相關文化在語言應用中的作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定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指導,讓學生領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語言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規(guī)律分析

  教師通過不斷探索,發(fā)現人們對跨文化的認識,通常有以下五個階段。在課堂中學生對跨文化的接觸吸收也同樣要經歷這樣五個階段。以日語學習為例。第一階段:接觸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語專業(yè)的學生都是進入大學才剛剛接觸日語的。由于要接觸一門嶄新的語言和文化,所以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興奮和期待,習慣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觀去審視新接觸的文化,覺得這也新鮮、那也新奇,而忽視了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經常聽到的話語有「日本人は優(yōu)しい」「和室がき」等。第二階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隨著對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階段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兩種文化間的本質差異漸趨明顯,特別是開始與日本人接觸時,本來自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對方卻不能理解,對于如何與日本人接觸顯得束手無策,于是慢慢的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情緒陷入低谷。代表話語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いない」等。第三階段:自我調整(Reintegration)。在這一階段嚴重者甚至會全盤否定目的語國家文化,以惡語攻擊目的語國家的人或者事兒。從而排斥該文化,美化本國文化。在旁觀者看來簡直就是一種退步。這就需要學生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靜的公正的態(tài)度來重新審視該文化。第四階段:自律(Autonomy)。這一階段在明確兩種文化異同點的同時接受該文化。逐漸從以本國文化觀看待事物的態(tài)度轉變到適應接受該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自分でやっ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滿足感。這樣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恰當地應對各種問題。第五階段:獨立(Independence)。經過以上各階段的磨煉,在此階段基本上能夠把握自己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語國家文化的影響,而且也能夠根據具體情況自如地選擇采用哪種文化觀并付諸行動。在評價目的語國家的人時也不再籠統(tǒng)地歸類,而是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了解以上五個階段的特點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以傳統(tǒng)講義的方式把相關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包括讓學生自己閱讀有關文化、歷史、政治以及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很難獲得使自己發(fā)生根本改變的信息,也不能持續(xù)地從文化交流的實際掌握改變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們不太贊成學生通過此種方法學習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經驗學習法。這里的經驗學習法并不是簡單地重復見聞過的事情。而是強調通過“交流”這一重要因素進行實踐。其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客觀地重新思考和審視以往經驗的機會和過程。具體的做法就是教師設置題目,有意識地讓學生經歷某些事情,然后詢問學生的心理感受,讓其進行客觀性的分析。

  四、結語

  世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如何使學生盡快地了解跨文化,使他們順利的同目的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是每個外語教師必須關注的課題,F階段跨文化領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東西方之間,亞洲各國之間的跨文化研究才剛剛起步,希望更多的學者關注此課題的研究,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為外語教學提供一條新的思路。2011年8月,天津外國語大學召開了世界日本語大會,其主題就是《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跨文化交際中的日本語教育),與會者超過2000人,大會還編輯出版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日本語教育》論文集,收錄文章1000多篇?梢哉f是我國日語界跨文化交際研究成果的一個展示。相信以此為契機,在我國日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研究一定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秉承“導入文化與講授語言同等重要,在語言教學中積極地導入跨文化”的理念,并且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文化與語言的關系”,為更多更好地了解語言與跨文化的關系不懈努力。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3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歷史悠久, 內涵豐富, 可以弘揚傳統(tǒng)美德, 展示文化藝術, 提高自我修養(yǎng), 熏陶情操, 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 推動社會進步, 有利于我國的經濟貿易發(fā)展.本文主要通過簡要介紹跨文化交際的由來與含義, 分析在跨文化視角之下的茶文化中, 如何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yǎng), 通過茶文化的精髓帶來的啟示,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茶文化精髓;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啟示;

  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其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 展示傳統(tǒng)藝術, 提高自我修養(yǎng), 熏陶情操, 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等方面。茶文化中蘊含著的豐富傳統(tǒng)美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 是歷代人民所推崇的, 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形成的, 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教化作用。茶文化中的傳統(tǒng)美德主要包括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忍不拔、謙虛謙恭、勤儉節(jié)約、相互尊重等, 它在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起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1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

  1.1 由來與發(fā)展歷史

  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實際上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1], 稱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從廣義上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所進行的交流;狹義的意思是指不同國家或者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使用同一種語言來進行的對話。喬姆斯基和其他著名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概念, 這些概念推動了跨文化交際的產生, 是跨文化交際產生的基礎。在這之后, 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第一個將“跨文化交際”的概念提出來。我們國家對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戴曉東、何道觀、高永臣等國內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從多個角度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近年來, 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多, 這實際上順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 也有助于漢語的推廣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1.2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的語境 (具體情景) 和交際者的得體性 (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價值觀) 、有效性 (交際的目的可以達到) 的交際行為能力[2]。交際行為的得體性是指交際者所進行的交際行為達到了在交際語境中的社會文化的目標與期望。行為的得體性取決于交際行為存在的具體場景和接觸的對象, 在一定的場合得體的行為在其他場合可能是不恰當的。交際能力是對交際雙方能力的判斷。雙方的關系也會影響交際行為的得體性。有時候人們會為了建立新的規(guī)范或關系而違反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的方式。

  除了交際行為的得體性之外, 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包括交際效果的有效性。有效的溝通是指成功的溝通代表著一種滿足, 效率指的是即時性和溝通的速度。一般來說, 高效率的溝通被認為是更有效的, 因為高效率意味著低消耗 (如時間, 精力等) ;但是, 只有效率并不會就有好的交際效果。交際行為的得體性和交際效果是否有效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在有著不恰當的交際行為、交際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 交際的質量就會變得最低。高質量的交際使交際者能夠達到交際目的, 同時交際行為也符合特定的交際場景的一種文化習慣。

  2 跨文化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有著無窮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所以它能夠從古代一直延伸到現在。除了中國, 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 如英國下午茶的習俗,F代語言學家分析一個文化的時候會比較傾向于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所以我們在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時候, 也可以從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開始。茶文化的物質層面主要包括茶葉、茶具和茶飲。從茶葉的角度來說, 中國的茶葉種類很多, 大至可分為六類, 比較而言, 英國茶葉的種類就很少, 主要的茶葉來源依賴于進口。就茶具而言, 中國的`茶具主要用陶瓷、木、竹木、紫砂、玻璃等制成, 表現出自然的魅力;西方的茶具傾向于使用金、銀等金屬材料, 充滿了英倫風與奢華之感。在茶飲方面, 不同地區(qū)的人喜歡的茶類不盡相同;西方國家的人喜好則比較單一, 比如說英國人, 就愛喝紅茶。飲茶時, 中國人以清飲為主, 講究茶在嘴中回味無窮的味道、由苦變甜的自然風味;西方人主要是調飲, 講究口味的獨特性。精神層面的茶文化包括了與茶有關的風俗習慣、茶文化的內涵以及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在飲茶的習俗方面, 我國有“三道茶”之類的飲茶習俗, 而西方有下午茶等習慣。在精神內涵方面, 中國人在飲茶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飲茶時能夠與自然相結合, 感悟到自然之美;西方人則更注重茶的實用性與功效性, 希望自己的個性與自身獨特的魅力通過飲茶的過程展現出來。

  3 茶文化精髓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

  “和”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 “靜”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 “怡”是說中國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賞之道, “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它給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帶來了啟示。

  3.1 教師要轉變觀念

  大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大學主要通過英語教學來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界也普遍認可并接受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英語中有效溝通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然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大學英語教學過分強調形式, 強調注重封閉刻板的模式與死板的語言、詞匯、語法等, 但卻忽視了語言的多樣性, 復雜性和及時性等特點。只傳授語言作為一種知識, 實際上是一個離開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教學改革以來, 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但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仍然不強?缥幕浑H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際的語境 (具體情景) 和交際者的得體性 (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與社會價值觀) 、有效性 (交際的目的可以達到) 的交際行為能力。所以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 教師應根據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 摒棄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學校來說, 要努力轉變現有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適應現實社會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2 學校要全面更新教材

  合適的教材有助于學校與老師開展英語教學, 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如果沒有合適的教材, 那么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工作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就要進行教材改革, 要實現教材改革, 首先就要求編寫者要樹立多元化教學建設的理念。教材編寫者應該是多變量的, 教材要多樣化, 一個是可以反映不同培養(yǎng)訓練理念的風格, 二者可以編入茶文化的內容, 順應社會的需要。

  3.3 要有合格的教師保障

  針對我國目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 我們應實行關注教師的需要、以提高大學英語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所謂的“關注教師的需要”, 也就是說, 我們在要求教師盡職盡責的同時必須給老師們以人文主義的關懷, 考慮到英語教師的現實生活中與教學中所面臨的壓力, 我們應該在注意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 多給教師一些人文主義的關懷, 建立公平公正的優(yōu)秀教師的評價標準, 鼓勵教師大膽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只有考慮到英語教師的現實生活中與教學中所面臨的壓力, 給予老師更多的人文主義關懷, 幫助英語教師減壓, 老師才會有更多的經歷放在鉆研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題上, 只有老師的積極性提高了, 教學效果才能更好, 才能更快的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4 結語

  茶文化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有著無窮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 從茶葉的角度來說, 中國的茶葉品種很多, 中國居民喜歡喝綠茶, 講究茶到嘴中, 回味無窮, 味道由苦變甜的自然風味。中國的飲茶之人在飲茶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飲茶時能夠與自然相結合感悟到自然之美, 有三道茶之類的飲茶習俗, 就茶具而言, 中國的茶具主要是用陶瓷或者竹木做的, 表現出自然的魅力。這些都與西方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茶文化的精髓是和、靜、怡、真。它啟示我們,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 應根據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要求, 摒棄舊的教學方式,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校還要全面的更新教材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嚴瓊瓊, 王偉因.大學英語課堂學習者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 (11) :56-60.

  [2]潘崇塹, 閆安飛.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設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 (4) 68-72.

  [3]曹霞飛, 高璐銀, 李道路.非英語專業(yè)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高等教育, 2013 (8) :96-98.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4

  一、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鮮明性

  某些環(huán)境不適合使用語言交際,反而非語言交際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結婚時新娘穿婚紗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點十分鮮明。

  2.隱含性

  非語言行為的隱含性在許多場合得以體現。特別是軍事行動或警察辦案為了隱蔽用手勢表達信息,有利于戰(zhàn)場行動效果。以上這些都是非語言符號的隱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語言交際行為普遍性的特點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國家的范圍,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交際手段:比如足球比賽和籃球比賽裁判的手勢各國球員都能明白,交通訊號,紅燈停綠燈行各國也都公認。

  4.輔助性

  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語言交際處在輔助的從屬地位。

  5.原始性 非語言交際的產生早于有聲語言交際。喜怒哀樂都會表現在每個人的面部表情上,我們通過面部表情可知道這個人的心情。

  二、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币虼,非語言交際不只限于某一種行動或者某一種信息,而是涵蓋了多層面的行為和信息。具體來說,非語言交際在交際中有五個方面的輔助作用:

  1.重復(Repeating) 在告訴別人某一地點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手指向地點所處的方位,用手勢加以重復。 2.補充(Complementing) 補充通常能夠對語言行為起到修飾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時我們用非語言行為代替講話,可以傳達同樣的信息。有時在比較嘈雜的環(huán)境中見面說話聽不見大家需要打招呼問候,大家會用招手等肢體語言來代替。 4.調節(jié)(Regulating) 在交談中,人們可以利用點頭、搖頭、保持沉默等非語言行為向對方傳達信息并且以此來控制交際的進一步發(fā)展。

  5.強調(Accenting) 這個功能主要用來強調語言信息或其他非語言信息的特別或重要之處。比如,看足球比賽時你支持的球隊進球了,你吶喊的同時可能伴隨著跳躍、握緊雙拳等姿勢慶祝進球這些體態(tài)間的差別,顯示了語義程度輕重差別,其作用是強調。 非語言溝通可以大致分為:身體的行為,空間距離,時間。

  1.身體的行為 身體行為的人的身體動作傳遞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觀及衣著。我們常說不要以封面判斷一本書,但是事實上,自古以來,人們注意他們的外表或服裝來判斷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特別是對于一個陌生人,我們傾向于外表和服裝來確定是否與其交談。

  (2)身勢。身勢指的是全身的短暫動作,就是人的一舉一動,說白了,就是肢體語言,這些動作是可觀察到的。中國、日本屬于動作較少的國家,而中東、拉美地區(qū)屬于動作比較多的國家,有人戲稱意大利人若是沒有上肢就不會說話了,可見臂膀對于他們十分重要。

  (3)手勢。手臂姿勢,通常稱為手勢。各個名族國家都用手勢表達一定的意義,但是同一種手勢在不同文化中卻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義。比如:將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國是警告、咸脅、恐嚇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國表示否定,我這兒沒有(你要的東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亞洲人喜怒哀樂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確實存在民族種族區(qū)別。

  2.空間距離 不同的文化群體對空間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這包括個人的領域、體距、對擁擠的態(tài)度、位置的定義等。歐洲國家的人在人多擁擠的時候會盡力回避,中國人可以接受,不會特別在意。

  3.時間觀念 人們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對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態(tài)度。德國人特別準時,遲到在德國被認為是一件很沒素質的事,人人都要準時。人們說“節(jié)省時間或是消磨時間”,似乎把時間看成是可觸摸的實物。這種模式要求人們做事情要嚴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沒有完成某一項工作,也不能影響下一步的進行,因此,事先的約定和日程安排對這種模式下的人們至關重要。多樣性時間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約定對人們來說沒有那么重要,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因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計劃。

  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語言交際不是獨立存在的,脫離非語言行為配合的孤立的語言行為往往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而脫離語言行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學的。非語言行為作為一種交際的重要手段,作為信息交際的輔助方式,其功能是語言無法替代的。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5

  隨著經濟以及貿易的不斷發(fā)展,跨文化商務活動越來越多。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口頭語言并非是唯一途徑,非語言交際方式的作用也非常顯著。它可以促進雙方盡快進入角色,使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深入、順暢。經驗豐富的商務溝通者非常懂得使用非語言交際方式,它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談判效果。

  一、非語言交際的內涵

  所謂"非語言",顧名思義就是脫離口語,使用其他方式如肢體動作、表情狀態(tài)、情緒表現及體態(tài)、形象、空間、首語等來表達自己思想。據統(tǒng)計,一個普通人的面部表情接近 26 萬種,不同的情緒、心境甚至身體健康狀況,都可以影響"臉"部的表情;手勢更容易表達情感,僅僅"手動"就可以表達 1000 多種含義。因此光是面部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勝任人們日常交流的需要。體態(tài)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交流雙方的姿態(tài)和姿勢傳遞的情緒內容?臻g的交流主要是指交流雙方之間間隔的距離和身體接觸程度等。形象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外貌打扮和行為舉止來傳遞信息,這些受個人文化修養(yǎng)和素質影響。首語的含義非常簡單,指的就是頭部的點、搖和轉動方式,這些都可以成為信息標志。很多在溝通過程中注意體察對方的人,可以根據對方的交談語氣、表情甚至一些細微的動作來調整自己的承接方式,成功的溝通者也一定是熟捻心理學的人。

  二、非語言交際方式對于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

  適度適當的行為方式和商務禮節(jié)是促成跨文化溝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交流雙方的情感意圖表達具有"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商務溝通交際過程中,不管是眼神、姿態(tài)還是手勢,都要先于語言傳遞給對方,即使溝通中語言交流非常順利,但是不當的行為方式也會對商務溝通造成不好的影響,對于交流雙方的情緒會產生負面的暗示。所以積極適當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會讓交流他方感到輕松愉快,為隨之而來的商務溝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不管是一個善意的微笑,還是力度適中的握手,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溝通氣氛,對于商務溝通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另外在商務溝通過程中捕捉和把握細微之處,從交流他方的情緒入手,也有利于贏得對方的信任。所以商務人士在平日里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素質培養(yǎng),熟練運用各種非語言交際方式。

  三、非語言交際方式的類型

  1.面部表情

  這是人類甚至是動物界交流情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這要受到相貌、生活方式以及個人心境的影響,但是大多數人的面部表情受到同一種生理特性的制約,也就是說人類某種面部表情表達的是同一種含義和情緒,比如皺眉表達的是厭倦、不贊同,嘴角下垂可能包含恐懼、憂郁等情緒,而咬嘴唇一般是忍耐、克制的意思。但是社會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的層次不同也會造成同一表情的不同含義,很多小表情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下都代表著不一樣的含義,如女孩對男朋友撅嘴多數是撒嬌,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是蔑視。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時候也要注意這一點,比如歐美人士喜歡直來直去,對于目光不能與人相接的人會認為是缺乏交流的誠意或者是有潛在的某種犯罪意圖;而亞洲地區(qū)的人,對于自己尊敬的長者或是上級,會主動避免目光接觸,這種交流習慣上的不同對于亞洲和歐美地區(qū)的商務文化溝通就很容易產生歧義,甚至造成商務談判的失敗。另外歐美人士比較外露的情感表達也是令亞洲商務人士非常頭疼的地方,他們喜歡和下屬開玩笑甚至勾肩搭背,其夸張的面部表情讓亞洲人常常誤解他們對于商務問題的認真程度。而亞洲人含蓄內斂的性格又讓歐美人士抱怨不已,例如亞洲社會等級嚴格,同一句話由不同級別的人說出來很可能是不同的含義。

  在和亞洲人進行跨國商務洽談時他們往往猜不透對方在想什么,因此生意很難做成。所以,早期的跨國合作失敗的原因不見得是技術和資金問題,很多時候很可能是溝通障礙造成的,即使跨國商業(yè)交往頻繁發(fā)生的現在,涉及到亞洲地區(qū)和歐美地區(qū)商務往來時,這個問題仍然存在。

  2.手勢表達

  人類在情緒激動或是緊張的時候,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也會不自覺地帶出手勢,心理學上認為這是一種本能的鼓舞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表達的內容添加說服力的方式。手勢的不同表達方式也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如果事先溝通不好會對商務洽談造成消極的影響。亞洲地區(qū)對于握手的理解就是見面時的一種禮貌,略微表達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握手方式在美國男人看來是輕視的意思,只有重重有力的握手才是禮貌的表達。而在德國去主人家做客時才與主人握手,法國人卻要進門和離開時握手。一個簡單的動作,涉及這么多不同的習俗,雖然我們在商務溝通之前可以提前預熱這些知識,但是因為不屬于自己生活里的常識,很可能忘記或帶出本國特色。由此可見,握手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一定要引起溝通雙方的重視,不要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引起不必要的沖撞和誤會。

  3.體態(tài)動作

  同一種姿勢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使用不同的.幅度和速度,表達出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從體態(tài)動作的幅度上來說,亞洲地區(qū)以及歐洲北部、美國、英國等地,幅度都比較小,而南歐、拉美以及中東地區(qū),幅度則很大。語言學家認為這些不同表達方式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例如歐洲人最崇尚自由、平等,認為個人的行為習慣至高無上,必須尊重;亞洲地區(qū)由于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習慣于把個人行為劃歸到集體當中,等級觀念非常清晰。在商務溝通當中因這樣的差異造成誤會的案例非常多,舉例來說,假如阿拉伯人和英國人談生意,阿拉伯人喜歡親近自己喜歡的人,會一直向英國人靠近,而英國人即使非常喜歡對方也要和其保持距離,所以就會看到阿拉伯人一直前進,英國人一直后退的情景。阿拉伯人會因英國人的難以接近而傷心,英國人又會因阿拉伯人的過分親密而感到不能忍受。所以在進行不同國家的商務洽談之前,談判者一定要了解各自的交流習慣,有心理準備,而且出于對交流他方的尊重,應該將自己的行為適度控制。

  4.空間概念

  這個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對于"親疏"的理解。亞洲人群體觀念非常強烈,認為集體才是單位,個人要融入到集體當中,這種"聚合式"的行為方式讓亞洲人認為關系親近的人在空間上要拉近距離;而歐美地區(qū)的人則非常重視私人空間,即使關系非常密切的親人之間也不會過分靠近。以中國人為代表的亞洲人在商務溝通中會主動靠近交流他方來表示友好,而如果交流他方是歐美人士的話,對于奉行"離散型"行為模式,強調獨立自主和重視私人領域的他們而言,中國人的刻意靠近就顯得非常不合適,歐美人的第一反應是向后躲避,而這又會使中國人感到很不舒服?臻g概念和體態(tài)語言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國家、民族之間進行商務交流時,如果不掌握這種空間概念,會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5.形象和首語

  修飾物的情感表達在遠古初期就已經存在了,當時的人類對于佩戴獸骨、身著草裙有著天然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到現代,得體的穿著也是商務洽談成功的關鍵。服飾文化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僅僅代表美麗,而是顯示身份和地位以及對于交流他方尊重程度的標志。

  歐美國家的公務人員、律師以及正規(guī)的大公司職員,其衣飾穿著非常正規(guī)正式,而在中國的企業(yè)里沒有將著正裝作為硬性規(guī)定,很多單位的員工穿著都很隨意。如果這種隨意的裝束帶入到跨國商務會談中,可以肯定,商務會談會終止在第一次見面時。恰當的、適合國際交流的服飾和禮儀都是商務洽談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在國際商務洽談中,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一般情況下穿著符合國際慣例就可以了,當然有一些地區(qū)比如阿拉伯人喜歡穿自己民族的服飾參加談判,所以溝通雙方對于穿著的規(guī)定一定要事先商定,以免造成誤會。除了著裝形象外,首語的表達含義也受到重視,并不是所有的國家對于肯定都是點頭,否定都是搖頭,例如在日本點頭的含義只是對于說話方的一種尊敬,表示聆聽的意思,如果把這種點頭當做認可,那么中日商務交流基本上就要終結了。

  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潮幾乎席卷了整個世界,任何人都無法囿于一時一地,跨文化的商務溝通已經成為世界商務交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參與國際商務交流的人士而言,非語言交際早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和認可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是跨國交流溝通的第一步,而非語言交際更是了解一個國家的窗口,包容和學習這些差異,不僅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增添樂趣,更可以達到商務溝通的完美效果。

  參考文獻:

  [1] 蔣兆鳳,吳希.非語言交際中環(huán)境語對跨文化商務溝通的影響[J],職業(yè).2013(30):45-47.

  [2] 何謹然.目光、手勢、空間和時間的無聲交流---談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非語言交際[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13(7):39-41.

  [3] 鄒華. 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沉默的跨文化對比分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3):56-57.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6

  論文摘要:現今高校的日語教學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的灌溉語言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在滿足現階段高等教育的未來需要,日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的日語教學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遵守學以致用的原則。通過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授,并結合新型的教學方法來注重培養(yǎng)學生日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論文關鍵詞:高校,日語教學,中日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新型的教學方法

  一、當前高校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應用語言學家,語言教學交際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H.G.威多森就指出,掌握一門語言意味著既掌握其詞匯、句法,又會在語言交際中進行恰當的應用。30多年后的今天,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中國的各個領域都在努力與世界接軌,外語凸顯的重要性在國際經濟與文化交流中進一步加強。由于高科技和國際互聯網對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外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意識到,掌握外語不僅是為了考試,而且是進行工作、交流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尤其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僅僅掌握外語語言知識是不夠的,具備實際運用外語能力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社會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現實的要求。

  長年以來,學日語的學生學習日語的單純目的就是為了考級,語言的教和用之間存在著脫節(jié)現象。高校所開設的日語課程以傳統(tǒng)的基礎課和聽說課為主,由于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所用教材的統(tǒng)一性,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很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還表現為教師機械地灌輸語言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最終的評判標準則是由考試一錘定音,而不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很多學生盡管具有極大的詞匯量和較高的閱讀能力,但不能清楚得進行專業(yè)的口語表達和交流。一些最基本的日文寫作技能,如求職信、履歷表等仍然是讓學生難以應對的問題,寫學術文章、論文摘要和專業(yè)論文就更難上加難了。歸納起來,我認為目前日語教學的問題在于:

 。1)忽視了語言的實際應用;

 。2)所選教材內容陳舊過時;

 。3)常規(guī)課程設置不合理;

 。4)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無法適應形式的發(fā)展。

  按照我國目前的發(fā)展趨勢,大學生畢業(yè)以后,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僅具有好的閱讀能力和基本的聽、說、寫、譯能力是不能勝任的。所以,高校的日語教學的目標應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高的口頭交流和書面表達能力,而且日語教學應該遵守學以致用的原則,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二、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從新時代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要求這一角度來看,高校的日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正如上述所述,教學具有很濃的應試性和短視性,沒有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到相應的高度去實施。結果,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被動盲從;教師疲于應付,教學缺乏創(chuàng)造性,很少注重實際運用能力。可以說相當數量的學生缺少最基本的中日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而出現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現象,同時也培養(yǎng)了眾多的日語交際“聾啞”學生,學生很難適應新時代國內外交流與交際的需要。

  我們只有突破和超越就教育談教育,就教學論教學的思維模式,把日語教學改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中去思考,立足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審視以往教學中的得與失,去探索改革的途徑,應時而動,才能對改革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改革也將具有持久的動力,日語教學也才能夠真正實現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三、通過中日文化教育的滲透,對日語教學進行改革的構想

  1、轉變教學觀念,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建構新型的教學方法

  多年來,日語教學一直遵循“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語言知識教學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在課堂教學中語言知識的講解幾乎占去了所有的時間,“填鴨式”、“注入式”的語言知識教學成為其主要特征;而學生接觸中日文化知識的機會則很少,學生缺乏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yǎng)與提高。

  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是指將中日文化知識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知識和實際的文化需求,營造和諧的文化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中日文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文化交際活動,使其課堂語言訓練和文化交流最大化,從而使學生在獲得日語學習自信心和日語交際應用能力方面最大限度的受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完全不同于舊有模式中單純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是課堂活動中中日文化知識的組織者,也是學生中日文化知識學習活動的觀察者、激發(fā)者和引導者。教師擔負著組織課堂中日文化知識教學活動及其正常運行的全方位職能;而學生不但是中日文化知識的接受者,也是參與者。

  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最顯著的特點是課堂活動具有交際性,而交際的主要特征是:實際交流、信息空白、選擇和反饋,就是說交流雙方在交流中具有一定的信息差,交流是在雙方間交換某種彼此需要的信息,交流者有根據實際進行選擇的余地,說話人可以通過對方的反饋評價自己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而語言教學中的句型操練和“明知故問”式的問答都不具有真實交際功能。實現以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合理選用有關中日文化對比教學的素材,精心設計并且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是學生在富有真實交際意義的活動中掌握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中日文化的異同。2、處理好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的關系,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多年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日語教學一直存在著重語言知識講授,輕中日文化知識傳播的傾向。這種傾向不符合日語語言學習規(guī)律,不利于學生日語綜合能力的提高。其實,傳授語言和培養(yǎng)中日文化素養(yǎng)并不矛盾,語言知識是構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則是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具體運用于實踐,這兩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掌握語言知識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又促進語言知識的更好吸收和內化。因此,要學好日語,首先應掌握日語語言的基礎知識,在日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這種堅實的基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無從談起。對于這一點,我們一定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既要重視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又不能只停留在灌輸語言知識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把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中日文化素養(yǎng)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活動成為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活動,確保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良好的中日文化素養(yǎng)。

  外語教學應充分挖掘學生潛力,除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外,也要充分利用其他形式對學生進行多渠道培養(yǎng)。日語第二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進行有限的語言知識和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播,為學生指出自學語言與文化知識的路子和方法。真正將學到的語言和中日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只有通過大量的以學生認知為基礎的跨文化交際才能實現。因此,要充分利用外語學習的各種有利條件,把中日文化知識的學習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種場合中去,努力營造一種近乎于母語學習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經常耳濡目染日本文化,并能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實用性和時代性

  更新教學內容應以下列幾點為取向:

  (1)中日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能夠滿足時代變化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要求;

 。2)不僅要注意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播,而且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日本文化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

 。3)教學內容要多元化,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

 。4)能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相適應,便于現代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5)教學內容必須具備趣味性和思想性,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中日文化知識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日語教學,應配合中日文化知識的傳授,徹底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消極學習語言知識的局面,豐富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日語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倡導體驗與參與,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潛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和使用日語,切實掌握語言技能。這便是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陳巖.文化與翻譯[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4(3).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1.

  3 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1997(2).

  4 羅傳偉.跨文化交際及語言表達表態(tài)方式的差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

  5 何冬梅.淺議中日文化比較法在大學日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2).

  6 劉慧.論中日文化差異與日語教學[J].北方經貿,2010(5).

  7 徐燦.論中日文化差異與日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7

  論文摘要:我國加入WTO后,將逐漸融入國際社會,參與國際事務,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跨文化交際的實現,主要在于了解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不同點并具備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外語能力

  人類社會進人21世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家間交往的增加,已逐漸形成全球化、國際化社會。在國際化社會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已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缥幕浑H的實現一般是通過兩方面來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異國文化及其特點,擁有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才能使我們有效地找出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差異,才能做到既能說會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體,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消除隔閡,更積極地融入到與對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能力?缥幕浑H的實現,實質上主要就是通過語言交流這一重要交際手段完成的。如果一個人有著豐富的異國文化知識,但其外語語言運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那么,跨文化交際也是不能實現的。反之,如果有著較強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但卻不了解異國文化特點,沒有異國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文化理解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語言是文化形成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語言的豐富和完善。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世界經濟,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并實現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許多方面參與國際事務。所有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進行跨文化交際,都離不開跨文化交際。因此,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的定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鮮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制度國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們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就要了解、區(qū)別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重視不同文化的學習。這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許多方面有著不同差異,它們是各自獨立的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華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由于歷史較短,主要屬于近現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幾種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差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培養(yǎng)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往往以謙虛為美德,不喜歡自我展示;堅信有真才實學無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滿招損,謙受益”。西方人則往往習慣于展示自我,以個人為本位。習慣于表現自我,自信、夸張,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個人和集體關系上,中華民族向來主張把集體放在首位,提倡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個人的一個方面超過了集體方面,特別是美國文化往往倡導個人主義。有著“自助者,天助也”,“要敗事,找?guī)褪帧钡日f法。

  (二)風俗習慣差異

  當別人贊美你時,中國人的習慣是客氣一番。而西方人則比較坦率,聽到對他們的贊美時,首先會說“謝謝,”(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時,可再用“但是,”(but一)來轉折。還有,中國人認為一些可以公開詢問的事情,如,年齡,收入,婚姻,行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認為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成為口頭交際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異

  中國與西方也有著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語言中。中華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為主。佛教已經傳人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人們相信人類問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為主,其影響最大。許多節(jié)日都與基督有關,如圣誕節(jié)(Christmas),感恩節(jié)(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維方式差異

  思維方式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不一樣造成的。長期的農業(yè)社會和小農經濟,促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我們習慣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則往往直來直去。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從上面幾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沒有多種文化知識和對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際必然會遇到障礙。但是,異國文化知識只是實現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前提條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外語語言能力。

  二、加強外語語言聽說能力培養(yǎng)

  語言是交際的最主要的手錢,是一個理想的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種種規(guī)則的了解。語言能力是“言者和聞者的語言知識”,這是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的。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的能力。語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語法、語音、詞匯的知識在學習者大腦內在化的結果?缥幕浑H語言能力(外語語言能力),就是與不同國家、社會文化集團成員交往時,能夠得體地解決說什么、怎么說,和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是經過刻苦努力實踐取得的。

  在跨國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說話者語言能力欠缺,語言失準,表達不當,詞不達意,話語結構混亂,就會造成交際過程中話語信息傳遞的困難,妨礙有效交際的實現,不但達不到我們預期的交際目的,有時還會引起一些誤解,導致交際中斷或失敗。

  因此.我們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滿足跨文化交際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異國文化外,還必須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途徑完成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外語能力的培養(yǎng)。外語課程從小學連續(xù)開到中學、大學,在大學里又連續(xù)開四個學期,其課程開設長度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但也同時說明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學習外語語言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國現在各級各類大學每年培養(yǎng)出的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行各業(yè)人才,正在成為國家經濟建設、對外交流的主力軍,在各種涉外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擔當著重任,這說明我們的外語課堂教學成績是很大的。

  但是,外語能力與外語語言交際能力是有區(qū)別的。外語能力的概念是籠統(tǒng)的、廣泛的;可以包括書寫能力,文字翻譯能力,及語言交際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語語言能力,系指口語交際能力。多年來,盡管我們的大學培養(yǎng)出了許多具有外語能力的各種專業(yè)人才,我們在專業(yè)人才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國學生目前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許多學生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并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有的甚至還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但外語語言應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語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國人關于“早飯你通常吃什么?”這樣簡單的口語問題,原因在于學生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饅頭和稀飯”的詞語。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托?荚嚦煽兒芨撸趪獠宛^卻不會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樣的,但時間卻已經過去了20多年,形勢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我們要想順利地進人跨文化交際全球化時代,從現在起就必須重視加強外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否則,我們將落后于時代。

  那么.如何加強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呢?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在現有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如下改革嘗試。

  (一)加強課堂互動,重視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現在的外語口語交際能力水平及新形勢的要求,在現有的條件下,爭取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地外語環(huán)境,讓學生課堂上有說外語的機會,以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外語口語能力。

  (二)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口語課時

  我們應該調整目前的課程設置,適當地增加外語口語課,進行一些專門的口語會話練習。理想的外語口語會話課應該是一個模擬的小社會,沖破時空的限制,將各種人物,事件,場合較系統(tǒng)地搬進課堂,進行實際模擬交流練習,這樣可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交際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試形式,增加口語測試項目

  盡管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設置操作難度較大,但是,增加口語測試項目是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的關鍵。我們現行的外語四、六級考試制度,實際上還是一種應試模式。長期以來許多外語教師一直在探討提高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為受到這種考試形式的限制。現在隨著形勢的飛速發(fā)展,“地球村”的形成,這種應式考試模式對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不利的。

  總之,跨文化交際的實現與外語語言能力是密切相關的,而外語語言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既教授學生跨文化知識,又培養(yǎng)他們的外語語言應用能力;加大培養(yǎng)精通專業(yè),又擅長外語的復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變我國目前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不適應狀況,盡快融人21世紀全球化時代。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 篇8

  引言

  中國英漢對比語言學主張對語言的各種結構進行共時和歷時研究,以探尋探求民族語言和民族精神之間的關系,這些理論為我們英漢對比文化語義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總體上來看,對于英語和漢語的詞語, 是能夠從語法以及語義和語用等三個層面上進行對比研究,實際上,語言中充滿了文化活動的印跡,語言的各個層面無不體現著民族文化心理、無不隱含著民族文化傳統(tǒng),這就是語言的人文屬性,也是語言與文化對比研究所追尋的根本目標。

  每個文化個體的行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屬文化的文化行為準則,即使某些文化個體帶有很強的個性化行為特征。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按自己的行為準則行動時,同時也以自己的行為準則衡量對方的行為方式。在這個文化行動場中,交際雙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動依據。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為方式時,則需要將這些行為方式放置到第三個行動場,也就是包括各種陌生文化行為符號的交際行動場。在這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第三交際行動場中,雙方需要不斷審視自己和對方的行為方式,嘗試合理闡釋對方行為,捍衛(wèi)自己的行為,最終通過協商確定可以為交際雙方所認可和接受的交際行為。這個交際場也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產生跨文化誤會和沖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際場景中需要交際雙方不斷思考和協商的部分。該部分存在于雙方直接面對面的交際中,如對話、示意等,以及交際雙方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具有非物質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點,最終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符號予以傳達和確認。

  一、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ㄒ唬╇p語角度

  北外陳文伯教授就是從雙語的角度進行對比,出版的《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英語習語趣談》這兩本書,都是從文化的角度對英漢習語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差異進行描寫分析,在語言國情學和國俗語義學理論的指導下,一些外語工作者紛紛從事漢外的國俗語義詞語對比研究,探索兩種(或更多)語言中民族文化詞語所包含的語言文化現象并總結其中的異同,幫助學生在學習外語詞匯概念意義的同時了解其民族文化涵義。其實英語中的詞匯是有以下差異性特點的:詞匯的并行、沖突以及詞匯的空缺、偶合,這樣情況下就導致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對客觀世界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以及社會制度的差異等等。

  (二)語義角度

  1998年,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老會長、湖南師范大學劉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語語言學的微觀部分,主要是分為應用研究和理論兩個研究部分。理論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漢比較語篇學、英漢比較語法學、英漢比較語音學、英漢比較語義學、英漢比較修辭學、英漢比較文體學、英漢比較詞匯學、英漢比較語用學等這幾個部分,在應用部分就是要將這些理論應用進去,還可以進行英漢語義的比較和英漢語法以及教學、語篇等的比較,這就能夠得出,英漢語言學的比較范圍是很寬泛的。連淑能學者也是認為,文化的積淀就是詞語,是能夠比較明顯的反映出文化的特點的,漢英文化語言學主要是就是對于語用、語篇、語法、語音、語體以及語義等等與文化相聯系的部分。

  有關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的對比研究已經有了二十年的歷史,而且成績非同凡響,英漢詞語的對比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對比語言學這門學科的在世界各個國家的建設,促進了語言的教學和語言間翻譯的發(fā)展。這種觀點不僅僅讓我們把文化看作是“知識”和“行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當做一種“意義”,以培養(yǎng)學生對目標語文化進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討了詞語的概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差別,重點分析了詞義、成語和典故,諺語和格言,比喻和聯想,委婉語和禁忌語,敬語和謙語,文體,言語變體,身勢語等方面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二、對比語言學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一)植物類詞匯文化意蘊對比

  在漢語和英語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詞匯所表達的含義往往是一樣的,比如漢語中的“玫瑰”,在我國古代就有無數關于它的絕美詩詞,唐代詩人徐寅的 “橄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不僅贊賞它的鮮艷,更將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現代,玫瑰都依然表達著著美好的愛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實際上,很多中英文的詞匯還是不盡相同的,聯想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我國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種純潔、高雅,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因為荷和合時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著和諧和平和團結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語的表達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肅然是意義相同,但是英語中的lotus卻是讓人聯想到荷馬史詩中希臘神話,代表的就是忘憂果的意思。

  漢語和英語當中,也存在著一些這樣的詞匯:它們意義相近,但是含義不同。比如“柳樹”,一種表示植物的詞匯,在漢語當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別離,正是因為“柳”、“留”兩個漢字雖然聲調不同,但是拼音確是一樣的。但是willow在英語當中卻是不同的,中國文化中的柳樹和英語文化中的willow有著極為不同的意思,它表現出來的就是憂傷的心情,最親愛的人離開了,然而,柳樹在漢語和英語中所表達的涵義卻是不一樣的,一個表達的是中性詞,另一個表達出來的卻是情感消極的詞語。

 。ǘ⿺底诸愒~匯文化意蘊對比

  其實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在一開始的時候,數字代表的就是一種計算的符號,是沒有什么其他的意義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數字在兩個國家之間就代表了本國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的文化里面,因為“四”和“死”雖聲調不同,但是拼音一樣,所以也是諧音,人們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氣。這和西方人迷信忌諱“十三”,忌諱“十三”如出一轍,假如某個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禮拜五重逢的時候,人們更是覺得禍不單行。

 。ㄈ﹦游镱愒~匯文化意蘊對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義當中,雖然有的動物詞匯表述的意義是一樣的,但讓人聯想的意思卻是不一樣的,在漢語當中,龍所代表的就是積極的意思,也就是真龍?zhí)熳拥拇恚窃谟⒄Z當中,龍雖是和漢語所表達的意義一樣,但是給人們反映出來的聯想意義卻是不一樣的,西方人認為龍是殘害生靈的怪物、魔鬼,所以我們這里就可以總結出,有很多表示動物的詞匯在漢語和英語當中所表述的不同含義,有些時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漢語和英語的表達中,有一些指示意義相同的表示動物的詞匯,也有一些聯想意義相同的詞匯,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貓頭鷹,在兩個國家的意思中,都有著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貓頭鷹也表達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意思,希臘女神雅典娜就是和貓頭鷹站在一起的,所以說在英語中有一句as wise as owl,就是表達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詞匯中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國象征的就是勤勞的意思,英語中也有像蜜蜂一樣忙碌的語義,as busy as a bee,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詞匯的聯想意義也是一樣的。

  三、結束語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隨之變得越來越頻繁,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進行系統(tǒng)地對比,分析和研究,不僅對語言的教學、社會交往、語言文字翻譯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母語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積極的意義的。對不同語言間的對比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到語言間的差異和聯系,因而提高我們對語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間的交流和交往中,對比語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交流的愿望。

  參考文獻

  [1]遲蕾蕾.跨文化交際中英漢體態(tài)語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張彥群.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原因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

  [3]張雅楠.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語言個性[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3.

  [4]王磊.語言與文化的跨文化交際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

  [5]韓健.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下的中美《憲法》語篇對比分析及文化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6]布占廷.英漢語言學書評語篇中的負面評價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4.

  [7]蘇章海.對比語言學元語言系統(tǒng)的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8]白萍.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研究英漢語序的對比[D].成都理工大學,2012.

【非語言交際的跨文化對比分析的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交際論文08-23

論跨文化商務中的非語言交際07-09

中英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及對比09-02

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商務交流中的體現08-20

跨文化交際論文10-26

跨文化交際論文05-17

影視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中的作用的分析論文07-22

德漢時間概念隱喻的跨文化對比分析論文10-01

跨文化交際中英漢道歉語對比研究10-09